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 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4.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有关密度、体积、质量、质量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计算器、草稿纸。

2.教学器材:托盘天平(带称量纸)、量筒(100mL )1只、药匙1把、烧杯(100mL )1个、玻璃棒1根、手纸。

蒸馏水、食盐(氯化钠)固体。

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并进入新课:我们知道胃液中含有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胃液过多时易得胃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在给农作物或树木喷洒农药时,药液太稀不能杀死病虫害,药液太浓时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因此,在配制溶液时,我们若能知道它里面所含的溶质的量,我们就会避免象胃酸过多或农药过浓所带来的危害。

科学上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的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 34─例1(只看题不要看解题过程)例1.在农业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多少千克?(可用投影或倍投打出来)教师:下面请同学说说,题目中150千克是什么的质量?(较多学生举手)学生:是溶液的质量。

教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那么,16%在题目中又是什么量呢?它的含义是什么?(举手的学生比较少)学生:是不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我不太清楚。

教师:回答的不错。

16%的含义是若溶液取100份质量,则溶质就占16份质量。

具体点说就是100克溶液中,有16克溶质;或100千克或100吨溶液中,有溶质16千克或16吨的溶质。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点头)那好,100份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我们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配制计算与应用 溶液的稀释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板书)那么,150千克溶液中,应当有溶质多少千克呀?学生齐答:有24千克。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物质的溶解性(1) 课型:认知目标:差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的看法,及溶解度看法教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学目标教课重点:溶解度看法教课难点:溶解度看法教课准备:教学设计备注引入在必定温度下,溶质能否能够无穷地溶解在必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注意:实验操作)现象:获得蓝色的溶液,到一准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必定的条件(必定量的溶剂中,必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够无穷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不饱和溶液:在必定温度下,在必定量的溶剂里,还可以持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类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以上溶液中若还可以持续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就是该温度下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在必定温度下,在必定量的溶剂里,不可以持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边获得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思虑、议论】不饱和溶液可经过哪些门路转变为饱和溶液增添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状况下)【思虑】饱和溶液能否必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能否必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在同样温度下,等量的水中分别加蔗糖、熟石灰(注意:实验操作)现象:10 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能够持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极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可以持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必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必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边得实验能够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可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 克食盐和10 克氯酸钾溶于100 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样。

若是,在20℃时100 克水溶解氯化钠36 克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克。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浙教版八上科学§1.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探究“硫酸铜在水(或酒精)中的溶解”小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了解溶解过程会可能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一般要用或;向试管中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再将固体送入,然后慢慢试管,使粉末落入管底。

2、取用块状固体时,一般要用,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起容器,使固体到容器底部。

3、取用液体时,试剂瓶口要试管口,并使标签要向着,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以免药液流下腐蚀。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和浓缩的简单计算过程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稀释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归纳:1.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m浓×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m稀×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浓溶液加水稀释所加水的质量= m稀-m浓练习:1.若要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克?2.配制10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下表是硫酸的密度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密度克/厘米31.07 1.14 1.5 1.61 1.81 1.84质量分数%10 20 60 70 90 983.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某溶液(1)加克水,稀释成20%的该溶液。

(2)再加克水,稀释成10%的该溶液。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

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残留的溶液是100克。

其中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湿衣服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先用5700克的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

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仍残留100克的溶液)方法一:用5700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

方法二:将5700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900g),分三次漂洗。

最后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二、溶液的浓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1

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3.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笔记本、纸、笔、学案(有老师发给学生)。

2.教学器材:试管(长18cm Ф1.8cm)10支、酒精灯2盏、温度计(0~100℃)2支、托盘天平(带纸、带砝码盒)、火柴、药匙1~2把、手纸、烧杯(250mL)2个、量筒(100mL、50mL、10mL)各1只、石棉网2块、玻璃棒2根、平底烧瓶(50mL)1个、铁三脚架2个、乳胶管1根、带导管的单孔胶塞1个、抽气筒1个。

蒸馏水、硝酸钾固体、食盐固体、蔗糖固体、碘单质、无水酒精(密度0.7893g/cm3)。

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设计过程:新课导入:假如一种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你可能会问:“它能溶多少?”。

我们能不能定量的表示物质的这种溶解能力呢?演示实验:室温下(20℃左右)用两只250mL的烧杯,各取100g蒸馏水,分别加入10g 氯酸钾和10g食盐(10g氯酸钾和10g食盐是事先称好的),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氯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食盐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溶解。

结论:氯酸钾和食盐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氯酸钾强(或氯酸钾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差)。

教师: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概念—溶解度(板书:溶解度)。

它可以定量的表示(或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指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P32看第三自然段(给1分钟).教师:在溶解度的概念中,有四个要素,请同学们说说有哪四个要素?学生: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达到饱和状态时。

学生: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回答的四个要素)“100克溶剂”,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时,一般指的是水。

“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因质量的单位是克、千克、吨,在这里特指“克”。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物质的溶解》第四课时优秀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物质的溶解》第四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的溶解【课时】第4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涵义。

〔2〕会进展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会进展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通过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迁移的方法,真正到达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形成认真审题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中溶质质量的计算,溶液的配制方法,浓溶液稀释和稀溶液浓缩的计算。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计算;浓溶液稀释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展落实。

第四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根底。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氯化钠六、设计思路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4种类型,其中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较为复杂,采用分步讲解,层层推进,让学生熟悉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

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农作物或者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喷洒药液。

药液太稀会如何?【学生】不能杀虫【教师】药液太浓呢?【学生】会毒害农作物【教师】因此在配置溶液时,我们必须确切地知道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物质,即溶液的浓度。

