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区地坑院室内热环境分析与改善策略——以三门峡市人马寨村地坑院为例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作者:杨柳刘青青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8期摘要:每一种民居形式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华,每个环节的链条都不可或缺,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或者民族特征。
地坑院是一个独特的民居形式,三门峡市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
本文梳理和总结有关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的研究,根据研究中的关注点,分析三门峡市地坑院景区配套设施、文化内涵表现、文化体验方式、旅游购物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增加体验项目、规范购物管理等建议,从而打造独具豫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期推动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居形式;地坑院;三门峡市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我国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地下穴居方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窑洞居住方式历史悠久、多种多样且有代表性,现阶段窑洞居民在冀、豫、晋、陕、甘、宁6个省份分布最为广泛。
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气候条件、水文及传统的居住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窑洞。
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也称为天井院或下沉窑院,我国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陕西的部分地区、甘肃庆阳等。
《墨子·辞过篇》曾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由此可以看出,三门峡地坑院无疑是人类穴居文明时代的延续。
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集中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北营乡,现存200多个地坑院村庄,共有地坑院1200余座,现存时间最久并且保存最完整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历史。
三门峡地坑院从雏形至今,共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仰韶文化时期、汉时期、宋时期、明清时期及1980年后[1]。
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民居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
2005年,在三门峡发掘出一座结构独特的民居汉墓,墓顶为穹隆形,从地面向下看,墓葬结构就是一个完整的院落,非常像一座现代的“地坑院”。
可见,地坑院是传承了古人民居的精华,延续了华夏文明的建筑史。
豫西陕县地坑院传统民居探究
中,长辈居住兼供奉着祖先灵牌 的主窑居正位 ,小辈 主的窑洞位 主窑两侧 ,厨窑 、牲 口窑等分处角落 ,反 ,学者们并没有给出准确的时间界
若掘井 ,深三丈 ,即旁穿之” ,窑洞 中 “ 系牛马 ,置碾磨 ,积粟
2 . 陕县地坑 院的形成条件
陕县地坑院是 当地气候 、 环境 、 社会 、 文化等条件 下的产物 , 体现 出天人合一 、天人享用的传统生态思想 。一是地质原因。陕
县陕塬黄土层厚达二三十米 , 有新老之别 。离地 面深 的老黄土土 层厚 、自立性好 ,适合挖建 窑洞 。二是气候原因。陕县属 于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 、冬季寒冷干燥 ,尤其冬季西北风猛
一
、
引言
坑院设计 巧妙 , 有水井设施 , 具有 防水 防风及院 内排放污水秽气
地坑 院是 中国北方住宅文化 中的奇葩 。 豫西陕县地坑院里浓 缩 了中国传统宗法制度 、政治 、经济 、地域文化与技术 等形 态 ,
等功能。为防水 ,地坑院与地 面相接 四周砌有一圈青砖青瓦的房 檐 ,房檐 上砌有 高 3 0 — 5 O 厘米 的拦 马墙 ,既可排雨水又可防止地 面灌人院 内,同时可防止在地面上 的人跌落地坑院里 ;在窑洞与
地面的接 壤处 , 还有用砖砌起 的墙脚跟 ,可防止下雨天雨水对窑 洞的腐蚀 ,从而保护窑洞。地坑 院在地下 ,又可 防风 。地坑院 中
具有极高 的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 值得我们去研究。学术界
关于豫西陕县地坑 院的研究尽管 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 但仍 有研究
一
的空 间。笔者将在 已有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对豫西地坑院进行 进 步调研 与探究 , 并依据其发展现状 , 有针对性地提 出保护建议 ,
基于传承视角下的豫西地坑院保护与规划方式研究
基于传承视角下的豫西地坑院保护与规划方式研究作者:郭星秀来源:《砖瓦世界·下半月》2019年第11期摘要:随着建筑与规划技术的发展,现代新型建筑材料与手段不断侵蚀历史文物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风险,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豫西地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古民居建筑,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目前对于当地建造风格、文化及营造技艺等的传承问题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北营村与曲村的保护与规划的研究,探讨如何基于传承视角下对豫西地坑院进行保护与规划。
关键词:地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技艺;保护建议一、地坑院简述(一)历史与区位1.历史沿革:豫西地坑院从雏形至衰败共分为五个阶段:仰韶文化时期;汉时期;宋时期;明清时期及1980 年代后。
地坑院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画下了美妙的一笔。
2.区位分析:地坑院集中分布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黄河金三角区,政治、经济、文化较为繁荣,但生活在黄土塬上的农村先民却很贫困,经济及森林资源的缺乏使其必须运用低成本的营造方式就地取材建造住所。
