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文心雕龙》之《情采》篇
《文心雕龙三十一.情采》
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增强语言的 感染力。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声律与文采相 互映衬,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05 养气炼神以助情采之韵
养气炼神理论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
养气炼神的理论基础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等,强调内在修养和精 神境界的提升。
理和总结。
涵盖广泛
全书共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的 各个方面,包括文体、风格、修辞、 批评等。
影响深远
《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 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 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巅峰之作。
情采篇在全书中的地位
核心篇章
《情采》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专门探讨文学创作 中的情感与辞采问题。01Fra bibliotek0203
强化情感表达
声律的运用可以强化情感 的表达,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
营造氛围
通过声律的烘托,可以营 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如 欢快、悲伤、庄重等。
激发共鸣
声律的美感能够激发读者 的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 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声律与文采融合技巧
选用恰当的音韵
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音韵,使语言在听 觉上产生美感。
排比
通过排比句列举事例,增强文章气势和说服力,如“昔诗人什篇, 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等。
用典
运用典故来阐述观点,既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又使观点更具说服 力。
写作风格特点及影响
写作风格
文章语言优美、凝练,善于运用修辞 手法,同时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影响
这种写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时都注 重情采并茂、文质相称的原则,追求 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浅析《文心雕龙·情采篇》
当 时 “ 情 之 制 日疏 , 文 之 篇 愈 体 逐 盛 ” 的 形式 主 义 的创 作 风 气 发 己
之 议论 , 调“ 强 为情 而造 文 ” 强 调 , “ 志 为本 ” 反 对 “ 文 而 造 情 ” 述 , 为 , 反 对 “ 驰 夸 饰 , 声 钓 世 ” 提 出 苟 鬻 , 了 “ 者文之经”“ 辞结采” 情 、联 的 审美论 。 文 章 主 要 包 含 以 下 方 面 的 内 容:
在 《 采 》 中 , 者 在 继 承 情 篇 作 基 础 上 超 越 了前 人 的 成 果 ,成 就 了 自己 犀 利 而 独 到 的 见 解 ,又 辅 以 批 评 家 公 正 客 观 的 眼 光 ,针 对
“ ” “ ” 为 一 种 动 态 的 过 情 到 采 作
程 。即 “ ” 情 的产 生 有 一个 过 程 , 从 “ ” 唤 “ ”并赋 予以“ ” 情 呼 采 , 采 也 是 一 个 过 程 。 提 出 情 感 的两 度转 换 说 。另 外 , 人 认 为 , 情 ” 释 有 “ 当 为 诚 信 的 “ ” 指 人 内 心 真 实 的 诚 , 心 意 状 态 ,即 作 家 临 文 时 的 真情
“ ” 采 。
与 形 式
首先 要明确的是 “ ” 采” 情 “ 概
质文并重的整体思想是 没有异议
其次 ,刘勰认 为文章 的思想
学 理 论 的 专 著 , 文 心 雕 龙 》 体 例 《 周 详 , 旨精 深 。书 中不 仅 有 对文 论
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基 本 原 则 的论 述 和 对 各 种 文
体 的 渊 源 和 流 变 的 阐 明 ,更 有 对 文 学 创 作 中 的艺 术 规律 和 方 法 的 揭 示 , 全 书 的精 华 所 在 。而情 采 为 说 ,关 于 文 学 创 作 中 内 容 和 形 式
从《情采》篇看文学作品及其现象
▆李彤从《情采》篇看文学作品及其现象文学评论Wen xue ping luv内容摘要:《文心雕龙》的《情采篇》里探讨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思想通过一定的文学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文学的内容决定文学的形式,文学形式要和内容相结合,不要脱离内容而单纯追求形式。
关键词:内容;形式;作品;文学现象情指情理,用以代表作品的内容,采指文采,包含作品的对偶、声律、辞藻等,本篇里指作品的形式。
刘勰在《征圣》篇里说:“精里为文,秀气成采。
”[1]刘勰反对光追求声律,辞藻而忽略精理秀气的齐梁文风,主张在精理秀气的基础上讲究对偶、声律、辞藻。
那么刘勰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情采》篇的呢?是因为当时不少作家走上了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歧途,他要在此纠正这种不良文风以及他想表达自己的创作主张而创作的。
刘勰《情采》篇里的基本理论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以举自然现象得出的“文附质也”和以生物为例得出的“质待文也”,想要表达文学的思想通过一定的文学形式才能表现出来;二是文学的内容决定文学的形式,作品的文辞描写必须以具体的思想内容为基础;三是文学形式要和内容相结合,不要脱离内容而单纯追求形式。
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就如孔子说:“辞达而已矣。
”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刘勰主张情采结合,根据思想感情来选择体裁,确定音律,运用辞藻,才能成为情采并茂的作品。
刘勰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情采并茂呢?他在论“文之枢纽”的前五篇中指出“文质炳焕,华实并用。
”他在《征圣》篇里说:“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1]这是刘勰提出的一个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基本要求,他认为内容华丽是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的。
