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关系还不够了解。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传递性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灵活运用,角度关系的推导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活动,观察和体验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图形和实例,制作PPT。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楼梯、铁路等,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5.3.1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a
b
探究新知:
自学课本18页探究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1.测量各角,探究当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
数量关系。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你发现的性质。
3.尝试用性质1证明其他结论。
4.试着找出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展示交流:
实际应用:
例1 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梯形玻璃块打碎了,还剩下梯形上底的一部分(如图)。
要订造一块新的玻璃,已经量得∠A=115°,∠D=100°,你想一想,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拓展提升: 如图,直线AC ∥BD ,直线AC
、BD 及AB 把平面分成(1)、(2)、
(3)、(4)、(5)、(6)六个部分,点P 是其中的一个动点,连接PA 、PB ,
观察∠APB 、∠PAC 、∠PBD 三个角有什么数量关系?
总结归纳:
我掌握了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 我在
合作
学习
中
这节课我 2018-4-10 最大
的感
表现悟
还有疑惑是作业下一
步计
划。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理解性质的应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并引入新课。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深入理解。
3.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4.应用实践: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平行线的距离、判断角度大小等。
5.总结与提升:总结平行线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通过综合性题目,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PPT演示、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测试与反馈:组织阶段性测试,检测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教案名称: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相关练习题;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课本、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让学生将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简单介绍平行线的定义。
二、新知学习(30分钟)1.引入新知:运用两个平行线的交错性质,学习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2.理解平行线的定义:a.教师用板书向学生展示两条平行线的图案,引导学生描述两条平行线的特点。
b.教师解释平行线的定义:“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交点,那么我们称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c.教师让学生举例子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可以用一张纸和笔来模拟,将笔垂直地放在纸上,重复练习几次,让学生观察模拟结果。
3.学习平行线的基本性质:a.同位角性质:i.教师用板书向学生展示两个平行线的情况,介绍同位角的概念。
ii. 教师解释同位角的性质:“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任意两个同位角的和为180°。
”b.内错角性质:i.教师用板书向学生展示两个平行线的情况,介绍内错角的概念。
ii. 教师解释内错角的性质:“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任意两个内错角的和为180°。
”c.用同位角和内错角的性质解决问题:i.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如何用同位角和内错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ii. 教师提供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解题思路。
iii. 教师随机选择几个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并纠正错误。
三、实战演练(15分钟)1.分发练习册或打开课件,让学生进行练习。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向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5《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5《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5《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相交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性质和判定来解决问题。
这些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数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相交线等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和基本的数学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和判定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2.如何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练习题和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相交线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可以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2. 新知探索:
- 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线的性质:
- 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3. 实例解析:
-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4. 练习巩固:
- 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加深理解。
5. 小结与反思: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困惑。
四、作业布置
- 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5.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相关的数学计算。
2、能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能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逻辑推
理。
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自己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应用。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粉笔
四、教学设计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5.2节平行线的判定基础上学习的一节新的内容,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是有些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混淆。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和练习中要加以强调,加深理解和印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5章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4.教学评价:
a.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探索过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b.终结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c.自我评价: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学.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平行线的判定、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b.探索性质: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或实际操作,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c.应用练习:设计梯度性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的题目中运用平行线的性质,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3.教学策略:
a.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b.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部分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可能不高,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5.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特别是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性质的应用。
2.难点:将平行线的性质灵活运用于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构建平行线的几何模型。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1一、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四、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平行线与夹角的关系;•学会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平行线与夹角的关系;•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与夹角的关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工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与热身(15分钟)•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举一些例子;•引入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布置预习任务。
5.2 课堂探究(40分钟)5.2.1 学生探究(15分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探究平行线与夹角的关系;•让学生运用计算器、直尺、量角器等学具进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平行线与夹角的关系。
5.2.2 教师讲解(25分钟)•讲解平行线与夹角的关系,示意图并解释;•带领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并归纳出概念与定理;•对例题进行讲解。
5.3 拓展与巩固(30分钟)5.3.1 拓展(15分钟)•带领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可以自由发挥,加深学生的理解。
