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导学案二(雪君)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导学案课题:《诗词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词三首》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2. 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学习分析和欣赏诗词的方法。

4. 通过阅读诗词,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导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通过投影或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诗词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讨论。

2. 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诗词?你们对诗词有什么样的了解和认识?3.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Step 2:导读课文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诗词三首》。

2. 询问学生课文的大致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题。

Step 3:课文理解1. 阅读课文第一、二、三部分,回答以下问题:a. 分析第一部分的写作手法,并解释作者的用意。

b. 描述诗词《中秋月夜》中的景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c. 解释第二部分中出现的“将欲取之”一句的意思。

d. 《草原》诗中的“青铜战车驾驰于壮美的草原上”是怎样的意象?2. 将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Step 4:生词解析1. 教师给出课文中一些生词,让学生猜测词义,并给出相应解释。

2. 学生将生词和对应的意思进行搭配。

Step 5:分析诗词1. 给学生发放《诗词三首》的诗词阅读材料。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其中一首诗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感,提问如下:a. 诗中的意象让你感受到了什么?b. 诗词中的音乐节奏给你什么样的感觉?c. 你认为这首诗词的主题是什么?Step 6:拓展创作1.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自己的诗词或一篇赋文。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幅图片作为写作的创作启发。

3. 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欣赏。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词三首》的背景和内容,掌握了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语,学会了分析和欣赏诗词的方法。

2022年统编版语文九上《诗词三首》导学案(精品)

2022年统编版语文九上《诗词三首》导学案(精品)

13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

可根据预习反应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检测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及其作品情况。

二、学习三首诗词〔一〕学习《行路难》〔其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2.朗读赏析。

3.结合课下注释,试解释诗句。

4.诗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比喻什么?姜太公、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6.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是怎样的?7.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诗意:3.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5.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6.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7.试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2:3~4:5~6:7~8:〔三〕学习《水调歌头》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2.词牌及背景介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那么开拓了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开展。

《诗词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词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词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三首》,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静夜思》2. 《将进酒》3. 《春晓》三、导学步骤1. 导入请学生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要进修的三首诗歌。

2. 进修《静夜思》起首让学生朗读《静夜思》,然后进行诗歌分析,包括作者、背景、主题、意境等方面的讨论。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会被广为传诵,它有哪些特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3. 进修《将进酒》同样,让学生朗读《将进酒》,然后进行诗歌分析。

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气势如何,它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境界,与《静夜思》相比,有何异同的地方。

4. 进修《春晓》最后,让学生朗读《春晓》,进行诗歌分析。

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歌描绘的春天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倾慕的。

5. 总结通过三首诗歌的进修,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室延伸1. 让学生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自然或情感的感悟。

3.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背诵并写出对该诗歌的感悟。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更多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刻,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成为有情怀、有思想的人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讲课教案

8 诗三首 2 七中马建民7 诗三首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18《诗词三首》一.课题《诗词三首》(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18课)二.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扩展阅读课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虞美人》,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2.学习《书愤》,把握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陆游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了解七律的特点及用典的含义。

3.学习《扬州慢》,了解“小序”的作用,重点领会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化用前人诗句的好处4.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5.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背诵这三首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前面所学方法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

2.学生了解诗歌有关表达技巧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学习体会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1.诗歌的表达技巧。

2.情景交融的抒情技巧和化用诗句的好处。

六.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字音识记玉砌.( qì)塞.上( sài )初霁.( jì)怆.然( chuàng )虞.美人( yú)荠.麦( jì)(二)词语解释(1)春花秋月何时了.了:完结(2)只是朱颜改...朱颜改:红颜改变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3)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传后世(4)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间:相提并论(5)荠麦弥望..弥望:满眼(6)因自度.此曲度:作,写(7)解鞍少驻初程..初程:初次旅程(8)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料想(9)难赋.深情赋:陈述,述说(三)一词多义【堪】(1)千载谁堪.伯仲间(动词,可以)(2)不堪.母驱使(动词,忍受)(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动词,忍心)【塞】(1)塞.上长城空自许(名词,边塞)(2)汗牛塞.屋(动词,填满)(3)以塞.忠谏之路(动词,堵塞)【度】(1)因自度.此曲(动词,创作)(2)道不通,度.已失期(动词,估计)(3)秋月春风等闲度.(动词,过,越过)(四)词类活用(1)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2)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作动词,传名)(3)小楼昨夜又东风..(名词作动词,吹进东风)(五)特殊句式(1)青楼梦好(定语后置,即“青楼好梦”。

高一语文必修3《诗词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3《诗词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3《诗词三首》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3《诗词三首》导学案一、正音玉砌(qì)伯仲(bó )荞麦(qiáo)戍角(shù)怆然(chuàng )自度(duó )黍离(shǔ )豆蔻( ku )二、鉴赏《虞美人》1.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

建隆二年嗣位,开宝八年降宋,宋太祖封为违命侯。

后服宋太宗所赐牵机药而卒。

史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

2.这首词写于亡国降宋后,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3.鉴赏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艺术手法。