(二)特色与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特色:陕州剪纸、“打铁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捶草印花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生娃子。
”流传在陕塬的传统小曲曾经是无数庄稼人的梦想。
地坑院见证了一代代人的艰辛与苦难,甜蜜与喜乐,眼泪与欢唱。
2.营造技艺:地坑院建造步骤共分为四步:先于黄土高地起步向下挖 6—7 米的深坑,再向四壁凿洞,再为其加设防潮防雨的屋檐及墙底砖瓦,最后进行美化装饰。
2011 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现状与问题目前,地坑院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如:1.中国传统思想传承。
地坑院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规划思想,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为一体,但由于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发展,当地居民认为只要是现代的便是好的,这种观念的转变使他们逐渐丢失传统思想。
豫西地坑院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陕县曲村为例
豫西地坑院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陕县曲村为例
田朋朋;刘恩亮;黄玉上;向应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32)002
【摘要】豫西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以地坑院为主,其地坑院主要集中在三门峡陕县一带,其中,张汴塬曲村的地坑院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地坑院自身的局限性,居民新建了许多地上建筑,曲村的传统地坑院建筑逐渐被废弃
或填埋,传统的村落风貌被破坏.基于此,提出改善地坑院在建筑节能方面的不足、整治并恢复传统地坑院村落整体风貌、提高村民对传统地坑院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意识、制定曲村地坑院旅游发展规划等更新设计方案.
【总页数】8页(P82-89)
【作者】田朋朋;刘恩亮;黄玉上;向应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民俗活动与村落公共空间的关系探讨——以陕县地坑院村落为例 [J], 李建东;宋亚亭
2.豫西黄土塬地坑窑居的保护与更新适宜性途径探讨——以陕县地坑院为例 [J], 唐丽;任俊龙
3.传统民居"地下四合院":地坑院营造探微——以陕县凡村为例 [J], 唐丽;张晓娟
4.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豫西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以陕州地坑院为例 [J], 尹丽;员佳乐
5.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豫西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以陕州地坑院为例 [J], 尹丽;员佳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居建设中的地理思维探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为例
78f t u r i f 教学参考2021年第4期•上研学实践民居建设中的地理思维探究一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为例陈红方(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河南焦作)摘要:民居是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
文章 介绍了地坑院研学的目标方案和实施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曲村地坑院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展示了部分研学成果,认为对其他民居的研学可参考本次活动。
关键词:民居;地理思维;地坑院;人地协调在研学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民居,何为“民居”?简言之就是“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建筑”,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都不相同,因此,各地居民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民居的建设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地理思维”。
2020年7月12日,笔者带领学生走访、考察了还未被旅游“包装”的原生态的地坑院——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
_、确定研学目标,制订研学方案1. 研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曲村地坑院的 结构和功能特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其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2)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曲村区域环境特点,从地 理视角分析地坑院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从而落实学生的综合思维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 指导学生总结研学成果,归纳地坑院建设中 蕴含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构建“民居”研学的思维模板。
2. 研学方案(1)研学主题:探究曲村地坑院结构、功能特点与地理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学内容:①通过观察、测量等,绘制地坑院平面结构示意图。
②采访村民、实地体验,了解地坑院的前世今生、功能和特点。
③成果交流,归纳总结。
(3) 活动策划、负责人:陈红方。
(4) 研学人员:《县域高中地理实践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修武县第一中学髙二地理兴趣小组成员。
豫西地区顶层住宅热环境研究
豫西地区顶层住宅热环境研究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热岛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夏季热环境及其空调能耗问题日渐突出。
