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知识

合集下载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相互尊重、互动交流的方式,更是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体现。

了解古代礼仪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婚嫁礼仪、宴饮礼仪、祭祀礼仪、葬礼礼仪等方面来介绍古代礼仪知识。

一、婚嫁礼仪在古代,婚嫁礼仪是极为隆重的。

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首先是婚姻介绍,由媒人或亲友进行联络,双方家庭共同商议。

然后是纳采,男方派人带着聘礼正式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答应,即表示婚事确定。

接着是问名,男方家庭的长辈询问女方家族的姓氏、族谱等信息,以核实婚姻的合法性。

随后是定亲,双方家族为男女双方拟定婚约、聘礼等细节。

最后是成礼,男方家庭带着聘礼,前往女方家庭,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宴饮礼仪在古代,举办宴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主持人发出宴席邀请后,客人需要按照规定的礼节参加宴会。

首先是入席礼仪,在进入宴会场所时,需要行礼致意。

在坐席时,要依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座次的安排。

接着是敬酒礼仪,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饮酒以示尊重。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穿着得体、言谈举止文雅等方面的规范。

三、祭祀礼仪祭祀礼仪是指人们对神明或祖先进行崇拜和祭奠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农耕文化和封建信仰紧密相关。

首先是祭拜天地,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燃烧祭品、奠酒行礼等方式向天地表达敬意。

其次是祭祀祖先,人们会在特定的祠堂或墓地,通过供品祭拜、献上祷词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祭祀礼仪既是信仰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祖先感恩和报答的方式。

四、葬礼礼仪古代的葬礼礼仪也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

葬礼的前期准备包括选址、修建墓穴和购买殓具等方面。

葬礼由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组织,首先进行告别仪式,亲友合奏丧乐、吊丧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置于棺材中,并进行诵经、念佛等宗教仪式。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古代礼仪主要包含了以下2方面的礼节和仪式,即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 对:麾下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独特的礼仪文化。

这种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宗教、法律等紧密相连,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

1. 礼制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主要是通过制度化的礼制来体现。

礼制包括一整套有条理的行为规范和仪式流程,内容涵盖社会各个层面的方方面面,如朝廷、家庭、婚嫁、葬礼、宗教等。

这些礼制以“尊卑有序”为核心,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威严性,体现出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

2. 朝廷礼仪朝廷礼仪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礼制之一,体现了皇帝的尊贵地位和朝会礼仪的规范性。

朝廷礼仪包括如下步骤:公卿入内朝;朝臣拜见皇帝;皇帝皇后观礼;宣读国书;赏赐爵位、封爵等礼仪。

在朝廷礼仪中,每个人的角色、服饰、行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宫廷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严格的礼仪。

3. 家庭礼仪古代中国的家庭礼仪同样重要,是个人修养和家庭文明的重要体现。

家庭礼仪包括祭祀祖先、庆祝婚礼、哀悼丧亲等,这些礼仪不仅在现代中国仍有应用,也在其他东亚国家有所传承。

例如,中国的传统婚礼有“三拜九礼”等规范,结合了中式装束、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元素。

4. 宗教礼仪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其中儒教、道教和佛教对中国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宗教的礼仪、祭祀等活动均有明确的规定和流程,如儒家的“祭孔大典”、“祭先祖”等仪式,道家的“道场”和“道士”,佛家的“供佛”、“诵经”等仪式。

这些活动也在当代中国仍然有所保留。

5.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代中国的社交、商务、外交活动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交礼仪包括宾客相待、写信、传阅文物、拜访长辈、行走路线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有明确的趋利避害之意,凝聚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际互动中仁爱、礼让、谦和等核心价值观。

总之,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综合性的文化现象,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文明素养、思维习惯和社交行为的模式。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古代礼仪知识(6篇)

古代礼仪知识(6篇)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知识(6篇)古人日常礼仪使用筷子的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完毕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是,就有前面的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禁忌在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的,以下就是十二种忌讳的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者用餐过程当中,如果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三长两短”。

它的意思就代表着“死亡”。

因为,在中国古代,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棺材以后,在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就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和底部一共三块长木板,这样一共就是五块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由于当时的风俗习惯,就说那“三长两短”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令别人不能接受的,这个词语描述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这在当时的北京人眼里就叫“骂大街”。

