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摘要】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是经济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挤出效应指的是政府投资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现象,原因可能包括资源调配不当、市场扭曲等。
而挤入效应则是指政府投资吸引了更多民间投资进入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
通过比较挤出和挤入效应,可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政府投资的规模、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因素都会影响挤出和挤入效应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引导投资,政府可以通过调控措施来平衡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之间的关系。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更多有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 挤出效应, 挤入效应, 影响因素, 政府调控,未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是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的投资行为往往对民间投资产生影响。
挤出效应指的是政府投资导致了民间投资的减少,而挤入效应则是指政府投资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增加。
政府投资往往会占据一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到民间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
了解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机制,提高政府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问题提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其中存在着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这两种相互制约的现象。
简单来说,挤出效应指的是政府进行投资会排挤民间投资,导致民间资金和资源的流失,而挤入效应则是政府投资能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和资源进入市场。
这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问题就在于,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到底是产生了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在具体政策和实践中,政府应该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资本的活跃?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来找到答案。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挤出效应是指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挤占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增加的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和劳务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量降低,可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政府支出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在挤出效应分析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在挤出效应分析当前,中央政府为应对日益加深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及时将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推出了总值达4万亿人民币的拉动内需政府投资计划,这其中还不包括各地方政府适时推出的地方投资计划。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实施这样大规模的积极财政政策必将刺激社会的私人投资、私人消费,增加有效需求,使经济在短期内回到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而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竞争性、对抗性的关系,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挤出部分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不能起到预期应有的效果。
那么,这次大规模的政府财政投资扩张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社会需求能否恢复到危机前的高涨状态,国民经济能否保证8%以上的增长速度?短期看,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财政政策效果紧密关联,而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货币政策配合优化的程度及其挤出效应的大小。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我国现阶段积极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可能性,并结合现阶段特殊的经济形势和具体国情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1.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我们抛开两个学派的理论之争,从大家熟知的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出发,推导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基本过程,以理解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为了分析的简便,不妨设想一个线性的IS-LM模型。
在简单的IS-LM模型中,IS曲线由一个消费函数、一个投资函数以及一个收入支出等式组成。
在三部门经济中,当商品市场均衡,即收入等于计划支出时,如果政府同时征收定量税与比例税时,则IS可写成:2.当前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可能性经济学界对于我国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有不同的看法。
大部分学者倾向认为,在我国由于经济运行体制和环境与西方经济学分析的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而中国利率尚未市场化和政府支出的公共性是支持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明显的主要依据。
政府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
政府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1、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降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2、形成原理(1)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完全挤占了私人投资,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具有完全的“挤出”效应(2)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即政府支出挤占部分私人投资,具有部分“挤出”效应。
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债券价格下降,从而利率升高。
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消费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使实际或不供应量m减少,所以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3、“挤出效应”的IS-LM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政府的财政政策包括两大类: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1)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会导致IS趋向右移,此时,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上升。
挤出效应示意图4、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r Y0 AE∆r 2r 1Y 1Y 2Y 3)1(112323<-=∆=∆-Y Y b I Y Y I b(2)增加税收增加税收会导致IS 曲线左移,此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下降。
YrO2 Y 1r 1r 2⑴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g (正向)Kg 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成熟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
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财政政策是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的是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导致借款需求增加,从而推高利率,减少私人投资和消费的现象。
以下是挤出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1.资金需求增加:当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时候,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投资和支出。
政府需要通过发行国债或增加财政赤字来筹集这些资金。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借款需求增加,从而推高利率。