而《情采》篇里“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为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私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1]可见,在这里他进一步研究和分21析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文心雕龙情采篇
文心雕龙情采篇
《文心雕龙·情采篇》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本文论书,主要讨
论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形象描写。
在《情采篇》中,刘勰首先指出作文必须具有情感,否则只是平庸的文字堆砌而已。
他强调作品的情感应该真实、细腻,要表达作者真实的感受和心情。
他认为情感是作品的灵魂,是感动读者的关键。
刘勰在《情采篇》中介绍了各种表达情感的手法和技巧。
他提出了“有恻隐之心,无施于人;有感而发,无疏于事”的观点,认为作家应该有同情他人的心,但不要将同情发泄在作品中,以免过于罗嗦和庸俗。
他还强调情感的表达应该具有节制和巧妙,不要煽情过度,而要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来传递情感。
在形象描写方面,刘勰提出了“采事物之情,抉形容之巧”的观点,认为作家应该从事物中感知情感,并用巧妙的形容词语来描绘这种情感。
他指出,在描写形象时要注意对比和比喻的运用,使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明。
《情采篇》还提到了作品的结构和节奏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他指出,作品的结构应该有节奏感,适当运用停顿和强调,使作品更具情感张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情采篇》通过对情感表达和形象描写
的论述,指导作家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展现情感和形象的魅力,
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该篇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
_文心凋龙_情采篇简析
亦应在道德之中;以讽其上,正是《风》《雅》之文。“择 所以饰言,辩丽本于情性”。
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何尝又不是在为文思索
有此因由,所以老聃并无文饰,顺任自然,五千言依精
中,寻一条通往德性之路,在对德探求中,觅一方文思之 妙非凡,言简意赅。西风古道,大漠孤烟,春花秋月,把酒
源。立文,修德,取性情亦取性灵。而无德,文章便是再纯 南山……便是历来诗词名句的用字,亦非皆得金粉修饰的华 9
檀”,却直率性灵、平淡自然因诗人所投注之感情,而别有 要求他们修养“情性”,锻炼“淑姿”,修身养性,才能
一番意味——言中之景,言外之情——而情又为景带来一种 “依情驭辞”,写出文质符称的作品来。
非言辞润色可相比的美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真
另外,刘勰从文情关系的角度对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
情的文章自然动人。“情思”到处,“文采”自达;“采溢 路进行了甄别: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
一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 《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 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刘勰开篇就肯定了屈原作《离 骚》的成功。然后对前人评议《离骚》的得失,加以审定。 “辨”即辨别,辩解,主要是辨班固的观点。班固认为屈 原:“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 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班固认为屈原与危害楚国的小人争 斗是“露才扬己”,被襄王放逐,为此怨忿,自沉汨罗江, 死不得所。在《离骚》中,羿、浇、二姚本是艺术的虚构,
显现出的形式和内容兼美的一种状态。
作,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
三、情采并举
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刘勰在这一篇里,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创作态度问题,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刘勰告诉
《文心雕龙·情采》篇旨浅论
《文心雕龙·情采》篇旨浅论摘要】《文心雕龙·情采》篇主要对思想感情和文采在文章中的地位以及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是"为情而造文",文章必须表达蓄积在胸的真实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肯定了华美言辞的必要性,强调"情"与"采"的相辅相成、交融契合。
我们应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关键词】《文心雕龙·情采》思想感情文采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0-068-02《情采》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深受学人关注的文论作品,关于这篇文论的写作主旨,历来说法不一,从已见到的前人论述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为这是一篇专门批评齐梁华糜文风的作品。
持这种观点的证据是文中的"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等几句话。
《文心雕龙辑注》纪昀评语说:"因情以敷采,故曰情采。
齐梁文胜而质亡,故彦和痛陈其弊。
"此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又对此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说:舍人处齐梁之世,其时文体方趋缛丽,以藻饰相高,文胜质衰,是以不得无救正之术,此篇旨归,即在换尔日之颓风,令循其本,故所讥独在采溢于情,而于浅露朴陋之文未遑多责,该揉曲木者未有不过其直者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情采》篇讲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现当代的大多数学者都持此观点。
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就说,本篇"着重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论文中的"'情'即'质','采'即'文',分别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而言。
""归根到底,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因此,"这是刘勰文学思想的要点之一,它贯串《文心雕龙》全书,散见于各篇内。
