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文词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京华三绝名词解释

京华三绝名词解释

京华三绝名词解释
京华三绝名词解释:纳兰容若、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为“京华三绝”。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爱新觉罗·胤礽)而改名纳兰性德。

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

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二岁。

曹贞吉,清代著名诗词家。

字升六,又字升阶、迪清,号实庵,安丘县城东关(今属山东省)人。

曹申吉之兄。

康熙三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

嗜书,工诗文,与嘉善诗人曹尔堪并称为“南北二曹”,词尤有名,被誉为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

顾贞观,清代文学家。

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

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

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

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

顾贞观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清代重要名词解释

清代重要名词解释

清代重要名词解释《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在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

浪漫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汤显祖在剧中以杜丽娘作为“情”的化身,赋予了“情”超越生死的力量,通过其大胆冲破封建礼教以及封建家庭的种种禁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的超现实书写,尽情演绎了人生“至情”的理想境界。

这种以“情”抗“理”的戏剧式表达,首先使剧作的主题带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种理想的表达主要得力于浪漫主义的情节构思和精彩的人物塑造。

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礼教禁锢的现实当中,只能在梦中相会,这本来是个令人痛心的悲剧,但作者靠了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让主人公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女主人公由人成鬼,又由鬼变人;与她的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后终有还阳后的完满的人间结合。

倘从世俗和道学的眼光来看,这是十足的荒诞不经,但由于它本质上体现了以“情”抗“理”的主张,体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和热烈希望,体现了“情”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所以它又完全能为人们理解与接受。

剧中人没有爱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可以生发出情人,现实生命的死亡可以作为理想人生的起点,这样的奇幻情节和美妙构思,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带有鲜明的“情之所必有”的时代特征。

清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1、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

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一代诗史)。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永和宫词》等。

2、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

“神韵”,即风神韵味,作诗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即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清代名词解释整理

清代名词解释整理

神韵说:是指清朝初期士人王士祯为代表的诗歌主张,(其主旨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大体相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这些诗含蓄空灵,追求幽静淡泊之美,强化了诗的审美特征,成员中较著名的有吴雯、洪昇、宗元鼎等人。

钱王代兴:王士祯,号阮亭,别号鱼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进士,受家庭熏陶,自幼能作诗,并有诗名。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己而起,主持风雅,即“钱王代兴”。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宗,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遗民诗人:明清鼎革之际,一些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明朝遗民用血泪写成的诗篇,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

著名的遗民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杜濬、吴嘉纪、归庄等。

代表作有顾炎武的《秋山》等。

虞山诗派:清初,受钱谦益影响,在其家乡常熟形成了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

他们反对明七子、竟陵派和严羽《沧浪诗话》,内容多抒发改朝换代的思想感慨和民生疾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如《后秋兴》组诗之一。

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在继承元、白歌行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叙事诗,以《圆圆曲》为代表。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纳兰词清新隽秀,自然飘逸,但多伤情忆语,别有一种令人不以卒读的凄惋,是第一流的婉约文字。

代表作《长相思》、《如梦令》。

格调说:康乾年间沈德潜倡导,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创作有益“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形式上做到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

肌理说:嘉庆年间以翁方纲为首的一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说批评、明杂剧、传奇)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

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1、岭南三大家。

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

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家集》,始有“岭南三家”之称。

屈大均的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陈恭尹的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

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胸怀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梁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较平淡。

唯在反映岭南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

2、清初三大家。

指清初写作文学散文的三大古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

汪琬则散文力主纯正,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受到后世正统文土的推崇,代表作品为《周忠介公遗事》。

侯方域的影响最大,他的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人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被推为第一,代表作品有《马伶传》、《李姬传》。

“清初三大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3、易堂九子。

指清初魏禧等九个文学家。

魏禧的父亲魏兆凤,明朝灭亡后削发隐居于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日“易堂”。

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

道光年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

4、南施北宋。

指清初诗人施闰章、宋琬的合称。

因二人诗名相况,且都属“尊唐”一派,风格相近,又因施闰章是安徽人,宋琬是山东人,故名。

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著有《愚山诗集》,长于五言诗,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风格接近王维、韦应物。

有些诗反映民生疾苦,艺术上也比较成熟。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其诗多感伤时事之作,风格沉雄奔放,部分诗篇有一定现实意义,佳句亦清丽可诵。

二人在清初诗坛上均有一定地位。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温柔敦厚】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

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

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变风变雅】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

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

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

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讽喻】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

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

《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

从容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

《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样,主客观都要求这样的创作手法。

【缘情】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

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

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

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应感】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

“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

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的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声调声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运用到诗歌格律中。

在运用中出现了许多现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

[整理]清代名词解释

[整理]清代名词解释

清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1、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

