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生财政的思考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考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考一、前言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1.重复建设、浪费资源2.社会保障支出不足3.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1.加强政府采购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1)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规范采购程序(2)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和检查,防止违规行为发生2.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民生福利水平(1)适当提高社保基金缴费比例,增加基金收入(2)完善社保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3.加强公共服务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1)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满意度(2)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和管理运营,促进市场化发展四、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措施1.改进预算编制方式(1)采用绩效预算编制方式,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评估(2)加强预算执行监督,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2.推行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1)完善PPP立法和政策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2)加强PPP项目管理和风险防控,确保项目安全、稳健运行3.加大对创新、科技等领域的支持力度(1)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2)鼓励企业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五、结语一、前言财政支出是国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必要条件。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优化思路和具体措施。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1.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在过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一些项目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2.社会保障支出不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保基金缺口较大,导致一些困难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3.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虽然我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很多地方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
构建民生财政的思考
账 户体 系 ,确 保 财 政 资 金 安 全 高 效
债务监控制度和风险预警体系 ,进一
步完善政府债务的决策机制有效防范 政府债务风险 ,还要 建立健全债务约 束 和偿 还制度 ,严 格约束举债行 为 。 县、 乡两级在大力发 展区域经济 、 步 逐 化解陈债 的同时 , 按照 “ 有多少钱 , 办
民 主权 利 。
艰”孙 中山先生在 2 。 0世纪初论及《 三
民主义》12 (9 4年 )之 民生 主 义 时说 :
1 切实保 障民众的生存 权 , . 要支
持 加强 扶 贫 开 发 ,切 实 解 决 部 分 群 众
3 适度保障民众的享乐权 。享乐 .
一 —・
卜 -— 一+ - - - 卜 4--十 一—卜 + -—卜 一+ - — —
政投资评审 ,加强政府 投资项 目资金 管理 。 切实加 强财政 国有资产管理 , 进
一
企业执 行《 会计法》 的监督 力度 , 确保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健全完善财政财 务监督体系 , 实行全方位 、 全过程的有 效监督。深化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 以 强化财政收支监督 、财政 内部监督 、 会 计监督为工作重点 , 建立起“ 众参与 、 广
多少事 ” 原则 , 格控 制各项支 出 , 的 严
运行 。 严格“ 收支两条线” 规范非税收 , 入、 罚缴物资管理 。 积极推行绩效预算
管理 和 预 算 项 目管 理 ,进 一 步强 化 财
资金行为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资质管
理 , 格 实行 “ 证 上 岗 ”加 大对 各 类 严 持 。
基于民生视角的基层财政改革实践与启示——以中山市三角镇为例
费定员定额管理、 0 单歹采购预算, 细化基建预算, 试行绩效 预算、 复式预算等举措 , 预算编制逐步走向规范化。 可以说 , 三角镇这些年来所进行的公共预算是摸着
石头过河的, 期间经历 了从 自发到自觉的转化。如今 , 经 过近几年 的经验积累 , 该镇科学有效的公共预算体系已 经逐步得以凸显。
f 学的支出体 系; 民生财政资金管理机制0三角模式” 健全 l i 4 的发展 , 中央、 涉及 省级政府 地方政府、 基层
I 自 身等层面策略的共同 推进, 从 自 而 身继续发展完 善层面分析, 应是加大 控制行政戍 本力度; 发挥慈
I 善机构第三次分配作用; 鼓励公众参与 , 实现民主财政。 I l 关键词 : 基层财政 ; 三角模式; 启示 作者及单位 : 玉玲 , 林 中共 中山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广 东 中山 5 80 ) ( 2 42
由预算单位提供项目支出的合规 性、 可行性、 产生的社会 效益及影响、 目资金的计算依据等绩效评价材料 , 项 由财 政部 门及相关专家对项 目进行论证审核再给予安排预
算, 在年度终了再对项 目支出效果与年初 申报情况进行 对比分析 , 掌握项目的使用 况及效益。 隋 3 改革趟雷区: . 不以部门利益为核心
书屋建 设等。
特别推行预算外资金“ 收支两条线” 管理和成立结算 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集中核算和监管。从 20年1 1 。9 月 日起, 三角镇在全市镇区率先全面实行镇
形势认识正确、 观念前瞻、 措施到位、 效果显著。本文拟 结合三角镇的改革实践, 从基层财政和民生角度试作 分
析和思考。
一
2 改革破难区: . 健全制度, 绩效评价
在财政改革过程当中, 健全制度和绩效评价分别是
财政与民生对加强财政管理改善民生的探讨
财政与民生对加强财政管理改善民生的探讨一、改善民生必须树立“民生财政”理念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其宗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基本特征是公共性、非盈利性和法制性。
我们在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大背景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还要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的理念。