《文心雕龙·情采》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情采》研究综述《文心雕龙情采》,又名《文心雕龙》,是明代雍正朝撰写的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该作品收录注释、散文、小说、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以及政治和文化的讨论,可以说是明朝文学的精选珍藏。
它以创新的方式表达了当时时代的主题,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文心雕龙情采》收录了多种文学样式,其中以诗文、散文和小说最为具有代表性。
从诗文方面来看,《文心雕龙情采》收录了大量明朝优秀作品,主要包括毛泽东、陆游、司马光、吴树梁、陆景天、苏轼、李白等诗人的珍贵诗作。
从散文方面看,《文心雕龙情采》收录了许多著名的散文,包括陆游的《乌台诗话》、司马光的《正义书》、毛泽东的《儒林外史》、林语堂的《草堂集》等,直接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景象。
此外,《文心雕龙情采》收录的小说也十分重要,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水浒传》、《西游记》、《白马啸西风》等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清晰地把握了明朝社会的精神状态和审美观,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甚至被认为是至今仍然不可忽视的。
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心雕龙情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明朝社会的文化内涵,包括宗教、礼仪、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观点和认识,可谓其文化精华。
另外,这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其中许多具体的文学形式都被贯穿到后世,影响了许多文学形式,如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
此外,《文心雕龙情采》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参考书,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精神支柱,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情采》是古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文学样式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深远。
它的收录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构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形式,并且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文心雕龙情采》对于中国文学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文心雕龙·情采》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情采》研究综述《文心雕龙情采》是清末思想家陈寅恪的一部以散文为主的作品,它是他思想上的一次颠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新文化思想转向西方国家与文化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
《文心雕龙情采》的出版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和翻新,它的出现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文心雕龙情采》中,陈寅恪比较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民族文化,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西方的文化更加有趣,并且西方的文学技巧更加成熟,而中国的文学技巧太过保守,常常被一些束缚。
因此,陈寅恪提出了使用西方文学技法,使中国文学变革的理念。
《文心雕龙情采》分为“节奏”、“情思”、“观念”和“叙述”四个板块,其中“节奏”是指文字的因素,“情思”指文学形式上的要求,“观念”指文学内容,“叙述”指故事叙述方式。
在这本书中,陈寅恪尝试了许多新的文学技法,例如引用西方文化内容,使用新的表达方式和抒情语言,提出新的想法,并有了新的读者。
陈寅恪在《文心雕龙情采》一书中提出了新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字的节奏,文学的艺术在于情思的追求,文学的主题在于观念的彰显,文学的表演在于叙述的展示。
书中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技巧,从散文到诗歌,从叙事到抒情,从现代文学到传统文学,都有其艺术之处。
《文心雕龙情采》不仅是陈寅恪的重要著作,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该书的出版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使新文学思想得以贯彻,新文学技巧得以应用,中国文学也因此走向新的发展。
从表面看,《文心雕龙情采》只是一本简单的散文集,但它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标志着陈寅恪思想上的一次颠覆,也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因此,研究《文心雕龙情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心雕龙·情采篇》释文
,
_
,
。
;
、
、
,
。
文心 雕 龙 情采篇 究 对偶 声律 辞 藻的散 行的 白描 文 字才具 有语言 的 自然美 的特性 《 情采 》对 当 时文人 们滥用 辞藻 片 面追求文 采的 浮靡 之 风痛下针 贬 主张文 章要情 采结合 以情 为主 《 情采 》紧 扣文学 作 品 的社会意 义及其创 作规律 针 对当 时文质 不附 的现状展开论 述 在论 述 过程 中多 用贴切 生 动的 比喻 把 抽象的原 则和 道 理说得 具体 形象 具有很 强的说 服力 文论 的本身 就是 对所 提主张 的具体 实践和 最 好 的注脚 《 8 章 作者 为 谁? 