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外来影响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虽然孕育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萌芽,却没有真正促成中国现代 文学的诞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真正发端,是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 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中国文学开始进入全面的现代化时期。“五四”文学 革命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文学和文化 的意义上来说,“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 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开 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先河。现在人们总结这段历史时,总是形象地说:一份杂志开启 了一个时代。
3)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 而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青年》 先后刊译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在文坛上挂起 了一股扭转沉闷空气的清新之风。1918年,《新青年》还破天荒地出了一期《易卜 生专号》,发表了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家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作,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戏剧团体纷纷上演。五四时期,有许多作家己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人 生,进而进行“问题文学”的创作的。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瞿 秋白、郑振铎、田汉等几乎所有的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外国文学译介 工作。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孙大雨(1905--1997)
第三节 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
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 然性与合理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 傅斯年《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 议》
傅斯年(1896-1950)
二、胡适的理论: 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
王统照(1897-1957)
孙伏园(1894-1966年)
文学研究会主办《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
《俄国文学研究》特号 《法国文学研究》特号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 《泰戈尔号艺术而艺术——浪漫
就在那天下午,在达夫的房 间里聚谈了一次,大家的意思也 都赞成用“创造”的名目,暂出 季刊,将来能力充足时再用别的 形式。出版的时期愈早愈好,创 刊号的材料,就在暑假期中准备 起来。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 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一九二 一年七月初旬,日期是那一天我 不记得了。 ——郭沫若:《创造十年 学生 时代》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的“双簧 信”;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 《平民的文学》 《每周评论》、《新潮》
钱玄同(1887-1939)
刘半农(1891-1934)
集中力量摧毁旧文学阵地:
批判“黑幕派”:与封建复辟思 想同气相求 批判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
1914年23岁的胡适
初任北大教授
20世纪30 年代与妻子江冬秀的合影
手持美英加入反日同盟的文 件在白宫前留影
1961年,在书房会见友人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原创版】
目录
一、中国革命史的第一章概述
二、中国革命史的第一章主要内容
1.中国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领导者
3.中国革命的主要事件和成就
三、中国革命史的第一章的历史意义
正文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中国革命史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革命的背景、起因、主要力量、领导者以及主要事件和成就。
中国革命的背景和起因主要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
入侵。
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割据,使得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中国革命的爆发。
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农民和工人是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由于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工人则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也成为了革命的重要力量。
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是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积极组织和领导了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包括辛亥革命、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中国革命史的第一章对于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章内容不仅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背景和原因,而且展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领导者,以及革命的主要事件和成就。
第一章 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第一节概论1.中国现代文学一“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2.“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的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1.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肥皂》、《兄弟》、《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伤逝》、《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肥皂》等)。
在格式上,鲁迅小说“几乎一篇又一篇的新形势”:《狂人日记》所采用的事第一人称的主人翁独语自白的叙事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在表现手法上,《彷徨》,《呐喊》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要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要求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
2文学革命
窗 下 通 年 学 画 蛇 。
街 头 终 日 听 谈 鬼 ,
不 将 袍 子 换 袭 装 。
前 世 出 家 今 在 家 ,
《 五 十 自 寿 》
只 欠 工 夫 吃 讲 茶 。
谈 狐 说 鬼 寻 常 事 ,
未 妨 拍 桌 拾 芝 麻 。
徒 羡 低 头 咬 大 蒜 ,
外 道 生 涯 洞 里 蛇 。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 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丌是世间所谓 “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顿方趾”的人。 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 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 从动物“进化”的。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 他的生活现象,不别的动物并无丌同。所以 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 应得完全满足。凡是违反人性,丌自然的习 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 物,他的内面生活,比他动物更为复杂高深, 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
《沙弥思老虎》 《陈州考院》 《李生遇狐》 《全姑》 《鬼有三技》 《鸩人取香火》
《治鬼取香火》
叶公问孔子亍子路,子路丌对。子曰:“女
奚丌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丌知老之将至于尔。”子曰:“我非生而知 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丌语,怪 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丌善者而改之。
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 的文学形式。 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 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 (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 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 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 提出新文学是“人的文学”,首先人既是“动物的人”,更是 、 提出新文学是“人的文学” 首先人既是“动物的人” 动物的人” 强调人既有“内面生活” 也有“外面生活” “动物的人”,强调人既有“内面生活”,也有“外面生活”,以人 道主义为本, 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 的旧文学,把它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 的旧文学,把它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要求新文学在思想内 容上从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中解放出来,表现人性。注重文学对 容上从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中解放出来,表现人性。 人物内心情感的书写。 人物内心情感的书写。 • 2、 “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 、 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 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同时, 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同时,其影响所 及辐射至今。 及辐射至今。 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 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 1、 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强调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 、 提出“普遍” 真挚”的原则,强调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 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2、 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 、 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 其中”的主张。 其中”的主张。
