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九龄的《感遇二》有感

合集下载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如下:
《感遇二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遭贬后所作的诗组《感遇》的第二首。

此诗开篇即以比兴发端,写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暗喻诗人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

接着写丹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本性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诗人借丹桔之口,表达了自己坚持理想操守的决心,同时,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坎坷也表达了无比的愤懑。

全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感遇张九龄(原文、译文及赏析)

感遇张九龄(原文、译文及赏析)

感遇张九龄(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感遇张九龄(原文、译文及赏析)诗词我们都很喜欢,也经常去阅读,去感悟,但很难达到古人的水平。

《感遇其二》张九龄原文

《感遇其二》张九龄原文

《感遇其二》张九龄原文《感遇·其二》是唐朝张九龄所写的抒情唐诗,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感遇其二》张九龄原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感遇·其二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作品注释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不能成阴?拓展知识: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解释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

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

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

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呢?词语注释葳蕤:枝叶繁盛。

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指山林隐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本心:本性。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词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词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诗词三百首,植物,抒志,生活,哲理译文及注释二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隐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

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

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了解张九龄感遇四首所表达的意境,就必须首先了解张九龄的个人经历。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子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绮靡的诗风,贡献犹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

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

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

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

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

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

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

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

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

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

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

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

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

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

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

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张九龄的诗作《感遇》其二译文

张九龄的诗作《感遇》其二译文

张九龄的诗作《感遇》其二译文好嘞,以下是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原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来啦:
嘿,在那江南呐,有种丹橘。

哪怕是到了冬天,别的树都秃了,它还能绿成一片林子。

这难道只是因为那地方气候暖和?才不是嘞,那是因为丹橘自己有颗能抗寒的心。

这丹橘好得很呐,可以拿来献给那些尊贵的客人。

可恼人的是,中间隔着重重阻碍,深沟高壑的,没法送到客人跟前。

人的命运啊,就看碰上啥情况。

这其中的规律,就像个调皮鬼,藏得严严实实,根本没法找着。

只知道种桃树、李树,哼,难道这丹橘就没有树荫可以乘凉啦?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

咱就说这张九龄啊,写这首诗的时候,心里估计也憋屈着呢。

他想
说这丹橘多好啊,又能抗寒,又能献给客人,可就是命运不济,被各
种阻碍拦住了,就跟他自己似的,有才华有抱负,可就是得不到重用。

这多让人生气!
咱们想想,生活里不也常有这样的事儿嘛。

有时候明明是好东西,
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法让人知道,没法发挥作用。

就像咱有时候有个
好主意,可就是没人听,没人支持,是不是也挺郁闷的?不过没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就像这丹橘,就算一时被埋没,它的好也不会变。

咱们也一样,只要自己有真本事,总有一天能让人看见,能派上用场!。

张九龄:感遇·其二

张九龄:感遇·其二

篇一:第001首_《感遇》(张九龄)第001首感遇(张九龄)《感遇·其一》张九龄lányèchūnwēiruí兰叶春葳蕤,qiūjiéɡuìhuájiǎo 桂华秋皎洁。

xīnxīncǐshēnɡyì欣欣此生意,zìěrwéijiājié自尔为佳节。

shuízhīlínqīzhě谁知林栖者,wénfēnɡzuòxiānɡyuè闻风坐相悦。

mùxīn cǎoyǒuběn 草木有本心,héqiúměirénzhé何求美人折?《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673-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

少聪慧能文,唐中宗景龙(707-710)初年进士,为校书郎。

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

唐玄宗开元(713-741)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唐代名相。

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

其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羽毛装饰华丽鲜艳的样子,也可形容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也可比喻词藻华丽。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赏析唐诗《感遇》

赏析唐诗《感遇》

赏析唐诗《感遇》
《感遇》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高洁情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人以兰、桂为喻,赞美了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桂花,以及它们在春天和秋天时的欣欣向荣。