孝 经 》 儒家 经 典 之一 共 1 孝经 》 垂 典 丧言不 文 见 《 情 采 》《 各说不一 相 较之 下 以 孔门后学 所 作 为 合理 论述封建孝道 宣 传 宗法思 想 汉 代 列 为 七经 之 一 今 《 孝经郑 十三 经 注 疏 》 本 系 唐 玄 宗 注 宋 邢 疏 清 皮 锡 瑞 另 有 《 ( 玄 ) 注疏 》二卷 刘耙 主张写 作应 征于圣 《 》 宗于经 把 孝经 作 为圣 经之一 引 为典 范 《 孝 经 丧亲 》 孝子之 丧亲也 … … 言不文 (说话 时 孝经 》垂 典 丧 言不文 出 自 《 不要人 为地夸饰 和 讲求文 采 垂 留传 下来 典 合 于法 度的话 丧 言 哀悼 父 母的话 《 中有这 么一条训 示和规定 人 们在居丧 期 间说 话应该 老老实 实诚诚 恳恳有 啥说啥 孝经 》 要说 出 自己 的 真 实思想 感 情 不做 作 不润 饰 必 须质朴 严实 才合规 范 道理 很简 单 对 于先辈 的辞世 心情 自 然 沉重 难受 有 不尽的 哀痛和 思念 说 话时 应直抒胸 臆 没 任何 必要去讲 究对偶 声 律 辞藻之 类 的文 采 此 时再去讲 究这些 东西 就体现 不 出父母辞 世后 无 限哀痛 和思念 的 感情 感情是 虚 假的 那就 不是 孝子所应 有 的举 止 刘 姆 引经 据 典 旨在强调 说话行 文都应 该表达 真 实 思想感情 的正 确 主张 老 子 疾伪 故称 美言不 信 见 《 情 采 》 老子 ( 生卒年不 详 ) 春秋著 名 思想家 道 家创始人 一 说 为老腆 姓 李 名耳 字伯 阳 楚 国 苦县厉 乡曲仁 里 (今 河南鹿 邑县 老子 》 又 名 《 道 德经 》 近 东 ) 人 曾任周 王朝史官 晚年见周 室 日趋没 落 乃退 隐著 《 年来 关于他 的时代及老 耽 李 耳 老彭 太 史檐 老 莱子诸人 究竟是 否一 人 颇有 争议 郭沫若等 认为 即 使 《 老 子 》 成书于 战 国 但 书 中基 本思 想仍是春 秋 时代老子 的 思 想 老 子主张绝 圣弃智 清静无 为 幻 想倒退到 结绳 而 治 的 小 国寡 民 社 会 但 他反对 统治 阶级的横征暴 敛 民之饥 以 其上 良税之 多 并看到 了人 民的力 量 民不 ? 畏死 奈何以 死惧 之 在哲学 上 他具有朴素的辩 证法 思想 认 为 有无相 生 难 易相 成 长短 相形 高下相 倾 祸兮 福所 倚 福兮祸 所伏 事物都 是相 互依存 转化 的 老 子是我 国古代有高超 智慧 的思想 家 其学 说对后 世影 响很 大 司马迁 陶渊 明 李 白 苏 轼等著名文学 家 都曾程度 不 同地 受过他 的影 响 刘樱 在 《 情采 》 章指 出 老子 疾 伪 故称 美言 不 信 意 思是说 对于 不真 实的东 西 对于 虚假 的东西 老子是 非常憎 恶 的 原话见 《 老子 八 十 一章 》 信 言不 美 美 言 不信 刘溉 列举此 言 的 目的在于 反对人 们写 浮华的文 章 倡导 写真情 实感 的文 章 庄周云 9 约前 2 8 6 年 ) 战 国著 辩雕万物 见 《 情采 》 庄周 即庄子 ( 约 前 3 6 — 《 名 思想家 杰 出散 文 家 道 家代 表 人物 生平事迹不 甚 详 据 史记 》 所 载 仅知其为 宋 国蒙 ( 今河南商丘县 ) 人 曾为蒙 漆 园吏 与梁惠 王齐宣 王 同时 他对 各家 学说无不 由绳 曾经 著书 十余 万言 他的哲学 思想 和政 治观点通 过 寓言 涉 猎 但以 老子 之言 当作护 故事或故事人 物的对 话方式表现 出来 他生在 一 个社 会矛盾极 其尖 锐复杂 的 时代 情愿 过着贫苦的生活 庄子 的思想基 本上是 消极 的 他认为 一 切事物 经 常在变化 着 人 对这 从 因此 他主 张 无为 放弃 生活 中的一切 斗争 又 认为 种变化是无可奈何 的 只 郁及 一 切事物都是相对 的 要 求人 们在无是 非 无 得失 无荣 辱 的虚 无 境界 中逍 遥漫 游 从 而形 成战国时期没落 的 悲观绝 望 的奴隶 主 阶级 的 思 想体 系 主 观 唯心主 义 这 种哲
《文心雕龙》情采篇简析
《文心雕龙》情采篇简析情采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
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
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言隐荣华”,殆谓此也。
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论《文心雕龙8226;情采》中“情”与“采”之关系
论《文心雕龙•情采》中“情”与“采”之关系摘要: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先秦以儒、道两家为主体形成两大对立观点:儒家以内容为主导,内容与形式并重;道家则重神轻形,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南朝刘勰受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想影响,对儒、道、佛三家思想进行融合提炼,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进行更加圆融完备的论述,对后代文学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情与采;关系;阐发与论证;创作《文心雕龙》艺术体系宏大严谨,《序志》篇对此体系有过概说,“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是下篇的提纲。
“如果说《神思》至《定势》五篇所论述的内容,如艺术构思的方法、风格体制的确立等都是关于‘剖情析采’的根本问题,即《总术》篇所说的‘务先大体’,从《声律》至《炼字》七篇主要论述修辞技巧的问题,是‘剖情析采’的具体方法,那么,处在《定势》和《声律》之间的《情采》和《熔裁》两篇则是‘剖情’与‘析采’、‘熔意’与‘裁辞’相兼,因而在创作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情采》篇是对“情”与“采”关系的专门论述。
本文就情与采之关系、对这一关系的论证以及如何处理这两大关系进行探讨。
一、情采并重、以情为根基的基本观点《文心雕龙》文艺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但也提出“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儒家总体特征是“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
刘勰继承了这一思想内容,直接借用了“文”“质”这一对概念,并且化用了子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进行论述,将文质关系表述为“文附质也”、“质待文也”,即文依附于质才存在,质借助于文得到更好的体现。
“文”分三种,具体到“情文”,也就是文章,“文”的根基在于“性”,及各种感情。
于是很自然地,文质关系转换为情采关系。
文质关系与情采关系是一致的,所以情采关系可表述为:采附情也、情待采也。
“情”是《文心雕龙》中频繁出现的词,如《熔裁》篇“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体性》篇“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可见情应兼指“情理”。
_文心雕龙_情采_辨疑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白建忠,男,内蒙古察右前旗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文心雕龙・情采》辨疑○白建忠(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摘 要]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
《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
《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
《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情; 采; 虚述人外中图分类号:I 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8)05-0001-03一、《情采》篇的主旨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云:“此篇(《情采》篇);归,即在挽尔日之颓风,令循其本,故所讥独在采滥于情,而于浅露朴陋之文未遑多责,盖揉曲木者未有不过其直者也。