(1)用设问的方法,直抒胸臆,“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2)运用比喻,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忧愁就象滔滔不绝的江水无穷无尽,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

三、鉴赏《书愤》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晚岁闲居故里。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本诗追忆壮年时的豪情壮举,感慨当前的处境和时局,抒发了抗敌之志,感慨壮志未酬,表达爱国深情。

3.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昔日豪气壮举与今日年迈衰颓作对比,岁抒发月无情,壮志难酬的感慨。

(2)诸葛亮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苟且误国作对比,表达了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4.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四、鉴赏《扬州慢》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3. 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导学重点1. 了解《古代诗歌三首》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理解《古代诗歌三首》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古代诗歌三首》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4. 感受《古代诗歌三首》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三首》概述:《古代诗歌三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包括《静夜思》、《将进酒》和《春江花月夜》三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三首诗歌分别由李白、李白和张若虚创作,代表了唐代和宋代两个不同时期的诗歌风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影响力。

2. 《静夜思》导读:作者:李白内容:诗人在夜晚独自思念遥方的亲人和朋友,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田园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语言特点:清新简洁,情感真挚,意境深遥。

艺术手法:描写精致,意蕴丰富,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3. 《将进酒》导读:作者:李白内容:诗人借喝酒的形式,表达对自由、豪放和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倾慕,赞叹了人生的豪情壮志。

语言特点:豪放奔放,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张力。

艺术手法:运用比照手法,烘托气氛,引起共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染力。

4. 《春江花月夜》导读:作者:张若虚内容:诗人描绘了春江水流、花开月明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

语言特点:清丽飘逸,意象丰富,意境空灵。

艺术手法: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烘托气氛,增强表现力,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

四、导学方法1. 课前预习:学生阅读《古代诗歌三首》,了解作者和内容,提出问题和疑惑;2. 导入导学: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兴趣;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各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并展示效果;4. 总结评判:教师总结教室内容,评判学生表现,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感受和见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诗词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诗词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投箸.()冰塞.川()歧.路()济.沧海()(2)词语释义金樽:斗十千:羞:箸:歧路: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一)整体感知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答案示例:(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诗词三首导学案》

《诗词三首导学案》

《诗词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三首》,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一、课先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进修的内容,即《诗词三首》是哪三首诗?分别是哪位诗人所作?2.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看法。

3.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二、诗词进修1. 第一首诗:《静夜思》指导学生阅读《静夜思》,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

2.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指导学生阅读《登鹳雀楼》,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象。

3. 第三首诗:《将进酒》指导学生阅读《将进酒》,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酒文化和豪放不羁的气息,引导学生领略“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壮志。

三、诗词欣赏1. 请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诵比赛,展示各自对《诗词三首》的理解和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分享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激情。

四、教室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总结《诗词三首》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强调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启迪作用。

2. 鼓励学生继续进修和欣赏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必定和鼓励,激励学生不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成为有情怀、有修养的文学人才。

五、课后拓展1. 安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钻研和创作,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感。

2. 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作品征集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部编版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导学案13《诗词三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 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品读重点语句,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 李白:2. 写作背景:3.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樽.()箸.()羞.()直.()塞.()济.()【初读诗歌,感知内容】4. 朗读诗歌,面对《行路难》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5. (1)找出写“行路难”的句子,说说难在哪里?(2)诗人在这句诗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他内心怎样的情感?6. 面对仕途的坎坷,诗人内心的情感还怎样呢?从哪看出来的?【细读诗歌】7. 朗读诗歌,诗人到底想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呢?8. 理想的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面对残酷的现实,诗人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9.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2. 写作背景:《行路难》(其一) 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

3. zūn zhùxiūzhísa jì4. 略。

5.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词三首导学案

《诗词三首导学案

《诗词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并熟记《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词三首》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1. 《登鹳雀楼》2. 《将进酒》3. 《静夜思》三、导学步骤1. 课先导入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进修《登鹳雀楼》(1)导读诗文,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探讨“登高望遥”与人生追求的干系。

(3)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豁达和高遥情怀。

3. 进修《将进酒》(1)导读诗文,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宁创作特点。

(2)分析诗歌内容,探讨“豪情壮志”与人生态度的干系。

(3)品味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豪放和豁达情怀。

4. 进修《静夜思》(1)导读诗文,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探讨“孤独孤单”与人生感悟的干系。

(3)感受诗歌意境,领略诗人的孤独和深沉情怀。

5.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进修,让学生领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室延伸1.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升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对《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3. 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

2.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名家诗词,扩展文学阅读广度和深度。

六、评判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和表达,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未来的进修中能够继续热爱文学,不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情感品味。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2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2

衡南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编号 NO 审核:雷新生使用日期月日学案主人:罗华英语文组组内编号《杜甫诗三首》一、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

第二课时三、合作探讨《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四、课堂总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五【当堂检测】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022年统编版语文九上《诗词三首》导学案(精品) (2)