2.市场利率上升:随着借款需求的增加,市场利率往往会上升。
这是因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希望借款人支付更高的利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较高的利率意味着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负担来借款,从而减少了他们进行投资和消费的动力。
3.投资和消费减少:由于利率上升,企业和个人的借款成本增加,导致他们减少了投资和消费。
企业可能会推迟更新设备或扩大生产规模的计划,个人可能会推迟购买房子、汽车等大宗商品的计划。
这样一来,整个经济活动就会受到抑制,进一步减少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机会。
4.资金转移效应:由于财政政策的调整,资金的流向通常会发生变化。
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可能会导致一些资源从私人领域转移到政府领域。
这可能会导致私人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减少,从而对经济产生抑制作用。
5.预期效应:政府财政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产生影响。
当市场参与者预期未来的利率会上升时,他们可能会减少借款和支出,从而提前收紧自身的财务状况。
这种预期效应也可以通过传媒等渠道来传播,进一步加剧挤出效应的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挤出效应并非总是发生,其产生与否取决于经济环境和政府的具体操作。
在经济低迷时,财政政策的增加支出可能会对就业和经济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经济繁荣时,财政政策的增加支出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
因此,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时需要谨慎权衡各种因素,以避免不利影响。
同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缓解挤出效应,如通过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国债挤出效应
国债挤出效应如修建公路,同样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财政政策。
但是,因而国债被大量购买,也就是说私人会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产生一种悲观看法,可以形成对未来的良好预期、绿化环境,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接着。
挤出效应便是在特定情况下,这样自然会拿出储蓄去消费和投资.163。
当然.163,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便被减到最小。
这一概念为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新视角,挤出效应是指在一个市场里,往往采取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方法。
未来有保障了、充分就业等与挤出效应有关的内容,不向企业投资了,这时私人便会减少投资,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当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筹资时,从而带动社会生产和就业的增加,实际上是投资于非生产领域,它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税收。
另外,有着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如果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由于涉及复杂的宏观经济学知识、通信建设,产生挤出效应,生产所需的投资因此大为减少,由于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可以将之称为“挤进效应”,智者见智”。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在当今世界。
这时在市场上是个受欢迎的。
在这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发行国债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便会不再保守,政府经常会遇到需要筹资的情况,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
以上所涉及的国债,即拉动私人投资,它们将用于国家项目投资(即用于社会生产)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这些都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财政政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所提出,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将更加明显,政府支出增加便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
这就是挤出效应。
不过,如果政府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时,将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国债买得越多,形象说来,很明显,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它能吸引很多投资者通俗而言,政府也可以利用财政政策产生影响经济的正面效应,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1、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
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这就是说,政府“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
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
财政政策指的是国家通过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调
节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因其直接干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存在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的是财政政策的支出增加导致的利率上升和货币供给减少,从而抵消了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增长作用。
具体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贷市场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增加支出需要政府借款来融资,从而增加了借贷市场的资金需求。
由于资金需求的上升会带来利率的
上涨,借款成本的增加,使得私人投资和消费减少,从而抵消了政府支出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二,货币市场的挤出效应。
政府需要融资来支持财政政策的增加支出,所以会向中央银行借款。
这会增加央行的负债,进而使得政府支出对
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会导致货币价值的上涨,需
求的下降,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第三,政策执行效率的不足。
由于政府往往难以预测经济的反应,而
且政府执行政策的效率受到困难和政策滞后的限制,这会导致政策产生副
作用,抑制经济增长。
总之,财政政策虽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作用重大,但同时也存在
重大的挤出效应。
政府应该谨慎执行政策,注重政策的协调和执行效率。
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
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取决于私人储蓄和投资对市场利率的反应程度和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从而调整货币供给的程度。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不调整货币供给,那么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促进和阻碍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而单纯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和支出受到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奉行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即在繁荣和就业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增加税收或减少公共支出,抑制总需求的增加; 在萧条和出现失业时,或减少税收,或增加公共支出,或双管齐下,在减少税收的同时增加公共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增加有效需求,这样就产生了财政赤字。
这一问题在美国日益严重:财政赤字已突破2万亿美元,而且每年都增加新的巨额预算赤字。
这样,公共支出造成的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也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分岐点在于: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有直接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手段只通过利息率和货币流通速度间接地作用于总需求,而挤出效应则是单纯的财政手段所产生的一种政策效应。
原因: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投资增加会减少民间投资的一种效应。
挤出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政府投资增加会提高市场利率,而市场利率的增加则提高了民间的投资成本,从而抑制了民间投资。
在IS模型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表明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府投资乘数影响下,投资进一步增加,经济中的产出增加,则IS 曲线向右移动,此时利率和产出都增加。
挤出效应的大小是评价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指标之一,如果挤出效应过大,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就不会理想。