本文主要对河南省灵宝市既有城镇建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灵宝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特征,通过对灵宝地区某一顶层住宅的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分析其结果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围护结构改造措施,为豫西地区既有城镇住宅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豫西地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0 引言建筑师在设计每栋住宅时,应考虑到室内热环境对使用者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为使用者创造舒适的热环境。
舒适的热环境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们得以正常工作、学习的重要条件。
但是,很多的住宅建筑,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忽视热环境,造成热环境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住宅的顶层,在夏季遭受酷暑的煎熬,为了更好地改善住宅的热环境,本文对灵宝地区某一顶层住宅的热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找热环境的影响因素,给予豫西地区住宅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了参考。
1 概述1.1地貌豫西地区是指河南省内、省会城市郑州以西地区包括洛阳、三门峡、平顶山三个城市,即洛、虢、鹰三市。
西接陕西,东靠中原,北依太行山,南邻黄河,位处于亚欧大陆桥东段。
本文以三门峡灵宝市为例,灵宝位于河南省西部,北濒黄河,地处河南、陕西与山西三省交汇处,处在东经110°21′-111°11′、北纬34°44′-34°71′之间,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9公里。
县境分别与陕县、洛宁县、卢氏县、陕西省洛南县与潼关县、山西省芮城县与平陆县接壤。
辖域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71万人。
1.2气候灵宝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3.8ºC,极值高温42.7ºC,极值低温-17ºC,日平均气温大于10ºC的日数为182—210天。
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
收 稿 日 期 :2018-12-03 基 金 项 目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21001357) 引 文 格 式 :韩 文 翔 ,祝 丹 晴 ,常 利 武 .豫 西 地 坑 院 民 居 修 缮 改 造 探 究 [J].中 原 工 学 院 学 报 ,2019,30(5):48-52.
第5期
韩 文 翔 ,等 :豫 西 地 坑 院 民 居 修 缮 改 造 探 究
· 49 ·
(a) (b)
(c) (d) 图 1 地 坑 院 现 状 图
本文以豫西陕县 庙 上 村 地 坑 院 民 居 为 例,针 对 其 通 风 、采 光 和 安 全 性 等 问 题 提 出 改 造 方 案 ,并 在 其 上 设 计 现 代 主 义 住 宅 ,不 仅 能 满 足 居 住 者 舒 适 度 的 需 求 ,而 且使地坑 院 这 种 特 色 民 居 得 到 保 护。 运 用 Sketchup 建模与 Ecotect环境分析 软 件 相 结 合 的 方 式 对 改 造 方 案 进 行 了 可 视 化 分 析 ,探 究 了 改 造 方 案 的 合 理 性 。
第 30 卷 第 5 期 2019 年 10 月
中原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ZHONGYU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Vol.30 No.5 Oct.2019
文 章 编 号 :1671-6906(2019)05-0048-05
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
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摘要:通过对豫西地坑院的踏勘,了解了地坑院建筑的现状,分析了地坑院的建筑形式。
得出地坑院是在特定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建筑类型,是一定时期居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
并对地坑院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三门峡;地坑院建筑(图1);居民生活方式3 地坑院缺点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住在坑内,纷纷从地坑院搬出来,住在自己盖起的砖瓦房和小楼房。
3.1 原始的地坑院坑的四周全是房间,占地面积较大,坐南朝北的屋子在一天中光照最少。
3.2 地坑院房间全在地面以下,通风全靠单侧墙上开的窗户,根本形不成对流风,所以其通风极其不畅。
3.3 地坑院的四周砌有30至40厘米高的拦马墙, 拦马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结构,但是其高度远远不够。
3.4 地坑院深6—7米,靠长长的台阶连接地面和院里,台阶要经过一个洞很不方便。
家里面农作物或者日常物品的搬运都要经过台阶极其不方便。
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将这种独有的建筑形式,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将其保存下来并且使其充满活力,这这正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为此我们也在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弥补地坑院现状的缺点。
4 解决现状的方法4.1 透气改善(图4)由于地坑院房间都是在地面以下,通风都是靠地面以下前面开的门洞,效果不佳。
在地坑院房间的上面加了几个通气的风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室内外空气不易流通的问题。
4.2 安全性挺高(图5)由于地坑院周围围墙较低,夜晚不易察觉,容易掉入坑内。
为了解决问题。
在院周围把围墙加高并且高低错落,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夜晚出行的安全性,同时也丰富了地坑院的立面,在造型上不显得单一。
4.3 采光改善(图6)地坑内和地坑上的房间都采取坐北朝南的方向这样在一天中能获取足够多的日照时间,并且也充分利用到了地坑上面的空间。
地坑上面的房子与地坑院里面的是错开的在这样避免了受力破坏的坍塌的问题。
4.4 交通改善(图7)在地上院子内设置一个通向地坑院内的楼梯,让地面和地坑院的连接更直接方便。
豫西民居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三门峡市人马寨村为例
2020·03一、相关概念综述(一)豫西民居豫西民居是指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河南西部地区的民居,地域区位主要包括郑州、巩义、洛阳、灵宝、三门峡等地区”。