2022年统编版语文九上《诗词三首》导学案(精品) (2)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决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感、哲理:诗人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象征前途的渺茫。

(2)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情感、哲理: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诗人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此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品格的写照。

4.品特色。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用典。

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一〕活动2: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烂柯人歌.一曲....._______________ 长.________ 弃置身2.知内容,想意境。

①交代了诗人贬地的荒凉和被贬的漫长的诗句是诗人贬地的荒凉和被贬的漫长。

②交代了诗人回乡所见的两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写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的两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写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

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刘禹锡,字梦得。

世称刘宾客。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

二、赏析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诗中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3.朗读并背诵三、赏析《西江月》4.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分别从什么感官角度来捕捉景物的特征?6.朗读并背诵四、赏析《秋词》7.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8.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9.《秋词》中,作者是怎样将情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试作简析。

10.朗读并背诵五、默写三首诗词六、教(学)后感。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 理解《古代诗歌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二、导入引导你是否曾被古代诗歌所吸引?你是否曾被那些优美的句子所震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古代诗歌三首》,感受诗歌之美,领略古代诗人的才华。

三、课前预习1. 《关雎》是哪位古代诗人的作品?请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 《将进酒》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找出诗中表达的主题。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秋夜将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描述你心中最美的秋夜。

四、课堂学习1. 诗歌朗诵:请同学们依次朗读《古代诗歌三首》,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诗歌鉴赏:请同学们针对每首诗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其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3. 诗歌分析:请同学们讨论《古代诗歌三首》中的共同特点和区别,总结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五、课后思考1. 你对古代诗歌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2. 如果你是一位古代诗人,你会选择怎样的题材和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情感?3. 请写一首自己的古代风格诗歌,尝试运用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六、拓展延伸1. 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 参加诗歌鉴赏比赛或朗诵活动,展示自己的诗歌才华;3. 关注当今诗坛,了解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七、小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了古代诗歌的魅力,也拓展了诗歌的欣赏范围,希望同学们能在诗歌之美中感悟生活之真。

愿我们都能成为诗歌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让诗歌之声永远传扬!第二课时一、课程背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的诗歌作品包括很多名篇,其中有许多被传颂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以《古代诗歌三首》为主题,介绍三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年级:高一 编写:张雪君 审定:朱佩琳 日期:2010年3月【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1、学习《扬州慢》,了解“小序的作用。

2、重点领会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化用前人诗句的好处4、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前面所学方法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

2、学生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体会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抒情技巧和化用诗句的好处。

【学习方法】合作、讨论、探究、诵读 【知识链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互文、设问、反问等。

▲掌握描写手法:渲染、烘托、白描、 动静、虚实、正面侧面、欲扬故抑、细节刻画。

▲掌握其他手法:对比、照应、双关、铺垫、用典、联想、想象、比兴、象征。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解说:对环境 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衬托. <<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就用“子规”、“夜月”、“空山”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气氛。

在一些写景诗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有时只写静景或动景,有时则动静景兼写,进而达到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就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技巧,写出了山间秋景的怡人。

现实的景 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进而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技巧,通过烟钱别离时的不舍和想象别后的孤寂和痛苦,抒发了离别的惆怅落寞和无限伤情。

★作者简介姜 夔 (1155 — 1209):字 尧章,号 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词人。

布 衣 终 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 词作多为咏物、写景、言情之作,其词风精工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写作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可是在南宋时,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作者路过扬州,眼见昔日繁华的城市仍满目疮痍,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深沉的黍离之悲。

★小序译文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城,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天色渐渐晚下来,渐渐升起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千岩老人认为有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杜牧咏扬州的名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遗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学习过程】一、解读小序(A级)1、小序的内容对应文中哪些词句?2、小序有什么作用?二、整体把握,读懂诗歌(B级)上阕主要写了作者在扬州的所见所闻,重在写景。

词的下阕委婉抒情,请你写出抒情句子,并概括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抒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三、初步鉴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B级)词的上阕重在写景,主要写了什什么景物(意象)?这些意象渲染出怎样的意境?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鉴赏技巧(B级)1、融情于景,以景衬情本词中作者的情感主要用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的手法加以表现,比如说竹西亭、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二十四桥”、“红芍药花”等景物,是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衬托当今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伤痛今日的感慨。

这些景物都很好地烘托出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请你结合词中所写到的其他景物,对作者“融情于景”的技巧再作赏析。

2、化用诗句化用前人诗句,也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唐代诗人杜牧与扬州有密切的关系,有许多题咏扬州的名篇,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见闻、感受形成比衬关系,丰富了词境意蕴。

比如“过春风十里”就化用了“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境,“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化用了“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意,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则是化用了杜牧诗的哪一句呢?请你写出原句,并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个名句的画面,体会这个名句所营造的意境美。

杜牧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小结和反思我想对老师说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拓展阅读赠别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女的,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女。

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

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

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

“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

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

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

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

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

别恋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

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