”[1]112如黄氏所言,齐梁文风,文胜而质亡,故而刘勰《情采》篇痛陈其弊,云:“后之作者, 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2]“ 滥忽真”的结果是“心理愈翳”、“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或者“言隐荣华”,即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被繁缛、浮华、隐晦的文辞所掩盖。
黄氏又认为,刘勰“所讥独在采滥于情”,而对“浅露朴陋之文”未加指责,这种挽救颓废文风的做法未免矫枉过直。
刘永济先生《文心雕龙校释》对黄侃所论提出质疑,其云:“舍人但讥浮伪晦昧之失,未呵浅露朴陋之过者,固为当时立言,所重在乎救弊,而学者要能举一反三。
黄氏札记指为矫枉过直,岂知言哉?”[3]117刘氏认为刘勰立言,“所重在乎救弊”,他虽然没有批评“浅露朴陋”之文,但学者要能举一反三,因此黄氏所论非知言耳。
_情采_之情采_刘勰_文心雕龙_情采_赏析_马麦贞 (1)
附的思想内容的重要。借此他得出了“文附质 也”的结论。但随后他又用另外两个比喻说明 “质”同样需要借助“文”来表现:虎豹的皮 毛何其珍贵,但如果去掉外面的毛色花纹,看 起来与犬羊之皮无异。犀牛皮质地很好,也须 用鲜红的漆涂抹以显示它的与众不同。所以既 有“文附质”,也有“质待文”。正如五色相 配才有了古代礼服的饰纹,五音相配才产生了 古代的经典乐章,也只有把人的各种思想感情 加以抒发才会有优美的诗文,文章的思想感情 与外在的形式应该是协调一致的。行文至此, 刘勰引用了《孝经》与《老子》中的一句话来 说明“情”与“采”的和谐统一。《孝经》中 讲孝子居丧其间说话不可以斯文,应当质朴, 因为言辞注意修饰与居丧的心情就不和谐。而 “丧言不文”恰恰反过来说明君子平时的言辞 是不可以不注意修饰的。又如老子说“信言不 美”,可是老子的文章并没有抛弃美,而是真 与美的统一。至于庄子与韩非子,刘勰认为他 们的文章其文采的丰富多变已经达到了极致; 但由于他们的文章同时具有丰富的内容,即华 与实都超乎寻常,所以应该说是情采并茂、文 质相当的好文章。刘勰认为如果在写作之前能 有一番慎重的思考,根据自己的思想内容选择 最适当的表现方式,驾驭好语言文字,就不会 在文与质两方面出现偏差。文采为思想内容服
!--./0123145 46 "27489 #13/.2.: $4.;9
出现得那么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艺术表达效 果。语典的运用不但有来自《孝经》、 《老 子》、《庄子》、《韩非子》的明用,还有来 自《易经》、《诗经》、《左传》、《史记》 等书中的暗用。语典虽多,也都是呼之而出, 不露痕迹,为表达思想观点起到了其他修辞手 法起不到的作用。此外还有借代这一修辞格的 运用:用鱼网代纸张,鸟迹代文字,轩冕代官 爵,皋壤代隐居。这些修辞手法的交错出现, 使文章美景不断、灿然可观。并且刘勰是用南 北朝盛行的骈体文写成,语言形式的华美正是 作者本文提到的当时文学创作的时代风格。但 刘勰做到了“文不灭质,博不溺心”,处处紧 扣中心思想,文采不忘为内容服务,使这篇理 论文章不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愉 悦人耳目的艺术审美价值。
浅析情采
浅析《文心雕龙·情采篇》《文心雕龙》成书于南2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作者刘勰。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
书中不仅有对文学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和对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的阐明,更有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规律和方法的揭示,为全书的精华所在。
其中《情采》主要论述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构成了全书重要部分,整篇文章辩证有序,条理明晰,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情采》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现形式。
这一点学术界多达成共识。
《情采》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刘勰肯定了文采之于文章的重要性,但是仍需以内容为本,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作用,它是为情志服务的;第二部分作者从文情关系的角度说明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路线:一种是《诗经》保留下来的“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其感情真挚、文辞精炼、内容充实;另一种是后世辞赋家“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捏造情感,辞采浮华,无病呻吟。
讲述了情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批评假情假意捏造情感堆砌而成的华美辞藻和“言与志反”的文本;第三部分讲的是“采滥辞诡”的危害,提出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即先确立内容,再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优秀作品。
辞采使用的真正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把作者的内容和感情更好地表达出来,切忌喧宾夺主,混淆主次;最后的一个总结综述了文采与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一篇好的文章要靠华美的文采流传久远,但是,缺乏深刻内容与真挚情感的文章依然是会另人生厌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为了纠正当时文学作品空有辞采而缺乏充实情感内容的不正之风,辩证地看待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通过举例得出“文附质,质待文”的命题,即:文采必须依附于情感,而情感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文采才能表现出来,两者是相依相存的关系,文章有质无文,则枯燥生硬,有文无质,则虚空无力。
论《文心雕龙·情采》中的研究方法
30美学2021/05《文心雕龙·情采》篇可以看作是刘勰文学审美和创作观念的集中体现,其中对“情”与“采”(即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关系的论述,既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观点之一,也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部分。
关于“情采”的研究,学界虽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大部分多着眼于“情”与“采”的意义以及关系,很少涉及对《情采》篇研究方法的关注与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文心雕龙·情采》篇的部分研究方法与思路展开讨论。