因为,在吃饭的时候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着别人,当时的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多数都有指责和责骂的意思。

由于当时的风俗,这样一来,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这是在指责别人,这和骂人是一样的道理,是不能理解和允许的。

除了用手指人,另一种情况也描述的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和别人交谈并且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而且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响声。

在古代,这种行为被当作是一种不好的表现。

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再加上又发出一些声音,更是令人生气、讨厌。

所以,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做法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家教不严之类的,同样是不允许。

4.击盏敲盅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出现这种行为会被看作是乞丐或者要饭的。

因为,在过去只有要饭的和乞丐才用筷子敲打要饭盆,敲打发出的声音在加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过路人的注意并且给它施舍。

古代礼仪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代礼仪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代礼仪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古代社会,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体现了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古代礼仪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宴会礼仪、婚丧礼仪、朝拜礼仪、交际礼仪等等。

这些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代礼仪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礼仪的内容和意义。

一、宴会礼仪宴会礼仪是古代社交礼仪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内容涉及到宴席的准备、宾客的接待、饮食的礼节、酒令的礼仪等。

在古代社会,宴会是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是展示主人家风度与待客之道的重要场合。

在宴会礼仪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宴席的准备在古代社会,宴席的准备需要主人好事前做好安排,包括选择场所、布置桌椅、准备菜肴、备酒备器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宾客的身份和习俗,对待特殊宾客需要特别周到的安排。

2. 宾客的接待在宴会中,主人需要亲自迎接宾客,并为每位宾客妥善安排座位。

对于贵宾来说,还需主动上前邀请,以示尊重。

3. 饮食的礼节在古代宴会中,饮食的礼节非常重要。

宾主相陪,应饮酒谢席。

主人需要细心安排菜肴,根据宾客的喜好和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菜肴及其次序。

4. 酒令的礼仪古代宴会中,酒令是宴会上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酒令中,主人需要展示自己的风度与大度,同时也需要尊重宾客的意愿,不可强迫或刁难。

二、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社会人生重大时刻的礼仪形式,其中包括了婚礼的准备、举行、结婚仪式、嫁娶仪式、葬礼的准备、举行、送葬仪式、守孝宗祭等。

下面对婚丧礼仪的知识点进行归纳:1. 婚礼的准备婚礼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需要注意礼金、婚车、婚纱、婚房、彩礼等,都需要提前安排好。

2. 婚礼的举行在古代社会,婚礼的举行通常是在新郎家中,由新娘被送至新郎家中,全家人围绕着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3. 嫁娶仪式古代嫁娶仪式一般包括迎亲拜堂、行礼拜天地、亲见新亲等环节。

这些仪式代表了婚姻的神圣与尊严,也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古代礼仪知识,其中以中国古代礼仪为主:
中国古代礼仪:
1.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

五常:仁、义、礼、智、信。

2.尊卑有序:
礼制强调社会层级和尊卑有序。

在宴会、拜访等场合,人们要遵循严格的座次和尊卑排列。

3.朝拜礼仪:
朝见君王时,要进行三拜九叩的礼仪。

这是表示臣民对君王的尊崇和忠诚。

4.婚丧礼仪:
婚礼注重正统家庭的结合,要经过许多礼仪步骤。

丧礼有详细的规定,包括丧期、吊唁、祭奠等环节。

5.宴会礼仪:
宴会上要遵循座次、饮酒、致辞等礼仪。

尤其是在重大场合,宴席礼仪更为繁复。

古希腊礼仪:
1.宗教仪式:
古希腊的宗教仪式通常包括祭祀、祈祷等环节,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定。

2.体育赛事: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宣誓等。

古罗马礼仪:
1.军事仪式:
古罗马的军事仪式包括军团的集结、阅兵等,有着详细的规定。

2.婚礼仪式:
古罗马的婚礼通常包括行列、祭祀、宴会等环节,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

古埃及礼仪:
1.宗教祭祀:
古埃及的宗教礼仪非常重要,涉及到对神灵的供奉、祈祷等。

2.法庭仪式:
在法庭上,古埃及人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法庭礼仪,以确保公正审判。

