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7种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个事怎么办?②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则较死为苦也,(这)将奈之何?(林觉民《与妻书》)[译]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4)“何也”“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呢”。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译]自己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5)“何所”是表疑问的固定句式,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孰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同、跟)……相比,谁更……”“……比……怎么样”。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你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译]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到底怎么样呢?3.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巴公井开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 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1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中学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中学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中学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哪些?文言文的学习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而学好文言文,就要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我们中学阶段最常见的几种句式。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文言句式大全

文言句式大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2005年广东高考)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 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省略句
•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 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蚓无之利爪牙,之强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③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⑤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9、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
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2、用“为”、 “是”表示判断。
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 表示判断。
4、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判断句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 “… …者, … …也。”。“者”表停 顿,“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 …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3、 “… …者, … …” ①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 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的”。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不必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 【例如】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升序》)9、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麽样、怎么办"。

)【例如】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麽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这是本次复习要重点介绍的: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则”“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非”作判断动词。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②城非不高也(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5知识清单之7种文言句式

文言文5知识清单之7种文言句式

7种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文言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见的形式有八种。

1.用“……者……也”表判断。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2.用“……,……也”表判断。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③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5.无标志性词语,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6.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二、被动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句式7种
中国古代文言文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表达而受人们瞩目。

它既流行于诗歌,也流行于散文、小说、话术之中。

并采用精练的句子构建出了优美的语言结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以其精妙的构思受到了独特的关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文言句式的7种基本形式。

第一,让字连句是表达两个思想的文言句式,也就是用一个句子表达两个相互关联的意思。

它一般以并列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然后又通过并列关系再次表达一个概念,从而完成两个概念的联系。

“险路攀折,崎岖萦回”就是一个典型的让字连句。

第二,非谓语短语句式是指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拆开来用,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

它一般由“宾语+状语”这种形式组成,通过将一个动作分离开来表达,使文章更有力量。

“一位导游一路示范,余党时俱尽围观”就是一个例子。

第三,括虚句是以括号来连接词句的文言句式方式,主要用于强调或表达反讽或讽刺的意思。

它可以简化句子,但却又传达出关键信息。

例如,“梦醒时分(早已晚矣)”。

第四,约略句是一种文言特有的句式,是用虚词替代实词来描述事物。

因为它用虚词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抽象意义,所以可以创造出有趣的句意,文章的表达又不会因此失去其原本的风格。

例如:“年华如朝露,时光似流水。


第五,开结句式是指用一句完整的句子来开始话题,用另一句完
整的句子来结束话题的文言句式。

它有效利用了句式的巧妙表达,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丰富,故事的起承转合更加紧凑而有力。

例如:“空
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六,整体句式是指一句话中含有多个句子,但用一个虚词来连接它们。

它有助于提升句式的节奏,拓展句子的视野,可以使文章有更强的感染力。

例如:“披衣宿空山,归来登古今。


最后一种,重复句式是一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可以使文章更加有力和有序。

它有助于强调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具洞察力。

例如:“任
他浮云蔽白日,空自苍茫,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以上就是文言句式的7种基本形式,它们作为古代语言中的精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

它有助于我们把文字打磨得更加优美而更完美。

不仅如此,文言句式还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野,把握文学精髓,学习思维方式,更好地体验古典文学带来的心灵愉悦。

因此,学习文言句式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的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帮助我们把文字打磨得更加优美而完美,同时也能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

让我们一起珍惜文言句式的文学乐趣,收获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