豫西地区民居种类繁多,以窑洞民居最为突出,它是以黄土高原的土质作为建筑材料,具备建筑成本低廉、环保性高、节约能源、冬暖夏凉的优点。
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以构建方式独特、造型美观、居住舒适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西民居。
(二)住宅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对室内空间环境和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称。
人居环境的改善会赋予新的空间美感和文化内涵,它能满足乡村居民向往美好环境中长期生活的愿景,能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和艺术性,在功能和精神方面推动现代乡村民居居住环境的发展。
(三)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具体要求。
当时的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例如,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就是文化传承型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豫西民居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了水土、地域、气候等自然事物所形成的环境。
豫西地区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85.7%,平原约占14.3%。
豫西地区地表结构为山、河、岭、涧相间排列,地形复杂多样。
这种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与淮河平原过渡的独特地貌特征,为修建窑洞提供了更多的地表条件。
(二)人文环境民居的人文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色民宅、院落景观、田园自然风光等元素构成的建筑景观;另一方面是民居环境建设和改善中体现出的精神文明建设。
豫西地区的三门峡等地,历史文化遗址众多,例如灵宝的函谷关、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三门峡陕县的庙底沟遗址。
豫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手工技艺也极其丰富,例如剪纸、泥塑、面塑、刺绣等民间手工艺,题材寓意美好,内涵丰富。
这些作品多产生于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为豫西民居的人文环境美化增添了色彩。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地坑院是指由废弃矿坑改造而成的生态景观,它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本文将探讨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并从环境保护、景观塑造、生态恢复、社会经济效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地坑院的建设和运营可以有效地改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问题。
废弃矿坑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废弃物和工业污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通过植被恢复和湖泊修复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
此外,地坑院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地坑院的景观塑造可以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文化内涵。
废弃矿坑一般是一片荒凉的土地,通过合理的园林设计和植被配置,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独特的生态景观。
可以引入各类树木、花草和水体,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元素,提升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空气质量。
同时,可以利用地坑院的地下空间,建造人工山洞、地下花园等,丰富城市的人文内涵和游憩功能。
第三,地坑院的建设可以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种群保护。
废弃矿坑区域往往是生物多样性较低的区域,通过合理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和动物种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同时,地坑院还可以作为重要的保护区域,保护当地稀有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
例如,可以建设濒危物种保护中心,进行保护和繁育工作。
最后,地坑院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坑院的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同时,地坑院的运营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此外,地坑院还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
综上所述,地坑院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通过合理的生态恢复和景观塑造,地坑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文化内涵。
同时,地坑院的建设和运营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物种保护,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豫西地坑院窑洞民居旅游开发保护与更新研究
豫西地坑院窑洞民居旅游开发保护与更新研究房琳栋;王军;靳亦冰;陈迪【摘要】窑洞民居是生土建筑中重要类型之一,豫西地区地坑院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越的物理性能、深厚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地坑院窑洞的保护性设计项目逐渐增加。
本文针对豫西地区传统地坑院窑洞保护与更新的实例展开调研,对地坑院窑洞的再利用方式进行梳理,试图完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使这一古老民居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244-245)【关键词】豫西;地坑院窑洞;旅游开发;保护更新【作者】房琳栋;王军;靳亦冰;陈迪【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地坑院窑洞民居现状1.1 概述豫西地处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是黄土高原的末端。