“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民生财政”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现阶段的任务无疑是扩大公共消费,以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规模和范围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现在大为改善了。
“民生财政”的使命,即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走向“民生财政”,实际上使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实现了统一。
政府在财政上的经济政策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是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效果是扩大了内需,止住了经济增长的滑坡。
现在执行以扩大公共消费为中心的稳健财政政策,其效果不仅是能够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能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等状况,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不难看出,“民生财政”具有双向功能,融合了长期以来认为矛盾的东西——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
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该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理念,把促进“民生财政”的建立作为完善“公共财政”的重点和突破,努力促进人民群众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二、改善民生必须努力做大财政“蛋糕”改善民生就要不断提高财政支撑能力,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财力的增加要靠国家政策扶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
因此,财政部门工作中必须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所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财政所问题讨论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财政所面临的问题,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让我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当前财政所面临的问题1.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支出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尤其是基层财政所,在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2. 财政资金管理不规范。
部分财政所存在资金管理不严格、财务制度不健全、报销审批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资金浪费、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3. 财政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财政工作的日益复杂,对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部分财政所干部业务能力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影响了财政工作的正常开展。
4. 财政信息化建设滞后。
在信息化时代,财政所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部分财政所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了财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针对问题的讨论与建议1. 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支出优先;二是强化预算执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加强财政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2. 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健全财务制度。
一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审批程序和责任追究;二是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三是推行电子化报销,简化报销流程。
3. 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强化服务意识。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开展廉政教育,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三是树立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4. 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加大财政信息化投入,完善财政信息系统;二是加强财政数据分析和应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三是推广财政信息化成果,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
三、加强财政所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1.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加强考勤管理,确保干部按时到岗;二是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内部审计,防范廉政风险。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财政政策优化思考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财政政策优化思考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政策的优化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采取的调控手段,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就业、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等方面。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优化财政政策呢?一、宏观调控要精准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宏观调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对于财政政策的优化也需更加精准,定向投入、精准扶贫等策略的齐发力,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
同时,在优化财务政策的过程中,也需要看到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存在的差异性,建立更加具体化的制度安排。
二、增强财政资金效用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需要强化资金监管,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
同时,政府采取市场化手段,将财政资金投向市场需求旺盛的领域,例如环保、科技创新以及民生支出。
