西方文化思潮论文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西方乃至国际理论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西方乃至国际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06年《文学理论前沿》登载的《“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认为2003至2004年间,西方乃至国际理论界的三个理论巨人—爱德华赛义德、特里伊格尔顿、雅克德里达相继谢世,这标志着“后理论时代” (Post-theoretic Era)的到来;尤其是德里达的去世,标志着解构主义的终结。
所谓“后理论时代”,是说理论的盛期已经过去,本来被认为具有“普遍价值”的可以解释西方世界以外的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论,如今面对新的现实无法做出解释;相对如火如茶的文化实践,其理论界比较沉寂。
用伊格尔顿的话来说,即“文化艺术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面对现实,理论提不出什么新的思想观点,理论“需要不惜代价去冒险,摆脱一种十分令人窒息的正统性并且探索新的话题”。
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理论死了,已经终结了,关于理论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事实上,理论本身并没有消亡,只不过是其形式发生了变化。
理论不再指向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和视觉图像。
“图像转向”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后理论时代”的来临和理论功能的转变。
可以说,在新的世纪,理论的活力仍没有丧失,它们和艺术研究并行不悖。
这一转向是因为各种理论,如后殖民理论、后女性主义、东方主义、后历史主义对新艺术类型和现象的失语症说明理论本身存在着问题,比如对“媒体艺术问题”的厘清。
后现代主义的挪用、生产模式、仪式、语境等将理论陷入了一种“自恋”性的封闭怪圈。
20世纪,西方出版的当代艺术理论重要著作本身也暗合了20世纪图像转向的时代特征。
如:迈克尔波德来尔《批评性艺术史家》,麦克尔巴德森德尔《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解释》,普莱茨奥斯《反思艺术史:关于一门羞怯学科的反思》,汉斯贝尔庭《艺术史的终结》,诺曼一布莱森《视觉与图画:注视的逻辑》、《词语与图像:法国王政时期的绘画》和《诗话:法国新艺术史论文集》,里斯和博泽罗《新艺术史》,米契尔《图像、形象、文本和意识形态》,哈斯克尔《赞助人和画家:巴洛克时代意大利艺术和社会关系研究》。
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思想
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思想浪漫主义思想是指一种强调情感、自由和个性的哲学和文化思潮。
在西方文化中,浪漫主义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浪漫主义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对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思想进行探究。
一、浪漫主义思想的起源浪漫主义思想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欧洲。
当时,欧洲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开始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和失望。
于是,他们寻求一种全新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寻求一种更加完美和美好的生活方式。
浪漫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情感。
人们开始重新关注情感的本质和力量,认为情感是人类最深刻的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浪漫主义思想家们反对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思潮,认为理性和机械性的社会制度扼杀了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们主张个性自由、创造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思想在文学领域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人类的情感表达和认知深度,并通过情感与自然的联系,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拜伦、雪莱、柯勒律治等。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领袖。
他的作品富于情感和激情,深受年轻人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长诗《唐璜》——描写了唐璜这个英雄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索和反对权贵和黑暗力量的抗争精神。
雪莱则是浪漫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热情、激情、饱满的语言风格表达出来。
他的代表作品——长诗《悲鸟》——深刻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柯勒律治则以《鲁滨逊漂流记》、《绿色大地》等小说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顶峰。
三、浪漫主义音乐在音乐领域中,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更多的是在音乐作品的主题上。
浪漫主义音乐将情感和自由作为主题,通过表现音乐家对人类情感和自由的思考和探索而得到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有贝多芬、肖邦等。
贝多芬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
他的音乐作品富于情感和激情,反映了人类情感和自由的思考和探索。
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的负面影响
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的负面影响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Etho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AbstractAt presen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ethos on Chinese youth has been mor e and more obvious. Western ethos, as the ascendant culture, comes into China an d influences world view, values, philosophy of life of Chinese youth deeply. In the ti me of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western ethos is making every effort to affect the ideas and actions of Chinese in various aspects, especially the youth of China. I 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need of analyz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western ethos and Chinese youth.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is as follows. In part I, a brief view of the main feature s of western ethos is given. In the next part, the author discusses features of west ern ethos in China. In these two parts, a brief summary of some of the relevant co ncepts in western ethos are presented. In part III,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negativ e influences of western ethos upon Chinese youth. Following this part, the author s ummarizes countermeasures for rejecting negative western ethos. These countermea sures include good education and right methodology.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 scussion of future research consideration in the last part, countermeasures to rejecti ng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ethos must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ethos and socialist outlook on lif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as well.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utiliz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n the area of ethos, and try our best to contribute streng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ociet y.Key WordsWestern ethos; Chinese youth; negative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摘要目前,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1.试比较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西方的理论,中国人没有一个本质上的神,这是儒家思想代表的皇权所决定了的,中国历来是皇权大于神权,不象西方中世纪就出现神权大于王权的,所以你所谓的宗教精神中国就不曾发生过。
只有每一个教的教理,教义。
东方的宗教,比如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这类宗教带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因为东方人喜欢求人办事先送礼,所以佛道教的寺院香火比较旺盛,求神保佑的信众都购买大量的香烛元宝以及各类贡品,先上贡,然后磕头拜神,进而提要求。