诗人认为,自然界中的草木都有其本心,它们不会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改变自己的本性,因此也不需要美人来采摘它们。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高洁情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以兰、桂为喻,不仅赞美了它们的美丽和生机,还表达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下面是对《感遇》这首诗的续写: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孤芳自赏意,岂因时序迁。

岁岁春与秋,芳华共长天。

悠悠千载间,人事如梦幻。

野径行诗人,时逢幽兰馥。

澹泊君子心,愿与众芳伍。

鹤鸣高远处,飘然云端翔。

天地皆有情,诗意共芬芳。

诗人借兰、桂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并通过这种隐喻和象征手法,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以野径行诗人为代表,表达了自己愿意与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为伍的愿望,同时也希望世人能够懂得珍惜自然、尊重生命。

在这首续写的诗中,诗人将自然与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让读者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感遇 陈子昂 张九龄》阅读答案

《感遇 陈子昂 张九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其二)【唐】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

②芊蔚,草木茂盛。

③朱蕤,红色的花。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

B.“迟迟”“袅袅”二词分别形容“白日”“秋风”,写出白天渐短、秋风吹拂的特点。

C.张诗一、二句对仗工整,“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之势,“皎洁”突显秋桂高洁之质。

D.张诗五、六句以“谁知”引出山中隐者,写出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之情。

16.两首诗都写到了兰花,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6分)15.D(“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错,兰花不因隐者喜悦而改变心意、心生欢喜)16.①陈诗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2 分)前面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喻指自己出众的才华;后面以“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写寒光威迫、芳华逝去,寄托了身世之感。

(1 分)②张诗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

(2 分)诗中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

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求显达的志向。

(1分)第1页。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张九龄的《感遇》二首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九龄的《感遇》二首,欢迎阅读参考!感遇(其二)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赏析】其实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淡泊明智(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宁静致远(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飞沈理自隔)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并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

感遇两首张九龄赏析

感遇两首张九龄赏析

感遇张九龄赏析感遇两首张九龄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遇张九龄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遇二首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②。

欣欣此生意③,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⑦,何求美人折⑧。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长安进士,为右拾遗。

开元间拜中书舍人,复迁中书令。

后贬荆州长史。

他以词臣而为贤相,以正直敢言见称。

曾劾安禄山狼子野心,玄宗却说他“误害忠良”;又见忌于李林甫。

据《开元天宝遗事》,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乃召九龄问可否,九龄便直说将来要“祸延宗社”,玄宗因而“不悦”。

在罢相之后四年,他就死了。

时人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而相李林甫,是政局治乱的分界。

后世谈到他的诗文,也必与他的品节并论。

他的诗劲炼质朴,寄托深远,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评为“首创清淡之派”。

对王孟诗派也颇有影响。

【注释】① 兰,指兰草,即泽兰,属菊科,花白色,与属兰科之兰不同。

葳蕤(ruí),枝叶纷披貌。

② 华,开花。

③ 欣欣句,指草木饱含生机。

④ 自尔,犹自此,自然地。

意谓春秋二季,因兰桂之花叶纷盛,便生意蓬勃,自成佳节。

喻贤人和良时关系的密切。

⑤ 林栖者,林中人。

⑥ 闻风,闻到香气。

坐,因。

悦,指由爱赏而采摘。

意谓闻风相悦,实出意料,也嫌多事。

⑦ 本心,天性。

⑧ 草木两句,意谓自己本怀不求虚荣的志趣,希望不要来摧折他的“本心”。

美人即上林栖者。

【说明】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

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两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

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

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感遇二首 读后感

感遇二首 读后感

《感遇二首》读后感
《感遇二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兰叶桂花的秀色和芬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清高志向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二首诗则通过描写江南丹橘的生长环境和果实的甘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组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的寓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展现了张九龄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境界。

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2首《感遇 其二》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2首《感遇 其二》

唐诗三百首赏析原文《感遇 其二》唐代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重点词汇解析:丹橘:指橘子树。

