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考研考点笔记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杨志峰版2021考研真题库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杨志峰版2021考研真题库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杨志峰版201考研真题库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___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___的,______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A.增加,单向,不可逆B.减少,单向,不可逆C.增加,多向,可逆D.减少,多向,可逆【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①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②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量,从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塔;③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能量流动的另一个趋势是把低质量能转化为高质量能,从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后,能量流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低质量能向高质量能转化的过程;④变动性,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断变化的,它取决于输入端和输出端消化率与新生物量的产生速率等因素。

因此,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2(多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致癌作用B.物理性损害C.生物性损害D.化学性损害【答案】ABCD查看答案【解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①特异性损害,是指环境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②非特异性损害,是指一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等。

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三类:①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②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③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三类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二、填空题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查看答案【解析】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荷电、运动状况等的差异,大气圈由低到高依次被分为五层:①对流层,存在对流和水平运动、雨雪云雾等天气现象,大气污染多在此层;②平流层,氧和臭氧吸收太阳辐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多水平运动,飞机飞行在此层;③中间层,最冷,大气对流运动,出现夜光云,有流星;④热成层,又称电离层,火箭、激光、多数流星在此层;⑤逸散层,大气稀薄,地心引力小,运动速度快的质点可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场逸散入宇宙空间。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1) 天然水的主要离子组成:K+, Na+, Ca2+, Mg2+, HCO3-, NO3-, Cl-, SO42- 为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占天然水离子总量的95-99%。

组成海水的十大主要元素是:O 、H 、Cl 、Na 、Mg 、S 、Ca 、K 、Br 和C 。

它们的总量占海水中溶解盐类的99.9%以上。

(2) 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三类:① 强碱;②弱碱;③ 强碱弱酸盐。

总碱度 = [HCO3-] + 2[CO32-]+ [OH-] – [H+]总碱度的测定:甲基橙指示剂强酸滴定法酚酞碱度:酚酞指示剂强酸滴定法苛性碱度:不能直接测定,用计算求出(3) 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

包括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等。

总酸度 = [H+] + [HCO3-] + 2[H2CO3] – [OH-]总酸度的测定:甲基橙、酚酞双指示剂强碱滴定法例:某水体的pH = 8.00, 碱度为1.00×10-3 mol/L, 该水体中[HCO3-], [CO32-], [OH-], [H+]等物质的浓度。

解:pH = 8.00时, [CO32-]的浓度很低,可认为碱度全部由[HCO3-]贡献,则[HCO3-] = [碱度] = 1.00×10-3 mol/L ;根据pH 值,[H+] = 1.00 × 10-8 mol/L; [OH-] = 1.00 × 10-6 mol/L23(4) 腐殖质含义 指土壤、水体、沉积物、泥碳等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分子量范围从几百到几万的、无定形的、褐色或者黑色的、亲水的、酸性的、由一系列构造单元相似而分子大小不同的组分所组成的一大类有机物质。

是环境有机物中最重要的一类,(另一类是非腐殖物质)。

(5) 光化学反应 物质在紫外光或可见光作用下所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它可以在气、液或固相中进行(6) 污水处理✓ 一级处理是去除废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调节废水的pH 值,减轻废水的腐化和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

滨州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滨州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滨州学院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概论》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尤其是全球环境问题产生和原因,熟悉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特别是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掌握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环境地学、环境生态、环境化学、环境物理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准确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掌握环境科学分析技术、方法的应用,熟悉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常用技术手段。

掌握环境管理理念与实践过程,理解环境政策与法规,熟悉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清洁生产等基本理论与应用。