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一代诗史)。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永和宫词》等。

2、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

“神韵”,即风神韵味,作诗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即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

但过分强调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亦是很明显的。

3、格调说:清中叶沈德潜提出来的论诗主张。

他强调写诗必须讲究格律声调,要含蓄、蕴藉、委婉,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属于封建正统派的诗论。

4、肌理说:清中叶翁方纲提出的论诗主张。

他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包括“义理”和“文理”,意即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以考据入诗,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这样,他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5、性灵说:乾嘉时期袁枚的论诗主张。

他反对脱离“真性情”而作“假诗”的“神韵派”、囿于诗歌“定格”的“格调派”以及以学问为诗的“肌理派”,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认为作诗应当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有真性情,辞贵自然,强调独创,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但过分注意个人生活琐事和对风花雪月的咏唱,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6、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形成于顺治中期,以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故称“阳羡派”。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虞山诗派指有钱谦益为核心的诗歌流派。

时间在明末清初,因钱谦益主要生活在虞山,故命名为虞山诗派。

其诗歌主张要写时事,反映社会,对诗歌的艺术特色无做过多要求,又因范围较广,故该派的凝聚力较弱,无鲜明统一的创作风格。

梅村体指清初吴伟业的诗歌特色,因其号梅村,故称梅村体。

梅村体的特色有,在内容上讲究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情况;二擅长七律、歌行,成就最高为七言歌行;在艺术上有创新,运用明代传奇之法进行诗歌创作,有曲折的情节,篇幅较长。

在语言上有初唐四杰的缤纷词藻,李商隐的曲婉。

元白叙事诗的铺陈。

神韵说指清代王士禛的诗歌理论主张。

其诗论承自《古画品录》、钟嵘“滋味”说,唐司空图“味外之旨”,严羽“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即讲究诗歌的创作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诗歌审美中标举盛唐的王维,王士禛的贡献在于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歌的意境理论,对于当时只讲究诗歌社会功用的诗坛有一定的纠正作用。

格调说是指康乾年间由沈德潜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其主要主张为诗歌创作要有“格调”,其诗歌理论承自明代前后七子,远承皎然《诗式》和严羽《沧浪诗话》,其强调重视诗歌的风格。

沈德潜将“格调”具体表现为传统的“诗教”和“温柔敦厚”,风格为雍容典雅,这是清代王朝兴盛,文学作品需润色鸿业的体现。

肌理说指清代中期由翁方纲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其名称出自杜甫《丽人行》,是针对当时诗坛空言义理,讲究诗歌创作要有严密的针法和法度。

具体表现为“义理”和“文理”,义理即讲究诗歌创作要有温柔敦厚的特点,文理指诗歌创作有要有结构等特点。

性灵说出自袁枚,其诗论承自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讲究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要依循本心。

这种理论主张是针对当时诗坛空言诗教而来。

袁枚的诗论在当时别具一格,和其为人处世的独特性格也有关,较开明,招收女弟子,有《随缘女弟子诗选》同光体同光为光绪帝的年号,同光体指清末由陈三立,陈衍等人为核心的一种诗歌流派。

其诗论明确主张“学宋”,是在明清两代学习“盛唐”诗的大氛围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向。

7.清代的诗、词、文

7.清代的诗、词、文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第一节清代的诗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

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

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

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

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

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

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

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

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

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

明万历进士。

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

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

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

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 笔记小说《子不语》。 论诗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 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 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袁枚论诗崇尚性灵。所谓“性灵”包括 性情、个性和诗才。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写 性情(“性情以外本无诗”),表现诗人 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 无我,是傀儡也”),追求独创、自然, 重视作家的诗才,认为艺术构思中的灵机 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思想上尊崇词 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 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 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有“词史”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 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 等。该派主要成员有:万树、蒋景祁、吏 唯园、陈维岳等。
朱彝尊(1629~1709)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 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 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 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中期领袖:厉鹗
浙西词派咏物词承朱彝尊而来,着力追求穷 形尽相,更有进境,形成盛况。
弊端:取材范围较窄,意境追求也较单一,重在
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给浙西 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易走向枯寂、琐碎。
(一)张惠言(1761~1802) 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 更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 阐发了他的词学思想。

清代诗文词(语教)

清代诗文词(语教)