经冬:经过冬天。

犹绿:依然保持绿色。

岂伊:难道。

地气:指气候。

岁寒心:比喻坚贞不屈的节操。

荐:进献。

嘉客:尊贵的客人。

阻重深:重重阻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

树:种植。

桃李:比喻栽培的人才。

现代文翻译:江南生长着丹橘,即使经过冬天,树叶依然翠绿。

这不仅仅是因为气候温暖,更因为它们有着不畏严寒的本性。

这样的丹橘可以献给尊贵的客人,但遗憾的是,它们生长在重重阻碍的深处,难以被采摘。

命运的安排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难以捉摸。

人们常说要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提供阴凉吗?赏析:文化背景:张九龄是唐代开元盛世的名臣,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追求的是文采飞扬和品德高尚。

然而,政治斗争和官场的复杂使得许多文人像张九龄一样,虽然才华横溢却难以施展。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结构:《感遇 其二》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唐代非常流行,它要求诗人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张九龄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形式,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使得诗歌既有形式上的严谨,又有内容上的深度。

象征与隐喻:在这首诗中,丹橘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还象征着诗人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德。

丹橘的常绿特性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保持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同时,丹橘的生长环境也隐喻了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诗人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

命运与自然规律:诗中的“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命运和自然规律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命运是由天定的,但同时也强调人的努力和品德可以改变命运。

张九龄感遇其二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二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赏析张九龄感遇其⼆赏析 感遇·其⼆是诗⼈张九龄的作品之⼀,下⾯请看⼩编带来的张九龄感遇其⼆赏析!让我们⼀起来欣赏吧! 张九龄感遇其⼆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暖,⾃有岁寒⼼。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树桃李,此⽊岂⽆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有“岁寒⽽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常作砥砺节操的⽐喻。

3、荐:进献。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南国地⽓和暖,⽽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重⽔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读此诗,⾃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贞操。

诗开头⼆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反诘,说明桔之⾼贵是其本质使然,并⾮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却重⼭阻隔,⽆法为之七、⼋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对朝政昏暗和⾝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有分别。

【诗⼈⽣平】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

字⼦寿,⼀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东韶关市)⼈。

长安年间进⼠。

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学家、诗⼈、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作⽃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寄托深远的⼈⽣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

誉为“岭南第⼀⼈”。

⽣平 张九龄出⽣于官宦世家。

张九龄《感遇》诗歌赏析

张九龄《感遇》诗歌赏析

张九龄《感遇》诗歌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九龄《感遇》诗歌赏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张九龄《感遇·其二》

张九龄《感遇·其二》

张九龄《感遇·其二》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①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③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岂伊:岂唯。

②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③荐:进献。

【简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
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唐诗中的五言古诗《感遇·其二》鉴赏

唐诗中的五言古诗《感遇·其二》鉴赏

唐诗中的五言古诗《感遇·其二》鉴赏赏析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

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

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

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网”的栏目。

点评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

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

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

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

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

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

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

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

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

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

兰感遇读后感

兰感遇读后感

兰感遇读后感《感遇》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新的意境、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于世。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次游览中所遇到的一片兰花,通过对兰花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感动,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诗中对兰花的描写令人赞叹不已。

张九龄以“兰”为题,通过对兰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他用“幽香”、“淡妆”、“清芬”等词语,描绘了兰花的婉约和清雅,使读者仿佛能够闻到兰花的幽香,感受到兰花的娇媚。

诗中还有“翠叶”、“红英”、“长在清溪侧”的描写,使人感受到兰花的生机和与自然的融合。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兰花的倾慕之情,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其次,诗中对人生境遇的感悟令人深思。