这些古代礼仪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礼仪体系的形成。

礼仪在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传统礼仪三拜礼三拜礼(再拜额手礼)适用于礼敬天地祖师国。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

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

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

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

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

【三拜】佛教礼仪。

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

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

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

《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

(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

(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

古代各种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各种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各种礼仪知识点总结一、婚礼礼仪婚姻是人生大事,古代婚礼的礼仪十分繁多,其中包括订婚、迎亲、过门等环节。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要聘礼女方,聘礼包括金银、衣服、兽皮、珠宝等,聘礼的多寡反映了男方的家庭经济实力。

在迎亲的仪式上,男方要请媒妁为婚种大桩,向媒妁赠送礼物。

在过门的仪式上,女方要在新房内燃点新烛,表示入主新房的喜悦。

整个婚礼仪式繁杂而又庄重,要求双方家族和亲友的齐心合力,被视为终身大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古代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的表达,丧葬礼仪多为庄重严肃,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和尊严性。

在古代,丧葬礼仪分为丧家礼和白事礼两个环节。

丧家礼是指家庭守丧活动,其间亲属穿素服,停止各项娱乐活动;白事礼指安葬仪式中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

在丧家礼中,亲属要在家中悬挂灰布、食“百家鼓”、置香烛,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在白事礼中,要请道士念经祈福,设立灵堂、灵台、牌位,为逝者举行安葬仪式。

丧葬礼仪的举行,不仅在宗教信仰上能够慰藉逝者的灵魂,在心理上也能给亲友带来一丝慰藉。

三、宴会礼仪古代宴会礼仪在当时社交活动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名门闺秀炫耀身份和才学的平台,也是商贾巧施交际和联谊的场所。

古代宴会礼仪主要包括邀请、迎宾、席间礼仪、送客等环节。

在邀请时,主人要亲自或者派仆役去邀请客人,并送上礼品以示诚意。

在迎宾时,主人要在门前迎接客人,亲自上前拜见,并引领客人入席。

在席间礼仪上,主人要给客人倒酒、续碗、端菜,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好意,同时客人也要对主人的款待行咏感谢之礼。

在送客时,主人要亲自送客,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亲切。

四、拜访礼仪古人讲究“客到肘前不敢居,事了离开步再促”,即客人到达主人家时,要等候主人的指示方可落座,离开时要向主人请安而行。

古人连平常的拜访也有一些礼仪上的讲究,如在拜访时要带上礼物以示尊重,等主人受礼后才可坐下。

在坐定后要避免面对主人,不要东张西望,要注意与主人保持适当的交流,不可过于失礼。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套丰富而庄重的礼仪制度。

它包括了诸多方面,例如宴会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官场礼仪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1. 人际交往方面: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尊重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冒犯对方。

要尊重长辈和上级,并用适当的称谓称呼他们。

2. 用餐礼仪:在用餐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筷子使用方法,避免夹取食物时发出声响。

在宴会上,要遵循主人的指示,不要先下手为强,要等待主人开始吃饭后才开始进食。

3. 身体姿势:要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翘二郎腿、摆弄手指等不雅动作。

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个人形象,穿着得体,不穿露骨或过于暴露的服装。

4. 礼品赠送:在给别人送礼时,要注意礼品的包装和质量,避免送出不雅或不合适的礼品。

另外,要用两手递交礼物,并表示谦虚和感谢。

5. 约会礼仪:在与异性进行约会时,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边界,不要逼迫或冒犯对方。

要注重言谈举止,不要说粗话或不雅语言。

6. 葬礼礼仪:在参加葬礼时,要表现出庄重和哀悼的态度,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鲜艳或夸张的服装。

