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习惯句式

古代汉语的习惯句式

古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参考:《汉语精讲》(北大)、《古汉语语法十讲》(上海师大)、《古代汉语》(朱振家)、《古代汉语》(荆贵生)、《古代汉语教程》(南开大学)、《古汉语精要》(云南大学)

一些不同词性的词,按照句法规则,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形成某些固定格式。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为便于阅读和解说,我们应熟悉它们。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一),含有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固定结构:

1,如(若、奈)……何

“如、若、奈”为动词,表“办”“处置”“安顿”之意;“何”为疑问代词,做“怎么”“怎样”解。

该结构往往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例如:

1,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3,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6,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尽心上》)

有时候,“如(若、奈)……何”中间的成分可以省略,简化为“如(若、奈)何”,它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

例如:3>、5>中的“可若何”“可奈何”均可译为“能怎么办”。

“如(若、奈)……何”还可做状语,表强烈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能”,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如(若、奈)之何”“如(若、奈)何”

例如:

1,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文言句式常见类型

文言句式常见类型

文言句式常见类型

文言句式常见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宾语前置句

5、定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

7、谓语前置句

一、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翻译为“……(不)是……”。常用的几种形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是寡人之过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本、诚、亦、素等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亡秦之续耳。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3)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汝是大家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无标志的判断句(语义上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为所…)表被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完美整理版)

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

基础知识

0418 1750

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疑问、表反问、表感叹、表揣度、表选择、表方式、表因果等七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③奈何、若何(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④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呢、拿……怎么办)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⑤孰与……(与……相比,哪个……)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黄宗羲《原君》)

⑦几何(多少)如:“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段玉裁《戴震难师》)“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安……乎(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何……为(……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殽之战》)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古汉语中常见的_句式

古汉语中常见的_句式
前置。两个条 件缺一不可。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前置-2 3.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 隐公元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宾语因强调 焉,或不焉。 之至也。
《师说》
而前置。用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
《左传· 僖公十五年》
代词“之”
、“是”复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襄公十四年》
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游褒禅山记》
返回本章目录
第五节 名词作状语
31
返回本章目录
表示比喻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老人儿啼。
《史记· 循吏列传》
表示 比喻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 秦策》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 狼》
返回本章目录
表示态度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 说难》
注:见,助词,它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须
出现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用介词“于”字来引进

返回本章目录
为字式 ⒈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 五蠹》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战国策· 燕策》
为 字 ⒊ 式
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 . 用 副 词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贝y,相当于

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

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h e):何不。曷(h e):怎么,何时,何不。叵

(P 0):不可,便;就。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

“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

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

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 “何如”“怎

比得上”

12.所以: 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 “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 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 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 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 “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 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崤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 .指示:指给 ..... 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 .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文言句式大全

文言句式大全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 “… …, … …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②夫战,勇气也。
这一类可以小结为: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二、用“为”、 “是”表示判断。 (一)、用 “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用“是”表判断: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 安、焉、奚”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不自信” “不信自” ②未之有也。“未之有” “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 “不欺余”
省 1、省略主语。 略 2、省略谓语动词。 句 小 3、省略宾语。 结 4、省略介词。
1、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秦王购之千金,邑万家
C、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说明 四句都是省略句。但A句“水中”
前省略“于”,“鸣”后省略“之”。其他三 句省略了介词“以”。B句的“以”在“千金, 邑万家”前,C句的“以”在“鸡”前,D句的 “以”在“五百金”前。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③栗者,民之所种。(……者,……)

④虢,虞之表也。(……,……也)

⑤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

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

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

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

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

二、被动句

1.标准格式:

为……所……

……为所……

于、见、为、被

见……于……

受……于……

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

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古汉语不多见)

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

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

(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

//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此为何若人?