张九龄在诗中写道,“采之欲留连,洞口春风吹。

知君为我来,应是好兰时。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

诗人希望能够采摘兰花,与兰花共享春风,但又因为知道兰花是为了他而来的,所以不忍心采摘。

这种对兰花的珍惜和对自然的敬畏,让人不禁想起人生中的那些珍贵的时刻,那些不舍得离开的美好瞬间。

同时,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

最后,诗中对人生态度的思考给人启示。

张九龄在诗中写道,“但恐双飞燕,来将念兰枝。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担心双飞的燕子会来伤害兰花,因此对兰花充满了忧虑。

这种对兰花的关爱和保护,也让人思考对自然的责任和对生命的珍惜。

同时,也让人思考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关爱。

诗人的这种对待兰花的态度,也让人思考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关怀。

总之,《感遇》是一首典型的以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兰花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让人深受感动和思考。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希望我们都能像诗中的兰花一样,保持一颗谦卑、纯洁和宁静的心,珍惜眼前的美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quot;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江南丹橘"来自《楚辞》中的典故: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橘受天命生于南国。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天的安排之中,就连橘生于南国都是受天命而行的,可见"天人合一"就是古人的理念。"经冬绿"引自李尤的《七叹》:梁土清尘,卢橘是生。白华绿叶,扶疏冬荣。写的是卢橘白色的果实,绿色的枝叶,到了冬天依然葱茏茂盛。"地气暖"则引自《周礼?冬官》: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曹植《橘赋》:背江洲之暖气。诗词中也讲述了一些地理知识。"岁寒"引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元操《咏橘》诗:能守岁寒心。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也是暗喻人在危难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节操,所谓"能守岁寒心"也。五、六句表面上希望把丹橘献给"嘉客",实际上是在表白自己的忠君之心,奈何阻难深重,无法献给尊贵的客人,为国尽忠。真乃济世之良臣也。"嘉客"引自《诗经》:所谓伊人,于焉嘉客。刘桢诗: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暗指皇帝。张九龄是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心胸豁达,通晓命运之理的人。七、八句明显的表达出作者的达观心态。
《唐诗三百首》定本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本,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因为注疏印本较少,让人读来不解其意。纵观多家唐诗注疏,其中以上元陈伯英女史的注疏本最受欢迎。读了陈伯英的注疏本《唐诗三百首》,才知道作诗不可一字无来历,读诗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读唐诗,都觉得回味无穷,含义深远。
全书开篇第一首诗就是张九龄的《感遇》。《感遇 一》和《感遇 二》可以说是姊妹篇。《感遇 一》道出了生命本来特性的美好;《感遇二》则给人一种安于天命,修德为善的精神追求。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古文诗词,用语皆有根有据,通过用词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修养。前四句写丹橘冬天不凋谢,仍然有绿色,写出了丹橘忍冬耐寒的本性。暗喻作者自己也能够忍受被贬谪的境遇,而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品性。
读诗不可不知作者的经历、德行,结合作者自身的情况,就更能了解诗文的内涵。仅仅两首诗,就让我们看到一位在穷达进退中都能保持高洁操守的贤臣名相。
最后两句则是"言志"之语。引自《吴都赋》:椰叶无阴。《韩诗外传》: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树桃李"多用来比喻教书育人。如现实中的栽种桃李树,夏天可以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可以吃它的果实。
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诗人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都在当时奖拔众多优秀诗人,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感遇 二》既表明张九龄忠君爱国,不丧志,守节操的品性,也表达了他愿意修德济世,奖拔后进人才的心境,立意深厚。
"运命"引自李康论: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对于"运"和"命",古人有清晰的认
识。所在国家的太平和混乱,被称为是"运",而自身的贫穷和富贵,被称为"命"。"运"是外界因素,"命"是自身因素。"循环"引自《史记?高祖纪?赞》: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谢灵运诗:四时循环转,寒暑自相承。即表明国家的稳定与动荡是天理循环运动下产生的。四季的更替也是天理循环的结果。这两句表明作者对于家国运命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对于命运的安排只能"遇",而不能"寻"。随遇而安,无求而得。能够保持这种心态,虽处逆境,也不会丧失志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