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只可以偏指“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字: 1.古今字2.通假字3.异体字词: 1.实词2.虚词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5.固定搭配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动词+者(…的人)6.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作状语(2)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意动(4)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eg:六王毕, 四海一;统礼仪, 一制度;句: 1.判断句: “…者, …也”、“…, …也”、“…者, …”、“…, …”、2.否定句: “非”3.省略句:4.被动句: “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5、倒装句:(1)主谓倒装(2)状语后置“于”(3)定语后置eg: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4)宾语前置A: 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 宾语要前置;eg:大王来何操。

B: 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 宾语要前置;eg: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 宾语要前置6、固定句式“如……何?“不亦……乎”“何其……””“孰与”“以……为”“是故”、“是以”“不亦……乎”“得无……乎”“与其……孰若……”“宁……无”。

一、常见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

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1.古字通假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

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 意义也相通的词, 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 “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B:假借。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要熟练掌握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归纳,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词汇1. 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实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具有多个义项,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2. 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

3.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发音相近或形状相似,而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字。

掌握通假字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手段。

4.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的具体义项。

二、文言文的语法1.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谓宾结构,另一种是宾主谓结构。

在宾主谓结构中,宾语位于主语之前,谓语位于宾语之后。

2. 省略: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省略的成分。

3. 倒装: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倒装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需要掌握。

4. 对仗: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优美。

对仗是指两个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等方面相互呼应。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疏散句:疏散句是指句子结构松散,没有明显的连接词。

疏散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2. 紧凑句:紧凑句是指句子结构紧凑,各个成分紧密相连。

紧凑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需要掌握。

3.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两个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等方面相互呼应。

对仗句在文言文中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串讲:串讲是指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等串联起来,进行讲解。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2.又如,词尾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1-12报任安书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名词作动词显露)思垂空文以自见(使动用法使……流传)1-23劝学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1-28石钟山记(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2-6师说1.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8.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9.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10.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1.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2.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让……学习)2-12五人墓碑记1.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2.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3. 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4.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动用,作记)5.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动用,用盒子装)6.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名词用如动词,伸张)7.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名词动用,出任……巡抚)8. 缇骑按剑而前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9. 不敢复有株治 (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0.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11.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用作名词,远近的百姓)12.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形容词用作动词,享尽)13. 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14.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15. 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16. 安能屈豪杰之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2-17 琵琶行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充当状语)2、遂命酒(酒,受助动词“命”修饰,动词)3、商人重利轻离别(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2-21鸿门宴A.名词作动词1. 沛公军霸上(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2.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3. 沛公欲王关中(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4. 不可不语(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5.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6.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7. 籍吏民,封府库(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8. 范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9. 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B.名词作状语1.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2.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3.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4.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5.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C.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D.形容词作名词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E.使动、意动句1.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2.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从4.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止下来2-26张衡传1. 时天下承平日久 (名词作状语,当时。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叠韵须臾(片刻,一会儿)徜徉(自由自在往来行走)译音词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琵琶(一种弦乐器)叠音词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孜孜(勤勉的样子)合成词并列式宾客(客人)社稷(国家)骐骥(良马)偏正式足下(一种敬称)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支配式更衣(上厕所)从事(下属官员)实词性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词构成词组地方(地盘方圆)其实(它的实情、它的果实)衣裳(上衣下裙)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不要误为一个复音词两个单音词偶然相遇中间(中间间杂着)力拉崩倒之声河伯东面(向东面对着,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鼎足之形成(形势形成)矣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作)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常也学习复音实词(词语)知识,要正确解释文言文中的复音词语,既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复音词,也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

如: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例五: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

(《左·定15》)例三:臣未之闻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孟子·许行》)//吾斯之未能信。

(《论语·公冶长6》)例二:惟余马首是瞻。

(《左·襄14》)//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

(《左·僖4》)//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

(《诗·小雅·鹿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僖4》(4)固定结构。

是以、是用、此以。

例一: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司马迁《报任安书》)比较: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庄子·养生主》)例二:王赐乘马,是用左王。

(《虢季子白盘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23》)比较: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

(《礼·礼运》)例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礼·大学》)比较: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史记·留侯世家》)A.语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例一:唯不祟我?(《合》16969)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例一:未绝之也。

(《左·僖3》)比较:未之绝也。

(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叠韵须臾(片刻,一会儿)徜徉(自由自在往来行走)译音词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琵琶(一种弦乐器)叠音词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孜孜(勤勉的样子)合成词并列式宾客(客人)社稷(国家)骐骥(良马)偏正式足下(一种敬称)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支配式更衣(上厕所)从事(下属官员)实词性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词构成词组地方(地盘方圆)其实(它的实情、它的果实)衣裳(上衣下裙)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不要误为一个复音词两个单音词偶然相遇中间(中间间杂着)力拉崩倒之声河伯东面(向东面对着,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鼎足之形成(形势形成)矣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作)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常也学习复音实词(词语)知识,要正确解释文言文中的复音词语,既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复音词,也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翻译语法