此外,需要优化债务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政资金借贷成本,为经济发展创造财务政策基础。
三、求稳谋进在新常态下,财政政策基调应当是求稳谋进,平衡好“以稳代升”和“以进促稳”的关系。
具体来说,要以稳定经济为首要目标,保持货币政策宽松,注重与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实现稳定就业、消费、投资。
同时,要鼓励创新创业,“以进促稳”,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四、支持改革与开放财政政策优化要结合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和体制机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行规范的中央与地方财务关系。
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国际集约化环境,促进财政面临的升级。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优化是关系到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复杂问题。
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手段,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可控性以及发展性,进而通过稳定市场、引导市场、支持市场等举措,实现财政政策的优化和完善。
对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考
对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优化的必要性和思考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中国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中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落后的民生支出比例:我国目前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比例较低,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保以及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支出比例相对较低,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导致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脱节,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能力不足。
2. 地方财政支出过度倾向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支出中,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社会民生领域的支出。
这导致了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平衡发展,忽略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延伸与完善。
3. 农村财政支出不足:农村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部分,但在财政支出方面长期以来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存在贫困现象。
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优化和改革。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必要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以及社会福利等民生领域的支出比例,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加大对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3. 加强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加强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能力,实现公共财政的合理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的几点思考
节。因此 , 建现 代公 共财 政预 算体 构 系是 构 建现 代 公共 财 政体 系中 至 关
重 要 的 一 环 , 着 力 点 上 , 认 为 需 从 我 要 从 三 个 层 次 上 进 行 逐 次 深 入 研
括 财政 资 金 的 筹集和 分配 两 个相 互 连 接 的阶 段 , 公 共 财政 下 , 算 是 在 预
划 和 施 政 目标 的 实 现 , 实 现 经 济 和
性 特 点 , 即 是 否 与 公 共 财 政 职 能 相
~
致 , 否 真 正 做 到 取 之 于 民 、 之 是 用
于 民 ,财 政 资 金 筹 集 的 目 的 是 否 从 社 会 公 众 利 益 出 发 , 资 金 分 配 是 否 以 民 生 为 本 : 二 是 要 看 财 政 预 算 是 否 能 够 ; 体 现 和 落 实 政 府 宏 观 调 隹确 控 意 图 , 政 府 施 政 目标 相 一 致 , 与 在
把 握 公 共 财 政 预 算 的 现 代 化 特 征 应
从 五 个 方 面 入 手 ,一 是 要 看 财 政 预 算 是 否 全 面 体 现 出 公 共 财 政 的 公 共
预算、 ( 州 ) 算、 省 或 预 市镇 预 算 。 我 国现 行 《 算 法》 定 , 算 体 系 的 预 规 预
货 币 反 映 ,是 政 府 重 要 的 施 政 手 段
财 政 预 算 是 政 府 对 未 来 一 定 时 期 内财 政 收 支 安 排 的 预 测 和 计 划 , 也 是 政 府 调 控 经 济 社 会 生 活 ,履 行 国 家 职 能 、 实 现 施 政 目 标 所 必 需 的 物 质 和 政 策 支 撑 。总 的 来 说 , 何 一 任 个 国 家 或 政 府 的 预 算 都 要 包 括 三 个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财政政策优化思考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财政政策优化思考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财政政策的优化思考至关重要。
新常态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财政政策的优化既要适应这一要求,又要促进经济发展、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
财政政策的优化需要注重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面临一定压力。
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确保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
一方面,应加大财政支出的目标导向,优先支持符合结构优化需求的领域和项目,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应加强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
财政政策的优化需要注重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合理配合,形成政策组合效应。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工具和效应,通过协调配合,可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一方面,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负担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稳定经济运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以提高经济政策的整体效果,实现经济增长与稳定的平衡。
