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

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

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

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

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

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2)(3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

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

“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

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dou)定语气的否定句中常用的否定词还有:“不、弗、毋、勿、未、否、//施于人。

”// // “陛下虽得//明也。

”//// // “少(年轻),未知可句式。

现代汉语常用介词“被”字,构成“…被…”的句式表示被动,用“受”字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加介词“于”,“于”后面再加(主动者)。

”(我不能让吴国的全部国土和十万民众被他人挟制。

)古汉语的陈述句,除上述用“者”、“也”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等句式(二)疑问句——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都要借助于疑问词来欤(与)”、“邪(耶)”表示疑问;有时// “是(这件//一个)美?”// //(哪里)可胜道者也哉!”//(呢)?”// //毒有甚是)?”//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吗)?”种形式。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的特点是句子结构简练明确,使用的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一、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也是其他句式的基础。

主谓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可以表达简单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 吾爱汝。

- 子欲何为?二、主谓宾句式主谓宾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宾语,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如:- 吾赐汝金币。

- 吾见子犹如见真龙。

三、主谓补句式主谓补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动作的属性、状态或结果。

例如:- 吾为人帝。

- 彼宜君子。

四、主系表句式主系表句式是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构成,用来表达主语的属性、状态或身份。

例如:- 吾乃石破天。

- 吾今病矣。

五、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用来强调某一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 犹如骏马奔腾,君子忠义无边。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先。

六、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通过某种连接词或标点符号并列在一起,用来表示并列关系或对等关系。

例如:- 吾欲与子相约,共谋国事。

- 若非亲朋,谁肯帮助?七、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是由一个从句充当状语,在主句中用来修饰动作的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如:- 怀念往事,恨不能倒流时光。

- 知止而后行,可以保身修德。

以上是文言句式的一些基本形式。

穷函天之灵秀,无法尽数其妙。

> 注意:以上文言句式仅供学习参考,实际应用中请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写作目的恰当使用,并结合现代语言风格进行调整和适应。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高中常见文言文句式

高中常见文言文句式

高中常见文言文句式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句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对仗句:即对称句,句子结构对称,常用于表达对立或呼应的意义。

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平行句:句子结构平行,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成分,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例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3.修辞句:通过修辞手法增加文采和表现力,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现象句:描绘自然景物或人物形象,以揭示作者的情感或意境。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反复句: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式,加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文言文句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华丽的修辞、优美的语言构思,展现出古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

在学习文言文时,理解和掌握这些句式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提高写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6、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 坡。”
7、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 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的 句式。
如:“此非空言也。”;“予本非 文人画士。”;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 的逐渐增多。 如:“问今是何世?”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 被动句。翻译为“被”。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 乎(不是......吗)、得无......乎(难 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sky娱乐 sky登录 sky注册;;
在那里嬉戏丶惜夕眼神壹挑,右手壹挥将两个小女孩送到了路两侧,前面の烈马已经冲撞了过来丶两匹烈马,直直の升空,马蹄高高の抬起,险些踩到下面の惜夕丶壹道火红色の长鞭,直接抽了过来丶两道长鞭飞过来,面前の小女子,竟然徒手将长鞭给抓住了丶"找死!""砰砰砰砰。""找死!"惜夕 手两道寒光闪过,直接抹了这两人の脖子他们の元灵从躯体逃出,飞向南风圣城の方向丶惜夕身形壹闪,直接窜了出去,抓住了这两人の元灵,顺势壹抹,元灵立即化作飞灰,身死道消丶"这女人也好强。""他们活该。"抹杀了这两人,并没有影响惜夕の心境,她继续往前走很快便进入了南风圣城 の这座北外城丶宏城占地方圆两千余里,里面各种建筑都是全新の,并没有兴建多少年,可以说是极为奢华の壹座新城,而且这座新城の风水取向,以及布置格局都是全新の,与仙路の其它城池,大为不同丶正因为如此,现在南风圣城の几座外城,平日里也是人满为患,甚至许多修仙者,有时候还 更愿意去几大外城居住现在在几大外城,居住着超过三十亿の人口丶进入这座宏城,惜夕也觉得有些新,这里の街道宽敞明亮,两旁の建筑整齐划壹,

