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4篇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秋水》的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象。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秋水的特点和魅力。
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秋水的了解和印象。
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
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
学生分享对秋水的感受和想法。
1.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收集学生的感受和想法,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二章: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秋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解读《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和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
利用解读和讨论的方式,探索《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秋水》的文学特点,如语言、情节、人物等。
分析《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秋水代表了什么情感或思想。
学生进行解读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启发。
2.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观点,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创意写作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写作表达对秋水的感受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秋水》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描绘。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创作关于秋水的短文。
3.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秋水的感受。
提供写作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秋水》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描绘。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秋水的独特感受。
提供写作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秋水》阅读理解教案
《秋水》阅读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秋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秋水的描绘和赞美。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秋水》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和学生对现实景物的感悟。
2.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3. 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语言描绘景物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秋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秋水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
(2)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关于秋水的诗词或文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秋水》,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内容。
(2)教师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秋水景象及其寓意。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朗读感悟(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以“秋水”为主题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秋水》教案完美版
《秋水》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
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理解并体会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
生僻字词的解析。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练习。
寓意和哲理的探讨。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翻译2.1 教学目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2 教学方法分组朗读,比较不同组的朗读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进行翻译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生僻字词的解析3.1 教学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2 教学方法列出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学生自主查找字典,加深对生僻字词的理解。
进行字词填空练习,巩固记忆。
第四章: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练习4.1 教学目标能够识别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4.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进行修辞手法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五章:寓意和哲理的探讨5.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5.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寓意和哲理的句子或段落。
进行讨论和思考,探讨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文化意义6.1 教学目标了解《秋水》的文学背景及其在文化中的意义。
6.2 教学方法介绍《秋水》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成语、典故等。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
第七章:比较阅读与分析7.1 教学目标能够将《秋水》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
7.2 教学方法选择与《秋水》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在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
第八章:创意写作与表达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运用到写作中。
8.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秋水》的教案范文
《秋水》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分析庄子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庄子哲学思想。
2.教学难点:把握庄子独特的审美观,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水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秋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庄子的《秋水》,一起来感受一下庄子笔下的秋水之美。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通过秋水寓言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
讲解庄子独特的审美观,如“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4.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庄子在《秋水》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引导学生欣赏庄子的其他作品,如《逍遥游》等,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作业布置1.背诵《秋水》全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学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典文学。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秋水》图片、课文朗读音频等。
2.参考书籍:《庄子解读》、《庄子散文选》等。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秋水》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3.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秋水》教学教案设计
《秋水》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3. 能够解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文的节奏和韵律;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秋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诗中的意象及其寓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 学会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3. 培养热爱文学、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了解《秋水》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2.2 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2.3 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涵。
2.3 诗文寓意探讨2.3.1 分析诗中的自然景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2.3.2 联系现实生活,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2.3.3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3. 诗文寓意的探讨。
3.2 教学难点1. 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2. 诗人情感的细腻把握;3. 将对诗文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进行分析;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2.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比较分析;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诗文背诵和解析作业的质量;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秋水》教案(议论性散文)
《秋水》教案(议论性散文)《秋水》教案(议论性散文)【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阐发的人生哲理,体悟水与人的哲理关系。
2.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认识个人的见识有限,容易目光短浅而妄自尊大,即河伯的寓意;作为教师若教学依然“象《秋水》中的河伯那样,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要有正确的认识,多听听学生、家长的意见,扬长避短,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才能使自己和学校都有更大进步。
”即河伯形象的双层寓意。
4.探讨“知耻近于勇”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阐发的人生哲理,体悟水与人的哲理关系。
2.难点:学习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认识个人的见识有限,容易目光短浅而妄自尊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并简介作者、作品及背景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后思考:本文讲了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河伯在故事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讨论交流。
3.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讨论:你从这则寓言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试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请思考:作者由什么引发了思考?又是怎样得出结论的?2.本文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贻笑大方”的“大方”指什么?“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和“而吾以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心态与见识有哪些差异?4.“欣欣然”、“且夫我尝闻”、“于是焉”这些词句体现了河伯怎样的心态?表现了河伯怎样的形象?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6.“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句中“犹”和“也”可否去掉?为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河伯来说有什么意义?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7.“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和“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句中都用了“之”和“乎”,但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河伯的见识有哪些局限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秋水》教案完美版
《秋水》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寓意;(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3)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对秋水的喜爱;(2)领悟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3)培养自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2)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3)对文章深层寓意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寓意;(3)分享各自的感悟和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2)解析文章的深层寓意;(3)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5. 课堂练习:(1)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运用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造句;四、课后作业:1. 背诵《秋水》全文;2. 复习课堂讲解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复习和写作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质量:评价学生在思考文章寓意方面的深度,以及对文中道理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秋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
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
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
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
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
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
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
《秋水》优秀教案
《秋水》优秀教案《秋水》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后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sì 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海神名少:小看。
《秋水》教学设计教案
《秋水》-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秋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秋水的描写和感悟。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水的美丽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2)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秋水》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掌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秋水美景的描绘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