在黄土台塬地貌显著的地区,没有山坡、沟壑可利用的条件下,村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创造性,巧妙地依据黄土的直立边坡稳定性建造地坑院窑洞。
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积累与世代人民的智慧相结合,凝练于地坑院窑洞建筑中,使这一民居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生存智慧,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借鉴意义。
(图1)1.2 地坑院窑洞现状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条件的改善,“弃窑建房”现象正愈演愈烈;部分窑院由于多年无人修缮与管理而坍塌、废弃;针对当前形势,部分乡村产业开始转型,许多地方兴起了旅游业并通过对地坑院进行改造与开发建成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区、在窑洞村落开办农家乐等,使地坑院窑洞民居的发展与保护有了新的契机。
2.地坑院窑洞旅游开发保护与更新针对豫西地区现存地坑院,通过挖掘依附于窑洞的文化遗产,开发旅游项目来带动传统窑居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对地坑院窑洞整体村落的开发和窑洞单体使用功能的优化。
2.1 整体村落资源开发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对传统窑洞聚落进行开发性保护。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作用。
因此,凿挖窑洞,坚固住。
低,2023.06祝1米多高的围墙下是深达6米多的一方天井。
随行的向导介绍说,天井即为地坑。
当初,人们首先开挖出10余米见方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开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深约10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一个地坑最多可挖出十多个窑洞,其中一侧的窑洞凿穿,修成阶梯形甬道,斜通向地面,这便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
在门洞一侧挖一个拐窑,再继续向下挖深二三十米,一眼充沛着甘甜的水井就完成了,加装上一把轴辘汲水,饮用水问题迎刃而解。
沿着幽深的门洞进入地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从地坑院落往上张望,天空高远蔚蓝,白云飘飘荡荡,偶有飞鸟划过,留下清脆的鸣叫,余韵悠长,情趣盎然。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陕州先民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智慧、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人家的一大讲究。
每户人家庭院中央,果树都会受到精心呵护,它们也用枝繁叶茂来回报主人。
夏季,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憩;秋季,新鲜可口的果实可满足人们的口腹。
“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
”因“梨”与“利”同音,榆树称为金钱树,石榴多籽(子),取多子多福之意。
门洞旁栽一棵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
春暖花开,地坑院花团锦簇,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清新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
在地坑院村落,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那些金黄的玉米串、火红的辣椒串、粉红的红薯串、洁白的大蒜辫子;这些庄户人家的丰收果实的自然色彩,在冬天的蓝天白云下,是那样鲜艳夺目、吉祥协调,极富生活韵味。
地坑院是四千年前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种“洞穴”式民居,建筑风格独一无二。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一、地坑院概述地坑院是河南西部最独特的民居形式,亦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观。
地坑院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又称“天井式窑洞”,为地下的窑洞民居,被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等,己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保存最好,而且规模最大,有近万个。
由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方式和居住形式,是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
它体现了常年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
人们依托大地,用最简陋、最原生的建筑材料以及最少的工程费用建造出了人们的安乐家园。
地坑院因此成为生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建筑形态,其生态价值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地坑院的生态价值(一)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地坑院是生土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
它的建造方式和营造技艺。
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回归大自然,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绿色建筑。
不论是地坑院的建造方式、营造技艺,还是它的建筑材料都是依托大自然,合理安排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建筑本身与环境有一个很好的结合,最大程度的保持生物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建筑、人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
(二)建筑材料的环保性。
建造地坑院所采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當地最多的生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生土属于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储热性、透气性、保温性、隔音性等优点。