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具告以事。(《鸿门 宴》) 把情况全都告诉了(张良)。
三、省 略 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鼓)而衰, 三
(鼓)而竭…… (3)动词的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 拜(之, 指蔺相如)为上卿。”
(4)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1.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2010 天津)
母亲回来, 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 也就不 再怀疑(担心)她了。(宾语前置句)
2.甫(人名)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2010山东)
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才干拜谒诸位高官大臣, 经 常不被听从、信任。(被动句, 省略句)
(5)介词的省略(主要是“于”“以”) 将军战(于)河北, 臣战(于)河南


(尽1)死如;:草木以永啮州人之,野异蛇无产御异之蛇者人,。黑质公蛇而白章;触蛇草木,
(2)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孟
曰:独子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实战演练: 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特殊句式。
5.强调式判断句:用副词“诚、乃、即、 则、皆、素”等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⑵吾乃梁人也。(国策)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⑷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⑸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⑹且相如素贱人
6.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 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⑴主谓倒置句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 甚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解救他人的危难表现在哪里?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用法,对于我们读懂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2、“……,……也”式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3、“……者,……”式“者”表停顿,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这种形式的判断句没有标志性的词语,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乃”“则”“即”“皆”“诚”“本”等副词表示判断“乃”表肯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则”表肯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表肯定判断,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皆”表肯定判断,如:“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诚”表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本”表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为”字式用“为”字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4、“见”字式用“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列传》)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会被省略。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考⽂⾔⽂句式及⽤法总结 ⽂⾔⽂句⼦翻译,是学习⽂⾔⽂的主要训练⽅法之⼀,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有关⾼考⽂⾔⽂句式及⽤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家阅读参考学习!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中常⽤以下⼏种形式表⽰判断。

1.⽤“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判断形式。

有⽤“……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的。

例如: 莲,花之君⼦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钟⼭记》) 4.⽤否定副词“⾮”等表⽰否定的判断。

例如: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判断。

既不⽤判断词,也不⽤语⽓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壁之战》) 6、其句式有如下⼏种表⽰法: (1)“......者,......也。

”这是⽂⾔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者”,表⽰提顿,有舒缓语⽓的作⽤,谓语后⽤“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也。

”(《史记.了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定同时出现,⼀般省略"者",只⽤“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者”表⽰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余弟安国平⽗,安上纯⽗。

”(王安⽯《游褒禅⼭记》) (4)“......者也。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句式与用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句式与用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句式与用法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道难题。

掌握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用法,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文言文。

本文将介绍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句式和用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场景。

一、趋向结构趋向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常用于表达人物的动作、心理或者学问交流等。

主要由“以”、“为”、“之”等字引导,表示动作目标、动作方式或者心理状态。

例1:以勤勉之心,学习文言文,方能掌握其精髓之所在。

例2:为儒者之风,士子应以德行为本。

二、比拟结构比拟结构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比较来形容事物的特点、性质或者关系。

常用的比拟结构有“如”、“若”、“似”等。

例1:人生若寄于一封书信,每个字都承载着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例2:月色似水,河面如镜,营造出一片宁静而美丽的夜景。

三、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常用于表达两种或多种并列的事物、现象或者观点。

通过使用“与”、“及”、“兼”等词语,将多个成分并列起来,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

例1:人生包含着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我们应当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种种困难。

例2:书籍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四、因果结构因果结构用于表达一个事件或者情况是由另一个事件或者情况引起的关系。

常用的连接词有“由于”、“因为”、“所以”等。

例1: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他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因为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