西方的宗教没有送礼一说,一般就是像西方的交往一样,去了先认错,然后请求谅解,再提出庇佑。
西方人信宗教那是心的归依,而中国人总要的点实际的好处,不管是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也可以说中国人根本不信神。
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
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摘要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 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 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强调神对人的拯救, 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 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
第二, 在对人生的关注上, 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 注重实际; 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 强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
第三, 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 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
2.为什么当代西方会出现“基督教复兴”。
一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基督教有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化的两个层面,宗教是基督教的本质层面,也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
基督教作为宗教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模式,她针对的是普遍的人性,因此她是没有国界的。
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
一、西方社会的变革:从大冲突到大融合
(一)暴力冲突 (二)东西对立
(三)走向融合
(四)科学与技术
(一)暴力冲突
进入20世纪后,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是充满自豪和优越感的。欧洲俨然以世 界中心自居。当时的欧洲也确实是世界的中心:科学的中心、技术的中心、工 业的中心、学术的中心,包括时尚的中心。 已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欧洲局势却变得日益紧张,西方列强之间的政治、经 济和日益增长的殖民对抗越来越加剧这一结果应该归结于西方民族主义的恶性 膨胀。西方列强之间的危机加剧了民族主义的激化。
(二)东西对立
20世纪还见证了东西方(从东西欧洲开 始)的严重对立。这主要是因为俄国社会 制度的巨大变化所致。 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欧洲正式分裂成了东西两方: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东西方的对立和争夺使得 世界出现了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局面。 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 运动的兴起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化的变化和发 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国际背景。 随着冷战气氛越演越烈和对可能爆发原子弹大 战的担心,东西方在加剧军备竞赛的同时建立起 了各自的军事同盟 。
意大利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1945)在罗西里尼的导演下,首次体 现了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即强调电 影的照相功能和形象的真实,而对影片 的情节发展和性格塑造却相对地淡化。 米·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迷情》(1960 )则把情节几乎完全抛弃,让影片随着 人物的情绪的变化而发展。 在这之后,法国新浪潮电影,如戈达尔的《喘息》(1959)、雷乃的 《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等,将电影的新 理念带入影视界。 这派理论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电影应当突出导演的 个人创造性,一个成功的导演应当在一系列的影片中表达出一贯的、有 鲜明个人风格的特色来。
浅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浅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摘要】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消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态和行为上。
这些思潮造成了大学生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浮躁、功利主义的风气;大学生的消极行为和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影响,社交能力下降、孤独感加剧。
在未来,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西方社会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我认知,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自我价值的塑造,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挑战。
【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消极影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态、行为、总结、未来应对措施、人文关怀、自我价值塑造。
1. 引言1.1 介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当今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思想潮流和价值取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西方社会的思潮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这些思潮包括但不限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发展,消费主义追求物质享受和追求。
这些价值观在当代西方社会影响深远,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多样,通过媒体、教育、文化输出等渠道不断向外传播。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加速了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许多年轻人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接受了其中的一些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
1.2 概述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情况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中不乏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思潮不仅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也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态以及行为等方面来看,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影响到了我国大学生。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全盘西化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一思潮主张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引入中国,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盘西化思潮逐渐遭遇到挑战和批评,最终陷入衰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崇拜和追求达到了顶峰。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
人们开始追求个人自由、民主和人权,西方的时尚、音乐和电影成为了年轻人的追逐目标。
然而,随着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起,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
首先,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
西方的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次,西方的经济模式也存在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
中国需要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并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经验。
与此同时,全盘西化思潮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
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认为,全盘西化思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割裂。
他们主张保护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确保中国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全盘西化思潮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价值观的混乱、道德沦丧和文化冲突等。
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全盘西化思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到了21世纪初,全盘西化思潮逐渐式微。
中国政府开始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
中国开始追求自主创新和国家发展的道路,试图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全盘西化思潮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