5.3.2 巩固(15分钟)•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
5.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归纳出所学概念与定理;•鼓励学生对上课中有疑问或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
六、教学评价•能否做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七、教学后记•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进行预判和备课。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结合动态演示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性质的规律。
2.讲解平行线性质的基本证明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证明的逻辑结构和推理方法。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实例,如铁轨、游泳池的泳道线、书本边缘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的共同特点。
2.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谁能来说说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性质,如铁轨、书本边缘等,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通过具体例子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确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4.练习与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平行线的性质》,考虑到学生处于初中一年级下册,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几何图形认知能力。在此阶段,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判定方法。然而,对于平行线性质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几何图形认知、空间想象力方面发展不均衡,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5《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5《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5《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相交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平行线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相交线等知识,对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应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
2.学具:每人一套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3.课件:平行线的性质的相关图片、动画、例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上的跑道、书桌上的直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平行线有什么共同的性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平行线的性质,如:(1)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3)平行线与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利用直尺、三角板自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并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2.认知能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学习动机:学生对新奇、有趣的几何图形具有好奇心,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解题心得,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平行线性质,总结判定方法和应用技巧。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如何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应用。
3.探究拓展题: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共同探讨平行线性质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提供一道或几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究。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自我反思题: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包括:
-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感悟。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他们对几何图形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教学设计:5.3.1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教学设计:5.3.1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板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如何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道、人行道等,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并提出问题:“你能发现平行线之间的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呈现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通过图片和几何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解释这些性质的含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画出两条平行线,并标出它们之间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
七年级数学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课题: 5.3 平行线的性质【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相关计算.2.经过本节课的教课,培育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察看-猜想-证明”的研究方法,培育学生的辩证思想能力和逻辑思想能力.3.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浸透议论的数学思想,培育学生思想的灵巧性和广阔性.【学习要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要点.【学习难点】正确划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自主学习】1、预习疑难:2、平行线判断:【合作研究】(一)平行线性质1、察看思虑:教材19 页思虑2、研究活动:达成教材19 页研究3、归纳性质:同位角。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a∥b(已知)同位角。
∴∠ 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b(已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 3=∠ 5()∵a∥b(已知)。
∴∠ 3+∠ 6=180°()(二)证明性质的正确性:1、性质 1→性质 2:如右图,∵ a∥b(已知)1∴∠ 1=∠ 2() a3 4又∵∠ 3=∠ 1(对顶角相等)。
∴∠ 2=∠ 3(等量代换)。
2 b2、性质 1→性质 3:如右图,∵ a∥b(已知) c∴∠ 1=∠ 2()又∵()。
∴。
1(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C1、如图,已知直线AB∥CD,E 是直线 CD上随意一点,过 E 向直线 AB作垂线,垂足为F,这样做出的垂线段 EF 的长度是平行线的距离。
A........2、结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到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地点而改变3、对应练习:如右图,已知:直线m∥n, A、 B为CDm直线 n 上的两点, C、 D为直线 m上的两点。
( 1)请写出图中面积相等的各对三角形;O ( 2)假如 A、 B、C 为三个定点,点 D 在 m上挪动。
那么,不论 D 点挪动就任何地点,总有三角形与 A B n三角形 ABC的面积相等,原因是。
【展现提高】(一)例 ( 教材20)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剩余部分, 量得∠ A=100°, ∠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1 、剖析①梯形这条件说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一)》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平行线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线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平行线的实例,如楼梯、操场等,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一些平行线的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楼梯、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平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平行线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
初一下学期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教案初一下学期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性质。
2.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行线性质的推导。
2.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定义。
2. 提问:平行线除了定义中的特点,还有哪些性质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
a. 同位角相等。
b. 内错角相等。
c. 同旁内角互补。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行线的性质。
3. 引导学生推导平行线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推导、练习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教案初一下学期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线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 中位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中位线性质的推导。
2. 中位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及分类。
2. 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它有哪些性质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