• 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 2、《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 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3、《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 胡适“活的文学”(文字工具的革新 胡适“活的文学” 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 革新)相辅相成为新文学革命的两面旗帜。 革新)相辅相成为新文学革命的两面旗帜。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二).创造社
重要的早期新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 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留日学生发起成 立于日本东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作 品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 重要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 造日》、《洪水》等。
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 文学。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分界。
八事 三大主义
胡适(1891-1962)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的“八事”
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 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 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 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 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 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文学革命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 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 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 1、内容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 系;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 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 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 王将相、才子佳人;
(2)周作人《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从个体本 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
内容要从“肉”与“灵” 的统一中去表现“人”, 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 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 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 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 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
•
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员有 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 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 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思考题
• 1、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 特征。 特征。 • 2、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 、 史背景因素有哪些? 史背景因素有哪些?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语丝社 4、新月诗派 5、林蔡之争 6、甲寅派 7、文学改良刍议 8、学衡派 9、整理国故 10、 10、林译小说
•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 •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一是启蒙性 • 二是语言形式上白话化 • 三是体裁大解放
• 四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 起
胡适
陈独秀
•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 年 月 胡适发表《 良刍议》一文, 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之 八事” “八事”。 •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 年 月 陈独秀发表《 革命论》 提出文学革命“ 革命论》 ,提出文学革命“三 大主义” 大主义”。
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那可是咱们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带来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整个文坛的面貌。
一、文学革命,破旧立新1.1 推翻旧文学桎梏想想看,在那之前,咱们的文学作品大多被八股文、骈文这些繁琐的形式束缚着,内容也往往离不开封建礼教、帝王将相。
文学革命一来,这些老一套的东西统统被打破,就像打破了束缚思想的牢笼,让文学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
1.2 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文学革命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倡导了新思想、新文化。
那时候,鲁迅、胡适这些大文豪们,用他们的笔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礼教,提倡民主科学,让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他们的作品,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二、文学风格,焕然一新2.1 白话文兴起文学革命后,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了主流。
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就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老百姓也能看懂,文学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就像咱们现在聊天用的口语,简单直白,却能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2.2 多样化题材涌现题材方面,文学革命也是大放异彩。
以前,文学作品大多围绕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些老掉牙的话题打转。
现在可好,无论是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还是自然风光、民间故事,都成了作家们笔下的宠儿。
这样的作品,读起来才更有味道,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2.3 个性化表达增多文学革命还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个性化表达的增多。
作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模式,而是大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世界。
这样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独特的花,绽放在文学的百花园里,让人眼前一亮。
三、深远影响,历久弥新3.1 推动社会进步文学革命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于文坛,它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开始反思封建礼教的弊端,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这样一来,社会的风气也就逐渐变得开放了。
3.2 培育文学新人文学革命还为文坛培育了一大批新人。
这些新人,他们思想活跃,创作力强,为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前后的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 悴》;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庐隐《海滨故人》、 王统照《山雨》等。
乡土小说
以农村、乡土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主题 多怀想乡村生活的古朴、宁静;慨叹农 村的落后、沉沦。 代表作家、作品:鲁迅《故乡》;台静 农《烛焰》等。
浪漫抒情小说(身边小说)
作品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题材多以个人 亲历或工人感受为主,叙事状物都为表 达个人内心情怀。
3、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 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等发起的 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把由沈雁 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 作为自己的会 刊 提倡文学是为人生、为社会的。偏重于现 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创造社
一九二一年七月,留学在日本的郭沫若、 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 等组成了创造社。他们先在国内 ( 上海 ) 出 版丛书,次年起又先后创办了《创造》季 刊 、《创造周报》 、《创造日》 、《洪 水》 提倡“本着内心要求”进行创作。偏重浪 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象征诗派