测试考生能否在了解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能否应对环境科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挑战。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1.绪论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的概念,环境的类型,环境的特性,—1—环境科学及其发展,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②重点:环境及类型,环境的特性2.自然环境①主要知识点: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②重点:自然环境圈层结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3.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①主要知识点: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费的平衡,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环境与人类健康②重点:环境问题的实质,污染型环境问题,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4.全球环境变化①主要知识点: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危害加剧,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环境安全及国际合作②重点: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协调行动,酸雨污染的态势,酸雨的形成,酸雨危害第二部分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5.环境伦理—2—①主要知识点:环境伦理学,环境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重点:几种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要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6.环境地学①主要知识点: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及各圈层间的影响与响应②重点: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定义,气候系统与大气环境,水环境与海洋环境,其他圈层的作用与地位7.环境生态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生态系统生态学,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②重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层级理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演替,生态恢复内涵和特征,生态系统工程8.环境物理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物理原理,环境大气扩散理论,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理论,以其他物质为介质的扩散规律,环境物理污染对流理论,典型物理污染分析—3—②重点:热力学定律,物质守恒定律,环境大气扩散理论,推流迁移,分散作用,污染物在水体中扩散稀释模式,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理论,环境物理污染对流理论9.环境化学①主要知识点: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②重点:挥发和吸附,溶解和沉淀,水解和配位,氧化和还原,光化学反应,生物富集和转化10.环境经济学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环境经济手段②重点:环境的费用效益分析,费用函数与损害函数,环境质量的效益评价技术第三部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11.环境监测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环境监测标准与指标,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环境监测技术,环境遥感监测技术②重点: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环境监测标准,环境监测指标,样品预处理技术,污染物的测试技术12.环境评价—4—①主要知识点:环境评价的分类与特征,环境评价的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②重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内容、程序、评价方法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3.环境规划①主要知识点:环境规划的分类和特征,环境规划的目的和原则,环境规划的程序和方法,环境规划的编制②重点:环境规划的内涵,分类和特征14.环境污染控制①主要知识点: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环境污染及其特征,控制目标,环境污染控制类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②重点:环境污染控制类型包括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第四部分环境管理与实践15.环境管理与实践①主要知识点:环境政策与法规,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②重点:环境政策,环境标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农业生产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农业16.公众参与—5—①主要知识点:公众参与概念,理论基础及重要性,公众参与的实施②重点:公众参与的内容,方式,模式,公众参与与管理决策,影响公众有效参与的因素三、考试时间与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配套章节题库(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配套章节题库(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第10章环境化学一、选择题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是指污染物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在()的含量逐级增加的过程。

A.环境中B.生物体内C.水中D.不同营养级生物【答案】B【解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污染物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可以逐级增加,富集系数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

二、填空题1.______和______是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迁移的重要途径。

【答案】溶解;沉淀【解析】溶解和沉淀是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迁移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可以决定其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能力。

溶解度越大,化合物的迁移能力越大;溶解度越小,则迁移能力越小。

2.光化学反应可以分为______反应和______反应两大类。

【答案】光分解;光氧化【解析】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化学反应可以导致物质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强烈地影响化学物质的生态效应。

光化学反应可以分为:①光分解反应,即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吸收光而进行的分解反应;②光氧化反应,即由光辐射产生的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自由基或单线态氧等中间体与化学物质发生的氧化反应。

三、名词解释1.生物富集答: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常用生物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表示,即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与其生存环境中该污染物浓度的比值。

2.POPs答:POPs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3.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答: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是指复合污染产生的生态效应,其主要有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加和作用和独立作用等效应机制。

协同、拮抗及加和作用分别指生态系统中多种化合物共存的毒性效应大于、小于和等于各单个化合物效应总和的现象;而独立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共存的多种化合物不发生交互作用的现象。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考研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考研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考研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到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等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物质的生成、迁移、转化和降解等过程。

环境化学除了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相关外,还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本文将对环境化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考研学习参考。

一、环境化学基本概念1.1 环境化学的定义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研究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等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物质的生成、迁移、转化和降解等过程,以及环境中化学污染的形成、传播和治理等问题。

1.2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化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生成、转化、迁移和降解过程;(2)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去向;(3)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毒性和生态效应;(4)环境中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控制技术。

1.3 环境化学的意义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它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环境质量的改善、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化学中的重要概念2.1 污染物污染物是指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包括空气污染物、水质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等。

常见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2.2 毒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的能力。

常见的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

2.3 生态效应生态效应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对植物和动物的毒性效应、对生态功能的影响、对生态平衡的扰乱等。

2.4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化学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

它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分析测定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2.5 治理技术治理技术是指对环境中污染物进行控制和清除的技术。

常见的治理技术包括排放控制、净化处理、土壤修复和生态修复等。

三、环境化学中的重要理论3.1 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是指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配套章节题库(环境污染控制)【圣才出品】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配套章节题库(环境污染控制)【圣才出品】