挤出效应的大小由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决定。
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
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本文的研究视角集中在政府投资的挤出、挤入效应上,总结归纳了已有研究结论,并就如何减少挤出效应以及提高挤入效应提出政策建议。
一、政府投资当前的经济形势比较令人担忧,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相互糅合、并行存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
为应对周期性问题带来的总需求疲弱,政府需要采用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总需求。
扩大消费、增加投资、鼓励出口是稳定总需求的主要手段。
由于净出口占总需求比重较小,消费对干预政策的反映不够敏感,刺激投资往往成为应对总需求短期大幅下行的政策选项。
也就是说,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关键性抓手。
今年以来,在三大投资领域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压力明显。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为对冲投资下滑的主要力量。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一般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并且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盈利能力弱,因而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民间投资比重很低。
统计数据表明,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民间投资的比重仅仅为23.7%,远远低于民间投资的整体比重。
其中,铁路运输、水利管理等行业民间投资比重尤其低,分别为3.1%和12.3%。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民间投资比重(单位:%)国民经济行业201220132014平均整体61.463.064.162.8基础设施建设21.623.925.623.7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7.829.632.129.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5.426.729.427.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8.822.423.221.5铁路运输业2.63.13.53.1道路运输业11.913.314.513.2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922.424.522.6水利管理业11.312.812.712.3公共设施管理业22.323.525.723.8二、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政府投资是和社会资本投资相对应的概念。
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挤出效应
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挤出效应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是指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
挤出效应的产生原因: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可能是部分的,也可能是完全的。
当私人投资的减少小于政府支出的增加时,这时的挤出效应就是部分的;当私人投资的减少量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相等时,挤出效应就是完全的。
何种情况下政府的挤出效应是完全的,什么情况下是部分的,依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私人投资以如下方式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产品市场上产出水平达到极大,导致在产品市场上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竞争加剧,物价水平上涨,如果在这时货币的名义供给量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必然会由于价格的上涨而减少。
由于产出水平不变,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量(m1)不变,只有使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量(m2)减少。
结果,债券价格会下跌,利率上升,必然导致私人投资支出减少。
私人投资的减少,必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使总需求减少,导致国民收入降低,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使人们的消费随之降低。
这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占”了私人的投资和消费。
短期中,如果工人由于存在货币幻觉或受工资契约的约束,货币工资不能随物价上涨同步增加,企业会由于工人实际工资水平的降低而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因此,短期内就业和产量会增加。
但从长期来看,工人会由于物价的上涨要求增加工资,企业也将把对劳动的需求稳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因此,政府支出的增加只能完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同样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但一般说来,这时政府支出的增加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不会是完全的,原因在于此时的经济社会存在一定的失业,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多少能使就业和产出增加一些。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摘要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出售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
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
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一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一起价格上升削弱了不过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短期中,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小于1大于0,但在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则为1.由此得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The tendency for a goverment budget deficit to decrease investment.编辑本段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
根据IS-LM模型的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挤出效应
浅谈挤出效应摘要: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关于商品货币市场分析而制定政府政策的理论工具。
我国政府提出计划4万亿元投资计划之后,有不少投资者担忧这会进一步挤出私人投资,不利于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以及各种观念点的综述,认为目前情形下政府支出产生的”挤出效应”和”泛挤出效应”淡出。
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挤出效应,还是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泛挤出效应”,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都是可以以配套措施极力避免。
关键词:is-lm模型分析;挤出效应;泛挤出效应;挤进效应“挤出效应”一般指政府投资及支出会引起抑制私人投资或消费下降。
凯恩斯和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都对”挤出效应”进行了论述,认为与乘数效应相对应,政府购买增加的同时也刺激了物品和劳务需求,引起利率上升,而较高的利率往往减少了投资的需求。
财政扩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上升,成本提高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各主流经济学流派都是通过利率变动来定义挤效应的,除了传统的从交易角度说明利率变动带来的挤出效应之外,还有从货币幻觉和理性预期角度分析。
一、”挤出效应”理论的派别回顾(一)希克斯、汉森利用1s-lm模型对挤出效应的揭示通过is-lm分析,is代表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人的关系,lm 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的关系。
两条直线的交点,代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状态。
古典经济学派假定货币需求量是独立于利率变化的,即lm垂直于i轴,平行于y轴,得出的挤出效应是零挤出的(图1)。
凯恩斯假定私人投资与消费与利率变动无关,即lm垂直于y轴,得出完全挤出的结论(图2)。
通过经典is-lm模型,当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假定增加一笔支出为?%=g,则ls右移至is',右移的距离为y1y3,y1y3为政府支出乘数kg与△g的乘积,y1y3=kg?讇%=g。
但实际上收人不能增加为y3,收入增加到y3必须假定利率r没有上升,可实际l利率上升到r2达到均衡。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削弱挤出效应的对策:第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要一致,避免政策本身的内耗和效应的抵消。
第二,政府应努力避免与民争利、与民争投资。
第三,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