一、词性活用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例如: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吾欲游学于天下。

(我想到天下游学。

)2. 动词活用为名词:兵者,国之大事也。

(兵,国家的大事。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就别人的美德。

)4. 数词活用为动词: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子路迫不及待地回答说:“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军队,再加上饥荒。

”)二、虚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运用丰富,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补足等作用。

例如:1. 介词:于、以、于、于等。

- 余于途次,闻道有先后。

(我在路上,听说有先后之分。

)- 吾闻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我听说君子之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 连词:而、则、且、或等。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必须学习。

)- 鸿鹄之志,非一日之积也。

(鸿鹄之志,非一日之积。

)3. 助词:之、乎、者、也等。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的道理,就是忠诚和宽恕。

)三、句式特点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例如:1. 判断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被动句:秦王恐其不下,乃为之请。

(秦王担心他不会降,就为他求情。

)3. 倒装句:吾闻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我听说君子之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四、语序特点文言文的语序特点主要表现在主谓语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方面。

例如:1. 主谓语序:吾欲游学于天下。

(我想游学于天下。

)2. 定语后置:吾欲游学于天下,而天下之广,非吾所能尽游也。

(我想游学于天下,但天下的广大,不是我能游遍的。

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总结

能愿动词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及物动词带不了宾语,介词帮带。

一、文言文词类活用1.名词动用1°名词带宾语(两个名词连用)e.g1:籍.吏民,封府库。

籍:给…登记户口。

给百姓登记户口。

e.g2: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2°能愿动词+名词e.g:沛公欲王.(wàng)关中。

王:在…称王。

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

3°名词带补语e.g: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4°所字结构: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短语,当粘附名词时活用为动词。

e.g: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货:购买。

2.名词作状语e.g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长一样。

(表态度)e.g2: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

(表方向)e.g3: [草.].行[露.].宿。

草:在草地上;露:在露水上。

(表处所)e.g4: [面.].刺寡人之过。

面:当面。

(表方式)3.形容词作名词e.g1:将军身被(p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坚:坚固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

e.g2:此皆良实..。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4.形容词作副词e.g:楚左尹项伯者,项羽亚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相处得好5.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用法:使……e.g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鸣叫e.g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昂:使…价格昂贵6.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的意动用法用法:以…为;把…当作;认为…是e.g: 妻梅子鹤。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当形容词、名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时,为使动或意动用法。

二、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1)“…者,…也”(“者”、“也”可以省)e.g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e.g2: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e.g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e.g4:刘备,天下枭雄。

2)“为”表判断e.g: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主要应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

它是一种典雅、庄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名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名词用等语法现象较为常见。

2. 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句子的语序常常倒装,如主语、宾语、状语等可以前置或后移。

3. 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固定短语和固定句式,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4. 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成分,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三、常用词汇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书”、“房屋”等。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消失等的词,如“走”、“吃”、“死”、“生”等。

3.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颜色的词,如“好”、“美”、“黑”、“长”等。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词,如“我”、“他”、“它”、“这里”等。

5. 数词:表示数字的词,如“一”、“二”、“三”、“十”等。

6. 虚词:帮助造句或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如“之”、“以”、“而”、“则”等。

四、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通过扩大或缩小事物形象特征或范围,以增强表达效果。

3. 对偶:成对的修辞手法,形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感。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5.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

五、常见文体类型及特点1. 记叙文:以叙述为主,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来表达主题。

2.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分析、推理和论证来阐述观点。

3.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通过解释说明事物、现象或原理来传达信息。

4. 散文: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以描写、记叙或抒情为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1. 通读全文,理解全文大意。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驾驭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须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及(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 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 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分,“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分。

又如,“相”和“见”三, 一类一类地驾驭。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驾驭。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2.又如,词尾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 汝, 女, 而, 乃, 若;子, 君, 公, 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 很,特别):最, 极, 至, 绝, 殊, 良, 颇, 甚, 逼, 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 都):皆, 尽, 咸, 举, 悉, 具, 毕, 备, 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 一会儿):旋, 寻, 俄, 俄而, 俄顷, 顷之, 既而, 须臾, 斯须, 少间, 未几, 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莫非, 哪里, 怎么):岂, 其, 宁, 庸, 独, 安, 讵, 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假如, 假使):如, 若, 苟, 使, 向, 倘, 即, 脱, 设, 而, 自, 试, 令, 如使, 向使, 竟使……四, 依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类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类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类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国语言文学的一部分。

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词义、词性、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下面是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类。