2.新知呈现【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本29页的文字,找出能定量表示溶液浓度的量。

《第一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物质的溶解》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物质的溶解”,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现象、溶解过程及溶解的物质类型等基础知识,并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溶解的相关概念和规律。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能够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描述、分析和理解程度。

3. 课堂小测验评价:进行简单的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溶解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糖在水中溶解)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等知识。

3. 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5. 全班交流: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和归纳。

6. 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溶解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准备下一课时的预习内容。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科学上册1_5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1_5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温度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大小②了解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③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涵义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读图,加深对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精选例题与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溶液中溶质质量的计算②教学难点:溶解度曲线在实际题目中的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设计说明】通过读图,选做典型题目,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以药水杀虫药水配制导入,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溶解度的概念,设置情境,引入新课提问;什么叫溶解度?学生: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提问: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提问:要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学生:升高温度固体溶解度的大小受到温度的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将这种影响直观的表示出来呢?二、新课教学 (一)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还不够直观,我们还可以用图表来表示(2)溶解度曲线我们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将上述硝酸钾、氯化钠 的溶解度值画成图表的形式。

见右表 所画的这条曲线我们把它称为溶解度曲线 练: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回答:①横坐标60,纵坐标110的交点表示什么含义?②查40C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 70C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 70C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C 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同,都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在80C 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硼酸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温度/ C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硝酸钾/' 溶解度/克110 138 168 202 246氯化钠 溶解度/克■通过实验,测得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图:这种 表示方法④ 在40 C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

1.5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1.5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的概念和规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知识点,掌握溶解的概念和规律。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讨论环境,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同时,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每个实验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和实验操作视频的播放。
6.学习指导资料:为学生准备学习指导资料,包括实验步骤说明、问题思考题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物质的溶解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1.溶解概念: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2.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有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曲线可以用来判断溶液的饱和状态。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

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过程引入:实验室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学生计算后追问:你知道应该怎样配制吗?说一说所需的仪器和具体操作步骤。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展示图片:归纳: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称取或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之后,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学生讨论后归纳出:1、向溶液中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与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保持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例1:把50g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得到20%溶液多少克?分析计算后强调:建立等式的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修改栏例2: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抓住要点,层层推进,启发学生理解并强调书写的规X性。

补充问题:题中需要多少毫升的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巩固练习:1、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盐酸500克,需要38%的盐酸多少毫升(38%盐酸的密度是/厘米3),如何配制?2、现有20℃时食盐饱和溶液68克,蒸干冷却后得到氯化钠晶体18克。

问:(1)该食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多少?3 .下面是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NaCl)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1) 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克,水克。

(2)D操作应选用_________毫升的量筒(从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中选择) (3)E操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3)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3)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
(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展示表格让学生填写,使学生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
不变
不变
增加
减少
溶剂的质量
减少
增加
不变
不变
溶液的质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
(3)在剩下溶液中加入10克水,所得溶液的食盐的
质量分数为多少?
(4)向另一杯中加入5克食盐,食盐的质量分数为多
少?
(5)若将(1)所得溶液的食盐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一
半,需加水多少克?
修 改 栏












巩固练习
1、在一定温度时,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2克,
把它蒸干后,得到食盐,计算此溶液的溶
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
3.10克食盐溶于90克水中,
(1) 求所得溶液的食盐的质量分数?
(2)将上述溶液倒出一半到另一烧杯中,求剩余溶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的理解,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




引入:展示喷洒农药的图片
指出: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三、教材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

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重点难点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五、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个性化教案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个性化教案设计

课题 1.4 物质的溶解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下沉上浮举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对应练习1.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和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 A.牛奶B.食盐C.菜油D.面粉2.小明在做溶解实验时,在烧杯中放了少量高锰酸钾和水,使溶液变成红色,他使用的溶剂是水。

除了水之外常见溶剂还有( )A.蔗糖水、洗涤剂B.石灰水、丙酮C.汽油、酒精D.肥皂水、牛奶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苏打粉C.花生油D.牛奶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液体B.溶液一定无色透明C.溶液一定是混合物D.溶液中溶剂一定是水5.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里,振荡,然后仔细观察。

指出哪个是溶液(a),哪个是悬浊液(b),哪个是乳浊液(c)。

精盐:,煤油:,高锰酸钾:,面粉:,鱼肝油:。

6.把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的编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A.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B.肉眼能看到分散系里的固体小颗粒C.是混合物D.由溶质和溶剂组成E.久置能分层,形成两层液体F.通常是一种透明液体(1)溶液;(2)悬浊液;(3)乳浊液。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8.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读图回答:
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钾,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如)随温度的升高而。

根据以上溶解度曲线回答:
1、℃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克;
2、1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
3、℃时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为克。

4、20 ℃时硝酸钠、氯化铵、氯化钠硝酸钾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5、10 ℃时150克硝酸铵投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温度升高到20 ℃,所得溶液为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

如:硝酸钾。

②有的影响很小(曲线平缓)。

如:氯化钠。

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如:熟石灰。

3、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是饱和溶液。

4、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6、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
1.某温度下,把10克氯酸钾入50克的水中,结果发现还有6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温度下氯酸钾的溶解度。

2.如下左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

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在 ______℃时,B和C的溶解度
相等
(三)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时的溶解度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

自然界没有绝对不。

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例1:0.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溶解性哪个等级?
提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压强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溶剂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溶质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方案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

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
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一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的?
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方案2(控制变量法)
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温度(外因)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讲解P33例题
四.溶液的配制(P34)--略
附:体积分数(P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