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合集下载

六国论重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暴秦之欲无厌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然后得一夕安寝(8)刺客不行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3)事以地事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动词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苟以天下之大(3)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此言得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以(1)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以有尺寸之地(4) 举以予人(5)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为国者(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其实亦百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能守其土其势弱于秦6.则(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与战胜而得者(3)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并翻译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倒装句(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4.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洎牧以谗诛【阿房宫赋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2)缦廊腰缦回缦立远视((3)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奈何取之尽锱铢(4)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使秦复爱六国之人(5)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j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⑹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3.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二、文言虚词1.焉(1)盘盘焉,囷囷焉(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六国论》《阿房宫赋》文言知识归纳

《六国论》《阿房宫赋》文言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保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 (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助词,的。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若是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知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质上的数目今义:实质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推翻,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堪称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往事今义:真切的或虚假的相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而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此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以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可以古义:不去行刺今义: : 能力、本领短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每日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

..不可以独完 ( 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后)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服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名词,事情 )(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4) 始始有远略(名词,开初).始速祸焉 ( 副词,才 )(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副词,若是,如果) .并力西向 ( 动词,朝着,对着 )(6)得.较秦之所得 ( 动词 , 获取 ).此言得之(动词, 合适, 适当).而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 , 获取 )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六国论(文言虚词

六国论(文言虚词
今义:连词,衣示到达某种程度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I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I口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次
(7)然后得•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衣示•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件事 情
(8)刺客不行
I
古义:不去行刺
以有尺寸之地
⑷介词,把。
举以予人
(5)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
4.为
(1)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e
5.其
⑴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
(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⑶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彖)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⑸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词多义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 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词多义

六国论 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文言文六国论详细整理

文言文六国论详细整理

《六国论》一、文言文实词(一)通假字及含义1.暴霜露“暴”同“曝”。

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

读yàn,满足3.当与秦相较“当”通“倘”,读“tăng”,如果。

(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它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古:泛指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爷爷。

3.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

今:表示另提一事。

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古:智谋,力量。

今: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刺客不行。

古: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8.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允许。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刺客不行古: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三)词类活用现象1.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占的方法)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大的地方)4.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7.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待)10.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四)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如此之势.(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文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古:灭亡今: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六国互丧: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今:相互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5.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6.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7.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8.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9.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0.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11.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五、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二、字音贿赂huìlù获邑yì厥jué暴霜露pù荆棘jīngjí草芥jiè安寝qǐn 弥繁mí与嬴yíng 洎jì谗言chǎn 胜负之数shù三、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冒着)(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四、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致,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五、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道理)(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地事秦(侍奉)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咽下咽喉)(3)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六、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适合,得当,适宜)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诚不得以(能够)(9)非非兵不利(不是)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10)势有如此之势(优势) 其势弱于秦(势力)(1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12)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七、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5) 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 结构助词,的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4) 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1)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相当于“而”可翻译为“才”以有尺寸之地(4) 介词,把举以予人(5) 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2)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 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 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八、重点词语1.始速祸焉(招致)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九、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省略句(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4)至丹以(派)荆卿(刺秦王)为计3.倒装句(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或状语后置句)(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或状语后置句)(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4.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3)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4)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十、重要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2.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清清楚楚了以至于发展到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3.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翻译: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如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翻译: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咽喉去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实际上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先例,旧事古义:两次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 (8)刺客不行古义:这样以后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今义;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咽下咽喉古义:结交今:吞咽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义不赂秦(坚持正义)(2) 名词作动词。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保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 (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助词,的。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一、文言实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1.通假字(2) 名词作动词。

(1)暴霜露(通“曝”,曝露)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以地事秦事:侍奉
2.古今异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今义:实际上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思厥先祖父
始速祸焉速:招致
古义:祖辈和父辈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义:父亲的父亲李牧连却之
使,, 退却,译为打退(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一词多义
(4)可谓智力孤危(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古义:智谋和力量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古义:先例,旧事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今义:又,又一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7)然后得一夕安寝(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古义:这样以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情始速祸焉(副词,才)
(8)刺客不行(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古义:不去行刺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
今:吞咽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地)
今义: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9.始速祸焉:
二、文言虚词
古义:招致1.而
今义:速度(1) 连词,表承接。

3.词类活用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1) 名词作状语
赂秦而力亏
...
word
...
战败而亡
(2) 表被动。

(2) 连词,表修饰。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 连词,表转折。

5.其
而秦兵又至矣 (1) 代词,它。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其实亦百倍 (指获得的土地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指赵国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 (指六国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 (指燕、赵二国 )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6.则
2.之
(1) 连词,就。

(1) 结构助词,的。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破灭之道也 (2) 连词,那么。

较秦之所得 则秦国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亡
7.与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1) 动词。

亲交好附 ) 苟以天下之大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4) 代词。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子孙视之不甚惜 (指土地 )
与战胜而得者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 ,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 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言得之 (指上文说的道理 )
三、文言句式
而 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 之势 ( 前一个代 指 1.判断句
“秦”;后一个助词,的 )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 3.以
“也”表判断)
(1) 介词,因为。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用“也”表判断 )
不赂者以赂者丧 2.省略句
洎牧以谗诛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 “之” )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2)( 子孙)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省主语 “子 苟以天下之大
孙”)
(3) 连词,相当于“而” 。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秦)郡(省定语“秦” , 以有尺寸之地 秦国的 ) (4) 介词,把。

3.倒装句
举以予人 (1)其势弱于秦 (于秦弱,介宾后置 ) (5) 介词,用。

(2)赵尝五战于秦 (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 以地事秦
(3)苟以天下之大 (大天下,定语后置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4.被动句
之奇才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
所,表被动 )
4.为 (1) 动词。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 所,表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被动)
word 为国者(治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