第15章环境污染控制一、选择题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总量控制称为()。

A.容量总量控制B.目标总量控制C.末端控制D.全过程控制【答案】A【解析】总量控制可分为:①容量总量控制,是指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总量控制。

它是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目标,计算出环境容量,据此得出最大允许排污量;通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在污染源之间优化分配污染物排放量。

最后制订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方案。

②目标总量控制,是依据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或区域污染物排放削减总量目标,从当前排放水平出发,通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在污染源之间优化分配污染物排放量和削减量,制订排放目标总量控制方案,实现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和/或区域污染物排放削减总量目标。

二、名词解释1.水体富营养化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2.固体废物处理3R原则答:固体废物处理3R原则是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量。

资源化是指通过采用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无害化是指将固体废物经过相应的工程处理,达到不影响人类健康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三、简答题1.固体废弃物如何按来源分类及其各自特点是什么?答: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被丢弃的固态或泥浆状物质。

固体废弃物按来源可以分为工业固废、矿业固废、农业固废、放射性固废和城市垃圾,它们分别具有以下特点:(1)工业固废,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处理困难;(2)矿业固废,特点是数量大,污染程度及范围小;(3)农业固废,特点是N、P含量多,易引起水质恶化,可利用性大;(4)放射性固废,特点是数量在增大,有潜伏的“三致”效应;(5)城市垃圾,特点是数量剧增,成份发生变化。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总4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科学概论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主要内容:1. 环境概念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环境生态学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有限性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这一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一、绪论:1.什么是环境化学(1)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2)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内容查明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来源,浓度水平和形态分布;对这些潜在有害物质溯本求源,并查明它们在环境介质中和不同环境介质之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查明这些潜在有害物质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发生作用的途径、方式、程度和风险;探索缓解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已造成的影响或防止它们可能造成影响的方法和途径。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大部分污染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4、环境学或毒理学意义的重金属:Hg、Cd、Pb、Zn、Cu、Co、Ni、Ba(钡)、Sn(锡)、Sb(锑)等,从毒性角度讲还包括:As、Be、Li、Se、B、Al等。

5、BTEX:苯、甲苯、乙基苯和三个二甲基苯的异构体。

是汽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用作溶剂。

这些化合物是土壤和地下水的常见污染物。

6、PAHs:多环芳烃7、有机卤化合物:①氟氯烃(CFCs)②有机溶剂③有机氯农药④PCB多氯联苯,有209 个同系物和PCT多氯三联苯,有8149 个同类物。

8、POPs名单:滴滴涕(DDT) 六氯苯二恶英呋喃9、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0、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

目前,未受污染的环境已经基本不存在,因此获得环境本底已经十分困难,一般只能获得相对轻污染的环境背景值。

环境化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化学概论1.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环境的影响的学科。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化学污染物和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2. 环境化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环境化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和其来源、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标志物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

环境化学的特点主要包括复杂性、多相性、动态性和不可逆性等。

3. 环境化学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关系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指导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的科学基础。

二、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 大气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大气样品一般采用活性炭或液体气相色谱法收集,采用冷冻浓缩和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2. 水体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水体样品采集需注意避免污染源再次污染样品,一般采用玻璃瓶、塑料瓶等样品集装器具,同时还需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如光照避免、保存时间,保存温度等。

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区域应避开与化工厂、废水和废气排放口等有关的地方。

采自不同部位的土壤应分别存放,避免氧化过程或降解对样品的影响。

4.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样品的保存、处理、非特殊条件下冷冻或冷藏等。

三、环境化学分析方法1. 光谱分析大气污染物和水质分析中,常采用的光谱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等。

2. 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环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3. 质谱分析质谱技术是一种很强大的分析手段,包括质子质谱、气体质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全谱扫描技术等。

4. 电化学分析电化学方法包括电沉积分析、电解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法等,广泛应用于水质和大气环境分析。

5. 环境标志物的分析环境标志物是环境中的特定化学物质,可用于评价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和污染源。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2022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2022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2022一、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1.1 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包括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行为和性质,以及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系统的影响。

环境化学主要关注环境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以及它们的来源、迁移转化、去除和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等。

1.2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物质的迁移、转化、去除和影响等方面。

它还涉及到环境中的化学污染和有毒物质的鉴定、检测和监测等技术,以及环境修复和治理技术等方面。

1.3 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模拟实验、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以及现场监测和远程遥感等技术。

