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常见的_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
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
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 ,着眼于“异” ,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 ,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
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
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
如“吾父死于是”的“是” ,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
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 (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
在古汉语中用“者” 、“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榖米是农民种的。
);(2)“⋯⋯也。
”例如:“农,天下之本也。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3)“⋯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
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
“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
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 、“则”、“即”、“皆” 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格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格式)集锦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之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
表反问,译为“怎么会或怎么能”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何以战《曹刿论战》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4.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
(人、物、事)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9.何如、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l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以是,以故,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1、判断句式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快哉此风!(宋玉《风赋》)5、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6、省略句1)主语省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2)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
(《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屠惧,投(之)以骨。
(《狼》)介词宾语的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7、被动句1)“……于……”式。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2)“……见……”式。
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式。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4)“……为……”式。
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为……所……”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会使用“倒装句”,即将谓语提前。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 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主语、宾语、定语等情况非常普遍。
最著名的例子是“吾与点同舟过三峡,猿鸣三声泪沾巾”。
3. 对仗句:在古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往往需要对仗,即主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定语和中心语等之间需要相对立。
最著名的例子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 比兴句: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在古汉语中,比兴句经常使用。
最著名的例子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 反复句:反复句是指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词序不当句: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的词序可能是错误的,这也会导致句子的语法结构混乱。
最著名的例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特殊句式在古汉语写作中非常常见,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 之” ,以示区别。 “是、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一般不译。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 楚)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恼七零八落人仰马翻,祝你新春快乐马到成功,
前景广阔一马平川。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
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
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 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 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
④某名人参观完自贡恐龙博物
馆后留言:
“能到自贡恐龙博物馆一游,
何幸之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
(三)“为”字被动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 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夜以继日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 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 “谁、何、奚、安、 孰、胡”等。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 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置,容易被我 们忽视。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复合被动句
古汉语常用句式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古汉语中常见的_句式剖析
〔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史记·项羽本纪》
返回本章目录
主语的省略-2
3.〔项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而〔 大王〕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 亡秦之续耳。〔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史记·项羽本纪》
〔姜氏 〕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 〕
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隐公元年》
〔 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渔人 〕具答之,〔源中人〕便要还家。
名词作状语
孟尝君客我。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返回本章目录
区别-3
区别 之三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主语
血战沙场
()
血染沙场
危岩壁立 ()
家徒壁立
各路义军风起云涌
() ()
一霎时,风起云涌, 大雨沛然而降
返回本章目录
词语中的名词状语
海誓山盟 星罗棋布 狼吞虎咽 风餐露宿 南征北战 车载斗量 虎踞龙蟠 风驰电掣 鳞次栉比 土崩瓦解 犬牙交错 抱头鼠窜 力争上游 口诛笔伐 日新月异 日积月累 狐疑 瓜分 蜂起 囊括 奴役 函授 粉碎 掌握 席卷 蚕食 笔直 鼎立 北伐 笔记
表示时间
4.表示 追溯
日食饮得无衰乎? 《战国策·赵策》 用于句首。
译为: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
《国语·晋语》
往日、
时公兵不满五万。
《三国志·武帝纪》
当时
返回本章目录
区别-1、2
区别 之一
省略介词的宾语 名词作状语
请以〔〕遗之。 欲呼张良与〔〕俱去。 两岸秀色,俱可手揽。 不然,将杖杀汝。
区别 名词用作动词 之二
《庄子·逍遥游》 2.介词是“于
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判断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齐谐》者,志怪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不用“也”,形式为:“……者……”。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停顿,形式为:“……,……也”,在这种判断句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如: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形式为:“……,……”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为”表示判断,形式为:“……为……”。
例如:人为刀殂,我为鱼肉。
《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1)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此则云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8、用“是”做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例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总结:判断的谓语常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形式为:“谓语+于……”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例如:举世混住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古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参考:《汉语精讲》(北大)、《古汉语语法十讲》(上海师大)、《古代汉语》(朱振家)、《古代汉语》(荆贵生)、《古代汉语教程》(南开大学)、《古汉语精要》(云南大学)一些不同词性的词,按照句法规则,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形成某些固定格式。
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
为便于阅读和解说,我们应熟悉它们。
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一),含有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固定结构:1,如(若、奈)……何“如、若、奈”为动词,表“办”“处置”“安顿”之意;“何”为疑问代词,做“怎么”“怎样”解。
