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真的像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样窝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为什么会任用他来做大将军呢?

一、司马懿的出道。占据大将军的高位,司马懿是受祖上的恩泽,还是因为他确实有非凡的才干呢?而令人感到纳闷的是,司马懿为什么出道比较晚呢?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很早就出场了,而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要大两岁,却到了八十多回才出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因为司马懿老谋深算,韬光养晦,也就是说,司马懿故意隐藏自己的才智,不使外露,从而保全自己,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二、司马懿的才干。历史上,曹操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能得到曹操的赏识,足以说明司马懿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那么,司马懿究竟提出了哪些建议,从而使得曹操另眼相看?而这些建议对巩固曹魏政权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司马懿的智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清楚,司马懿再怎么富有才干,富有谋略,也不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即便死后,也照样能够以木雕像的方式来嘲弄司马懿一番。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诸葛亮匡复汉室的壮志至死都不能实现,固然有其他原因,诸如:蜀国与魏国实力差距太大,蜀汉与东吴联盟关系的破裂,除这些因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原因?而这些原因与司马懿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呢?

四、司马懿——最后的堡垒。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每次打仗都因为军粮短缺而功亏一篑?况且,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也就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缺少粮食呢?而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都不能取胜,难道仅仅就是军粮短缺造成的吗?

五、司马懿——最后的赢家。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辛毗这个形象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给改丢了。大概作者就是不想让司马懿身上有过多的顶天立地大丈夫的血性,而多一些冷静和小心。也许,这更符合司马懿本来的性格,因为,正是他小心谨慎,他才笑到了最后。

全文: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手是东吴的周瑜,后期的主要对手是曹魏的司马懿。小说描写到诸葛亮曾三气周瑜,就使得周瑜气绝身亡,同样,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玩了一次空城计就能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雄兵。而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诸葛亮死了以后还能以木雕像来退兵,使得司马懿吓得

胆战心惊。总之,在与诸葛亮的对阵时,司马懿就不曾赢过。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真的像小说所写的这样窝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为什么会任用这样一个人来做大将军呢?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正说司马懿。)

人们对司马懿的印象都来自于《三国演义》,有些是来自于戏曲舞台。一般地说对司马懿的印象都不怎么好。尤其是“空城计”,红遍全国,唱遍全国,是不是?所以大家印象当中的司马懿胆小如鼠,诸葛亮的一座空城居然也能把他吓跑了。诸葛亮死了以后,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就是司马懿的字。《三国演义》写得就更神了,当司马义以为诸葛亮死了,就领兵追杀蜀军的时候,哪知道蜀军前军变后军,一下子诸葛亮坐在车上又出来了,其实是个木雕像。结果呢,吓得司马懿下令退军,他是跑得最快,跑了50多里才停下来。摸摸脑袋,问别人,吾头在否?他都摸到脑袋了还问别人说我的脑袋还在不在。司马懿就窝囊废到这个程度。那么到底司马懿哪个是真的,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如何?很值得我们探讨一下。这当中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史书和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区别和规律。当然了,大家有时候也有这个疑问。这个曹魏,无论曹丕也好,曹睿也好,手下人才济济,怎么会启用一个如此无能之辈来担任大将军?大将军就是总司令,大将军、总都督呢?

(占据如此高位,司马懿是受祖上的恩泽还是因为他确实有非凡的才干呢?而令人感到纳闷的是司马懿为什么出道比较晚呢?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很早就出场了,而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要大两岁,却到了六十多回才正式出场。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司马懿老谋深算、韬光养晦?也就是司马懿故意隐藏自己的才智,不使外漏从而保全自己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里头罕见的长寿者,他活了73岁。至于他的韬光养晦有没有道理呢,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他既是,又不是。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懿这个人,为什么后来变得那么突出而前头你见不着他?前头你没法见着他,为什么?他没出来。他到40岁的时候,才当上曹操的主簿,那个时候已经是曹操的晚年了,曹操的后期了。其实司马懿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学,很有才干,远近闻名。曹操那个时候早就听说这个人很有才干,就派人去找他,要他出来做官。司马懿拒绝了,为什么拒绝呢?司马懿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的父亲是曹腾,曹腾是太监。太监怎么会有儿子,不是亲生的,是养子。