还要注意遵循葬礼程序,不要做出不尊重或不合适的行为。

这些只是中华传统礼仪的一部分,中华传统礼仪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问,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学习和领会。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图片说明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图片说明
大学生礼仪修养
(一)礼仪的由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 “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
“礼”要适 度
古代“礼”字写法 “礼”字是会意字 讲究礼仪是人类内 心美好愿望的体现。 “示”指神 “豊” jī 指祭祀时盛祭品的器皿 “礼”字与古代祭 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二)古代的礼仪
• • • • •
军事操练 检阅军队 出征 报捷 献俘
《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乾隆)
1.吉礼:祭祀神祗。
祭祀祖先。
天坛
2.嘉礼:古Leabharlann 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 称为若冠,即成人之礼。
仪式顺序: 确定吉日 挽髻 加冠 拜见尊长 取字
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加笄jī之礼。
2.嘉礼:古代的婚礼
“昏礼者,将结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
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白虎通•婚嫁》
仪式顺序 (1)纳采 (2)问名 (3)纳吉 (4)纳征 (5)请期 (6)亲迎
3.宾礼:接待宾客之礼。主要是指天子与 诸侯,及诸侯与诸侯之间来往交际的礼。 (1)朝觐(2)聘问(3)巡狩(4)盟誓
4.凶礼:指哀悼之礼。指天子、诸侯、大 夫等在遭受凶、丧、祸患时给以的哀悼、 慰问、救济的礼仪。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 春官· 大宗伯 》
5.军礼:即与军事有关的礼仪。主要有:

礼仪相关知识点

礼仪相关知识点

吉凶军宾嘉,五礼之名目。

注解:古代的“五礼”包括吉、凶、军、宾、嘉这几种。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qí: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shen4) (fan2)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是以天为根本,以地为滋养,在鬼神之中通行,贯通于丧葬祭祀射技驾车成人加冠结婚上朝及国与国之间互相往来问候等一切场合的。

因此,圣人把礼仪明告天下之人,整个天下乃至诸侯国家才能因此走上正轨。

”慎独,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出于《大学》、《中庸》对于其含义,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

”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矜细行,终累大德。

----《尚书》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始于先秦时期,经过汉代、唐代、宋代等时期的发展和继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文化体系。

这套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知识与常识。

一、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言辞、举止、礼品、礼节、场合等方面。

它是人们相互尊重、表达情感、展现气质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礼仪文化的起源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

《礼记》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记录,它囊括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的礼制始于周朝,是一种公共行为,是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礼仪文化的内涵礼仪文化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1、人际交往礼仪。

这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宴会、婚礼、葬礼、拜访等场合的礼仪。

2、官场礼仪。

官场礼仪是指官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定礼仪标准,包括登门拜访、接待来客、宴请下属等方面。

3、寺庙礼仪。

寺庙礼仪是指寺庙的祭祀和参拜仪式的规范和标准,是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体现。

4、服饰礼仪。

服饰礼仪是指人们在着装上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朝服、礼服、婚服、葬服等方面。

四、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礼仪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礼仪文化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规范,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感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礼仪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礼仪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

古代礼仪常识有哪些

古代礼仪常识有哪些

古代礼仪常识有哪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很多好的东西都流传了下来,有好的就会有坏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常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常识【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古代传统礼仪基本知识

古代传统礼仪基本知识

古代传统礼仪基本知识一、仪容仪表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仪容仪表的整洁与恭敬。

男子通常要留长发,束发于顶,以示尊重;女子则要掩面不露。

古代人们注重衣饰的整齐大方,服装要合适,不可过于华丽或朴素。

他们还会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随便乱说话,待人接物时要注重礼节和谦虚谨慎。

二、进退礼仪在古代社会中,进退礼仪被视为人们交往的重要环节。

进门时,要优雅地走进去,并向主人致以礼貌的问候;退门时,也要恭敬地告别主人。

在进退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的挺直,目光要平和,态度要恭敬,以示其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三、宴会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宴会是人们交际、沟通感情的重要活动,因此,人们对于宴会礼仪特别注重。

古代宴会通常遵循着一定的次序,宾主互称的方式表达尊重;坐席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规定,高官显贵坐上首席,普通客人则坐在次席。

宴会上,人们要合适地运用筷子、酒杯等器具,不可搔头挠耳或其他不雅行为,以免破坏宴会的庄重气氛。

四、祭祀礼仪古代人们对于祭祀活动亦非常重视,他们认为祭祀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方式。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要遵循着严格的规矩和仪式。