财政政策的优化需要注重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挑战。
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的出口、投资、消费等风险挑战加大,财政政策需要有针对性地应对这些挑战。
一方面,应加强财政政策的内外协同,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的配合,促进消费增长,加大对稳定就业和保障民生的投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
应加强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降低对外部经济风险的依赖。
财政政策的优化需要注重提高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长期效益。
一方面,应加强财政收入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税源的依赖,降低财政收入的波动性。
应加强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防止过度扩张,避免产生财政风险。
推进浙江民生财政建设的思考
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 有待进一步积极推进和改善。
一
、
当前 民生财政建设存在的难题
( ) 二 民生领 域公 共服 务 均等 化 水平有待 提 高
( ) 一 民生支出需求 巨大与财力有限的矛盾突出
一
通过一系列 的转移支付 , 从浙江省人均财政支
出考察 , 基本公共服务保 障水平还 比较均衡 , 这对
高的保障水平使得越来越多 的新农合参保农 民因
此获得 实惠 , 大可能地 减少因病致 贫 、 最 因病返贫 现象的发生 ,但相关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 0 年 2 9 0 全省新农合平均住院补偿率仅为 3. 6 %,新农合在 5 起报线 、 报销上 限 、 报销 比例等方面存在进一步改
善 的空 间。
进 一 步加 大 对 教育 的投入 , 压力 是 显 而 易见 。二 是
民生公共服务标准有待提高。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 基础的原 因, 原来许 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民生职责 存在“ 缺位”历史的欠账较多 , , 需要大力弥补 , 努力
府提供与人 民生活密切相关 的公共服务 、公共设 施, 以满足人 民 日益增 长的公共需求 , 高人 民生 提 活水平 。进入新世纪 , 浙江财政始终把改善 民生作
为保增长 、 保稳定 、 促发展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积极
推进各项 民生制度建设 , 教育 、 就业 、 社会保 障 、 医 疗卫生 、 民住房、 居 环境保护 、 社会稳定等民生领域 的投入不 断加大 , 公共服务 范围逐步扩 大 , 形成 了 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 民生各方面都有了较大 改善。 但民生建设面大量广, 与人们的期望和发展的
关键 词 : 民生财政 公 共 财政 支 出结构
健全解决民生问题的公共财政制度探讨
在市场经济体 制下 , 场机 制在 配置 资源 中发 挥基 市 础性作用 , 它对 于公共 产 品合理 配置 、 会分 配不 公 、 但 社 宏观经济不稳定 等市 场失灵 领域 无法 有效 发挥 作用 , 也
无 法 从 根 本 上 满 足 社 会 成 员 的基 本 生存 与 发 展 要 求 。 而
公共 性 是 公 共 财 政 的鲜 明 特 征 , 公 共 财 政 的 实 质 , 是
满足公共 需要既是公 共财 政 的出发 点 , 也是 财政 政策 的 立足点 , 这就要 求财政政策 向公共需要 或公共 服务 倾斜 。
而 民 生 问 题 , 是 指 人 民的 生 计 问题 , 般 指 人 民群 众 的 就 一 吃 、 、 、 、 、 、 、 、 等 方 面 。近 几 年 , 穿 住 用 行 生 老 病 死 国家 财
、
民生 问题 应 由公 共为 民 理 财 的 经 济 行 为 , 政 收 入 取 财
之于民 , 财政支 出理 应用之于 民。所 以, 民生 问题应 由公
共财 政提供保障 。
1 公 共 财政 的 公 共 性 特 征 要 求保 障 民 生 问 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其生产 的 目的在于 最大 限度地 满 足 全体人 民 日益增 长的 物质文 化生 活需 要 , 其本 质 是逐 步
消 除 两 极 分 化 、 终 达 到 共 同 富裕 。在 现 阶 段 , 合 理 、 最 要 有 效 地 配 置 有 限 的 资 源 、 补 市 场 失 灵 、 足 人 民需 要 , 弥 满 通 过 财 政 机 制发 挥 作 用 。公 共 财 政 最 重 要 的 职 能 是 合 理 配置 公共 资 源 、 护社 会稳 定 与发 展 、 护社 会公 平 分 维 维
关于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民生问题是指有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尊严权利的问题。
我们要深入思考民生问题,从政府公共政策上优先解决好民生的关注焦点,让公民的基本生活和尊严权利得到更大的关注度以及更完善的保障。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公共福利的投入,优先保障人民的就业创业权利,着力解决老年人抚养和孤独症人群的福利待遇,保障妇女权益,以及建立完善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我们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包容性发展,完善技术水平,追求全民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形成满足基本民生需求的良好氛围,并将其融入到个人及家庭的发展规划中去,形成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实现基本的民生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负责任感的教育,为尤其是年轻一代提供良好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素养的学习环境。
重视以普世价值观为基础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让每个公民都重视责任和义务,关注每一位贫困群众,把关爱的心结合到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中去。
只有这样,每一个公民都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共同发展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有份责任、人人为民利益”的最终目标。
从经济层面看,要加强财政资金对民生的支持,积极蚕食资源,并从财政政策上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低收入者的收入结构,稳定收入水平,以及提高增强贫困地区居民的获得感。
同时也要保持社会稳定,把握社会心理状态,实施有利于民生改善的政策,以及积极建立全民参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
在法律层面,要建立民生问题的法律保障,改善民生法律的完善度及执行机制,健全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提升社会的规范性,从而推动民生的正常发展。
最后,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加强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尊重公民参与民生建设的权利,把民生工作的共同责任往下延伸,以提高民生的服务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程度。