代表作家:李金发、穆木天、冯乃超等
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 福而歌》 创作特征 跳跃的思维 新奇的比喻、暗示 通感 象征性的意象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艺术成就)
1、自我写真 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作品多取材于个人经历和真实的情 感体验;用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视 角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创作方法: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受到西方浪 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遵从个性,表现自我, 富于强烈的表现色彩。 创作代表:郭沫若的新诗;郁达夫的小说 分期:约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后期逐渐与政治革命 结合,1928年更成为倡导革命文学的重要力量。 1929年,创造社被查封。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
•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 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 的响应,文学革命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 钱玄同曾指斥旧文学营垒为“选学妖孽”和 “桐城谬种”。“新青年”阵营对当时盛行的 黑幕派、“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及旧戏曲,也 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 在建设新文学方面,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 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 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要求新文学 去描写普通人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从而形成开放性的现代文学。
刊物:《小说月报》、《诗》月刊、《文学旬刊》等。 宗旨:“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 造新文学”为宗旨。 文学主张: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主张文学反映 表现社会现实,“为人生”;强调文学事业的严肃性, 反对游戏消遣文艺观,反对鸳鸯蝴蝶派。是文学的 “人生派”。 创作方法:主张写实主义,受欧洲、俄国现实主义文 学影响较大。 翻译和介绍:着重翻译东欧、北欧和法国的现实主义 名著。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基本停止。
周作人《人的文学》节选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 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 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 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 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 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 ,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 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 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 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 排斥改正。
02.第一章 文学革命
两大杰出成就 :
1.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 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 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 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2.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 者。他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 的学术成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陈独秀故居
陈独秀现有故居两处,一是箭杆胡同20号 箭杆胡同20号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 生,字仲甫,号实庵。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 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 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 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第一个高举文学革命旗帜 的是陈独秀。他团结当时 先进的知识分子, 以《新 青年》为战斗阵地,向腐 朽的封建旧文学发起了猛 烈的进攻,并提出了建设 民主主义新文学的 一系 列有益主张,为我国新文 学运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和意义
1.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
五四文学革命彻底改革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此后中国出现 了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文学:胡适、郭沫若等人的白话诗问世 了;鲁迅的内容深切、形式新颖的小说问世了;戏剧改革进一 步深入;白话散文也应运而生。1918年1月,《新青年》开始逐 步全刊改用白话,其他刊物随后也逐步使用白话,1920年1月, 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科改授国语(白话), 白话书面语的正宗地位也得到官方的承认。至此,五四文学革 命大获成功。
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说:“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 治之大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 独立之说为大原……此东西文化之一大分水岭 也。……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 之觉悟,盖犹徜徉于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觉 悟为最后觉悟之觉悟。” 五四思想启蒙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吴虞等人的一系列批判文 章,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浪潮。陈独秀有《宪法 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吴虞有 《家族制度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儒家主张阶级制 度之害》等文章。批判儒家思想是当时反对旧道德的 最突出的体现。同时有许多文章也在介绍引进西方现 代各种新的思想学说。 返回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
• (二)文学论争 •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1919年下半年,白话文的刊物逐渐兴起,1920年, 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全 民学校采用。 • 2、与学衡派的论争:新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 也是重守旧与重革新之间的斗争。 • 3、与甲寅派的论争: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 长的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并改为周刊,以此 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学,鲁迅、茅盾等人撰 文对之进行了批判 •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 主义之争):新文学内部的论争。
• (三)个性化 • 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和发展的时代,个人思想与民族命运 统一。 • 形成了个人风格:鲁迅的沉郁,郭沫若的激情,郁达夫的 自省,叶圣陶的平实,冰心的清丽,周作人的冲淡,朱自 清的秀雅,闻一多的深沉,徐志摩的空灵,冯至的舒徐, 废名的朦胧,李金发的怪佶,许地山的含蓄…… • 文学不再是载封建之道的工具,成为个人化表达人类声音 的精神产品。 • 文学表达的是个人化思想和人类普遍情感的统一。 • (四)创造性 •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国古 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浪漫 主义、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西方现代创作手法的驳杂 使用。
•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正式提出是1917.2月) • 1、 肇始于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五 四精神一是主观精神,二是人文精神,三是启蒙精神,四是 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是两面大旗。《新青年》是一个综合 性的文化评论刊物,是青年的总动员令,提倡民主和科学 • 2、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 入侵,大量翻译著作的进入,在落后与先进的碰撞中导致文 学的改革。胡适从欧美的意象派诗歌的启发下提出了《文学 改良刍议》的主张,胡适、陈独秀都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响, 推行文学的历史进化论。周作人从欧洲文艺复兴中找到了人 道主义的“人的文学”观念。李大钊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 义中确定了后来革命文学的观念。 • 3、文化革命发难者的特色所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 李大钊、鲁迅 ,在新旧民主革命交替,封建王朝解体和共 和交替时代,青年心理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努力探 索中国的新出路,他们深感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对人精神的闭 锁和弊害而要求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3、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 及其历史作用。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 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 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这种 “人道主义”并非是慈善主义,而是“一种个人 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以这种理论来反对违 反人性的礼法制度和兽性的遗留,把违反人性和 人道主义的旧文学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与胡适的提倡白话 文的文学主张一起构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 理论,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 作发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