总而言之,全盘西化思潮在1979年至2007年的时间段内兴起并衰落。
虽然全盘西化思潮曾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全盘西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全盘西化思潮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的独立自主。
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论文
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论文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在一些国家逐渐出现。
民族主义是一种重视民族完整性和自主性的政治思潮,基于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倡导建立自主的民族国家。
反西方思潮则是一种对西方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反对。
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的出现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文化输出和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和价值观涌入国家,引起一些民众的不满和反弹。
同时,西方国家作为全球强国,对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一些国家和民族认为西方的影响对于他们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利,因此出现了反西方思潮。
在一些国家,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对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英国脱欧是一种现代民族主义的表现,英国民众在对欧盟的不满和对英国民族完整性的追求下,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
而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上台则代表了一种反西方思潮,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和言论主张反对自由贸易、移民、多元文化等西方价值观,强调“美国优先”,并试图保护和恢复美国的国家霸权。
然而,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这种思潮往往强调民族认同,忽视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容易引起种族歧视、排外和仇视。
其次,这种思潮也容易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和冲突,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受到限制,有可能引发战争和冲突。
最后,这种思潮也对全球化进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总之,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这种思潮的出现,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者鼓励,而是应该寻求平衡和共存的方式,推动国际社会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和平、发展和繁荣。
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摘要】本文探讨了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首先分析了个人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倡追求个人价值、自由和独立。
接着考察了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强调尊重不同文化、宗教和观念。
然后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挑战传统权威和真理观念。
接着讨论了女性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意识。
最后探究了环保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分析了以上思潮对大学生的综合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大学生的欣欣向荣。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个人主义、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环保主义、综合影响、发展趋势、思考建议。
1. 引言1.1 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议题。
西方社会伴随着历史的演变,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思潮,这些思潮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深刻地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自然也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思潮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多元文化思潮推崇多元化和包容性,促使大学生更加开放、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和观念。
后现代主义思潮挑战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观念,呼吁对现实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醒大学生对世界保持以疑问和探索的态度。
女性主义思潮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引导大学生关注性别议题和参与性别平等工作。
环保主义思潮敦促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思潮共同作用,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更具包容性、批判性和尊重性,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价值体系。
2. 正文2.1 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思潮源于西方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追求。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文学作品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形式和主题,而是涌现出各种新的文体和写作方式。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对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进行评析。
首先,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品通常以碎片化、多声部、模糊不清的叙事方式呈现,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强调文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复杂的文本结构和模糊的主题,挑战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布鲁赫的《城市》等作品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
其次,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思潮之一。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上的权利和角色。
这些作品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并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文化中的生存与自我实现的方法。
例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至灯自鸣》等作品都是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三,后殖民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关注了殖民主义对于原住民和后来者造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这些作品通过重新审视和重构历史,表达了对旧权力体系的批判和对被压迫者的声援。
例如,奥尔兰多·弗斯的《宽容》、阿赫迈德·萨义德的《国度与生死》等作品都是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尽管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关注个人的内在世界和情感体验。
当代西方文学作品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追求表达个体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也是当代西方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区别。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样性。
它们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出现不仅充实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思考的视角。
西方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兴起与流行
西方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兴起与流行西方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是一段颇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核心在于,西方社会和民众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变革和革新,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角度,探讨这一时期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兴起和流行。
1.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社会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传统社会和价值体系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
