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维特(大卫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政治活动家与画家的达维特,他的确 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他的艺术 却也最鲜明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历程。在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巨制中,达维 特对拿破仑的歌功颂德,也已达到了他的顶 点,不能不为后世诟病。 1814年,拿破仑帝国崩溃,波旁王朝复 辟,画家因曾在1793年在国民议会投票赞成 判处路易十六绞刑,而被流放到比利时(当时 有人建议把他放逐到罗马,复辟政府认为他 是危险人物,未同意)。尽管他已成了被贬谪 的政治流亡人物,但布鲁塞尔仍热情地欢迎 他。在那里他给人画了若干优秀的肖像画。 作为艺术家,他在欧洲文艺界有深广的影响。 1825年12月29日,达维特病逝在异乡,人们 为了纪念这位一代艺术风流, 在他的墓碑上铭 刻了"法兰西近代画派的复兴者"几个大字,以 表彰他的光辉艺术的一生。
作品赏析
达维德的肖像画被公认具有永恒的价值,无论 是线条,还是色彩,既平滑又富有个性,并始终保 持着人们赞赏的理性美。雷卡米埃夫人是19世纪初 法国上层贵族中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太太,她在文化 界有很高的地位,她的美貌与聪颖,曾使不少人为 之倾倒。这里,雷卡埃米夫人身着罗马式长袍,靠 卧在罗马式卧榻上,道具有古代铜灯,背景是一块 素朴的布幕,夫人白色长袍垂搭在靠榻前,色彩与 形体相谐,呈现一种高雅古朴的休憩状态。整个画 面呈现出极富古代气氛的典雅环境,体现了新古典 主义的风格特点。
作品鉴赏
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 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 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 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 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 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 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 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 精神。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 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 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达维特加入了资产阶级左翼的雅各宾党, 并很快成为该党领袖罗伯斯比尔的战友,后又 被选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担任了议会的主席。 这个时期的达维特,象有一把火照亮着他自己, 这把"火"正是巴黎发生的革命暴动。1794年7 月27日(法国革命新历为热月9日),拿破仑发 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继而又对敌手 实行残酷镇压。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参 加雅各宾党的画家达维特也被罗织了17条罪状 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以后,他深 居简出,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动,除了与一些艺 术界人士交往外,平时只在画室里教学。这时, 达维特的情绪很消沉,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以 裸体为基础的绘画作业上。
作品鉴赏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以下简称《加冕》) 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 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 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 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 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 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 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 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身穿 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 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 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 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 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 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 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 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 来作模特儿。 这幅画不愧是达维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 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肖似,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 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 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
作品鉴赏
《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 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 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 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 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 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 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特,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 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这 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 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 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作品鉴赏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 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 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 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 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 强了它的感染力。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 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 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 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 的悲痛之感。