只有这样,民生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我们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关于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
关于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嵇明内容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财政民生投入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拓展,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民生财政的理念,阐释了财政支持民生的主要领域,分析了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发展民生财政的主要措施。
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财政民生支出,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重要工作之一。
但由于民生财政提出来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本文拟对民生财政的内涵、主要领域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民生财政的内涵(一)民生的主要含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民众的生计、生活。
孙中山先生指出,民生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从西方文献中,民生通常被译为we ll be i ng,与we lf are一词非常接近,在日常用法中通常被直接译为happines s。
这三者实际上都是同一含义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达方式。
港台则常用福祉来表达。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民生即人民之幸福,包括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具体来说,民生就是人民生计,包括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事项。
从这个角度看,民生本身不是经济学和财政学的术语,而是属于社会学范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概括了六个方面内容:(1)发展教育;(2)扩大就业;(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再思考
先 ,公 共 财政 体 系 的 现代 化 要适 应
社 会主 义市场 经济和 民主政治 的 要 求 ,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特 征 和 一 定 具 的前 瞻性 ,兼 顾 现 实和 长 远 利 益 。 其 次 , 代 化 的一 个 方 面 是 技 术 的 现 大 爆 炸 ,财 政 部 门 必须 树 立 先 进 、 科 学 的 管 理 理 念 , 借 助 、 运 用 好 先
的 系 统 化 要 明 确 现 代 公 共 财 政 体 系 的 要 素 构 成 、 次 结 构 和 功 能 定 层
结 构 的认 识 。
三 是 认 知 所 归 。 构 建 现 代 公 共 财 政 体 系 . 一 个 庞 大 的 复 杂 系 统 是 工 程 ,认 知 需 要 一 个 较 长 的过 程 。
体 系 业 已成 为 财 政 改 革 与 创 新 的 一 项 根 本 任 务 , 表 着 我 国 公 共 财 政 未 来 发 展 的 基 本 代
方 向 , 何 构 建 这 一 体 系 成 为 摆 在 每 位 财 政 如 工 作 者面 前 的 一项 重 大 现 实课 题 。
一
同 老 百 姓 切 身 利 益 息 息 相 关 , 然 关 注 度 就 必
二 五 ” 时 期 的 科 学 发 展 主 题 ,满 足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加 快 转 变 、 障 和 改 保
善 民 生需 要 的公 共 财 政现 代 化 。 二 是 系 统 化 。 构 建 现 代 公 共 财 政 体 系 , 是 指 采 用 分类 、 纳 、 就 归 逻
以 得 到 一 个 比较 清 晰 的 描 述 :
从民生入手思考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基于教育、政策性补贴及农业三项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呈协 整 关 系时 ,在 两者 间建 立 一 个 回 归模 型 在 统计 学 意 义 上 才 是 可靠 的 ,而 变量 间 是 否 表现 为协 整 关 系 ,对 各 变 量 的单 整阶
法 ,选 取 1 5 2年 到 2 0 9 0 2年 间的 数据 ,得 到 实 际经 济增 长率 与公 共 支 出的 GDP占比 上 述这 些 研 究大 多将政 府 支 出分 类 后
而 就 财政 而 言 就 需 要优 先考 虑 从 民生 保 障 率 、政府 公共 支 出增 长率 与 GDP增长 率之 人 手来 推动 内需 .即 实 施 “ 民生 财 政 ”。
所 谓 民生 财 政 ,就 是 在 整 个 财 政 支 出 安排
中 ,通 过 制 度 性地 合理 安 排 ,实 现 用 于教 付 文 林 、沈 坤 荣 ( 0 6 利 用协 整分 析 方 20 ) 育 、卫 生 、就 业 、 社 会 保 障 等 民 生项 目的 支 出 占到 较 高 的 比 例 ,财 政 要 真 正服 务 民
生 ,首 先 教 育 与 “ 农 ” 支 出 等 是 与 当前 呈 反 向变动 的结 论 。 三 安 排 中必 须优 先保 障这 些 项 目 :其 次 要 注
员在 公 平 正义 的环 境 下 实 现 自身 的全 面 发
数 有 严格 要 求 。 首 先 ,对 变 量 的 平稳 性 进 行 检验 ,确 定 其单 整阶 数 的 较 常 用 方法 是
( ) 国内研 究情 况 二 到 19 9年 的有 关数 据分 析发 现 ,投资 增长 9 间存 在 正 相 关 关 系 ,因 此 得 出政 府 支 出与
私 人 支 出 之 间 可 以是 互 补 关 系 的 结论 。 而
财政收支制度改革建议思考
财政收支制度改革建议思考
财政收支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下面是几点关于财政收支制度改革的建
议和思考:
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审批和监督,遏制浪费和不合理支出。
重点优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提高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2. 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
加大
预算公开力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提高财政收入水平:通过减税、优化税收体系、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等措施,提高税
收收入的增长速度。
同时,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和监督力度,防止非税收入的流失
和浪费。
4. 推进政府综合财务管理改革:建立政府综合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综合核算、综合预算、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
加强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
5. 加强地方财政改革: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的监督
和评估。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止债务风险的积累。
6.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政权责划分、收支调剂和财政事权清单,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协调和合作。
7. 加强财政监督和问责: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和问责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考核。