例2:由于物质贫乏,他在困境中坚持奋斗,所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五、排比结构排比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结构,使句子更加有力和生动。

例1:古往今来,先贤为国家流血牺牲,为社会奉献智慧,为人民谋福祉。

例2:今日之中国,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又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瑰宝。

六、假设结构假设结构常用于讨论假设、设想或者推理等问题。

通过使用“若”、“倘若”、“假如”等词语,引导句子的假设条件。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一、句式结构1. 主谓句型主谓句型是最基本的句型,用于陈述一个动作或状态。

主谓句型的结构为“主语+谓语”。

例如:君子无伤人之心,有战国之志。

汉高祖谢天下,天下皆为汉。

2. 主谓宾句型主谓宾句型是在主谓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等。

例如:为人民服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主谓补句型主谓补句型在主谓宾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补语,用于补充说明主语的特征或状态。

例如:图书馆静悄悄地坐落在郊外。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

4. 连词句型连接词句型使用连词连接两个主谓句型的句子,用于表达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5. 并列句型并列句型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用于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含义或补充说明。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条件句型条件句型由一个条件句和一个主句组成,用于表示某种条件下会发生的结果。

例如:如有困难,可尽快与我联系。

吾愿群公以毛遂自荐。

7. 定语从句句型定语从句句型用于修饰名词,由一个引导词和一个从句组成。

例如:山明水净,石矗云霞。

夫子常诵《诗经》,而不进于《易》。

8. 独立主格句型独立主格句型由一个名词或代词和一个动词短语组成,用于表示伴随、目的、结局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9. 半倒装句型半倒装句型是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一般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动作的主体或表示条件。

例如:黄花山中卧鸟,白马照夜鸣。

得天下英才,当尽量予以重用。

二、句式用法1. 平淡句式平淡句式是指句子结构简单,词语朴实无华,用于表达简单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推而广之,哲人亦不得不慎独。

2. 衔接句式衔接句式是指通过各种连接词将各个句子或词语连接起来,用于表达因果、递进、并列关系等。

例如:不明者以为鸿案鸿案,参以古人之智,旋蒙其诛也。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中⽂⾔⽂常见句式总结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般⽤“是”表⽰判断。

⽂⾔⽂中,在少数地⽅也⽤到了“是”来表⽰判断,如:“不知⽊兰是⼥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1)A者,B也。

这是⽂⾔⽂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也。

所以……者……也”(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与⾮常也。

(……的缘故,是因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也。

(2)A者,B。

◇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余弟安国平⽗、安上纯⽗。

(3)A,B也。

◇和⽒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有⼤功⽽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A,B。

⽆标志,直接判断:既不⽤判断词,也不⽤语⽓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2.⽤“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为”/“⾮”(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环滁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

◇梁⽗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

◇⼈为⼑俎,我为鱼⾁。

◇此悉贞良死节之⾂。

◇此天⼦⽓也。

被动句⽂⾔⽂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的⾏为被动者、受事者,⽽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类型:⼀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些被动词来表⽰;⼆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叫意念被动句。

(⼀)1.⽤“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死⼈⼿,为天下笑者,何也?2.⽤“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燕弱,⽽君幸于赵王。

◇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见”或“见……于……”表被动。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古代汉语句式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

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基本形式为:“……者,……也。

”例如:“___,阳城人也。

”变化形式包括:“……者……。

”、“……也。

”、“……者也。

”以及不使用“者”、“也”的形式。

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使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

练:在一组句子中,不同于其他句子句式的那个是判断句;在一组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那个是哪个。

注意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每段话,使其更加流畅易懂。

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又有谁能像我一样身临其境,感受到物质的浩瀚?)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跑了千里的马,一顿饭可能就吃光一石粟。

)③、比至___,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到了___,车六七百辆,骑兵有一千余人,步兵数万。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人马因火灾或溺水而死亡的人数相当多。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村里的少年们,都养了一只宠物虫子。

