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习题:专题二测评 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材料二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城邦组成分子)们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

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想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

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5分)

参考答案(1)内涵: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状态:三个等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事或各守其位。

(2)特征: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差异: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

(3)共同点: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

2.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所处时代的相似之处。(6分)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思想的相似之处,在社会方案的设计上二者的着眼点有何不同?(9分)

思路解析第(1)问,结合柏拉图和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材料二中“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提取相同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不难看出柏拉图着重从政治角度思考,孟子着重从经济角度思考。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活跃。

(2)相似之处:强调和谐(或追求理想社会);重视品德;强调统治者的作用。

不同:柏拉图主要着眼于公民的素养(或政治角度);孟子主要着眼于民生(或经济角度)。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荀子有著作传世。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

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

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近募选,隆勎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参考答案(1)主张:礼法并用;施政用“王道”“仁义”;用礼义教化人们。

(2)特点:对百家思想的融合吸收。成因:战国末年的社会正在一步步地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

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取各家思想之长,融会贯通。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以明“王佐之道”为己任,希望能在魏晋动乱和儒学衰败之后重振孔学,为儒学在隋唐之际的恢复与发展作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王通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主张。在自然观上,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及后来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抨击,在一定程度上使汉代以来神学化的儒学向理学天理论转变,成为“前理学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历史观上,他以“道”的主宰取代了“天”的主宰,成为理学天理史观的前奏。在伦理学上,他较早提出“穷理尽性”和“主静”的修养方法,对唐代儒学,特别是宋代理学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开了理学某些重要概念范畴、治学方法以及修养方法之先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通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通思想的主要历史意义。(10分)

参考答案(1)思想:自然观上抨击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学说和谶纬学说;历史观上强调道的主宰地位;伦理学上提出“穷理尽性”和“主静”的修养方法。

背景:魏晋以来儒学的衰落;隋朝实现国家统一,复兴儒学的需要。

(2)意义:革新儒学理论体系,促进儒学复兴;一定程度上为理学的出现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原则;使儒学适应并维护隋朝统一局面。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是否一切共有才是最好的政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述的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主张的。他主张财产公有,甚至妻子、孩子也公有。我们认为这样做有许多弊病。首先,苏格拉底这些主张的前提是城邦的一切,共同性越大就越好,这是错误的……其次,苏格拉底提出的达到同一的手段也是不足取的。先说孩子、妻子公有问题。若如此,凡是真正公共的事,势必最少有人过问。人们只关心自己有关的事。对孩子亦如此,任何父亲都不关心任何一个孩子,而且传统的亲缘和人伦关系也遭破坏。……再说财产公有问题,要农民的财产归公,势必引起纠纷,劳多得少的人会埋怨少劳多得之人。……此外,统治者永远是统治者,不轮换、不更替,这也是危险的。……柏拉图的对话优雅、新颖、思想深刻,富有创见,但不够完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回答,苏格拉底所认为的最好的政体是怎样的?(4分)

(2)根据材料回答,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理想政体具有怎样的不同看法?(8分)

(3)从材料中,你对学术的发展有何看法?(8分)

参考答案(1)一切共有。

(2)否定“城邦共同性越大就越好”;否定“达到同一”;否定财产公有,主张财产私有。

(3)学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一代代发展起来的。学术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6.导学号22174011(2017课标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