a.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平行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平行线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图片、模型等,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准备一些平行线的图形,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图片、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验证这些性质。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行线性质习题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对平行线的性质的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2.在丰富的情景中,抽象出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几何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把现实物体抽象成几何对象(点、线、面等)的数学化过程.2.在探究说理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又可以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资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异同,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教学重点】1、经历对平行线的性质的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2、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抽象出基本图形.2、感受基本图形在实际问题的作用.【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特点——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初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积极参与交流探讨,从学习中感受乐趣,及时地归纳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课型】习题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课前测试活动内容:1、如图,已知AB∥CD,∠C =∠EFB,试证明EF∥AB.证明: ∠C =∠EFB(已知)∴DC∥E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D (已知)∴EF∥AB(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如图,已知直线a∥b,直线c∥d,探索∠2与∠3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d(已知)∴∠1+∠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 +∠3 =180°(等量代换)活动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复习课却往往比较枯燥无味.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解决问题,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已有知识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环节奠定基础.实际教学效果:课堂的引入起点很低,学生参与性很广,热情高涨.第二环节:归纳总结活动内容:问题1:如图,已知A B∥CD∥EF,求∠A+∠ACE+∠E的和.问题2:如图,如果AB∥CD,请探索∠A、∠C、∠E的关系,并说明理由.问题3:如图,如果AB∥CD,请探索∠A、∠C、∠E的关系,并说明理由.BAFECD问题4:如图,如果AB∥CD,请探索∠A、∠C、∠E的关系,并说明理由.活动目的:学习平面几何,首先要学会从复杂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图形.所以,老师在此处不遗余力引导同学从大众标志中抽象出相交线和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这两个结构,目的是把相交线、平行线的基础知识复习溶在原始结构的发现和观察中.此外,让学生从图标中找有几对相等的角,有几对互补的角,这是让学生去观察,猜想,实施的是数学发现法教育;而对每一对相等或互补的角追问为什么,则属于数学演绎推理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数学的诀窍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教给他们知识整理的一般方法.实际教学效果:由于是趁着学生开始的学习劲头,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要复习的两大基本内容依次呈现,学生在问题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序的观察、类比、归纳和交流,所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自愿的、自主的,但又是有趣的、有序的、紧张的,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得到了有效的复习和巩固.学生通过自主知识整理,使知识更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建构了数学体系,并且积累了数学复习的有效方法.第三环节:知识应用活动内容:练习1:练习2:练习3:活动目的:练习以“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形式出现,题目由简到繁,通过不断增加和改变问题条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际教学效果:由于此环节都是让学生讲然后再请其他学生补充,所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互动了起来,而不是老师或者哪个学生唱独角戏,所以,由简单图到组合图,再到对组合图作变动后再训练,学生均能探究到那个不失去重要性的原始结构,真正帮助学生寻找到了知识的相互联系.由于能找到突破口,所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环节:拓展升华活动内容:问题1:比较我们刚才研究的三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共同性吗?(通过添加辅助线,把复杂图形分解为内错角图形和同旁内角图形)问题2:通过解决有关平行线的问题,你总结了那些基本图形?活动目的:平面几何入门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初学平面几何的学生不适应平面几何图形结构的多样性与平面几何公理演绎体系的严密规范性之间的矛盾.题目千千万,图形千千万,如何在这千变万化中找到不变?利用学生感到震撼的时机,老师又将组合图再延伸到需要添加辅助线才能显现出那个原始结构的图形,目的还是在于启发学生:无论多隐蔽,还是要去构造原始结构.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感慨与震撼中施展着自己的才华,最后学生一题多种解竟然让老师的课件无法包容,这是多令人欣喜的事情!后面是同学的部分解答.第五个环节:纵向延伸活动内容:问题1:问题2:问题3:活动目的: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真的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探究题目的内在含义.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性很强,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都研究出了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让人惊叹!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本章已经完成了部分与相交线与平行线有关的知识学习,学习了对顶角、余角、补角以及平行线的特征和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等,并初步体会了这些知识在一些简单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具备了一定的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学设计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二节平行线及其判定第3小节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
2.知识背景分析
从《课程标准》看,本章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本章包括4节内容, 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情形,给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以及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紧接着学习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之后的一节习题课。
旨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并熟练运用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和三条性质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做以全面、系统的梳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学情背景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进行本章学习之前,学生除了在七年级上册对《图形认识初步》进行了学习以外,就是在小学还学习了一些零散的几何图形知识。
七年级学生好动,思想不专注,对于几何图形的学习很是盲从,加之思维以经验性为主。
在进行本节的习题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还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
接下来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情形,给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和三条性质。
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深层理解和整体认识,加之思维以经验性为主,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理性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的积累,本节教学通过“反思回顾,检
索要点——基础训练,辨析概念——变式练习,灵活运用——综合归纳,延展深化——推荐作业,补充升华”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合作梳理知识脉络,厘清知识纵横关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指导、点评。
4.学习目标
4.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小结复习,全面系统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相关知识、技能。
4.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去全面系统地看问题,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数学的研究。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历习题课的学习过程,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经验。
5、教学重、难点:
5.1 教学重点
梳理知识,厘清知识纵横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难点
梳理知识脉络,厘清知识纵横关系。
6.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6.1 教法选择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习题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检索为主,学生尝试辨析概念、灵活应用,综合运用了“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与“引导——发现”式教学法。
6.2 学法指导
本节采用发现法、练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7.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
7.1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7.2学习资源:课本、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
7.3学具准备:常规学具
8.教学评价设计
8.1评价量规:随堂提问、练习反馈、作业反馈
8.2评价策略:坚持“及时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定量化评价与定性化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测进式点评有机结合,既有即兴评价,又有概要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9.教学流程设计
10.教学过程设计
11.板书设计:
12.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