首先,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进行祭祀,准备好祭祀物品和供品;其次,要恭敬地向神灵告知祭祀目的,并向神灵祈求保佑或卜问事宜;最后,对于祭祀物品和供品,要有仪式性地献上,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敬意。

五、婚嫁礼仪古代的婚嫁礼仪也是古代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上,男方要派亲族或朋友前去迎娶新娘,并且还要履行一系列的礼仪程序。

举行婚礼时,要提前选好吉日,摆设喜庆的酒席,同时还要进行一些仪式性的活动,比如敬茶、拜堂、交杯酒等。

婚礼中,新郎、新娘和嘉宾们都要穿上华丽厚重的服装,以示喜庆和尊重。

综上所述,古代传统礼仪涵盖了人们的仪容仪表、进退礼仪、宴会礼仪、祭祀礼仪和婚嫁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准则和规定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更是人们对于礼仪文化的积极传承和发展。

古代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日常礼仪知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日常礼仪知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日常礼仪知识有哪些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日常礼仪作为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演变、不断丰富。

本文就中国古代日常礼仪知识进行探究与讨论。

一、古代日常生活中的着装礼仪在古代社会,着装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不同等级的人们在穿戴上也有所区别。

例如,古代官员在出行时,需要穿着“朝服”,即长袍、大衣、冠帽、鞋袜等,全套装束非常繁琐,但是也显示了权力与荣誉。

而士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着一身短打,但是也要讲究穿戴的品质。

在古代女性的着装礼仪方面,多看重的是衣裙的材质、样式以及饰品的搭配。

二、古代进食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好客是一种美德,客人到访时,主人需要按照礼仪为其招待。

在进食方面,古人讲究先飨主客,先奉宾食,再以主人之礼规为标准,主人和客人的状态和身份都需要考虑。

同时,主人也需要让客人感到在自己的家中受到了尊重和关爱,例如在食物的烹饪、摆盘等方面,主人也要靠近于完美的标准。

另外,古代还有不可忤逆的食俗与信仰。

在古代,有些食物被认为不能轻易触碰,例如“五禽戏”中所描述的五种禽鸟:雁、鸽、鹤、鹑、鹰。

这些禽鸟各自象征着吉祥与幸运,应当祭献后再食用,不可拿來给生病或虚鄃之人食用。

三、古代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礼仪在古代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细心的行为礼仪需要注意。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要讲究言谈举止的合适,不可随意撞击酒杯、用筷子指指点点等。

在走路的时候,要让高贵的人站在右边,以示尊重。

在给长辈下跪或行礼时,一定要端庄,不可轻举妄动或表情过激。

四、宗教信仰与礼仪中国的古代宗教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的宗教信仰多样,例如道教、佛教、儒教等。

在这些信仰中,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佛教信仰中,僧人的礼仪非常严谨,其僧衣、僧帽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儒教信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礼仪、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总之,古代的中国人民十分尊重礼仪文化,每一处的细微之处都让人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风雅之美。

古代小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小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小礼仪知识点总结古代礼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举止,更是一种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的体现。

古代小礼仪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规礼节和行为举止,它包括了社交礼仪、饮食礼仪、服饰礼仪等方面。

在古代社会,人们十分重视礼仪,认为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尊重自己的表现,因此小礼仪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古代小礼仪中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社交礼仪1. 行走礼仪古代人们在行走时要保持端庄稳重的仪态,不可随意摆动手脚或大步流星地前行。

特别是在和长辈或上级交往时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2. 拜礼仪式古代人们在见到长辈或上级时,要行拜礼以示恭敬。

这种礼节在古代社会中是十分重视的,它表现了人们对长辈的尊重与敬畏心理。

3. 礼尚往来古代社会中人们讲究“礼尚往来”,即对方对我有礼,我也要对对方有礼。

在交际中,要积极主动地和他人交流,不可冷漠或傲慢。

二、饮食礼仪1. 进餐礼节古代人们在进餐时讲究端庄稳重的仪态,不可大声喧哗或狼吞虎咽。

在桌前应保持谦恭有礼,不可过分索取或浪费食物。

2. 饮茶礼仪古代人们在饮茶时十分讲究,要以右手握茶杯,左手托杯底,慢慢品味,细细品茶,不可大口大口地喝。

3. 饮酒礼仪古代人们在饮酒时也十分讲究,要先行敬酒再饮酒,不可自行斟酒或自斟自饮。

另外,喝酒时要谨慎克制,不可过度饮酒。

三、服饰礼仪1. 衣着整洁古代人们对于衣着非常讲究,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仪表形象是社会地位和品德道德的体现。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要保持衣着整洁、不可污损。