该结构往往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例如:1,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3,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左传·僖公十五年》)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6,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尽心上》)有时候,“如(若、奈)……何”中间的成分可以省略,简化为“如(若、奈)何”,它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
例如:3>、5>中的“可若何”“可奈何”均可译为“能怎么办”。
“如(若、奈)……何”还可做状语,表强烈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能”,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如(若、奈)之何”“如(若、奈)何”例如:1,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3,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2,……孰与……此为一种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用来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意为“谁”“哪一个”;“与”为介词,意为“同”。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这是本次复习要重点介绍的: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则”“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非”作判断动词。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②城非不高也(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古代汉语—古汉语特有的句式[1]
十四古汉语特有的句式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特殊的句式结构。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判断句的表示法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
例如:“江苏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
”“王老师是苏州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不”字,例如:“李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 古汉语的判断句,多数不用判断词,少数用判断词“是”和“为”。
1 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典型的古汉语判断句,是不用判断词的。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1) “……者,……也”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是辅助性代词,它的作用是复指前面的名词主语;“也”是语气词,其作用是帮助判断,“也”前是直接作谓语的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
”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是“者”字结构(如《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或带“者”的“所”字结构(如《韩非子·五蠹》:“吾所欲者,土地也。
”)。
其形式与上面所讲的“……者,……也”式似乎相同,但实际上“者”的语法作用不是复指名词主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而是分别充当“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组成成分(见本章第一节的有关内容)。
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2) “……,……也”式。
这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形式。
例如:《汉书·张骞传》:“张骞,汉中人也。
”《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
”《战国策·赵策》:“而母,婢也。
”(3) “……者,……”式。
这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形式。
例如:《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古代汉语句式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
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基本形式为:“……者,……也。
”例如:“___,阳城人也。
”变化形式包括:“……者……。
”、“……也。
”、“……者也。
”以及不使用“者”、“也”的形式。
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使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
练:在一组句子中,不同于其他句子句式的那个是判断句;在一组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那个是哪个。
注意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每段话,使其更加流畅易懂。
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又有谁能像我一样身临其境,感受到物质的浩瀚?)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跑了千里的马,一顿饭可能就吃光一石粟。
)③、比至___,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到了___,车六七百辆,骑兵有一千余人,步兵数万。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人马因火灾或溺水而死亡的人数相当多。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村里的少年们,都养了一只宠物虫子。
)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类型:定语后置;翻译:聚集了___少年们的高超技艺。
)⑦、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从十个弟子女中,都穿着精美的缯单衣。
)⑧、高……阴谋破去___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高祖阴谋被揭穿,___所赐给公子___的封书也被截获。
)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四)表示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子运进贵州。)《黔之驴》
(五)表示方式。可用“按照……”、“用……”结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蚕:养蚕衣:穿衣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做官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缇骑按剑而前
进城梯而下之梯:放上梯子下:使动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
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叫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十种。
1.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⑴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译文: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刚才出来,没有(和项羽)告辞,这怎么办呢?“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走我们的和氏璧,却不给我们(秦许诺的)城池,该怎么办呢?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左传·宣公十二年》)译文: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他是国家江山的卫士,为什么要杀他呢?⑵“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学习的是知识道理,又何必理会老师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⑶“独……邪”“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①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难道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唯独害怕廉颇将军吗?⑷“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文言文中常见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句式(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判断句一.基本形式是用“者.也”(1)“……,……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三.无判断词的判断句(1)其色墨(2)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一.省略主语(1)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2)(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三.省略宾语(1)投(之)以骨。
(《狼》)(代指狼)(2)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代指诸葛亮)(3)客从外来,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省略介词(1)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2)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3)坐(于)潭上(《小石潭记》)五.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2)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倒装句一.主谓倒装。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一、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 字 式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滕文公上》
志乎古,必遗乎今。
《答李翊书》
注:于,介词,译为“被”。 “乎”相当于“于”。
返回本章目录
见字式
盆成括见杀。
《孟子· 尽心下》
见 字 式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12 句式
第一节 判断句式 第二节 被动句式 第三节 宾语前置句 第四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第五节 名词作状语 第六节 数量表示法 第七节 固定句式
1
第一节 判断句式
2
返回本章目录
用助词的判断句
亚父者,范增也。
《 史记· 项羽本纪》
判断句的特点
1 . 用 助 词
一般不用判断
词“是”,直
蔡叔,康叔之兄也 。
3.用动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词 “为”
我为赵将。
《论语· 微子》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返回本章目录
用判断词“是”的判断句
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 魏策》
4.用判 此是何种也?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史记· 刺客列传》
断词
此必是豫让也。
“是”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返回本章目录
宾语前置-例外者
1.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未前置。
子夏云何?
诸将云何?
