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完整版)一、介绍文言句式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些句式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形式。

在学习和使用文言语言时,掌握文言句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是文言语言的基础。

本文将全面介绍文言句式,并提供一些常见的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句式。

二、主要句式1. 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文言语言中最常见的句式结构。

这种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没有其他成分。

例句:```吾爱学习。

老师教授知识。

```2. 主谓宾句式主谓宾句式是文言语言中另一个常见的句式结构。

除了主语和谓语外,还包括宾语,宾语位于谓语之后。

例句:```学生读书。

吾愿为人民服务。

```3. 主谓宾补句式主谓宾补句式由主语、谓语、宾语和宾语补语构成。

宾语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宾语的特定状态或性质。

例句:```我认他为兄。

君子善终。

```4. 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由主句和一个或多个状语从句构成。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或补充主句的意思。

例句:```悲声哀诉,泪如雨下。

尔曹身与名俱灭。

```5.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与汉语普通语序不同,它通常把谓语动词或其他成分放在主语之前,以达到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句:```仁者无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 省略句式省略句式是文言语言中另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它通过省略某些成分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常见的省略有主语、宾语、状语等。

例句:```余乡下,历览群书。

人心险恶,项羽忧国。

```三、总结文言句式是研究和理解文言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和掌握文言句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言文章,也能够更好地运用文言语言进行表达。

本文介绍了文言语言中的主要句式,包括主谓句式、主谓宾句式、主谓宾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对文言句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

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

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

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

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

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2)(3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

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

“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

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dou)定语气的否定句中常用的否定词还有:“不、弗、毋、勿、未、否、//施于人。

”// // “陛下虽得//明也。

”//// // “少(年轻),未知可句式。

现代汉语常用介词“被”字,构成“…被…”的句式表示被动,用“受”字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加介词“于”,“于”后面再加(主动者)。

”(我不能让吴国的全部国土和十万民众被他人挟制。

)古汉语的陈述句,除上述用“者”、“也”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等句式(二)疑问句——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都要借助于疑问词来欤(与)”、“邪(耶)”表示疑问;有时// “是(这件//一个)美?”// //(哪里)可胜道者也哉!”//(呢)?”// //毒有甚是)?”//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吗)?”种形式。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古代汉语常有八种句式,分别是: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8、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环滁皆山也。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又试之()鸡,果如成言四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怎么了,你?(现代汉语)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五、宾语前置句(1)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时人莫之许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在安?大王来何操?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六、定语后置句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七、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八、固定句式如:有以、无以、无所、不亦……乎、无乃……乎、如何、如……何、奈何、何……为、孰与、孰……与、有……者等等特殊句式翻译口诀:判断句式,看清标志,翻译要点,“是”为要义。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的特点是句子结构简练明确,使用的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一、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也是其他句式的基础。

主谓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可以表达简单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 吾爱汝。

- 子欲何为?二、主谓宾句式主谓宾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宾语,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如:- 吾赐汝金币。

- 吾见子犹如见真龙。

三、主谓补句式主谓补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动作的属性、状态或结果。

例如:- 吾为人帝。

- 彼宜君子。

四、主系表句式主系表句式是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构成,用来表达主语的属性、状态或身份。

例如:- 吾乃石破天。

- 吾今病矣。

五、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用来强调某一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 犹如骏马奔腾,君子忠义无边。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先。

六、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通过某种连接词或标点符号并列在一起,用来表示并列关系或对等关系。

例如:- 吾欲与子相约,共谋国事。

- 若非亲朋,谁肯帮助?七、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是由一个从句充当状语,在主句中用来修饰动作的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如:- 怀念往事,恨不能倒流时光。

- 知止而后行,可以保身修德。

以上是文言句式的一些基本形式。

穷函天之灵秀,无法尽数其妙。

> 注意:以上文言句式仅供学习参考,实际应用中请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写作目的恰当使用,并结合现代语言风格进行调整和适应。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

(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一、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

(“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二、被动句1.标准格式:为……所…………为所……于、见、为、被见……于……受……于……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

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古汉语不多见)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疑问词{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f.孔子曰:“何陋之有?”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用法,对于我们读懂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2、“……,……也”式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3、“……者,……”式“者”表停顿,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这种形式的判断句没有标志性的词语,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乃”“则”“即”“皆”“诚”“本”等副词表示判断“乃”表肯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则”表肯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表肯定判断,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皆”表肯定判断,如:“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诚”表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本”表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为”字式用“为”字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4、“见”字式用“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列传》)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会被省略。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句式的特点是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常以主谓宾的结构出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