地坑院将建筑材料、营造工艺、气候特征等各种原因聚集在一起,成就了它“冬暖夏凉”的特点。
地坑院的居民根木不需要消耗能源去抗寒和消暑,节约了能源。
如果地坑院不再居住,将它填平后,还可以继续种植农作物,具有重复利用的优点。
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地坑院能够很好的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建造方式的和谐性。
建造地坑院主要是采用挖土的方式,比一般同规模的建筑用料要少很多。
如今,在城市里的工地上,只要盖房子,就会有大型的工具与车辆等,也对附近环境造成了各种污染。
而在地坑院的建造过程中,基木不使用什么大型的工具,全是依靠当地人们手工和日常器具挖出来的,无污染,既方便又环保。
视平线下的建筑——地坑院
视平线下的建筑——地坑院张钰晨;王珊【摘要】地坑院是豫西三门峡一带由于该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位于视平线下的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中的独特类型.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隔音隔热、抗压防震、节地节能、经久耐用、循环再生等特点,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通过对豫西庙上村地坑院民居的调研与测绘,对其历史与现状、形成原因、形式空间及生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地坑院,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看法,为地坑院这一特殊的民居建筑保护提供思路,进而引发对地坑院建筑价值的关注和研究.【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162-166)【关键词】地坑院;形式;空间;生态性;发展【作者】张钰晨;王珊【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聚落被认为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事实上,因为气候、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当地手工技艺及本土材料的使用,聚落的建造因地制宜地形成了特定的类型和风格,是居民基于地域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无意识产物。
每个聚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性特色,因此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千篇一律的建筑样式被复制到许许多多的村落,导致传统聚落正在逐渐消失。
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有这样一种聚落生活现象:“唯有树木不见村,风吹炊烟缭绕飞,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描述的就是地坑院里的生活场景。
这种与外界的视线联系和空间组织极其别致、生动,提供了非常独特有趣的活动场景,在其他民居中是很难见到的。
地坑院主要集中分布在三门峡陕县东凡塬①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上的平坦地区。
庙上村即位于张村塬上,属于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距三门峡市区约20km,是三门峡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坑院村落。
占地约90亩,以村中泊池为中心,沿凤凰沟两侧分布,院落排列有序(图1)。
由于其“集中连片,又保存相当完整”,因此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22张 琳,朱文霜: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一、地坑院概述地坑院是河南西部最独特的民居形式,亦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观。
地坑院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又称“天井式窑洞”,为地下的窑洞民居,被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等,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保存最好,而且规模最大,有近万个。
由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方式和居住形式,是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
它体现了常年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
人们依托大地,用最简陋、最原生的建筑材料以及最少的工程费用建造出了人们的安乐家园。
地坑院因此成为生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建筑形态,其生态价值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地坑院的生态价值(一)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地坑院是生土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
它的建造方式和营造技艺“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回归大自然,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绿色建筑。
不论是地坑院的建造方式、营造技艺,还是它的建筑材料都是依托大自然,合理安排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建筑本身与环境有一个很好的结合,最大程度的保持生物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建筑、人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
(二)建筑材料的环保性。
建造地坑院所采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采用当地最多的生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生土属于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储热性、透气性、保温性、隔音性等优点。
地坑院将建筑材料、营造工艺、气候特征等各种原因聚集在一起,成就了它“冬暖夏凉”的特点。
地坑院的居民根本不需要消耗能源去抗寒和消暑,节约了能源。
如果地坑院不再居住,将它填平后,还可以继续种植农作物,具有重复利用的优点。