加强公众参与,推动政府行为的更多透明化和制约机制的建立。
这些建议仅为初步思考,财政收支制度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国情、经济形势、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既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制度改革方案。
关于民生财政与高校助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近 年 来 , 中 央 、 务 院高 度 重 视 党 国
家 庭经 济 困难 学 生 的资助 工作 。 国务 院 于 20 0 7年 5月 签发 了 国发 [0 71 2 0 ]3号 文 , 力 于建立 健全 家庭 经 济 困难学 生 致 资 助政 策体 系 , 使家 庭经 济 困难 学生 能 够 上得起 大学 。这 是 落实 科学 发 展观 、
业 、 租 住 房 、 化 、 境 保 护 和 生 态 建 廉 文 环
据 初 步 统 计 ,在 鄂 高 校 共 计 1 0 3 所 , 中 : 属 高 校 8所 ( 其 部 教育 部 所 属 7
所 、 国 家 民 委 1所 ) ;地 方 高 校 1 2所 2
措施, 确保 助学 金 对农林 水 地矿 油 核等
国 家 急 需 要 或 艰 苦 的 特 殊 专 业 予 以 适 当倾 斜 。 f 在 鄂 高 校 助 学 工 作 中存 在 的 问 二1
题
( 湖北 省 教育 厅所 属 高校 3 3所 、 直各 省
部 门所 属高 校 1 5所 、 国 企 所 属 高 校 6 所 、地市 所 属 高校 2 4所 、 民 办 高 校 9
构 建社 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的重 要举 措 ; 是 实 施 科 教 兴 国 和 人 才 强 国 战 略 , 化 教 优
6 : 比例 分担 。 4的 调查 显示 , 鄂 高 校在 资 助方 式 上 在 基 本实 现 了奖 、 、 、 、 等 多 元 混 贷 助 补 减 合 资助 。国发[0 71 2 0 13号 文件 中建立 健 全 资助 政 策 体 系 中的 各 项 助 学 政 策 基 本 得 到 落实 ,各 高 校 落 实 力 度 各 有 差 异 ;基 本实 现 了保证 教 育机 会 均等 , 维 护 高校 和社 会稳 定 , 制 度上 帮 助家 庭 从
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
科 学性 主 要关注 部 门预算编 制是 否细化 、 额是 否 定 合理 、 预算分 配是 否公平 , 对部 门预 算编制 的真 实性 、 合理性 、 科学性 、 正性进 行解剖 , 促财政 部 门强化 公 督 预算约束 。
审计 项 目实 施 的全 过程 , 不断 地研 究 、 决各 种 新 问 解 题, 创新 思维 , 创活模 式 . 断地 总结财 政 审计大 格局 不 工 作 中积 累的经验 和方法 . 实现 审计经 验 到审计 知识
和 审 计 智 慧 的 飞 跃
作报 告 》 中指 出 :财 政 资金 运用 到 哪 里 , “ 审计 就跟 进
计. 实现财 政审计 内容 的全 面覆盖 。 1对预 算编 制情 况进 行 审计 . . 以增强 财政 分 配的
出问题 、 出改进 建议 ” 提 的财政 审计 目标 。
2 .财政 审计 大格 局是 对 所有 财政预 算 收 支单位 财务的 总体把 握 统 的财 政审计 主要对 预算 内财政 传
政 领 导 和 职权 部 门负 责 人 掌管 着 重 要 的行 政 资 源 和 经 济资 源 . 党政 机关 的 行政成 本 和行 政效 能 已成 为 全
社 会 关 注 的 热 点 因 此 经 济 责 任 绩 效 审 计 理 应 成 为 财
管 理 等方 面人 手 ,对 四项改革 内控 系统 的 健全 性 、 有
资金 的安 全性 。 从 财 政部 门 内控机 制 的建立 、 行 、 要 运
度 、 资效 益 、 投 工程 质 量 。 高度 重 视 资金 浪费 、 理 失 管
职 、 报 冒领 、 虚 权钱 交 易等腐 败 现象 和违 法违 纪行 为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键词:民生财政建设若干思考民生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财政体系,伴随着我国对民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生活保障领域、就业领域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的投资更是呈直线增加态势。
无容置疑,民生财政建设已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项目,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发,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详细思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伴随着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要知道,民生财政是“庶政之母”,加强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
以下就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1.1、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财政建设,宏观角度上是要求财政建设从社会经济体系架构改革出发,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社会保障领域、教育领域、住房保障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消耗,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种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相互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础。
1.2、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观角度上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财政分配功能作用与地位,着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保障领域转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问题,进一步缓解社会民生矛盾。
1.3、是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体现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长,且多数地方占到了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50%以上。
关于如何落实民生财政的思考
建立健 全了动植物疫 病防控 体系 ,扶持 了一批农 业产 真落实就业促进法 ,健全社会保 险、社会 救助与促进 业 化龙头企业 ,全 市农 业产业 化经营率 达到5 % 9 。二 就 业 的 联 动 机 制 , 改 进 和 完 善 下 岗 失 业 人 员 小 额 担 OO 是提高 农民生活水平 。全面取消 了农业税和农 业特产 保贷 款贴 息政 策 ,先后 开发 政府 公益性 岗位 6 0 多
唐 山经济( 月刊)2 0 年第1 期 I 08 1 7
二 、存在问题
导论坛 ・Ln d oL n a ig a u t n
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三 是农村 扶持投入不够 。农村
食 品 、药 品 、饮 用 水 安全 保 障还 有 待 加 强 , 当前 发 生 的 “ 鹿 ”奶 粉 事 件 就 充 分暴 露 了这 一 问题 ;农 村 医 三
疗 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 、基本服 务功能与广大农 民的 基本医疗需求还有较大距 离,服 务能力滞后 ;农村劳 动力市场还没有真 正形成 ,服务体系不健全 ,劳动就 业信息渠道不畅 。 三 、建议措施
在 落 实和 改善 民生 方 面做 了 一定 工 作 。