这一过程中,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化人等各个领域的人们,都对西方社会和文化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反思与重新构建。
2. 科技革新与文化创新本阶段所谓的文化创新,一方面是指在科技领域革新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象、规律以及人类经验的思考,创造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和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乃至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强调人的自主性思考和自由的创作。
3. 艺术运动与文化宣扬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现代主义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代表作品有: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
这个时期的艺术思想和实践以个体主义为标志,强调艺术家个体创造和创作的自由。
这样的理念,不仅使现代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激发了对美学和审美体验的新思考。
4. 文化批判与思想启示此外,本阶段也涌现了不少重要的思想家、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他们在思想上的建构与创新,不仅为整个西方文化及其发展史贡献了不小的力量,而且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和思想变迁。
总之,西方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一段多彩多姿的历史时期,它对西方社会和全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随着不断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经验、思想、审美和文化成果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起源和发展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起源和发展(转载)••发帖者1983•1楼一、多元文化主义的特征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最初作为一种文化政策出现在70年代以来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以后逐渐遍及美国和其他一些移民国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以及民族主义浪潮的发展,多元文化主义越出了政策领域,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在西方移民国家发展起来。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并没有统一的派别,内部有激进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保守的多元文化主义、温和的多元文化主义等。
从国别上说,多元文化主义也应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各有不同,如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和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就存在很大差别等。
由于不同思想家身处不同国家,所处语境各异,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就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因此,对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也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定义。
不过,总体上看,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有下列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性。
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其文化认同给予公共的承认。
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人是深受其所生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在他们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对他来讲是生存之本。
文化少数民族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所以不应忽视或泯灭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
其次,主张少数民族的权利维护,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及对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把自己的认同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把任何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也不能用一种同质的文化来代替多元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存的现实。
再次,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文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篇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之影响及其借鉴意义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虽已退潮,但其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现代西方哲学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批判,以及它的传播方式、研究方式和对人的深切关怀,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当代中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早已退潮,但它们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冷静和宽容的姿态去反思和总结现代西方哲学中可借鉴的元素。
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影响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从崇拜绝对权威到崇尚独立自我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绝对权威的顶礼膜拜构成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精神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基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个性,习惯于屈从和依附外部强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这与我们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分不开,也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现代西方哲学的传播分不开。
在西方传统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的绝对者。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发现近代科学和世俗伦理比上帝更具解释人类生活和宇宙之谜的智慧和力量,人们也更愿意从理性、科学和世俗价值中寻找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寄托。
西方文化史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成就文艺复兴运动肇始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也首先从意大利兴起。
这主要是由于意大利最先具备了人文主义诞生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与古典文化的复活。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商业城市在世纪以前一直处于欧洲领先地位,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资产阶级首先在这里产生。
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城市共和国。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中世纪宗教生活相对立的世俗生活,它成为人文主义诞生的现实社会基础。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统治中心,它受希腊一罗马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和巨大。
意大利不仅在其本土保存了大量古典文化遗产,如古典建筑遗迹藏书丰富的王侯藏书室和教堂图书馆等,而且因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发达而从拜占廷和阿拉伯获得了大量古典文化书籍。
意大利古典文化的复活首先从罗马法的复兴开始,它是顺应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以波伦那大学为首的罗马法研究,是人文主义诞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意大利大学教育的世俗性很强,主要是为解决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实际及具体问题服务,因而法学、医学、文法及修辞等教育十分发达,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并不占重要地位。
学生们在学习和研究罗马法的过程中,还要学习文法和修辞,以便为法庭的辩论服务。
在老师和学生们的辩论中,经常引用古代罗马的范例,并且结合现实来发表议论,这就形成了运用古典知识来评论或抨击时政的风气,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即人文主义精神。
到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有了它的社会和阶级基础,借古典文化复兴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文艺复兴运动便蓬勃发展起来了。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如但丁、彼特拉克、卜伽丘、乔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乔尔乔内、提香、马基雅维里、康帕内拉等人文主义思潮从意大利扩展到整个西欧,贯穿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始终。