其中,实地调查和采样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基础,实验室分析和模拟实验是环境化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是环境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现场监测和远程遥感是环境化学研究的新兴技术。

1.4 环境化学的应用领域环境化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修复与治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

它在工业、农业、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2.1 环境化学的物质迁移转化理论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不同的介质中(如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间发生迁移和转化的过程,这是环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介质的特点,可以建立相应的迁移转化模型,来描述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性质。

2.2 环境化学的化学污染理论环境中的化学污染是指化学物质因人类活动而进入环境并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化学污染是环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化学污染的理论,可以掌握化学物质的特点和环境介质的行为规律,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环境化学的生态毒理学理论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是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
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圈:
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 圈. 大气圈结构:
均质层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非均质层中又分: 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 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 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 污染 。
七、能源、资源短缺 八、森林锐减 九、垃圾成灾 十、有毒化学品污染
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公众环境意识不高 人口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 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特征: 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 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 5-6 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或自身调解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作 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现象。

【7A版】《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7A版】《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G、颗粒等。

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G,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5、总悬浮颗粒(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6、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

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 的微粒。

7、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法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0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 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第一篇:环境化学重点简答1光化学烟雾(洛杉矶):①定义(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②性质(氧化型烟雾,蓝色,由汽车排气引起。

)③污染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PAN,醛类),④形成条件(a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

b大气温度较高,24℃以上。

c有较强的阳光照射d湿度低e臭氧浓度高。

),⑤日变化曲线(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高峰在中午或稍后)⑥燃料(汽油,煤气,石),⑦易发季节(夏,秋),⑧毒性(对眼和呼吸道有强刺激作用,臭氧等氧化剂具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硫酸型烟雾(伦敦烟雾):①定义(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②性质(还原型烟雾,黄色,由燃煤引起。

)③污染物(颗粒物,二氧化硫,硫酸雾等)④形成条件(白天夜间连续出现。

气温低4℃以下,湿度较高,日光较弱,臭氧浓度低。

)。

⑤易发季节(冬季。

)⑥毒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

)2离子交换吸附与专属吸附区别和特点:区别:①非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静电荷为负;金属离子作用为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为阳离子交换;吸附时体系PH>零电位点;吸附发生在扩散层;对表面电荷无影响。

)②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静电荷为正,0,负;金属离子作用为配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为配体交换;吸附时体系PH为任意值;吸附发生在内层;对表面电荷的影响为负电荷减少,正电荷增加)。

特点:①离子交换吸附:定义(由于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因此把这种吸附称~),属于物理化学吸附,是可逆反应,而且能够迅速的达到可逆平衡。

该反应不受温度影响,在酸碱条件下均可进行,其交换吸附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及吸附剂性质等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考研考点笔记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及类型★★★
1环境的概念
(1)概念
①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②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人与环境关系图
2环境的类型(见图1-2)
图1-2 环境类型图
3环境的特性(见表1-1)
表1-1 环境的特性
考点二: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
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
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3环境科学的任务
(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4)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分支学科
按环境科学性质及作用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每一学科分支又包括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见图1-3)。

图1-3 环境科学及其分支学科
考点三: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见表1-4)★★★
表1-4 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考点四:学习目标与要求★
1学习目标
(1)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分支学科,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和任务。

(2)现代环境科学发展趋势、学科前沿和环境热点问题、基本理论和方法。

(3)通过学习培养与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环境科学思维与研究技巧,建立全球和局部环境的时空概念,树立从我做起和从现在做起的环境行为准则。

(4)为下一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专业方向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导引。

2学习要求
(1)环境信息收集、分析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2)科学思维的培养;
(3)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土壤圈及其构成[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之一,平均厚度为5m,面积约为1.3×108km2。

土壤圈主要是由土壤构成,土壤是指以母质为基础,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而成的土状物质,它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以及生物体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

4生物圈[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

生物圈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使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对其他圈层的影响相当大。

5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容量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状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环境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降低。

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

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6环境背景值[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环境背景值又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

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7PM2.5[四川师范大学2015、2012年研]
答:细颗粒物(PM2.5)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

主要来源有天然和人为两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8生物修复[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广义的生物修复,是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或植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