非 公有 资本 以多种 形式进 入 政 不断 加 大。过 去 五年 域 ,支持文化产品创作和演 出,采取贴息 、补助 等方 、 三 中,先后 投入 “ 农 ”4 . 亿元 , 占财政 一般 预算 式 ,引导文化企业生产健康 向上 的文化产 品,公共服 三 85 支 出 的 7 6 , 年 均 增 长 2 . % 一 是 大 力 发 展 基 础 农 务 能 力 进 一 步 提 升 。 .% 37。 3 公 共 保 障职 能 不 断 增 强 。过 去 五 年 中 ,社 会 、 业 。支 持 了农 业 基 础 设施 、 农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农 业 产 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0 年第 8 期
六是强化财政法制建设,严肃财 经纪律。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专项资 金的事前、 事中、 事后全程监督管理和 挪用 、 截留 绩效考评, 坚决查处挤占 、 资金行为。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资质管 理, 严格实行 “持证上岗” 。 加大对各类 企业执行 《会计法》 的监督力度, 确保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健全完善财政财 务监督体系, 实行全方位、 全过程的有 效监督。深化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以 强化财政收支监督、财政内部监督、 会 计监督为工作重点, 建立起 “众参与、 广 覆盖、 宽视角、 全过程” 的财政监督格局。
一 、 民生财政的涵义
的温饱问题;大力加强基本医疗卫生 制度建设, 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实施更 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加强 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义务教育和 基本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全国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使民众的基本生存权 得到切实保障。 2. 努力保障民众的发展权, 在保 障生存权的基础上,解除人民群众生 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消除压力预期, 增强消费信心, 扩大当期消费, 进一步 提高生活水准。 加强对职业教育、 高等 教育的投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安全 生产、 强化社会治安、 确保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 神文化生活,有效保证人民依法行使 民主权利。 3. 适度保障民众的享乐权。享乐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 并进一步 强调: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 共产主义, 即是大同主义。” 在现代社 而 会,民生与民主、 民权相互倚重, 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物质资料,上升 到生活形态、 文化模式、 市民精神等非 物质追求。 当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伟大征程中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就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所教、 住有所居等五大任务。 完成这些任务, 需要有财力作保障,需要在财政管理 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作出妥善安排, 并 形成长效机制,这是完善公共财政体 系需要重点解决的思考
□杨
春 吴新民
关注民生, 重视民生, 保障民生,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要 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 设” ; 同时, 明确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六 大任务。改善民生既是社会建设的重 财 要内容, 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政作为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要在 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将科学发展 观落实到财政改革和财政建设之中,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共享公共财政的雨露。
二 、 构建民生财政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安排民生财政的支出预算。
“民生” 一词在我国流传悠久。 《左 中提到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屈 传》 原呐喊 “长大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 。 孙中山先生在 20 世纪初论及 《三 艰” (1924 年) 之民生主义时说: 民主义》
1. 切实保障民众的生存权, 要支 持加强扶贫开发,切实解决部分群众
( 三 ) 切实加强财政管理 。
主要是对预算编制的监督、预算 执行的监督和财政决算监督。要通过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制度,让全体 人民考评民生财政的绩效。
(五)深入研究民生财政的基础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思想理论 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 引领各方面的创新。在构建民生财政 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相关理论研究, 推进理论创新,逐步构建民生财政的 理论基础,形成财政解决民生问题的 长效机制。 总体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民生财政 的基石;科学发展观是民生财政的思 想基础和指导方针。 经济建设、 政治建 设、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的理论, 特别 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理论,人的需求层 次理论, 公共财政关于重视民生、 关注 民生、 保障民生的基本理论等, 需要深 入研究。
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 只要财政提前介入初次分配, 保护 势。 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解决民 生问题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金财工程” 作为支撑财政运行的信息 系统,必须按照民生财政改革与发展 的总体要求, 统筹规划, 统一领导, 加 强系统整合, 实现信息互通互联, 提高 信息系统的管理效果。 例如, 在落实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民生问题时,建立 保障对象 (补贴对象) 数据库, 进行动 态管理;采取给每个补贴对象发放银 行信用卡的方式,相关补贴资金通过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直接支付到收款人 对仅享受低保待遇者, 信用卡。同时, 可规定其信用卡只用于购买解决温饱 问题的食品、 衣服及少量提现, 而这些 制度规范都在信息系统中预先设置相 关程序,可以有效防止虚报冒领现象 发生,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 众 “雪中送炭” 。