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

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这是本次复习要重点介绍的: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例如: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

4、用“乃”“则”“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非”作判断动词。例如:①问今是何世……②城非不高也

(二)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

1.“者也”表判断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环村居者皆猎户

3. 动词“为”“是”表判断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予非文人画士

(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

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

1.“为所”表被动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为”表被动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于”表被动

(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2)而君幸于赵王

(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4.“见”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见、于”表被动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7. 意念被动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

(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

(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训练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训练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训练

一、判断句式

定义: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判定: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4)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用“是”表示判断。

例:斯是陋室——《陋室铭》

(8)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式

定义: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判定: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3)介词结构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例:投以骨(以骨投)——《狼》

(4)状语后置

例: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基本形式为:“……者,……也。”例如:“___,阳城人也。”变化形式包括:“……者……。”、“……也。”、“……者也。”以及不使用“者”、“也”的形式。

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使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

练:在一组句子中,不同于其他句子句式的那个是判断句;在一组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那个是哪个。

注意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每段话,使其更加流畅易懂。

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

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又有谁能像我一样身临其境,感受到物质的浩瀚?)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跑了千里的马,一顿饭可能就吃光一石粟。)

③、比至___,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到了___,车六七百辆,

骑兵有一千余人,步兵数万。)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人马因火灾或溺水而死亡的人数相当多。)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村里的少年们,都养了一只宠物虫子。)

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常见文言句式特点总结

常见文言句式特点总结

常见文言句式特点总结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或者说,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 主语者,谓语也。例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 主语,谓语者也。例句: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主语,谓语也。// 主语谓语也。例句: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宋,小国也。

③梁,吾仇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4)主语者,谓语。// 主语者谓语。例句:

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②粟者,百姓之所种。

③博鸡者袁人。

2、用动词“是”、“为”表判断。例句:

①臣是凡人。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第三个“为”是语气助词)

3、用“乃、即、本、亦、素、则、必、皆、尽”等副词和语气词“耳”表肯定判断。

例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臣本布衣。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环滁皆山也。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宾主尽东南之美。

4、用“未、非、弗、无、莫”等否定副词表示否定判断。例句:

①君子生非异也。

②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无标志的判断句,格式为: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例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③刘豫州王室之胄。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即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动者),而不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的句式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连接前后的名词、代词以及相应的短语进行判断,形式简捷单一;可是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的形式就比较多,有助词判断句、副词判断句、词序判断句以及动词判断句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助词判断句

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我们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这类判断句的标志.

1、前“者”后“也”句.“……者,……也.”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语气.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格式,后面介绍的三种形式,都是这种句式的变形.翻译时在主谓之间加“是”.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都是名词.译为: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数词.译为:这五点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谓短语加“者”作主语,判断原因或解释情况.译为:强大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略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2、有“者”无“也”句.“……者, ……”

主语后加“者”,谓语后无“也”.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侯列传》)

主语是名词充当的.译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至如信者,国仕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主语是动宾短语充当的.译为:至于像韩信,是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

3、无“者”有“也”句.“……,……也.”

主语后“者”省去,谓语后用“也”煞尾.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动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

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

二、被动句

1.标准格式:

为……所……

……为所……

于、见、为、被

见……于……

受……于……

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古汉语不多见)

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

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

疑问词{

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

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

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f.孔子曰:“何陋之有?”

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四、否定句

文言文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

例:a.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五、省略句

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谓语省略,等等。

例: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b.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c.史朝夕(俟于)狱门外。

六、倒装句(4种)

1.主谓倒装

例:a.痛哉斯言。

b.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有几种特殊规定。下列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正常语序,非这样做不可。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介宾也一样)

例: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b.时人莫之许也。

c.莫我肯顾。

d.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一点古代要求很严格。

例: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左传》)

b.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c.子归,何以报我?

d.而今安在哉?

e.子何恃而往?

③用助词“之”作标志

例:a.夫晋,何厌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用助词“是”作标志

例:a.唯命是从。

b.唯余马首是瞻。

⑤“是”当代词作宾语,可前置。(少见)例:a.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这是根据前后文来理解判断的。)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后置后作补语。

例:a.俱告以事。

4.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定于在中心语前面。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把定语置于中心于之后。

①用助词“者”作标志

中心语+定语+者

例:a.楚人有涉江者。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以上形式可改为正常语序:

定语+之+中心语

②用“之”和“者”共同作标志

中心语+之+定语+者

例:a.石之突露偃蹇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以上形式可改换为正常语序:

定语+之+中心语

③用“之”作标志

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④数词定语后置(也包括数量词)

例: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句有争议)b.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