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地坑院能够很好的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建造方式的和谐性。
建造地坑院主要是采用挖土的方式,比一般同规模的建筑用料要少很多。
如今,在城市里的工地上,只要盖房子,就会有大型的工具与车辆等,也对附近环境造成了各种污染。
而在地坑院的建造过程中,基本不使用什么大型的工具,全是依靠当地人们手工和日常器具挖出来的,无污染,既方便又环保。
豫西黄土塬地坑窑居的保护与更新适宜性途径探讨--以陕县地坑院为例
豫 西黄 土 塬地 坑 窑居 是 我 国传 统 的 一种 民 居形 式 ,具 有 显著 的
聚 落 中心。
地 域特 点 和研 究 价值 。 然 而 ,随着 经 济 的 发展 ,人 们 的 思想 和 观念 也 都在 转 变 , 当地 的人 们 也 向往 着城 市 中 现代 化 的居 住 生活 模 式 , 将地 坑 窑 居视 为 贫 穷落 后 的象 征 , 出现 了很 多 弃窑 建 房 的现 象 ,传 统 的地 坑 院面 临着种 种 困 境。 因此寻 求 适应 当地地 坑 院 发展 的 一种 现代 化 的适 宜性途 径势 在 必行 。
m oder n con e t.y s t x B um m ar i g t e m odel h t in h z orcom i gs ofP i Cav L es abl an n w e t n o s n at o e o s T el d i s er f Hen t e an h pape o i rpr v des t
车 、 摩 托 车 等 为 主 的 多种 交通 方式 : 大 型 机 械 设 备 的 停 放 也 成 为 要 解 决 的 主要 问题 。 ④ 土 地 资源 的紧
图1 地坑
张 。地 上砖 瓦房 占地 约2 0 ,而地 坑 窑居 占地将 近8 / 0 m 0
地 浪 费 了土地 , 自2 世 纪8 年代 以来 ,人 口剧增 ,土 地i 0 O
地 坑 窑居 保 护 更新 适 宜性
Absr tact Tadion i r t al l cout ar i kn ry d cont n o a aisa ltofi de ofener — f en gyefci cy and e i colgy, hl h av m er sdi cut s o W i t ey h e nu e ou f i f le i
陕州区地坑院民宿建筑现状及改造设计研究
陕州区地坑院民宿建筑现状及改造设计研究
袁敏;于汉学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2
【摘要】三门峡陕州区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民居聚落,是我国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地坑院营造技艺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2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开始对地坑院进行旅游开发,地坑院民宿顺势而生。
但
是由于经验和专业上的不足,地坑院民宿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三门峡陕州区
北营村地坑院的建筑外环境、建筑外立面,以及建筑内部空间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游客的居住需求,对地坑院民宿的改造提出了
一些建议,以期望改造后的民宿能成为地坑院景区的一大亮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
地旅游经济发展。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袁敏;于汉学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发展旅游电商对策研究——以陕州区地坑院乡村旅游为例
2.基于陕州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以地坑院为例
3.BIM技术
在民宿建筑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4.永定客家土楼民宿现状及改造设计研究5.宁海地区三合院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豫西传统地坑窑小气候特征及其热舒适性评价
mm,窑 洞 室 内 均 为 麦 秸 泥 刷 糊,主 窑 一 门 两 窗,门
为双开木门,窗为镂空单层玻璃木窗,测试期间门窗
均处于关闭状态。在后文中用“地上”表示地面普通
砖房建筑室内外,“地 下”表 示 地 坑 窑 院 落 和 窑 洞 室
内。
监测时间为冬 (
2018.
12-2019.
2)、夏 (
2019.
r
agei
ndoo
ra
i
rt
empe
r
a
t
ur
eo
ft
hek
i
l
ni
nsumme
rwa
s3.
1℃ ,
l
owe
rt
hant
ha
to
f
g
r
oundbu
i
l
d
i
ngandt
heb
l
a
ckbu
l
bt
empe
r
a
t
u
r
ewa
s4.
06℃ l
owe
r.
Thei
ndoo
rt
he
rma
lcomf
o
r
to
ft
heJ
i
6
-2019.
8)两季的 每 月 上、中、下 旬 各 监 测 2d,
6个
月共计 36d,每天分别于 9:
00、
13:
00、
17:
00 在 3 个
院落各监测 1 次;同 时 在 监 测 地 点 放 置 每 小 时 记 录
1 次的温湿度自动监测 仪(
RC4HC),用 于 1a 不 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西地区地坑院室内热环境分析与改善策略——以三门峡市
人马寨村地坑院为例
刘家汝;崔明辉;陈伟莹;毕昕;周园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22(41)3
【摘要】作为生土建筑的典型形式之一,地坑院独有的地下窑院形式兼具冬暖夏凉和挡风隔音等特点。
以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及模拟校验的方法对其室内热环境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地坑院虽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依然存在夏季严重潮湿、室内通风不畅,冬季室温过低、窑隔门窗气密性差等状况。
在此基础上提出热环境改善策略,并运用绿建斯维尔软件对窑内通风状况和室内温度进行模拟分析,验证改造效果。
窑内夏季室温舒适但湿度过大,需引入通风措施,设置通风井和主动送排风装置可有效改善室内通风状况;冬季室温较低,仅靠保温改造提升效果有限,可采用清洁能源供暖以提高室温。
【总页数】7页(P174-180)
【作者】刘家汝;崔明辉;陈伟莹;毕昕;周园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TU111.3
【相关文献】
1.豫西黄土塬地坑窑居的保护与更新适宜性途径探讨——以陕县地坑院为例
2.地坑院的生与灭——豫西陕县塬上地坑院民居现状调研与思考
3.豫西民居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三门峡市人马寨村为例
4.豫西传统民居地坑院的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5.全域旅游视野下民俗文化园景区的研发分析
——以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