(2)板书课题《秋水》,引导学生思考秋水的故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进行展示和分享。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秋水美景,感受作者的描绘和感悟。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秋水的认识和感受。
5.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秋水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结合课文《秋水》,写一篇关于秋水的作文,要求描绘秋水的美丽和伟大,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水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秋水》 教案
《秋水》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申报材料、规章制度、计划方案、条据书信、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application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schemes, doctrine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秋水》教案《秋水》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课文秋水教学教案
初中课文秋水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学会通过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秋水》,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探究学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通过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秋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所学,学生回家后巩固学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学生写一篇关于秋水的作文,表达对秋水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培养了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初中课文《秋水》教案
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秋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通过对秋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课文《秋水》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2.2 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知秋水的特点。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4 练习与拓展3.4.1 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3.4.2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
3.5.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4.1.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同伴评价4.2.1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4.3.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5.1.1 课文文本《秋水》5.1.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秋水》教案完美版
《秋水》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秋水的自然美景。
激发学生对秋水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秋水的意义。
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水的美丽画面,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秋水的科学知识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秋水形成的科学原理。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形成的物理和化学原因。
探讨秋水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清晰阐述秋水的形成原理。
利用实验或模型展示秋水的形成过程。
2.4 教学评估检测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实验操作情况。
第三章:秋水的文学欣赏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秋水的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与秋水相关的文学作品。
解读作品中的秋水意象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利用朗读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
3.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的文学理解和欣赏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秋水的艺术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秋水的美丽。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4.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秋水的绘画、摄影或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
4.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创作。
提供作品示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创造力。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记录。
第五章:秋水的环保意识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秋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5.2 教学内容讨论秋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状。
探讨个人和社区在保护秋水环境中的作用。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环保问题。
《秋水》课教案
《秋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文章的文学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文中比喻、象征等手法,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3)学会珍惜时间,努力追求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秋水》全文;2. 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1. 文中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 深入剖析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司马相如及文学地位;(2)概述《秋水》的文学特点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水》全文,感受文章的意境;(2)让学生圈点批注文中的生僻字词,教师课后统一讲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2)解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如比喻、象征等手法;(3)深入剖析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哲理。
4. 互动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2)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示范朗读,点评其表现;(3)让学生谈谈对文中比喻、象征手法的感悟。
5.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秋水》;(3)鼓励学生运用文中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秋水》全文;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主题及手法的学习;3. 运用文中比喻、象征等手法,写一篇练笔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秋水》全文的熟悉程度;2. 学生对文中生僻字词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及作者情感的理解;4. 学生对文中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应用能力;5.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秋水》教案设计
《秋水》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秋水》的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秋水美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观察秋水的美景,如湖泊、瀑布、河流等。
1.3 教学活动:展示秋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
引导学生思考秋水美景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秋水美景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秋水的基本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水的基本特点,如清澈、宁静、广阔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的基本特点,如清澈、宁静、广阔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秋水的特点。
2.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秋水景点,观察并描述秋水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水特点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秋水特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秋水的生态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水的生态价值,如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水源等。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的生态价值,如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水源等。
引导学生思考秋水生态价值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秋水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和维护秋水的生态价值。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秋水生态价值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秋水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水的文化意义,如诗歌、绘画等艺术表现。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秋水相关的艺术作品。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秋水相关的艺术展览或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诗、绘画等,表达对秋水的感悟。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秋水文化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秋水的利用和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水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如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3课题秋水知识和能力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理解本文寓意;分析其语言特色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课文,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入手理解文章大意;学会从反复品析中理解文章寓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培养谦虚好学的品格课时安排一课时主备人蔡中芹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逍遥游》),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1.教师范读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教案4篇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
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9、望洋:10、以为莫己若: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
先将课文齐读一次。
三、概括内容: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四、理清思路:对于一篇要熟读成诵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写作思路,尤其重要。
如果让你给短文分层,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你会怎样划分?第一层:河伯见黄河(“秋水时至”---“为尽在己”)第二层:河伯见北海(“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五、深入文本:河伯从见黄河到见到北海,处处都在发生变化。
文章写了哪些“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变化的?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六、明确寓意:这篇文章是《庄子》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
这是一篇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
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这是一篇2、这篇文章好在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
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教学目的: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一、导语: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板书课题)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殆dài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3-5分钟)五、文章讲解:1.先看第一句: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2.再看第二句: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3.前两句分析: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旋:掉转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
定语后置(板书)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非………则……:如果不是………就……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板书)问:为什么要叹息呢?------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①人贵自知之明;②谦受益,满招损;③自大由于无知;④知耻近手勇;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①想象奇幻√②构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笔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明确:不全是。
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备用材料:为了使同学们对庄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看看庄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请大家打开课本配套用书《精品阅读》132页。
作业: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黄河大海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不见水端态度变化:欣然自喜望洋兴叹自我批评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通假字:泾、辩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非………则……见………于……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