苏 格 拉 底 之 死
作品赏析
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 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这是一幕人生悲剧,为 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 有意在画面前Biblioteka Baidu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 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 雄的认识和崇敬。达维德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 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 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 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 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丼,表明信 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 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 术效果。
赛 莉 齐 娅 夫 人 肖 像
作品欣赏
达维特虽作为法国学院主义的代表,但他的艺术实践证明这个 称号是无法概括他的全部艺术思想的。他是个完全"入世"的艺术家, 他的个人活动证明了他既是古典主义领域中的开山人物,也是19世 纪现实主义领域中的先锋,尤其在肖像画上。不论他所受的荣宠与 屈辱有多少,他在法国画坛上是最有艺术影响的人物,下一代著名 画家中有一大半出自他的画室。当然,他的弟子也竭力想摆脱他的 影响,但谁也不能否定,他把自己的美学观点紧密地和他所介入的 动乱年代,结合得如此完美。 从他的主要代表作看,他似乎是一位 感情激越的历史画家,可是从他留下的许多炉火纯青的肖像画上看, 他的感情是稳实的。此外,他也象前辈画家一样,从家具到发式, 乃至妇女的衣饰,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在巴黎上层贵族追求时髦 的生活方式上,他是个积极的设计家。他的一幅未完成的《雷卡米 埃夫人像》,显示了画家认真细致的推敲功夫;这一幅《赛莉齐娅 夫人肖像》,寻求的则是另一种笔墨风格。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画作背景
拿破仑于1794年发动热月政变后,法国新建的督政府并未巩固,王 党的复辟 活动便乘机猖獗起来。加上欧洲已建立的反法联盟,严重地 威胁着法国。此 时,国内的人民运动又高涨起来。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急需一个新的领袖 来巩固他们已获取的革命成果,这个人不仅能抵御外国的干涉,还能防 止国内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在这种情势下,路易· 波拿巴是巴黎大 资产阶级赖以稳固他们的既得利益的最合适的人选了。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 军事独裁者。他所建立的法兰西帝国,导致法国大革命的最终失败,但 在防御外敌,加强法国实力方面,他又是一个英明的开拓者。拿破仑这 一系列政治策略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锦囊妙计”,那就是他"穿上了 古代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实现罗马时代 一些帝王所惯用的对外扩张的军事路线。画家达维特所崇尚的古典主义 艺术,也是以古罗马风尚为范例,采用古罗马的历史题材以宣扬"当代 的任务",这在画家前期的作品上尤为明显。所以拿破仑在巩固自己的 帝国政权之后,仍然重视这位画家的艺术才能,授予他以宫廷首席画家 的称号,让他和维旺· 德隆共同来掌管美术事业。从此,达维特再度从徘 徊与彷徨之中振作起来,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 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正是这个时期奉命 而作的一幅巨制。
作品欣赏
画上年轻的夫人和她的孩子的构图是自然、和谐的。夫人盛装打扮,手 拿一束鲜花,好象出游归来。安详与自适的神态反映在夫人展开的笑颜上, 她的内心微露出一种满足感。这里没有古典主义肖像那种时髦的古罗马服装, 也不装腔作势,仅仅是一幅写实主义肖像。色彩用得不多,但很明快,色调 淡雅,线条富有节奏感。孩子与夫人的目光是一致的。夫人脸上的一丝笑意, 和周围的空间也是和谐的。综观达维特全部肖像画,这一幅是他整个画风中 最不调和的一幅,生活感受占据了上峰。 鉴赏达维特的用色方法,我们发现他一直在寻求几种互不相同的描绘风 格,特别是在他艺术生涯的前一阶段。比如在《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上,在 他的初稿上有许多平涂色彩,而在《莱奥尼达》或《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两幅大画上,他强调了事物的固有色,画面形象的色彩关系互不相干,以加 强强烈的渲染效果。在肖像画《雷卡米埃夫人像》上,他又专注于细笔薄涂, 因而画得很慢。这一幅《赛莉齐娅夫人像》,则按照画的内部结构在配制色 彩,他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写实地去处理这位夫人身上的淡雅装束。仅此一 点,足以说明达维特的画风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后来的几个大流派从需要 出发,各自去肯定他的画风上他们所追随的一点 。
劫 夺 萨 宾 妇 女
作品赏析
这是源于古罗马神话题材的作品。罗马人邀 请邻邦萨宾人参加宴会,与此同时,悄悄攻入萨 宾城,劫夺了许多年轻貌美的妇女。从此,双方 结下仇恨,战争连绵不断。为了不使自己的亲人 们在战争中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子走上战 场,阻止双方的厮杀。画上所有的人都以裸体和 半裸体出现,显示了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虽然 人物众多,动势较大,但都遵循平衡对称原则, 使构图稳定;画面中刀枪剑戟、杀气腾腾,人物 表情却冷漠缺乏生气,暴露了新古典主义绘画形 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 激情。
达 维 特 ( 大 卫 )
作者简介
雅克· 路易· 达维特(1748~1825)出身于巴黎一 个中产阶级家庭,10岁时失去父亲,由其叔 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他最初的老师是他 的一位亲戚--洛可可画家布歇,后来又拜在皇 家美术院教授维恩的门下。毕业时因创作获 罗马大奖,赴意大利游学,在那里他爱上米 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他认为意大利文 艺复兴的美术才是近代画家的学校,近代美 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回到法国后, 很快接受了狄德罗的激进思想,对封建王朝 的腐朽现象深恶痛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