一、古今对照、把握当下——现实的批判主张刘勰在继承前人文学理论的同时又加以文学批评家犀利的批判眼光,将古今的文学理论与观念投射进对现实文学的观照,进而凝结成个人对当时文坛的高度关怀与批判反思。
关于刘勰研究的方法,现粗列为以下几点,逐一论述。
(一)博采百家刘勰充分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并在这一基础上超越了前人,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面对前人庞杂的理论时,刘勰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长,广纳百家。
刘勰在探讨“文采”在文章中的作用时,就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他看到“《孝经》垂典,丧言不文”,便得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质朴的情感并不需要文采的过度修饰;又发觉“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但“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也并非全然反对。
因此,刘勰深刻体会出文章的形式与修辞是依附于作者情感的。
同是道家学派的庄周称“辩雕万物”,承认美好的辞藻对文章的修饰作用;而法家的代表韩非则说“艳采辩说”,认为文采的修饰已经过分华丽。
刘勰从“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的文学样貌中体悟到,文章的变化达到极点即在于文辞修饰得过分华丽,这种华丽成为一种对文学本身过分淫侈的累赘。
正是刘勰在理论的分析过程中广纳众长,不限于一家一言,才使他能既跳脱出各家理论的片面与缺憾,又使之聚合成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使他既看到文学作品的外观必然要附有一定的文采,又发觉文采必然也是由其内涵的情志决定的。
从《文心雕龙》之《情采》篇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文质关系
从《文心雕龙》之《情采》篇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文质关系从《文心雕龙》之《情采》篇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文质关系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提出“文质”问题,本篇以此为旨讨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文质关系,对东晋玄言诗的质木无文、南梁文风的渐趋缛丽进行分析和批判。
之后讨论西晋太康之风与左思等人文质问题。
最后对汉魏时期“三曹”“七子”文质兼美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心雕龙》《情采》文质一、“质待文也”①——对玄言诗的批判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尧典》便提出了诗歌的功能:诗言志。
②诗是用来抒发政治抱负或思想情感的。
《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③也是说文章的文采要依附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可见,诗歌是用来抒发思想的,没有思想内容的诗不足以称为诗。
自古以来,很多诗歌文章也都是这样实践着“诗言志”理论的。
但是,只关注于抒发思想就能成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吗?班固《咏史》诗中直述其事,感人肺腑处却较少,文采较为匮乏,因而钟嵘称其“质木无文”。
④由此看来,一篇好的文章,并不只是抒其志。
可以设想,文学如果只是阐述一个玄学理思,它就可以成為玄学,但是如果作者以“文笔”运筹“思笔”,将一篇文章写得神采动人,那它就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
盛行于东晋的玄言诗以玄理入诗,很多玄言诗流露更多的是诗人对玄理的思考,而缺乏文学上的意义,文学价值不高。
钟嵘《诗品序》评论时也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 ⑤正如刘勰所言“质待文也”,质须文的点缀,如若不然,文章要么陷于平淡无味,要么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⑥这也正是处于南梁的刘勰在《情采》篇申明的道理,这对流行于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能不说是一种反思和批判。
二、“文不灭质”⑦——对齐梁文风的批判《文心雕龙》之《情采》篇写道:“言以文远”⑧,是说文章需要文采的修饰才能够流传得更广。
文心雕龙剖情析采的篇章
文心雕龙剖情析采的篇章
文心雕龙剖情析
文心雕龙是汉代文学家陶潜其所著,被后来人称为百家文章宗,作为百家文章宗之一,有连接古、今、世外的思维形式,意在尊重古今,把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理想、和实践相结合,运用比喻、梦话、推后、情节得失与变化等方法,告诉看似现实的事物谜底是经过思考与运筹之后才能得出的真切的结论。
文心雕龙剖情析主要是从双方的思维思考,例如对婚姻、诗歌、劳动等,解析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去论述其中的好坏,更多的是把这些客观事实与个人态度结合起来展开深入分析,联立古今,得出这一系列真实的结论。
文心雕龙剖情析的首要特色即是对思维的发掘,当时以“心服口服”的说法很有名,文章以这个精神来展开,以人的心理为前提,立足于正确的思维,去正确的解释现实,进行有系统的分析,而不是仅仅按照自己的主观的解释。
此外,文心雕龙还强调思考的广度。
人们有时会走入死胡同,无法解决困难,因此,文章主张要做出综合思考,把一件事情以各方样色去看,收集古今之间的经验来思考,从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不同观点,梳理事物的本质,以此来更加准确的判断。
从文心雕龙的剖情析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是作者陶潜严格要求的一个重要指标,作者旨在发掘细节,梳理现实,催促想象,形成一种正确的行为模式,以此来划出一条完整的思维清晰的思路,而最终的结果是改变思维方式。
因此,文心雕龙剖情析具有讲理性、带有深思熟虑,有利于更好主观地思考和理解世间万物的重要价值。
情采文论的特点
情采文论的特点《情采》在《文心雕龙》中列为第31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指情理,指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章的修辞,亦即文章的形式。
刘勰所讲的“文采”,跟时人存在看法上的差异,他主张在精理秀=气的基础上讲究对偶、声律、辞藻,并指出单单追求对偶、声律、辞藻会造成“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所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就是说情理好比文章的经线,文辞犹如思想的纬线,情理是主,文辞是次,只有经线放正了,然后纬线才能织得好,只有思想明确了文辞才会有的放矢。
所以他主张情采结合,应根据思想感情来选择体裁,确定音律,运用辞藻,从而成为情采并茂的作品。