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教会和神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西方的主要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观念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影响途径较以往已经有了明显变化。
高校要从构建大德育课程、加强新理论研究、重视大学生利益诉求和发挥新媒介作用等方面积极引导西方思潮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纷繁复杂、良莠互见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中既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如爱国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生态主义思潮等;也有消极反动的社会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
它们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已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融,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审视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使其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承传中,分辨是非,把握方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课题。
也是发展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
多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必然会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本土、批判与继承等关系的变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这种变化,必须作出及时的回应。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日趋深入,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伴随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西方各类思潮和意识观念开始大量涌入中国,高等学校是西方敌对势力向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目标,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观。
因此,全球化趋势中的西方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正在产生并且还会持续产生深刻影响,多种思想意识形态并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常态性环境。
当代西方思潮是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精神折射。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第一章引言在当代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和传递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这种影响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1.启蒙思潮的影响西方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潮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意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家族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知识分子受到启蒙思潮的启发,开始探索个人自由,关注社会进步和民主权益,这些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人物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物为特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积极介绍和翻译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写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如鲁迅、周作人等一批作家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使中国现代文学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第三章西方文学形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小说形式的变革19世纪末,西方小说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指导对象。
西方小说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意识流等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使中国作家有了创作新的可能性。
伍尔夫、乔伊斯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对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中国作者而言,西方的小说形式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法,更是对现实的把握和表达的新途径。
2.戏剧形式的发展西方戏剧形式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戏剧理论的引入使中国戏剧逐渐摆脱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束缚,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欧内斯特的表演理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实践对中国话剧的现代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戏剧逐渐走向现代。
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影响中国近代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大量西方思想和观念涌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影响表现在政治领域。
自19世纪末,中国逐渐受到西方民主政治的启发,主张改革政治体制,并引进了西方的议会制度和法治思想。
康有为等维新派思想家就推崇欧洲各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并提出了立宪变法的主张。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中国逐渐由封建专制向民主政治转型。
其次,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影响还体现在经济领域。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尤其引人注目,西方的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自由贸易思想对中国当时的封建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郭嵩焘、严复等近代中国经济学家受到西方经济理论的启发,提出了中国自力救国的主张与发展民族工业的思想。
这些思潮与中国近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此外,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影响还在社会领域表现出来。
由于西方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人权、妇女权益、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讨论。
梁启超等一批知识分子倡导自由思想和平等主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质疑和重新诠释,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西方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鲁迅、胡适等一批知名文化人也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宣传西方文化的方式,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西方的思想、观念、制度和理论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尽管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思潮和倡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
独裁者希特勒执政后,实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专政。希特勒 对内也采取了行动: 在意识形态方面,清除异己,迫害持不同政见者,使成 千上万的知识分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流亡国外。 另一方面,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在种族论的影响下 ,试图建立一个被认为“血统高贵”的雅利安人社会,为 此开始执行反犹太人计划,对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进行大 肆迫害、驱逐、抓捕、关押、杀害。 纳粹对犹太人无法消解的仇恨可以通过他们持有的将历史看成是一 种种族斗争的扭曲的世界观进行解释。 一些其他因素对纳粹仇视犹太人的思想,以及纳粹对犹太民族的偏 见观的形成也有所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千百年来基督教的反犹主义传统和19世纪后半叶以及 20世纪初出现的政治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运动。
从50年代开始,“电影不再只是一种娱乐商品,而被认真 地当作一门崭新的艺术来严肃对待。电影文化终于也成为衡 量一个知识分子文化修养程度的项目之一。”
所有这些因素的加在一起致使犹太人成为纳粹迫害和 试图彻底消灭的对象。