2. 标配饰品古代人们注重标配饰品,认为一个人的饰品应该搭配得当,不可过于浮夸或过分奢华。

古代社会中,人们喜欢佩戴玉器、身份证等饰品,这被认为是一种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展示。

以上所述仅是古代小礼仪中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古代礼仪之多,其中的一些礼仪华娱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等都包含在内。

这些礼仪都是古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举止,更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的体现,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古人的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

中国古代的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
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了中国古
代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的礼制:
1.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规定了天子和臣子的位次、行礼方式等。

2.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3.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4. 揖让、长揖、拱:古代的相见礼,表示尊敬和友好。

5. 拜: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表示尊敬和崇拜。

6. 跪拜礼:下辈或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或社会地位高
的人所施的礼仪。

7. 作揖礼: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8. 颔首礼:同辈或同级别人之间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

9. 取跪姿、跪坐:表示尊敬和虔诚的姿势。

这些礼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尊重和崇敬。

在古代
社会中,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古代礼仪知识

中华古代礼仪知识

中华古代礼仪知识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所以礼仪知识不可不知,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华古代礼仪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华古代礼仪知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中国古代礼仪用语一、口头称谓语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知识「篇一」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礼仪知识「篇二」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传统礼仪是什么?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古代礼仪知识「篇三」在古代,很多礼仪都是带着浓厚的迷信意味,比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等,这些都是平民百姓都了解的礼仪常识。

对于信封鬼神之说的古代人来说,这种事情他们都是非常重视的。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的体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礼仪可以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祭天等祭祀等被分为政治类礼仪。

生活类礼仪常识从从冠婚乡射到朝聘丧葬,既繁琐又难懂。

在《仪礼》中记载,古代的贵族子弟,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士冠礼,也就是成人礼,证明他已成人,要开始一个崭新的人生,在现代社会中也还有一些偏远地区仍保留着成人礼这项古老的礼仪。

结婚这件事,在古代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男女双方需要在家长的主持下进行从采纳到婚后庙见等一系列礼仪。

而在古代生活礼仪中,丧礼是最早出现的。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灵魂,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从死者去世到下葬之前,要进行招魂、祭奠、报丧、吊唁等礼仪三天。

相对的古代礼仪常识中的诞生礼,也是一件不能轻视的礼仪。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是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需要设坛于南郊,后宫的妃嫔都要参加。

在唐宋时期制订了高禖之祀的礼仪。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是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至此诞生礼才算完成。

古代礼仪知识「篇四」关于送礼带着礼物去见朋友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仪礼》当中的《士相见礼》提到,士与士初次见面,一定要带着“贽”,就是见面的礼物。

如果主人辞谢,那么客人要说:“不以贽,不敢见尊者。

”意思是说,不带着礼物,怎么敢来见自己所尊敬的人呢?再看《仪礼》的《士昏礼》、《聘礼》等篇,我们就会明白人们进行礼节性的会见,也都是带着“贽”的。

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地研究这些文献就可以发现,古人送礼物,要遵守三条重要的道德原则,并不像现在这样庸俗。

第一条原则:礼物应当富于道德隐喻先秦时期,人们彼此拜访时送的礼物不是黄金白银,而是富于道德含义的物品。

《士相见礼》中说,士相见用的礼物是雉(野鸡)。

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围、无法逃脱时,既不会惧怕人的恐吓,也不吃诱饵,而是迅速自杀,所以人很难抓到活的野鸡。