他认为内容是文章的根.本,内容确立后,才能用适当的形式来表现。
抛开内容,只讲形式,无价值可言的。
形轼依附于内容,内容又有赖于形式去表现。
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文心雕龙情采》论述的是文章的“情”与“采”不可偏废,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而形式要美。
《情采》着重说明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针对当时文坛上盛行的为文而造情,靠辞藻来掩饰内容的空虚等不良现象才提出。
他反对用辞藻来涂饰,提倡文章要回到本色上去。
但这并不是说文章只要有“情”就是优秀,就能流传,文章的“采”也是很必要的,但“采”要基于“情”的基础上。
刘勰的“情采论”到今天仍然使用,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就连应用性文体,都需要情和采的并融。
就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古代应用文的名篇。
它之所以能够传颂千古,感染一代又一代读者,是和文章中所蕴含着的真切情感密切相关的。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告诫,词恳切,体现出作者的赤诚之心。
《后出师表》同样写得情真意切,激励人心,特别是他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报国之情,更是催人泪下。
试想,如果诸葛亮以“公事公办”的态度,仅靠理性来分析、陈述,而不带有任何情感因素,那么《出师表》的效用和感染力必定会大打折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文心雕龙》之《情采》篇
摘要:《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主要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情”指思想内容,“采”指作品的文采形式。
“情”与“采”相互影响,互相依存,文采以优美的形式对情感进行物化。
关键词:情、采、二度转换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最重要的、最系统的一部著作。
全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包括四个重要方面。
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是全书的纲领,从《明师》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类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主要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主要是关于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文心雕龙》注重客观事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能把文学兴衰的原因同社会环境、政治条件、时代变迁联系起来。
《情采》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主要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齐梁时期,形式主义文风风靡一时。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到:“舍人处齐梁之世,其时文体方趋于縟丽,以藻饰相高,文胜志衰,是以不得无救正之术。
此篇旨归,即在挽尔日之颓风,令循其本,故其所讥独在采溢于情,而于浅露朴陋之文未遑多责,盖揉曲木者未有不过其直者也。
”1黄侃认为《情采》的写作是因为当时文坛之风不正,多偏重文采的绚烂,而忽视情感的表达,属于“为文造情”,所以作品大都缺乏实在的情感内容。
为了挽救这种衰败的文风,刘勰严厉地批评了那种“为文而造情”的作品,提出刘勰提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的观点,即“情、理”是作品的经,“文、辞”是作品的纬,这对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关系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在此前提下,作者也不忽视艺术形式的重要性。
郭锡良对《情采》评价道:“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追求辞藻华丽,忽视思想内容的文风盛行的情况下,《文心雕龙》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并重。
”2作者既注意到批评当时唯美主义文风,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又注重作品的艺术特点,不忽视文采。
总之,刘勰的《情采》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情”
“情”在《文心雕龙》中共出现过一百多次,在《情采》篇一共出现十四次。
“情”即思想感情,也引申为作品的内容。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作者在文章中赞扬《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
“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作者进一步解释:国风和大、小雅的出现,就是因为诗人看到社会现实之后,转化为内心情感,可谓有情致怀忧愤,进而转化为文字,从口中唱出来。
以此为武器讽刺在位的人,希望现实生活与自己的理想世界更近一步。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这一句的意思是因为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为前提,文章就显得简约而实在,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作者进而又从反面论述。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对于那些政务繁忙的达官贵人来说,即使因为心力交瘁渴望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终究因为缺乏实际体验,只能泛泛而谈,缺少实在的内容。
没有真情的文章始终让我们觉得虚有其表,缺乏内在的生命力。
除了文章以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也为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桃树和李树虽然不说话,但是树下被踩出若干条小路,就是因为有果实,草木微小,已然知道凭借果实,更何况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呢。
文章尤其要注重以言志为本,内容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质量的高低。
最后,作者发出了一句感慨:“言与志反,
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2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57页
文岂足征?”