清代词
清词中兴:
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全清词 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宋词两倍 以上。 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选》、万 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 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运辑 《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书》、江标辑 《宋元名家词》等。
3、查慎行、赵执信
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 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 内容,现实性强。
二、清中叶诗歌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诗多歌功颂 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评影响颇大。 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 朝诗别裁集》。
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 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 写得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 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 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 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 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3、纳兰性德
有《饮水词》300多首。作词崇尚南唐二主,主情 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其词直抒胸臆,情致深婉, 语言清新自然,历来为人称道。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 亦见工力。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长相思·山一程》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均为传世名篇。惜其词多写 离别相思,哀怨过多,情调低沉。 纳兰词风格凄惋,可从他的平生遭际以及时代特点 来探索其因。他虽多写个人哀怨愁苦,却反映了深刻的 社会内容。
2、屈大均
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 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长于五律,悲歌慷慨, 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3、吴嘉纪:
其诗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挽船行》 《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 语言质朴、善用白描手法。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1、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格调说: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3、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4、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认为文学应该进化,有时代特色,诗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优劣,以宗唐或宗宋分高下。

5、阳羡派: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6、浙西派: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7、常州派: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

8、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9、阳湖派:阳湖派是桐城文派的一个支流。

代表人物张惠言、恽敬都是江苏阳湖人,故以名派。

10、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

清代诗文词名词解释

清代诗文词名词解释

清代诗文词名词解释清代诗文词名词解释1、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第213页)2、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

(第221页)3、钱王代兴:王士禛早有诗名,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己而起,主持风雅。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禛成为一代诗坛正宗。

(第226页)神韵说:清初王士禛的诗论主张,他吸收唐代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诗论,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意不尽的特点。

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是其创作的典范。

(第226页)4、南朱北王、南施北宋。

(第228页)5、格调说:沈德潜的诗论。

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于雅”,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中正和平。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第219页)6、肌理说:翁方纲的论诗主张。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肌理说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第320页)7、性灵说:清代袁枚的论诗主张。

他吸取明代公安派的理论并加以发展,主张直抒胸臆,性情是诗格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辞贵自然,要有独创性,写出个人灵感、性情遭际是对格调说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清代中期诗词文

清代中期诗词文

第三讲:清代中期的诗、词、文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前(即乾隆至道光十九年,1735一1839)的文学作为一个阶段来探讨。

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学者研治经史注重训诂、考订,力图以此法达到通经,由通经达于治世,文人也多重学问,在文坛上,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倡于前,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随其后,翁方纲别出新意,提出“肌理说”,实际上与宋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有相通之处。

其间,既有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力主宋调,影响延至清末,也有郑燮、黄景仁等以才情傲立于诗坛,自成一家。

清中叶古文和骈文均有繁荣之势,桐城派总结传统古文理论,倡“义理”、“考据”、“辞章”,影响盛于一时;骈文则在前代的沉寂之后,重又复苏,涌现出诸如汪中等骈文大家。

从词坛看,厉鹗承朱彝尊继续倡导清婉深秀的词风,张惠言的常州词派尊词体,重寄托,则与清中期重学问之风相联系。

一诗1、xx“格调说”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等书。

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

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其说本于明代七子,故沈氏于明诗推崇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宗唐而黜宋。

但沈氏诗论的意义和明七子之说实际是不同的。

因为他论诗有一个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求有益于统治秩序、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其《说诗晬语》第一节就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

”这首先是从有益于封建政治来确定诗的价值。

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而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

但唐诗的“格调”同它的激情是分不开的,这种主张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古典诗词(曲)名词术语解释(四)

古典诗词(曲)名词术语解释(四)

古典诗词(曲)名词术语解释(四)【凭虚构象】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提出的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他认为,凭实(客观事物)构象(艺术形象)是容易的,而凭虚(想象)的构象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凭实构象必然受到“实”的制约,只有凭虚才能具体有无穷尽的意境。

至于这里所说的“虚”,不是“虚幻”,而是取决于诗人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的水平的高下。

【极炼如不炼】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主张。

他说“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恶归天籁矣。

”明确提出“极炼”和“不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单纯的“炼”,太露痕迹,只有“极炼”达到“不炼”的程度,才能算达到艺术的极致。

【我手写吾口】清代诗人黄遵宪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主要针对清代诗坛情况,特别是同治、光绪朝代的拟古作风而提出的,要求运用口语创作诗歌。

这是时代发展决定的。

【意境】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问题。

实际上也就是文艺创作的(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问题。

中国古典诗论,从“言志”“缘情”开创的,都是着眼于诗人主观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山水诗等,也强调主观对于客观的关照关系,在诗篇中强调内在与外界的沟通、融合。

这就是意境的基础。

在这基础上,发挥诗人的主观独创作,深入体会外界的本质特征,求得新的艺术创造。

【有我·无我】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

“有我”是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说作者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再由作者将这主客观形成的情感物、物因情迁,统一的形象表现在作品之中。

“无我”是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无我”,而是指将“我”化成“物”,使之与相同一,表现在作品中,只有“物”而不含主观的感情了。