所以曹操的祖父是太监曹腾。

而这个汉末太监作乱,祸国殃民,名声极坏。司马懿不愿意同流合污,而且他也受当时社会上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影响。所以他不愿意出来,后来又过了好些年以后,曹操派人说把司马懿找来,手下人说如果他要再不来怎么办呢?因为下令征召他出来做官不是一回了,司马懿总是找借口不出来。曹操说,他要是再推托,就把他抓起来。就把他抓来。司马懿就想只能出来了。出来以后就在曹操手下,他小心谨慎,他知道他得罪曹操了,他不敢再硬了。因此到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做到曹操的主簿。主簿就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虽然也在曹操身边,但是没有进入核心圈子。而当时他到曹操手下的时候。曹操手下是猛将如云,谋士如林。还轮不上他。那么这个时候,到了曹操后期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对司马懿非常有利。司马懿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建议,得到了曹操的赏识。

(历史上,曹操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能得到曹操的赏识足以说明司马懿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那么司马懿究竟提出了哪些建议从而使得曹操另眼相看?而这些建议对巩固曹魏政权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司马懿提出一些重要的建议,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一条就是在和东吴和蜀汉打仗的过程中,曹操深感军粮有时候供应不足,有时候不能及时供应。结果司马懿就提出了一条屯田的政策。历史上曹操屯田那是非常有名的,对发展经济,统一北方,奠定统一中国的基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屯田政策是司马懿提出来的。而且司马懿提出屯田这个地方都选得非常好,都在魏、吴边界不远的地方,魏、蜀边界不远的地方。只要一打仗,军粮就在附近,而且他还建议从冀州,就是河北调了五千农民都是青壮年,又有技术又有力气的五千农民到甘肃体天水那儿屯田。那就是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战时就是五千精兵。

后来事实证明司马懿这个屯田政策对魏军的强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一条,当时孙权不是上表吗?建议曹操当皇帝嘛,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搁在火炉上烤,是不是啊。他不当。但是司马懿建议曹操当皇帝。他说这是天命是天意。曹操尽管不当,别人,他手下也有别的大臣劝他当,但是司马懿这么讲,(曹操)心里还是舒服的。所以曹操后来对司马懿的印象就越来越好,完了,就让(司马懿)给他的儿子曹丕当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相当于太子府的秘书长,大体上这么说,让他辅佐太子,所以紧接着曹操死了以后,关羽一死,曹操第二年就死了,曹操死了以后,曹丕当皇帝,曹丕

是220年到226年当的皇帝,那曹丕一当皇帝,他当然重用太子府的人了,所以司马懿立刻得到重用,曹丕几次领兵出征,让司马懿留守许都,你局可想而知对他是多么信任,临终的时候,曹丕当皇帝就当了六年,临终的时候,让(司马懿)和曹真、曹休,这两个人都是曹氏家族了,还有陈群四个人,辅佐年幼的皇帝就是魏明帝曹睿。当然曹真、曹休、陈群这三个人地位在司马懿之上。但是(司马懿)成了顾命大臣,地位就进一步升高了,230年司马懿升任了大将军、大都督。那个时候曹真、曹休、陈群这几个人先后死去以后,司马懿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我们有这么一个印象好像司马懿不进空城,他不是说嘛吗,

好像现在曹家对我们怀疑,我如果权力太大的话,反而会遭受祸害。其实这是借口,就是说司马懿确实有韬光养晦的一面,但是还没有到这个时候,司马懿真正感到受到皇室的忌妒有可能他们会想办法把自己除掉,要韬光养晦呢,是在诸葛亮死了以后。诸葛亮是234年死的,诸葛亮死了以后,蜀汉的力量就大大削弱,已经不能构成对曹魏的巨大威胁。而这时候曹真、曹休、陈群他们都已经先后死去。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不断地膨胀。因此曹氏皇室对司马懿的戒心就越来越重了,司马懿这时候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控制住权力,所以他就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了。因为在那之前,皇帝让他担任什么呢,让他担任太傅。太傅是地位很高了,皇帝的老师了,那是最高的荣誉头衔,但是这是个闲职,把他的实权给免了,免了以后,这是什么时候呢?这是239年开始,就是韬光养晦,司马懿他就在家里面装病。这一装病就装了八年。当然,这八年他也没闲着,他儿子在那儿呢。他还是悄悄地在扩张自己的势力。