《论语· 子张》
《汉书· 陈平传》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未前置。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 汤问》
返回本章目录
第四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21
返回本章目录
主语的省略-1
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史记· 项羽本纪》 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 〕哭而送之。
《史记· 陈涉世家》
常常可以 省略。
返回本章目录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 而走〔之〕也。 《赤壁之战》
兼语的省略
不如因厚遇之,使〔之 〕归赵。 现代汉语中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的兼语一般 不可以省略 ,古汉语中 的兼语“之 ”常常可以 省略。
返回本章目录
君为我呼〔 之〕入。
《史记· 项羽本纪》
省略介词宾语的条件:
1.介词短语作状语时;
2.介词是“以”、“为”或“与”时。
返回本章目录
多种成分的省略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 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之子孙 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 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 赵策》
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于人为可讥, 在己为有悔。
《史记· 商君列传》
返回本章目录
是-代词
其是知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 宪问》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 里仁》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古代汉语 中的“是 ”多为代
过也。
《左传· 僖公三十年》 《孙子· 势篇》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词,不是
《报任安书》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被 ⒉ 字 ⒊ 式
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战国策· 齐策》 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 言语》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序》
⒋ 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 《颜氏家训· 杂艺》
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
《隋书· 西域列传》
注:“被”,介词。
《 左传· 定公四年》
接用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作谓 语,加助词 “者”、“也” 表示判断。
返回本章目录
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
《韩非子· 解老》
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用副词的判断句
是皆秦之罪也。 《战国策· 秦策》 “皆”、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 陈涉世家》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 淮阴侯列传》 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 项羽本纪》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 霍光传》 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旧唐书· 黄巢传》
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 项羽本纪》
注:“为”,介词,读wé i,译为“被”。“所”,助词。
返回本章目录
被字式 ⒈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左传· 僖公五年》
指前置宾语
。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前置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史记· 项羽本纪》
《岳阳楼记》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 僖公四年》
3.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 项羽本纪》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史记· 项羽本纪》
〔 姜氏 〕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 〕 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 隐公元年》
〔 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渔人 〕具答之,〔 源中人〕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返回本章目录
谓语的省略 1.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而竭。
《左传· 庄公十年》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
《聊斋志异· 促织》
。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的省略-1
1.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
《左传· 隐公元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左传· 庄公十年》
2.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史记· 项羽本纪》
为〔 〕具牛酒饭食。《史记· 滑稽列传补》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的省略-2
3.欲呼张良与〔 〕俱去。 《史记· 项羽本纪》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 〕饮。 (同上)
特殊 判断
夫战,勇气也。
《左传· 庄公十年》
返回本章目录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 齐策》
非判断句的辨识
1.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名词作 《登泰山记》 谓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非判断 句。 《捕蛇者说》 用助词 “者”、 《捕蛇者说》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也”, 非判断 者,其虞虢之谓也。 句。
区别-1、2
区别
之一
省略介词的宾语
请以„‟遗之。
欲呼张良与„‟俱去。
两岸秀色,俱可手揽。
名 词 作 状 语
不然,将杖杀汝。
区别 之二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孟尝君客我。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返回本章目录
区别-3
()
血战沙场
血染沙场
名词作状语
区别 之三
名词作主语
危岩壁立
()
家徒壁立
各路义军风起云涌
()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表示
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
对人的
态度
多奴虏使之。
《史记· 项羽本纪》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同上)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
《三国志· 先主传》
返回本章目录
表示情理或依据
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史记· 陈涉世家》
情理
《史记· 项羽本纪》
2.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
《论语· 卫灵公》
3.螣蛇无足而飞,梧鼠〔 有 〕五技而穷。
《荀子· 劝学》
为之说,使与书俱〔交黄生 〕。 《黄生借书说》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的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动词宾语 具告〔之〕以事。 是代词 《史记· 项羽本纪》 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 “之”时,
以水。
《韩非子· 五蠹》
表示 处所或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道苦之。
《战国策· 齐策》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
《吕氏春秋· 疑似》
方位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 陈涉世家》
返回本章目录
表示时间-1
表示时间
1.表示 动作的 经常或 频数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学而》
用于行动
性动词前。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三节
宾语前置句
16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前置-1
1.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 子罕》
疑问代词作动
沛公安在?
《史记· 项羽本纪》
《赤壁之战》
词的宾语,宾
语前置。此种 最为严格。
豫州今欲何至?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硕鼠》 否定句中代词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作宾语,宾语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论语· 学而》
返回本章目录
《庄子· 庚桑楚》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 秋水》
用于动 词前。 译为: 按时、 按日、 按岁
表示时间-4
日食饮得无衰乎?
《战国策· 赵策》
用于句首。
表示时间
4.表示 追溯
译为: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
《国语· 晋语》
往日、
时公兵不满五万。
《三国志· 武帝纪》
当时
返回本章目录
2 . 用 副 词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非”等 为副词, 译文中的
吾翁即若翁。
《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身非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