(一)胡适
1、《文学改良刍议》
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文学改
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 学之正宗”; 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 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 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二)陈独秀 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六)易卜生 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
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 《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 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
特点
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
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 介绍
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 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程代码 0537
主讲教师丛坤赤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 动和文学思潮
本章概述
文学革命,文学社团 (1、2节)(2—4章) 1927-1937 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 (3、4节)(5—10章) 1937-1949 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 (5、6节)(11—12章)
文学革命的内容意义与成就
文学革命的内容意义与成就
主要内容:
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介绍外国文学。
成就:
1、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新月社: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分前期和后 新月社: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分前期和后 期,倡导新格律诗。成员大都留学欧美, 具有自由主义倾向。新月社的主要成员是 “现代评论派”的。 现代评论派” 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为培植文学青 年而主持组织起来的,都于1925年在北京成 年而主持组织起来的,都于1925年在北京成 立。 简介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和南国社。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 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 思想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 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 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 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 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 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 才子佳人。 相、才子佳人。 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 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 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 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 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 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 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陈独秀
陈独秀主张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主张的“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 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 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不过,陈独秀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 不过,陈独秀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 明清小说是充分肯定的,他的“ 明清小说是充分肯定的,他的“推倒陈腐 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意义并非是全 盘否定古典文学,而是将锋芒指向“ 盘否定古典文学,而是将锋芒指向“明之 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义。 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革命及其成就1.概念解释(1)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新月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
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
(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6)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7)诗歌的“三美”:“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2. 叶圣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
“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如《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作者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但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样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
结构多变,讲究结尾饶有余味。
如《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线;《多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
《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等不少小说结尾的艺术匠心,尤见功力。
语言平实、纯正。
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析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教育小说”,主要思想内容有: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
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迫害。
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
名篇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
展现教育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
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
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思想艺术特征《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
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性心理。
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
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沉沦》“他”,心中交织着个人的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凄凉,强烈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的心理。
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却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赋予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
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控诉。
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
《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出颓废气息。
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一、自我的写真。
“自叙传”的色彩。
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
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二、感伤的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他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
以感伤的抒情为中心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情绪的倾诉。
三、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如《沉沦》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
以人物情绪为中心,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创造了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
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独特的文体风格高度一致的。
4、《再别康桥》赏析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
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