但是他自己装病,八年不出,等239年已经是诸葛亮死后八年了,就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司马懿病并没有或者说,他出场少主要不是因为韬光养晦,因为那个时候他地位不高,只是到最后几年,他成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创作上的原因,我刚才讲的是历史上的原因,实际情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创作上的原因。我们知道小说它必须得有对手戏,得有矛盾,你不管事打仗也好,谈情说爱也好,是宫廷斗争也好,感情戏也好,你得有矛盾,这个矛盾双方它要有代表人物,如果双方人很多,那么每一方,它都要有主要代表人物,你这个主角他要有一个主要对手,那么在《三国演义》里头,我们讲了,诸葛亮是第一主角,那么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手是谁呢?是周瑜。诸葛亮后期的主要对手是谁呢?是司马懿。

所以后来司马懿的戏比较多,跟这个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清楚,司马懿再怎么富有才干,富有谋略,也不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即便死后也照样能够以木雕像的方式,来嘲弄司马懿一番。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诸葛亮匡复汉室的壮志至死都不能实现,固然有其他原因,诸如蜀国与魏国势力差距太大,蜀汉与东吴联盟关系的破裂,除这些因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而这些原因与司马懿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呢?)

那么现在我们来讲司马懿如何识破诸葛亮的战略,他坚持适合自己的战略,从而促使蜀汉失败,诸葛亮壮志未酬有第三个原因。古代打仗它有一句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古代战争当中,冷兵器战争,劫粮、烧粮。往往是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国演义》里头,“乌巢劫粮”就非常精彩嘛,蜀汉它当时主要的产粮区,一个是成都平原,那个地方虽然大一些,但是路途遥远,运粮非常困难,要进攻关中很费劲,还有一个地方,山西的汉中盆地,汉中也属于益州,那么汉中蜀汉得到比较晚,汉中本来是在张鲁手里。是曹操先打败了张鲁,占了汉中,然后在219年,刘备亲自带兵从曹操手中占领了汉中,陕西南部,汉中。汉中盆地地方不是很大,所以每次诸葛亮他打仗,他总是以汉中为前进基地,有时候从北边经过现在的甘肃包抄,那个距离就更远了,运粮非常困难。因为从汉中他要进入就是关中平原,他要翻越秦岭,这个道路也非常地艰险。相对比较好走的只有一条道,就是陈仓小道。

从汉中到关中平原主要的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叫斜谷道,这个斜谷道有470里。因此伪军跟蜀军每次都在争夺这些小道,陈仓小道和斜谷道这个当中打仗。司马懿说,他说,除了陈仓小道以外其余小道搬运困难,“臣算蜀兵行粮,只有一月,利在急战”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就是速战速决。“我军只宜久守”。这个“宜”在古代就是“应当”,“应当”的意思。“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出一月,蜀汉兵自走。”不要一个月不打败,他自己也走了,没粮食了,再不走他连回去的粮食都没有。所以司马懿对这点看得非常地清楚。司马懿不仅理解这些地理的形势,了解蜀汉的兵力,而且他非常了解诸葛亮的为人和个性。我们知道作战也罢,政治斗争也罢,了解对方领袖、统帅的个性,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司马懿就很了解。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就是失街亭那一次,结果街亭失守,蜀军失利,魏军有两位高级官员就对司马懿说,他说,诸葛亮

这回失败,他明年他准来,明年准来。而蜀军它进攻,它基本上两条路线,一条从汉中出发走斜谷,还有一条从四川的北部,路是很艰险的。然后经过甘肃南部包抄,它基本上是这样。

