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3类抑郁症人群的患病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时,医务人员应该不仅关注其躯体疾病,还要尽可能关心其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及时早期发现可疑抑郁症患者,并给出专业建议,避免自杀等严重后果发生。

抑郁症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下或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抑郁症在某些特殊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而这些人群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如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心理角色发生改变、生活中缺少关注及缺乏关爱等。

本文将向您介绍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及产后妇女这3类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特点、如何有效预防其抑郁症及自杀发生等。

须关注的不仅是慢性疾病本身

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疾病谱逐步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疾病转变。目前,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据统计,抑郁障碍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达22%~33%。慢性疾病患者中有30%~40%有不同程度的厌世绝望感,有些几乎经常产生自残自杀念头。

影响因素

慢性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个体心理特征和社会环境因素等不同程度地影响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而患者自身敏感性和内向投射是慢性疾病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

自杀预防

老年抑郁障碍最严重的情况是自杀,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伴有躯体疾病、丧偶、经济拮据、独居、文化程度低以及刚刚离退休的老人,其自杀成功率更高。

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以及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老年期抑郁障碍的识别能力,及早发现高风险患者,并及时给予系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此外,须加强社会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督促老年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兴趣,正确看待生老病死。让更多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和较好的社会功能。

自身敏感性

患者对自己身体情况过于敏感,常放大自身不良感受,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缺乏信心。

内向投射

自我压制不能接受的观念、感情和冲动,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患者易出现抑郁、自卑、自责、后悔、退缩等多种负面情绪、想法和行为。有些人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从而摆脱慢性疾患的痛苦和折磨。

家庭温暖给产妇支持

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发生率约13%,患者在此状态下产生的自伤自残行为后果严重,不仅影响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婚姻

、家庭和社会均产生不利的影响。

发病原因:

内分泌因素

妊娠分娩过程中及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增加了产后抑郁症的可能。

心理因素

分娩过程中的心理紧张、尚未做好成为母亲的心理准备等都会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

社会因素

包括文化特点、传统习惯、家庭氛围、负性生活事件对产妇情绪的影响。

预防

第一,应了解产妇是否有焦虑、抑郁、悲观、消极厌世等状况,对于有严重自杀危险者,必须及时予以治疗。

第二,对患者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制订出预防措施。

第三,应帮助患者正视危机,建立成熟的应对方式,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夹上涂有导电液的耳夹,打开安思定的主机,找个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每天2次即可。


第四,加强家庭支持力度,改善夫妻、婆媳关系,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共同关注产妇的生理、心理状态变化,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症及自杀意外发生,确保母婴健康平安。

老年抑郁患者可能就在你身边

发病特点

近年来,老年人自杀事件逐渐增多。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自杀和自杀企图者中的50% ~70% 继发于抑郁障碍,并且其抑郁自杀率是其他抑郁群体的4~5倍。与青壮年相比,老年人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其独特之处。

情绪方面

老年人对忧伤情绪往往不能准确表达,多数患者有突出的焦虑烦躁症状,如坐卧不安、忧心忡忡、紧张害怕、易哭等。

思维方面

有更明显的反应迟缓、思考问题困难、计算力困难、判断能力下降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回忆不愉快的往事,常因小事自责、自卑,甚至绝望。

意志行为方面

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依赖性强,精力缺乏,回避社会交往,严重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其他方面

老年患者常主诉许多躯体症状,如疼痛、胸闷、心悸、胃腹不适、便秘、口干、手颤、出汗、周身乏力等。约80%的患者有睡眠障碍,可有入睡困难和噩梦,典型的是早醒,醒后即陷入今天如何过的痛苦绝望中。

措施与办法:

躯体疾病并发抑郁障碍的及时识别

医务工作者应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心身症状进行系统、综合地分析,对于不能充分把握的患者,应及时将其转诊至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以避免抑郁症的漏诊和误诊。

及时而合理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对慢性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肯定。因此,对这类抑郁症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和积极的药物治疗。

审慎而专业的心理治疗

治疗应由经过训练且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在完善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在确保自杀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及抑郁程度有所减轻的前提下,心理治疗才能配合药物治疗规律地实施。

加强心理卫生的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

由于很多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不了解,一部分就诊者在向医生叙述病情时缺乏相应精神症状的主诉,这样也就造成了抑郁障碍的漏诊,延误了病情。因此,应加强对公众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