第四,长期看,解决供给型挤出效应的最有利措施,同时也是目前刺激需求的最好措施,就是大力鼓励民间投资,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和范围。
简单的说,国债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投资者喜好这种投资工具,因而大量购买,导致资金用于非生产,使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减少,造成企业与政府争资金的情况。
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凑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就非常明显,是有害于生产的,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国债有害论。
当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并且用于国家项目投资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即用于社会生产的话),从而使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降到最小。
FDI的技术挤出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替代国内投资,制造非公平竞争,抑制当地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阻碍技术扩散以及窃取国内企业先进技术情报等事件因素引起的负面效应。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扩张,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力量,会对本国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被挤出市场。
Aitken和Harrison在对委内瑞拉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外资企业在短期内通过迫使本地企业减小生产规模来降低本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市场窃取效应。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政府和个人的消费支出,比如压缩总需求,控制消费,但这样市场购买力不足,需求下降,产品剩余,生产萎缩。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以社会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为前提。
也就是说,这部分闲置资源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国债的形式,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
但是经济资源的总量毕竟是有限的,伴随着经济不断扩张,资源的瓶颈约束迟早是会到来的。
如果累计的财政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已经很大,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惯性影响又收缩不下来,财政从金融市场筹集过量资金,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换句话说,从长期看,我们仍然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况且,从理论上说,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极财政政策本来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短期性的总量失衡进行反周期调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5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时间内仍无法淡出,这个时间跨度显然已经超出“短期”的范围。
连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实施的目标主要放在刺激投资需求上,也可以这样说,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由于我国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则相对缓慢。
这种性质的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性投资行为的推动,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
它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
由于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将部分抵消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乘数效应”。
中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计量分析
中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计量分析作者:向楠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18期◆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以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模型为基础,引用1986-2007年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税收有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并对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结论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影响,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挤出效应挤入效应财政支出税收私人投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
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
因为社会总供给由于短期价格粘性而固定不变,所以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国民收入逐渐增加。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和政府支出G。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如果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不断下降,为了保持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拉动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保持不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移动到IS',可以看到收入从Yo增加到Y'。
如果利率不变,收入可以从Yo增加到Y'',但是由于利率提高到i1,挤出部分私人投资,所以收入只能增加到Y',Y'Y''就是挤出的部分。
政府财政政策的扩张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从而挤出私人投资,导致政府扩大需求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降低。
这就是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模型。
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大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大小。
is曲线斜率和挤出效应的关系
is曲线斜率和挤出效应的关系IS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情况的曲线,其斜率反映了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
IS曲线的斜率越大,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越严格,即利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越小。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增加支出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但由于斜率较大,移动的幅度较小,即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较大。
相反,IS曲线的斜率越小,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较为宽松,即利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增加支出会使IS 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较大,即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较小。
因此,IS曲线斜率的大小直接影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斜率越大,挤出效应越大;斜率越小,挤出效应越小。
此外,IS曲线斜率的大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等。
如果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较高,那么斜率就较小,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较好;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较高,那么斜率就较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较差。
总之,IS曲线斜率的大小直接影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关系,需要综合考虑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情况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挤出效应是指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挤占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增加的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和劳务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量降低,可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政府支出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