用雉作为见面礼,并非由于它的味道鲜美,而是借此表达彼此要用“守节死义”的精神相互砥砺的意思。

古代的士派人到女方家提亲,带去的礼物是雁。

古人认为大雁是候鸟,非常遵守时间,到了该飞走的时候就一定会飞走,秋天往南,春天往北,属于“随阳之鸟”。

用雁作为议婚的礼物,含有不剥夺婚龄女子的出嫁机会,以及妻随夫行的意思。

古人还喜欢用玉器作为礼物,《诗经·卫风·木瓜》有几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与,永以为好也”,说的就是以玉为报偿之礼。

在孔子看来,玉具有许多与君子的道德追求完全吻合的品质,例如,玉的色泽温润而有光洁,很像是“仁”;纹理缜密而又坚硬,好比是“智”;棱角分明而不伤人,有如“义”;玉体悬垂之则下坠,像人的谦卑有礼;玉发出的声音,开始时清扬远播,结束时戛然而止,如同为乐之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有如人的“忠”;外表的色彩一览无遗,恰如人的诚信。

古代君子喜欢佩玉,不是由于它有商品价值,而是“君子比德于玉”。

第二条原则:轻财重礼先秦时期,如果长期没有盟会,诸侯之间就没有机会相见,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就会变得淡漠,因此要派使者互相聘问。

作为国家礼的是圭、璋之类的玉器。

圭、璋缠着彩色的丝带,盛放在特制的盒子里,使团成员一路上小心护持。

到了聘往国,使者郑重地将圭璋交给东道国的国君,国君先要“辞玉”,也就是表示谦虚。

接着举行“受玉”的仪式,郑重其事地收下圭璋。

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使者即将归国的时候,东道国国君又要举行“还玉”的礼仪,将先前收下的圭璋,原封不动地归还使者。

既然客人是郑重其事送来的礼物,你已经收下了,为什么又要送还给客人,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当然不是,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大家想想,如果东道国国君收下这份贵重的礼品,势必要再准备一份价值相当的礼品送给对方,这么一来一往,双方的关注点就会落到礼品的价值高低上,彼此为利而交,不仅会淹没聘礼的真正意义,而且会助长贿赂、贪财之风。

因此,为了节省精力和财力,为天下垂范,人们又规定了“还玉”的礼节。

《礼记·聘义》说:“以圭璋聘,重礼也。

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

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意思是说,以圭璋为国家礼品,是对聘礼的重视。

而“还玉”的礼节,是要突出“轻财重礼”的意思,国君亲自做表率,谦让之风就会在民间兴起。

第三条原则:礼尚往来在平辈之间,礼是讲究对等的。

《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接受对方礼品而不回礼,有贪图对方财物之嫌。

我们读《仪礼·士相见礼》可以知道,士甲拜见士乙,带去的礼物是一只雉。

改日,士乙回访士甲,带去的礼物也是一只雉,就是士甲先前带去的那只雉。

士乙很明白,他没有无缘无故接受士甲馈赠的理由。

古代的士有知识、讲情操,并非势利小人。

如果彼此把钱财放在首位,为利而交,则利尽交散;只有为义而交,才能有恒久的友谊。

古人对于“还玉”、“还雉”礼节的设计非常高明,反映了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

关于访客、会客古代访客时的礼仪和今天差不多,例如拜访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以免影响对方休息;如果事先约定了拜访的时间,就必须守信,准时到达;出门前,头发要梳理整齐,衣着要朴素、整洁,合于自己的身份,不炫耀自己的富有、时髦;男性要剃须,女性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等等。

另外,在访客的礼节当中,进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包含着许多需要仔细处理的细节。

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到达对方门口,如果门是关着的,客人应当轻轻叩门,静候主人开门;千万不要弄出很大的动静,惊扰主人和邻居。

如果门虚掩着,门口放着两双或者两双以上的鞋,里面的说话声能清楚地听到,表明没有私人秘密可言,那么客人无须顾忌,可以推门进去。

相反,如果屋里的谈话声很低,听不清楚,证明他们谈话的内容不足与外人道,这时客人不要贸然进去,《礼记》中所谓“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最忌讳的是侧着耳朵从门缝里偷听主人家中的谈话,那样有打探他人隐私之嫌,是不道德的,所以《礼记》中说“毋侧听”。

此时,客人可以故意提高声音说话,让主人知道外面有客人,以便结束谈话,正如《礼记》所云,“将上堂,声必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