)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类型:定语后置;翻译:聚集了___少年们的高超技艺。

)⑦、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从十个弟子女中,都穿着精美的缯单衣。

)⑧、高……阴谋破去___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高祖阴谋被揭穿,___所赐给公子___的封书也被截获。

)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2、变化形式: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D.“者”、“也”均不用的: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人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2)“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3)“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2.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或“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4)“岂庸……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

文言句式总结考点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另外,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固定句式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梁,吾仇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注意:用“者”或“也”表示判断的,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是”。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

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例: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⑥此亡秦之续耳。

注意:用副词“乃”、“则”、“即”表判断的要把这些词替换成“是”;用“皆”、“耳”等辅助表判断的要添加判断词“是”。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例: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翻译时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是”表判断的则保留。

4、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1(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司马迁《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贾谊《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贾谊《过秦论》)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苏轼《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韩愈《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21.作助词⑴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指人、物、事、时、地等。

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②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③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⑵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⑶定语后直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二. 教学重、难点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②“相”和“见”经常用在宾语前置句中。

2.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3)微斯人,吾谁与归?[古汉语中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曷、安、胡、奚、焉、恶3. 介词(多为“以”)宾语前置句(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2)一言以蔽之(3)夜以继日静以修身一以贯之(4)是以(因此)何以(凭什么)4.“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唯余马首是瞻(3)无乃尔是过与?(4)唯弈秋之为听。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四)定语后置句(置定语于中心语后)模式:名词+(之+)……(者)[中心语] [定语]1.“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特]4.“而……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 数量词作定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古代物量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反,数量词短语在中心语后,与现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相似。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补语)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乎”相当与“于”,“诸”相当于“之于”]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六)主谓倒装句(加强语气)1. 甚矣,汝之不惠!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七)省略句1. 省略主语(1)承前省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2)蒙后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蔺相如因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2. 省谓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今肃可以迎操,如将军不可()也。

3. 省宾语(谓语宾语和介词宾语)(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 省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汉语中常见介词]表时间、地点:于、乎、在、以、为(wèi)、自、从、由、至、向、当表原因、目的:为(wèi)、以、用、因、于表对象:为(wèi)、与、于表方式:以、将表被动:为、于(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性的作用。

注意:①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发生的,离开这个语境便失去了活用的基础;词类活用也是临时性的,它和同一个词语具有几种属性是不同的。

②活用为什么,关键要看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就是在句子中的功能。

(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1> 秦地可尽王也<2> 范增数目项王<3> 非能水也<4> 沛公欲王关中④“而”前后的名词:<1> 去今之墓而葬焉<2> 客逾庖而宴(2)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译成现代汉语即成为状语成份。

①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1> 常以身翼蔽沛公<2> 樯橹灰飞烟灭<3> 其一犬坐于前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1> 吾得兄事之<2> 人皆得以隶使之<3> 面刺寡人之过者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1>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良庖岁更刀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1>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用形容词替代跟它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语,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用动词替代跟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将这个动词用相关的名词替换。

①形容词作名词:<1>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 斫直,删密,除正<4> 将军身披坚执锐②动词作名词:<1>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3> 于是余有叹焉<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与谓语产生关联)使动用法就是现代汉语中兼语句的浓缩形式,是让本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且具有使令意义。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特)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表示的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符合客观情况,也可能不符合。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不同点,就是使动用法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观的。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6)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做谓语的动作)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

①等死,死国可乎?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高考文言翻译例句:(1)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2001年全国)(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3)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身被二十余创B.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4)选出四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组()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 而狼未之知也微斯人,吾谁与归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赢乃夷门抱关者也D. 豫州今欲何至客何为者注意:1. 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把握语境的能力,要做到“字则求于句,句则求于篇”。

2. 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对象是我们在阅读和理解古文时需要注意的。

3.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将句子中相应的语法现象体现出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文言文语段翻译(一)【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二)【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三)【原文】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