一、词义1.字形意义:指字的本义,即字面意义。

例如:“畏”“怯”的本义都是害怕。

2.引申义:字形意义以外的延伸意义。

例如:“鸟”可以指“鸟类”,也可以指“飞行器”。

3.指示代词:用于指示人、事、物等。

例如:“此”,“彼”等。

二、词性1.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等的名称。

例如:“人”,“物”等。

2.动词: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的词语。

例如:“走”,“藏”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特点等。

例如:“美”,“善”等。

4.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例如:“徐徐”,“忽快忽慢”等。

三、句子结构1.主谓结构:最简单的句子结构,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叶公好龙。

”2.并列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的句子。

例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3.主谓宾结构:有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句子。

例如:“我孤独求败。

”4.状语结构: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语句。

例如:“心慌意乱”。

四、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绘另外一件事物,以达到烘托气氛或表达感情的目的。

例如:“笑容如花”。

2.夸张:夸张手法能够增强表现力,达到增强效果的作用。

例如:“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3.反问:通过反问表达强烈的情感,强调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难道不是吗?”以上是七年级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的归类。

学好七年级文言文,对于后面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学习,用心学习文言文,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七年级古文语法知识点

七年级古文语法知识点

七年级古文语法知识点古文语法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古文语法对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中文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初学古文的七年级学生更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总结七年级古文语法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古文语法。

一、词性知识点1. 名词:名词是古文中最常见的词性,主要用来指人、事、物、地点等。

2. 动词:动词是表述行为动作或状态的词汇,在古文中也很常见,需要注意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

3. 形容词:形容词在古文中大多用于修饰名词,需要注意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褒贬义和修辞手法等。

4. 副词: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需要注意副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 量词:量词用于表示名词的数量大小,需要注意量词和名词的搭配、读音和运用等。

二、句法知识点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古文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句型结构,注意主谓搭配、时态和语气等。

2. 宾语结构:宾语结构主要包括宾语和宾补两部分,需要注意宾语的类型和宾补的修辞手法。

3. 定状结构:定状结构包括定语和状语两部分,需要注意定语的种类和状语的修辞手法。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需要注意并列连词的选择和连接方式。

5. 独立结构:独立结构是指与整个句子无从属关系的短语或句子,需要注意独立结构的种类和运用。

三、修辞知识点1. 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暗示和说明的修辞手法,在古文中比喻手法得到了广泛运用。

2. 拟人手法:拟人是一种论述手法,用于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感情,丰富文学意境。

3.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用相同的或相似的口感、音韵或意义相对比的词句来表现某种反差或平衡,增强表达效果。

四、标点符号1. 顿号(、):表示逗号稍短的停顿。

2. 逗号(,):句子意义分句后,简短的停顿和承接。

3. 分号(;):用于分隔长句,提醒读者准备句子内容的转折或承接。

4. 冒号(:):用于引出某种说明或解释,表示有重要的内容要跟下面的内容配合或解释。

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句式

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句式

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形容词使动用法:如“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②“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③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①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④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省略宾语:如“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促织》)③省略介词: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4.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常有:谁、何、奚、曷、胡、恶、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文言虚词
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那么〔21〕虽
〔22〕假设〔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
〔28〕矣〔29〕乎〔30〕哉
二、一组一组地比拟。

1.例如,“之〞和“其〞
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构造助词,“其〞作语气副词,那么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
只可以偏指“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
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
设;子、君、公、吾子……
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
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
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假设、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
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
类别举例注意点
复音实词单


连绵

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
感,失意〕
不要把
一个复
音词拆
成两个
单音
词。

叠韵须臾〔片刻,一会儿〕徜徉〔自由自
在往来行走〕
译音词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琵琶〔一种
弦乐器〕
叠音词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孜孜〔勤勉
的样子〕



并列式宾客〔客人〕社稷〔国家〕骐骥
〔良马〕
偏正式足下〔一种敬称〕黄泉〔人死后埋葬
的地方〕
支配式更衣〔上厕所〕从事〔下属官员〕
实词性复音构造两个单音词
构成词组
地方〔地盘方圆〕其实〔它的实情、
它的果实〕
衣裳〔上衣下裙〕卑劣〔地位卑微、
见识短浅〕
不要误
为一个
复音词两个单音词
偶然相遇
中间〔中间间杂着〕力拉崩倒之声
河伯东面〔向东面对着,面向东〕而
视,不见水端
鼎足之形成〔形势形成〕矣
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作〕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
常也
学习复音实词〔词语〕知识,要正确解释文言文中的复音词语,既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复音词,也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二、虚词性复音词语
虚词性复音词语,本来也有一个复音词和两个单音词〔虚词性复音构造〕的分别,这里从简,不作分别。

讲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和构造。

【知识梳理】
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

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那么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倒装句又可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介词构造后置等几种。

文言句子·固定构造
【知识梳理】
固定构造,即固定的文言句式,又称固定句式,它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

了解一些固定构造,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