二、“采”
“采”即文采,指的是作品的形式。
“采”既包括对偶、声律、辞藻,还包括不讲对偶、声律、辞藻的经书的散行文。
作者极力反对的是“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而这种现象表现在辞赋家身上较为明显。
“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辞赋家心里并非有郁结之情,只是随便夸张粉饰,最终是为了沽名钓誉罢了。
“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写出来的东西文辞浮华,且杂乱虚夸。
这样的文章内容必然缺乏可读性,仅仅靠虚有其表的文采很难传承下去。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更糟糕的是,后来的人不学前人的“为情而造文”,相反膜拜辞赋家的“为文而造情”的写法,结果只能“一代不如一代”。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并非排斥文采。
熟悉《文心雕龙》的人就会发现,《文心雕龙》一共五十篇,分析文采就占了十二篇之多,可见作者对文学艺术的形式及其看重,并非简单的排斥。
文学作品的形式若能和内容相辅相成,结果自然是最为完满的。
三、“情”和“采”的关系
许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情采》,主要研究其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关系。
《文心雕龙选译》这本书中提到:“因此他提出‘为情造文’,即情理本身所具有的文采;‘为文造情’,即外加装饰所构成的文采。
‘为文造情’要写真情;‘为文造情’不免虚假”。
3也就是说,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二者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如果文学作品只有内容,没有华美的文采,那么文章必然显得浅露朴陋,难以卒读。
相反,如果只有形式,没有较好的内容,文章又会显得浮夸虚假,可读性大大减弱。
文章第一段就给我们阐述了两者关系:“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作者用水和涟漪与木和花这两组事物,说明了形式还得靠内容表现出来。
后一句用虎豹的纹路和犀兕的皮,意在说明内容得靠形式来加以表现。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这句话说明了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情理的纬线;经线正了,纬线才能织上,情理定了,纬线才能畅达。
因此,两者在关系上是互相倚靠,相辅相成的。
最后一段的“言以文远”指文章的语言形式要靠内容才能流传久远,没有文采的内容难以为人们知晓并传播开来,光有文采没有内容,可读性又不够。
文章的文采必定要依附于思想情感存在,而思想情感必须通过一定的文采形式表达出来,二者相互影响,互相依存,不可缺少任何一方。
只有“情”与“采”完美的配合,才与可能成为一篇流芳百世的佳作。
当人们普遍认为以上基本统一的观点时,童庆炳先生将“情”与“采”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来研究。
即“‘情’的产生是一个过程,从‘情’呼唤‘采’,并赋予‘情’以‘采’也是一个过程。
”4刘勰认为人的诗情最深的根源来自于人的自然性情,而不是文采,同时反映到创作上也是一个道理,创作要求真情,即文中提到的“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然而,事情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真情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情,这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转化的关键在于作者的把握。
“自然的感情要经过二度转换,才能变成‘要约而写真’的诗情(艺术的情感),进一步才能变成感动人的可以供人享受的文学作品”5二度转换包括两层,一层是“蓄愤”、“郁陶”的一度情感转换,一层是“联辞结采”的二度情感转换。
只有将人的自然情感转化为诗情,最后物化为作品里的文字,童庆炳先生概括为“就是以优美的形式实现对情感的外化或物化”,十分精炼简要。
“情”与“采”分别指内容和形式,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只有将人的自然情感经
3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文心雕龙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页
4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5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过二度转化,使得文采对情感加以物化,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才能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