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https://img.taocdn.com/s3/m/a4b145e2680203d8ce2f24c7.png)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赏析一】这是一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的绝句。
但艺术构思和表现主题迥然不同。
原诗题在江西九江市南西林寺墙壁。
李诗具体描写了香庐峰瀑布以烘托庐山气势,达到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苏诗则无描写具体景点,而是总揽庐山,别具慧眼,生动而形象地从中道出生活哲理,从而启发读者辩证思维、举一物而晓万事、提高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作品充满理趣和对事物的思考辨析。
诗人看山同时又是在看人事看社会,指出立足点不同,观察事物结果殊异。
只有跳出圈子,把握事物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认识。
诗人用韵没有泥守律绝基本定式,首句韵脚用了邻韵。
峰为冬韵,同、中则为东韵。
整篇平启顺乘跳转妙合,精巧别致。
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品味无穷。
【赏析二】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全诗诗意
![《题西林壁》全诗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e384e0d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4.png)
《题西林壁》全诗诗意哎,说起《题西林壁》这首诗,咱们得聊聊苏轼那哥们儿咋在山里转悠,还整出这么一番哲理来。
这诗啊,就像是咱在山里迷路时,突然眼前一亮,发现的那片美景,心里头那个激动,简直没法儿用话儿说完。
一开头,“横看成岭侧成峰”,你说这山啊,它可真是个调皮鬼。
你从这边看过去,它就是一排排连绵起伏的岭,温柔得跟啥似的;你再换个角度,从旁边瞅,嘿,它又变成了一座座陡峭的山峰,威风凛凛的,像是要把你给镇住。
这就像咱们看问题,角度一变,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往下,“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离山远点儿看,它朦朦胧胧的,像幅水墨画儿;走近了瞧,哎呀,那些石头啊、树啊,看得清清楚楚,连蚂蚁搬家都能看见。
还有啊,你站高点儿看,整个山谷都在你脚下,感觉自己就像个神仙;要是蹲下来,嘿,就只能看到脚边那几片草叶子了。
这不就是说嘛,咱们看待事物,得多个心眼儿,远近高低都得看看,才能看得全面。
接下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句可有点儿意思了。
你说咱们这些凡夫俗子,整天在庐山里转悠,咋就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呢?其实啊,不是庐山藏着掖着,是咱们自己没看透。
咱们总想着自己那点小九九,哪儿能看清庐山的真容啊?这就像咱们在生活中,老是被自己的偏见和情绪给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最后,“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咱们为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还不是因为咱们自己就在这山里头嘛!咱们被山给包围了,就像被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给包围了一样。
所以啊,要想看清事情的真相,就得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
这样一来,咱们就能像神仙一样,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总而言之,《题西林壁》这首诗啊,就是苏轼那哥们儿在庐山里转悠的时候,突然想通了这么一番道理。
他用诗的形式告诉咱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全面地看;别被自己的偏见和情绪给蒙蔽了双眼;要想看清真相啊,就得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才行。
这诗啊,真是既有哲理又接地气儿!。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8b1d145a8102d277a22f10.png)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 》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和解释和翻译等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 读。
题西林壁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题西林壁(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文学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题西林壁》解读
![《题西林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c557b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b.png)
《题西林壁》解读题西林壁是一首唐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七言绝句。
本文将通过解读这首诗的意境、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以横向和侧向的视角,展示了庐山壮丽的山脉景观。
横看成岭,山势挺拔如岭;侧看成峰,山峰耸立如峰。
这种尽览全貌的观察方式,使得庐山的壮美呈现得淋漓尽致。
远近高低各不同,揭示了山峦之间起伏的不平衡状态,也表达了庐山独特的地理特点。
第二句“不识庐山真面目”表达了苏轼对庐山真正意义的追求。
庐山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
然而,大多数人只能从表面欣赏到庐山的美景,却不了解其更深层次的价值。
只缘身在此山中,意味着作者置身于庐山之中,才有机会领略到真正的庐山之美。
这种思想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告诉人们应当以亲身体验和深入思考的方式去认识事物,而不是停留在表象上。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互用的韵律格律,使得诗句流畅而富有韵律感。
苏轼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横向和侧向的视角、远近高低的局限性和全景性作对比。
这种对比营造出一种美感,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从意境上来看,《题西林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的庐山如山岭峻峰、山峰巍峨,美丽壮观之感溢于言表。
庐山既有瑰丽壮观的山势,又有起伏不平等高不低的地貌特征,这使得诗中的庐山显得独具魅力。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作者抒发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从语言表达上来看,《题西林壁》采用了简洁明了的文字,没有冗余的修饰。
作者通过几个简短而精巧的词句,将庐山的独特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简洁的表达,直接呈现出庐山壮丽的山脉景观。
整首诗运用了平仄互用的韵律格律,使得诗句流畅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中的艺术魅力。
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来看,《题西林壁》流露出作者对庐山真正价值的认识。
题西林壁古诗译文
![题西林壁古诗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88648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7.png)
题西林壁古诗译文
嘿,朋友!你知道苏轼的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诗的意思其实挺好懂的。
就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吧,这就好比咱们看一个人,从正面看和从侧面看,感觉能一样吗?那肯定不同啊!从远处看
是一个样,凑近了看又是另一个样,就像山峰,横着看是一道道山岭,侧着看就变成一座座山峰啦。
再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多像咱们在生活中啊!有时候咱们自己身处某个状况之中,反而搞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
不就跟在庐山里,反而看不清庐山的全貌一个道理吗?