主的预算决算制度,积极推进国库集 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国库单 一账户体系,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运行。 严格 “收支两条线” , 规范非税收 入、 罚缴物资管理。 积极推行绩效预算 管理和预算项目管理,进一步强化财 政投资评审,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 管理。 切实加强财政国有资产管理, 进 一步完善、 规范、 执行国有资产产权交 易制度,加强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资 使用、 处置和国有资产收益管 产配置、 理。 采取盘活、 拍卖、 资源整合、 优化配 置、 抵押担保等多种形式, 对行政事业 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为重 点项目和城市建设搭建融资平台。
( 作者单位 : 河北省平泉县财政局 ) 责任编辑 : 申 度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0 年第 8 期
31
问题探讨
权从根本上说要通过个人禀赋和自我 奋斗加以实现,但民生财政不排斥对 民众享乐权的适度保障。
(二)建立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
公众讨论, 并由公众决定, 已取得了一 定效果, 可予总结和推广。 2. 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管理。进一 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创新财政 预算执行管理新机制。在全国全面推 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健全财政 国库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对 预算支出执行进度的检查考核,确保 重大民生项目支出尽早发挥效益, 造 福人民。 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从源头上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 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 和有效性。 3. 政府采购制度要关注民生政 策的落实。政府采购也是改善民生的 一项重要制度。注意从单纯强调节约 资金的目标向节约资金和保障民生的 双重目标迈进。 如, 政府采购要明确规 定有一定的份额是采购劳动密集型的 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时甚至付出 优惠价格购买社会福利企业的产品, 强制采购节能、 环保产品等, 在落实经 济政策功能方面,政府采购可以更好 地照顾民生。 4. 加强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 监督管理。1987 年以来, 我国逐步形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 成了 并存, 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党的十七 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于我国现阶 段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会存在相 当一段时间,一些企业往往压低工资 招收工人,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所得 的份额与贡献具有不对称性。资产所 有者赚得超额利润,工人的收入则只 能或不足以维持工人自身的再生产 (劳动力再生产) , 广大工人 (农民工) 的生计问题包袱甩给了政府。 因此, 财 政要强力介入初次分配的监督管理, 通过制定国家最低法定工资标准, 建 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劳动保护制 度, 严肃执法, 防止初次分配中资本所 有者凭藉资本的强势地位,压低工资 福利, 攫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发生, 阻止
( 作者单位 : 江西省南城县财政局 ) 责任编辑 : 宗宇翔
1. 加强财政预算编制管理。进一 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强化部门 预算的法制化, 真正做到 “一个部门一 本预算” 。 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 公共预算编制程序上的规范做法, 增 加预算编制的提前估量,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审查预算时, 可引入项目预算、 专项转移支付的质询、 辩论程序, 对项 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效果进行公 开辩论; 某个项目该不该上, 什么时候 上, 建成以后有哪些好处, 必须说得清 楚明白, 让人信服, 方可列入预算。努 力实现预算编制过程的规范、 透明, 让 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改善民生上。一 些地方试行 “ 参与式预算 ” , 把涉及群 众切身利益的公共项目建设资金交给
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 难点问题。 四是有效化解债务,降低财政风 险。县级财政部门既要建立健全政府 债务监控制度和风险预警体系,进一 步完善政府债务的决策机制有效防范 政府债务风险,还要建立健全债务约 束和偿还制度,严格约束举债行为 。 县、 乡两级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逐步 化解陈债的同时, 按照 “ 有多少钱, 办 多少事 ” 的原则, 严格控制各项支出, 避免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五是深化财政改革,提升管理水 平。以加快推进 “金财工程” 建设为抓 手, 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健全完 善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和科学民
(四)逐步落实民生财政的民主监督。
1.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制度改 革, 税收制度不仅是取得收入的手段, 也是调节经济的杠杆, 要充分发挥税收 政策在财政中的积极作用, 按照 “简税 宽税基、 低税率、 严征管” 的原则, 加 制、 强适应民生财政需求的税收制度建设。 2. 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清理和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 金项目,依法审批的收费基金要严格 按规定纳入预算, 实行规范化管理。 切 实将国有资产 (资源) 有偿使用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特许经营收入等 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围,挖掘国有资 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增收潜力,加强彩 罚没收入及其他收入的收缴管理, 票、 特别要注重借助工业企业利润增长 “黄金十年” ,国有企业利润大幅增长 并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有利形势,推进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 有效地将 “国 企分红” 纳入财政收入体系。 3. 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债务 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 要继续按 照现有制度推进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创 新, 增强债务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