“陇西无谷”它指的就是现在的甘肃东部那一带粮食缺乏,因此我们要早一点准备军粮,准备明年跟诸葛亮来入侵的时候作战。司马懿就说了,诸葛亮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这一回失败,他明年不会来了,他一定会充分准备,而且他不会采取攻城的办法,他会想办法跟我们野战,因为诸葛亮治军严格是出名的,失街亭以后,你看他自己上表自贬三等,赵云是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赵云没有完成任务是有道理的,结果赵云被降职。诸葛亮治军非常严格,所以蜀军有很强的战斗力,所以蜀军如果跟魏军野战,魏军干不过它。可是攻城,我不出来,老虎不出洞,跟咱们踢足球似的,人家密集防守,咱就没辙,中国队一点辙没有,是不是啊?

司马懿说,(诸葛亮)下一次,他会改变战略,不再攻城,寻求野战。而且他一定要准备三年,才有充足的粮食跟咱们打仗,所以放心好了,明年、后年他不会打。果然如此,果然被司马懿说中了,第二年、第三年,诸葛亮都没有再北伐。234年也确实如司马懿所说的,准备了三年以后,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年事已高,来日无多。这次出动的军队最多,十几万,准备得最充分。带的粮食也比过去任何一次都多,而且一直打到渭水南岸。这是历次北伐打得最远的一次,而且坚持的时间也最长。一共一百多天,以前不是一个月吗。连司马懿都知道了,又规律了,你只能打一个月。所以司马懿他说,诸葛亮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说“亮每以粮少为恨”,诸葛亮每次都因为军粮不足感到非常地遗憾。

(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每次打仗都因为军粮短缺而功亏一篑?况且,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也就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缺少粮食呢?而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都不能取胜,难道仅仅就是军粮短缺而造成的吗?)

四川虽然天府之国,但是实际上那时候真正开发的只有成都平原那一部份,它光一年军粮不够的。非到等三年丰收,他才会来进攻。后来果然如此,迫使蜀军粮尽退兵,魏军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不仅是司马懿个人的意见,而且也成了曹魏统治集团的共识。魏明帝也是这个意见。魏明帝的圣旨里头也强调了这一点。234年诸葛亮北伐了,要按过去来说,曹魏朝廷听说诸葛亮这次带兵那么多,准备了三年来北伐,

那肯定是朝野震动,这次他们不害怕了,为什么呢?有经验了。摸着诸葛亮打仗的规律了,也知道他的弱点了。所以魏明帝曹睿的圣旨当中,他就说,“蜀军远来利在急战”,所以他让司马懿怎么着?持重。你一定要冷静,要稳重。他还怕司马懿改变战略,他说“只要坚壁拒守”,就是你坚守在城里面,“以挫其锋”,因为他刚来的时候,士气很高涨,求战心切,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他进,进不来。退无与战,他退,你也别出去。他退,咱不出去,不跟他打。他一退,咱出去了,上当了,野战了。退,咱也不出去。“久停则粮尽,”他老停在那个地方,他天天得吃,他粮就尽了。“掳掠无所获”,“掳掠”就是他想抢夺咱们的粮食,他抢不着。咱们坚壁清野,他没有什么收获。“则必走矣”。到时候他就必定要退走,到时候退走,等他退走的时候,咱们再追,那就肯定能够得胜。作为圣旨进一步强调这个战略。但是由于这回,诸葛亮准备得特别充分,而且他岁数大了,五十多岁了,他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因此这一次他是志在必得,想尽各种办法挑战,要逼迫司马懿出来跟他决战。只要你出来,我就能胜你。