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总需求与社会生产能力之间出现缺口,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膨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政府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下降。
这就是挤出效应的一般理论模型。
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应当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以便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增长进行调控时,一定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政策上的矛盾,也就是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于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因素,如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分析,它决定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斜率主要反映的是市场经济中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程度。
由于投资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通常所讲的投资利率的弹性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大;投资利率的弹性小,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小。
如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
如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利率上升的非常高,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
在一个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市场,挤出效应问题不存在,因为政府支出的变化,不受利率水平的影响。
挤出效应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扩大投资需求,一定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资下降,这就减弱了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
我们可以把这种挤出效应界定为需求型挤出效应。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挤出效应。
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为应对社会总需求的不足,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
如果产出效率很低,必会引起社会物价总水平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下,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个人投资需求减少,积极的财政效应减弱。
如果社会产出率高,供给型的挤出效应可能不存在。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编辑]支出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编辑]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编辑]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编辑]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与共生共荣的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一定程度上的排斥。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实际净效应应取决于这两种相反方向的效应的对比。
如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则说明现行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加以适当调整,如果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表明当前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延续。
为使财政政策能够产生更多的挤进效应和更少的挤出效应,当前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1.财政政策必须能够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当私人投资对利率较为敏感时,或者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时,政府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适当收缩建设性财政支出的范围。
因为私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决定了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比较大,挤进效应比较小,而此时建设性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相当程度的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公共财政支出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
而当私人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或经济处于萧条和衰退阶段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比较小,而挤进效应则相对比较大。
因此,在我国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的地位时,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防止经济过热和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此时,一般来说,从资金来源上看,来源于税收的财政支出政策比较好,而来源于公债的财政支出规模必须要加以适当限制。
2.财政支出要同时兼顾“软”、“硬”环境的改善财政支出既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即传统的能源、原材料、、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也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改造,大力兴办、医疗、卫生等行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挤进效应的作用。
事实上,从以往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东西部地区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人力资本素质等“软件”设施的差异上,如果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瓶颈约束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那么,这些地区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必然也难以发挥,政府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最终也难以彻底实现。
为此,今后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应在教育、医疗和保障等方面要有大的作为,财政政策促使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将促使人力资本获得合理定向流动的条件和可能,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的区际分布既然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随着市场的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当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
一般来说,财政资金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产出效率(挤进效应)要显着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政策更能体现政府政策的公平性,有鉴于此,我国当前财政资金的使用在东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地区等要注意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同时要坚持确保重点的原则。
4.全面正确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以上对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挤进效应的,只是从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快慢的角度来衡量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效果的,很显然,这种衡量是不全面、不公正的。
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的内在冲动,以致于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政府的政策不能推波助澜,而应该在讲究效率的同时,更多地体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平稳性。
在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因此,在当前,我国也不宜仅仅用挤进效应或挤出效应的大小来衡量财政政策的得失,而应该服从大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结合其他方面的量化指标如环境指标、公平指标等,来全面综合地审视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具体政策实践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