我觉得啊,这首诗就是在告诉咱们,看事情得多角度,别老是钻在
一个地方出不来。
你想想,要是咱们遇到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能解决好吗?肯定不能啊!所以得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多换几个角度
思考,才能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不是吗?
我的观点就是,苏轼这首诗太有智慧啦,给咱们的生活带来好多启示,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把生活过得更明白!。
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
![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44b3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d.png)
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
原文: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朝代】宋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1)
![题西林壁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9c0742e04028915f804dc265.png)
的道理。
诗句运用:
1.这个苹果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真是( )。 2.对问题的认识,因所处的位置不同,看法 也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说明了这个 道理,《题西林壁》中蕴含同样道理的诗句 是( )。
串珠成链: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串珠成链:
饮湖上初晴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识:认识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缘:因为 身: 自己 此山:指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要想对事物有全 面的、符合实际的认 识,就必须站在客观 的立场上。正如俗语 所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是需要我们客观全 面去了解事物?
盲人摸象 画杨桃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随堂测试: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句
有节奏 有重音 有感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着看庐山成了 连绵起伏的山岭,从 侧面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高
各近 不 同低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含有哲理的诗句
![《题西林壁》含有哲理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19314d5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b.png)
《题西林壁》含有哲理的诗句
1、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原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简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透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fe98257f1922791788e8e7.png)
朝代:宋代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区分。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
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https://img.taocdn.com/s3/m/bcecea6616fc700aba68fc3e.png)
精心整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活哲理,从而启发读者辩证思维、举一物而晓万事、提高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作品充满理趣和对事物的思考辨析。
诗人看山同时又是在看人事看社会,指出立足点不同,观察事物结果殊异。
只有跳出圈子,把握事物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认识。
诗人用韵没有泥守律绝基本定式,首句韵脚用了邻韵。
峰为冬韵,同、中则为东韵。
整篇平启顺乘跳转妙合,精巧别致。
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品味无穷。
【赏析二】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赏析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真正人生走一遭,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有几个人能看清楚宦海沉浮,荣华富贵,酒色财气呢?苏轼说:看不清的缘由是:身在此山中。
苏轼通过自己一生的经历,历经宦海沉浮,荣华富贵,酒色财气。
他最后对人生的感悟达到了佛家与道家讲的出世的境界。
他把一切都看明白了。
事实上佛家道家讲的佛与道,不是叫人都厌世,都当和尚,而是像苏轼一样,修心出世,用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古诗题西林壁的译文
![古诗题西林壁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b802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2.png)
古诗题西林壁的译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2、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
![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893f0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4.png)
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拼音版题西林壁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横看成岭侧成峰,yuǎnjìngāodīgèbùtóng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不识庐山真面目,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a0dc98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4.png)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题西林壁》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词语注释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语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2.题:书写,题写。
3.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4.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5.侧:侧面。
6.各不同:各不相同。
7.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8.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9.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837f3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1.png)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全文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2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https://img.taocdn.com/s3/m/a4b145e2680203d8ce2f24c7.png)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赏析一】这是一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的绝句。
但艺术构思和表现主题迥然不同。
原诗题在江西九江市南西林寺墙壁。
李诗具体描写了香庐峰瀑布以烘托庐山气势,达到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苏诗则无描写具体景点,而是总揽庐山,别具慧眼,生动而形象地从中道出生活哲理,从而启发读者辩证思维、举一物而晓万事、提高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作品充满理趣和对事物的思考辨析。
诗人看山同时又是在看人事看社会,指出立足点不同,观察事物结果殊异。
只有跳出圈子,把握事物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认识。
诗人用韵没有泥守律绝基本定式,首句韵脚用了邻韵。
峰为冬韵,同、中则为东韵。
整篇平启顺乘跳转妙合,精巧别致。
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品味无穷。
【赏析二】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
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察效果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