因为蜀军训练有素,战斗力比他强。那么这个时候,小说里面我们看怎么写的,是不是。诸葛亮不是派人送了女人的衣服、装饰品这些东西给司马懿。意思就是说:你看,你哪是男子汉,你简直像女人一样,你都不敢出来跟我打仗。那么诸葛亮老是派人挑战,司马懿确实有点沉不住气了,朝廷它怕司马懿沉不住气,因为这回诸葛亮是步步紧逼,他过去有时候打仗,470里的斜谷他都进去没多久,这次把470里斜谷都打通了。一直打到渭水南岸了。曹魏朝廷,它怕司马懿沉不住气,特意派了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地位很高,叫辛毗。作为监军,而且拿着皇上赐给他的节杖,这个节杖代表皇帝,就相当于国外的权杖来监军。辛毗本身地位就很高,他是卫尉。他就是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公安部长这个角色,首都卫戍区司令这个角色。而且辛毗这个人是什么,以耿直、坚定、敢于坚持原则闻名的。这皇帝也怕派一个软弱的人镇不住司马懿,派一个厉害的当监军。

结果呢,在诸葛亮的一再挑战下特别是送女人衣服、头巾等等这些东西侮辱下,司马懿沉不住气了,决定出战。我说的都是《三国志》,还没说到小说。这个《三国志》里面记载,辛毗拿着皇上给的节杖,站在那个军营大门口挡着,多么精彩啊。你就可想而知,在决定是否出战的时候,辛毗作为监军。监军是什么?监军就是政委。辛毗肯定是坚决反对司马懿出

战。但是没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不是,司马懿不听。下令出兵,结果辛毗,我跟你在军营里边,大帐里头当着众将我这么说你,你不听,干脆拿着节杖站在大门口,你敢出去吗?你除非把我杀了。这可代表皇权啊,司马懿给镇住了。没敢出去。所以从辛毗站在军营门口,拿着节杖,我们就可以推想出来,当时的争论是多么激烈,司马懿是多么愤怒,最后被制止住了。这个细节,在《三国演义》里面,咱们都很熟悉,给改了。改成什么呢?司马懿看见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服,他不着急、不生气。他问使者,诸葛亮每天饭量如何啊?忙不忙?根据使者讲的情况他就推断出来诸葛亮身体不行了。吃那么少,大小事情都他亲自决断,顶不住了。再说时间摆在这儿,他粮食再多,他坚持不了多久了,结果他客客气气把使者送走。其实如果用《三国志》里头辛毗持节杖站在大门口那个细节,你看看,那多精彩。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确实会很有味道,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辛毗这个形象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给改丢了。大概作者就是不想让司马懿身上有过多的顶天立地大丈夫的血性,而多一些冷静和小心。也许,这更符合司马懿本来的性格。因为正是他小心谨慎,他才笑到了最后。)

后来诸葛亮去世以后,马上不是退兵吗?《三国演义》里面不是写道“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吗?有没有这话呢?还真是有这事。不过,这个事它有一点改动,就是司马懿发现蜀军突然退兵,他就猜到可能是诸葛亮死了,因此马上下令追击。下令追击啊,那么诸葛亮临终之前他又嘱咐,就是他的长史,就是秘书长,总司令的秘书长杨仪下令调转军队,迎击魏军。这下司马懿害怕了,司马懿以为是诸葛亮还活着,他是故意退兵,来诱使我出战,所以赶紧退兵。因此民间流传“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是根据这个事,并没有雕一个木头人,那个像之类。那个是小说家言。当然写得更生动了。而在这一次当中,就是蜀军退兵,司马懿下令追击,辛毗倒是显得小心谨慎了,他不放心,他说,别追了,别上当,咱别上当。司马懿从蜀军剩下来的营地里面所缴获的东西,他做了一个分析。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他发现蜀军丢下了很多粮食,另外,作战计划,来往书信,就是那些军事秘密的文件都没来得及带走。因此现在追,没问题。司马懿确实了不起,他可以说是一位一流的伟大战略家,而诸葛亮是一位超一流的战略家。他比司马懿聪明,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缺少智慧,而是因为它综合国力不如曹魏,而且差距太大。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存亡

、发展,光靠某一个、两个人的聪明智慧是不够的。它需要全民族的努力,需要大家共同来提高综合国力!我 讲完了。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誉,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那个尚武的年代,这个小山村的读书人到底凭着什么当上了《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将引领我们一起走近这神秘的一号人物——诸葛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