实际上它不能是“无我”的。

这种“物”“我”同一理论,最早可推溯到古代印度《奥义书》中的“梵”“我”一致的理论。

清代诗文词

清代诗文词

第五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
特点: (1)数量巨大。
清代诗歌
徐 世 昌 《 晚 晴 簃 诗 汇 》 收 录 诗 人 6l00 多 人 , 诗 作 27600多首。 (2)感伤的美学风格 民族压迫、个人情怀受压抑 (3)流派众多。 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 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
一、 清初诗歌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第二节
清初与清中叶词
词的中兴
一、清初词坛
1、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其《迦陵词》存1800余首,居清代之冠。 风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 《点绛唇· 夜宿临洺驿》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田,一寸 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 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贺新郎 · 纤夫词》写清兵强征十万民夫为战船拉 纤 给百姓造成的灾难。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中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2、屈大均:
其诗大都抚时感事,缘事而发,悲歌慷慨, 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鲁连台》:以鲁仲连的事迹,寄寓誓不降清的 气节。 《壬戌清明作》:面对清代江山巩固的现实,表 现出复国无望的悲叹。
(2)刘大櫆 在桐城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将方苞的义法理论予以深化和具体化 二是着重探讨了文章写作中“神气”、“音 节”、 “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
(3)姚鼐文论
第一、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 者相互为用。 “义理”是程朱理学; “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 “辞章”是文章辞采。

清代诗文的名词解释

清代诗文的名词解释

清代诗文的名词解释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末代封建王朝,为时260余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文成为文人士大夫们重要的创作形式,也是他们表达思想情感、展现才华的途径。

清代诗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成为后世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对清代诗文中涉及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段文化历史。

1. 田园诗田园诗是清代文人所热衷的一种诗歌体裁,它描述了乡村的自然景色、农民的生活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种诗歌经常以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真实、纯洁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 清辞派清辞派是清代诗坛上的一个流派,这一派的诗人追求文辞华丽、意境鲜明的效果。

他们注重诗句的构思和字句的运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增添诗歌的艺术美感。

清辞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袁枚、纳兰性德等。

3. 词章词章是指词的篇章结构,它区别于词牌的音乐节奏和词曲的演唱形式。

在清代,词章常常是由五七言绝句构成,通过对情感的描绘、心境的抒发以及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4. 甲戌文案甲戌文案又称戊戌文案,指的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个政治事件,是光绪帝为了实现变法的目标而下令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纲领。

这个文案通过对清政府腐败和不合理政策的批评,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5. 词人在清代,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而写词的人被称为词人。

词人通过对情感、思想和景物的描绘,以及对特定题材的抒发和表达,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品。

清代有很多著名的词人,如李清照、纳兰性德等。

6. 浪漫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是清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新奇、奇幻和想象的元素,强调对个人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浪漫主义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题材要求,给予诗人更大的创作自由。

7.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献集成,由乾隆帝下令编纂,共计七十四百余种,收录文献两万余种,总计七百五十余万卷。

清朝名词解释

清朝名词解释

1、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2、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

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认为“诗不学古谓之野体”,但又只强调古人的声调、音律和体式。

在诗的内容和功能方面,强调“理性情、善伦物、惑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要求诗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歌。

3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即是上承明公安派独抒性灵的诗歌主张,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直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5阳羡派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的影响尤深。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注重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阔,语言率直俊爽。

他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万树、蒋景祈、史唯园、陈维崧等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诗文词名词解释
1、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第213页)
2、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

(第221页)
3、钱王代兴:王士禛早有诗名,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己而起,主持风雅。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禛成为一代诗坛正宗。

(第226页)
神韵说:清初王士禛的诗论主张,他吸收唐代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诗论,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意不尽的特点。

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是其创作的典范。

(第226页)
4、南朱北王、南施北宋。

(第228页)
5、格调说:沈德潜的诗论。

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于雅”,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中正和平。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第219页)
6、肌理说:翁方纲的论诗主张。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肌理说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第320页)
7、性灵说:清代袁枚的论诗主张。

他吸取明代公安派的理论并加以发展,主张直抒胸臆,性情是诗格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辞贵自然,要有独创性,写出个人灵感、性情遭际是对格调说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第321页)
8、乾隆三大家(第322页)
9、清初词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10、阳羡派:清初词派,开创于阳羡人陈维崧。

该派尊此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风格推重苏、辛。

重要作家还有万树、蒋景祁等。

(第223页)
11、浙西词派:清初词派,开创于浙西人朱彝尊。

该派推尊词体,崇尚醇雅,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

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重要作家还有厉鹗、项鸿祚等。

(第224页)
12、清初词坛京华三艳(第223页)
13、常州词派: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派,推尊词体,注重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第333页)
14、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15、桐城派: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槐、姚鼐等继承发展的散文派别,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

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第325-327页)
16、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

他们不愿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

(第32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