最终被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众造成人类历史上一 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进行绝灭性屠杀的最暴烈事件。
到1939年,发动大战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战争狂人希特勒 终于铤而走险,于9月1日进攻波兰,开始实施他的罪恶征服计 划,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持续五年半的二战给西方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它不仅使欧 洲许多美丽的城乡变为焦土,文明成就毁于一旦,除了有600万 无辜犹太人惨遭杀害,更有5000万以上的人被夺走了生命。 欧洲历史上各大国的实力均被大战严重削弱,德国被美、英 、法、苏分区占领,最终分为两个国家。 英法两国不仅自身政治、经济等实力遭到了严重削弱,而且 由于战后兴起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殖 民地纷纷独立,影响力一落千丈。 西方阵营中唯一实力没有受到削弱的大国是美国,不仅如此 ,二战后美国的影响力开始不断上升,因此,它自然成为20世 纪后半叶西方社会的领头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教师:时间:
从现代社会看宗教
摘要:宗教和科学彼此需要对方,而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
科学可以帮助宗教拜托迷信,去伪存真,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世界,从而使宗教更纯粹,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灵魂去接近真理。
而科学,也同样需要宗教的指导。
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社会。
关键词:宗教科学现代社会
一、选题:
弗洛依德说“宗教是社会的精神病”,而弗洛姆则称“精神病乃个人的特殊宗教”。
二十世纪人类观念世界的最大改变,或许正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无独有偶,值此千年岁末,《经济学家》周刊所发表的系列纪念文集中,也以《讣告上帝》为题表示了同样的看法。
另一方面,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种种邪教、迷信,仍然不乏信徒,而在物质主义充斥的当今世界,人类精神生活的混乱与信念世界的危机,也有目共睹,试问,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时空,我们人类是否始终还是一种“信念的动物”。
二、引言:
身在一个佛教与基督教相结合的家庭中,与宗教相关的矛盾我也是见过不少的了。
我外婆以及她的子女们都是信奉佛教的,包括我母亲也是,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等等都是他们旅游的集中地,而我奶奶这边则是虔诚的基督徒,她本人就是沪西礼拜堂唱诗班的钢琴手,每个周末和圣诞期间,她都要去做礼拜,唱颂歌。
我本人目前还没有宗教信仰,可以说我比较倾向于无神论,但这恰好有利于我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与联系。
三、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时空:
“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
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只能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方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那么他究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正如材料一开始所引述的佛洛依德的那段话②,似乎宗教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难以得到发展。
近几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尽管也伴随着对自然的破坏。
但我们依靠科学认清了许多从前所不了解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被我们归为神的超能力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宗教,并且用科学来挑战宗教的理论。
①摘自《宗教百科全书》——宗教的定义。
②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在开始时,他把个人宗教活动和礼仪,看作为一种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
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不仅看到了宗教与神经症的外在相似,而且看到了它们内在的相似。
然而,我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应该站在对立的两边,他们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都是人类智慧所创造出的奇迹,只是前者是感性的一面,而后者则是理性的一面。
宗教,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庸俗的、迷信的,甚至有些邪教利用信仰恐吓煽动群众,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时,科学就会站出来带人们找回理性;而科学因为狂妄的否定宗教,而同样会沦为迷信。
所以,当人们又带着一种无知的自大与盲目的相信科学的时候,就和庸俗化的迷信信徒如出一辙,不过是投靠了不同的教宗下面而已。
为了更形象的说明这一关系,就拿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来说吧。
“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毫无疑问,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这种信念是宗教感情的亲属)”。
③
由此可见,宗教和科学彼此需要对方,而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
科学可以帮助宗教拜托迷信,去伪存真,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世界,从而使宗教更纯粹,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灵魂去接近真理。
而科学,也同样需要宗教的指导。
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社会。
四、信念的动物?
从宗教诞生之日起,他遍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永恒的部分,即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其实,在历史上宗教在文明简历之前就有了原型:那一时期的人类由对天地自然间的惧怕转化为崇拜;活着的人由追念逝者转化为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与寄托,中国的宗教甚至可以追溯到商汤时期的祖先崇拜与问天占卜,那个时候人们敬畏神明,崇拜上天的意志。
在过去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企图以各种方式来消除中国民间宗教道德的影响,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偏僻的小乡村,还是繁荣的大都市,宗教的文化力量都无处不在。
宗教在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中不但没有安然褪色,反而成为了当代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或者说是生命目标的寄托。
仔细权衡之后,我认为宗教在如今的社会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要多于消极的。
首先,宗教的心理作用体现在,他可以让人们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与压抑的情感通过宗教的途径得到慰藉,城市生活的迷茫,现代化急剧扩张所造成的危机,家庭模式的改变等等,这些都能在宗教中得到解脱。
其次,宗教还具有道德约束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人类精神文明达到了新的水平。
而宗教的作用往往是通过宗教道德的作用来体现的。
宗教道德,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宗教中的神与人关系的道德,一是处理宗教中人与人关系的道德。
具体表现在①.具有调节人心理的功能。
美国学者梅卡霍在《宗教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宗教就像一个“避风港”;
②.有利于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素质;③.有利于协调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就是宗教的文化作用了,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文论在艺术、建筑还是文学上,在西方的影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且不说那些名画、雕塑、教堂等,就光是精神上的文化财产就已经数不胜数,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宗教这一奇妙的元素,“信念的动物”这一说法虽说有些偏激,却也并非空穴来风,至少从历史的事实上来看,宗教的确给予了人们信念上的惊人力量。
③爱因斯坦坚信,“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中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这段话是他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看法。
五、结语:
有不少人预言宗教在现代社会将无栖身之地,会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事实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宗教以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巩固道德文化的因素之一。
六、参考文献:
[1].L.B.布朗著,金定元、王锡嘏译,《宗教心理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2].董希媚,《浅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J],文教资料,2009(01)。
[3].陈炎.,《“宗教”与“科学”》[J],文史哲,2008(06)。
[4].周秀芳,刘春艳,《从精神分析看宗教》[J]《科技信息》,2010(2)。
[5].黄文忠,《科学家信教简论——从爱因斯坦谈起》[J]《黑河学刊》2011年02月,第2期。
[6]James Hastings,《Encyclopedia of Religion》[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