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组成。

例如:“春风吹拂着大地。

”这个句式简洁明了,表达了一个简单的动作。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

例如:“我读书。

”这个句子中,“我”是主语,“读书”是谓语动词,“书”是宾语。

3. 主谓补结构:主谓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属性或状态,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补语组成。

例如:“他高兴地笑了。

”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笑”是谓语动词,“高兴地”是补语。

4. 主谓状结构:主谓状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并附加一个状语。

例如:“夜幕降临,寂静无声。

”这个句子中,“夜幕降临”是主谓状结构,“寂静无声”是状语。

5.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列举或并列多个相同的成分,具有平衡和对称的特点。

例如:“天地广阔,山川壮丽。

”这个句子中,“天地广阔”和“山川壮丽”是并列结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它们丰富多样,为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基础。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进行翻译时,熟悉和掌握这些句式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

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

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体系,它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其中有七种基本的句式:
•主谓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和谓语组成,表示一个完整的陈述或描述。

•主谓宾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动作和动作的承受者。

•主谓补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谓语和补语组成,补语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

•主系表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组成,系动词连接主语和表语,表示主语的性质或状态。

•主谓双宾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谓语和两个宾语组成,表示一个人或事物对两个对象进行行动或给予两个对象的动作。

•主谓状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谓语和状语组成,状语对主谓进行修饰,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信息。

•主谓合句:句子的核心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主语和一个共同的谓语组成,表示两个或多个主语同时进行相同的动作。

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它们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深刻。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句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除了以上介绍的七种基本句式,文言文还有许多其他的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如倒装句、比喻、象征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赋予了文言文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是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一环。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美。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使我们的文字更加精确、准确。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古代汉语句式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

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基本形式为:“……者,……也。

”例如:“___,阳城人也。

”变化形式包括:“……者……。

”、“……也。

”、“……者也。

”以及不使用“者”、“也”的形式。

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使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

练:在一组句子中,不同于其他句子句式的那个是判断句;在一组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那个是哪个。

注意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每段话,使其更加流畅易懂。

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又有谁能像我一样身临其境,感受到物质的浩瀚?)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跑了千里的马,一顿饭可能就吃光一石粟。

)③、比至___,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到了___,车六七百辆,骑兵有一千余人,步兵数万。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人马因火灾或溺水而死亡的人数相当多。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村里的少年们,都养了一只宠物虫子。

)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类型:定语后置;翻译:聚集了___少年们的高超技艺。

)⑦、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从十个弟子女中,都穿着精美的缯单衣。

)⑧、高……阴谋破去___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高祖阴谋被揭穿,___所赐给公子___的封书也被截获。

)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2、变化形式: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D.“者”、“也”均不用的: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句式类型,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类型,并提供相应的例句。

一、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例句:吾乃齐国之臣。

二、主谓宾句:主谓宾句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表示动作的行为对象。

例句:君王以仁义待臣民。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将原本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常用于强调或改变语气。

例句:人心思变,世事难料也。

四、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组成,彼此之间没有主从关系。

例句:山高水远,道远情更长。

五、连接句:连接句通过一些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分句连接起来,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比拟句:比拟句通过使用“如”、“若”等词语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相似关系。

例句:君子如水,处高则安静。

七、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由一个副词或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例句:虽败犹荣,为国捐躯。

八、条件句:条件句通过使用“若”、“如”等词语表示假设或条件,并引导一个后续的结果。

例句:若有人问,我愿乐道之。

九、让步句:让步句是用来提出一种与事实相反的观点或情况,并表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存在。

例句:纵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十、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常以“何/奈/焉”等词开头。

例句:何其美哉,此景之壮观!十一、比喻句:比喻句通过使用比喻手法,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

例句:人生如梦,亦如流水。

十二、修辞句:修辞句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句子,包括夸张、反复、排比等。

例句:岁月峥嵘,光阴荏苒,转眼已逝。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类型和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丰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句子。

在学习和使用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句式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古人所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古典文学语言,其表达方式和句型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句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

一、主谓结构文言文的主谓结构通常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谓语”。

例如:夫人者,主之也。

(主语:“夫人者” 谓语:“主之也”)二、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

例如:吾爱汝。

(主语:“吾” 谓语:“爱” 宾语:“汝”)三、主谓宾补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补结构由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 + 补语”。

例如:望后生之兄弟,视作胄如也。

(主语:“望后生之兄弟” 谓语:“视” 宾语:“作胄” 补语:“如也”)四、主谓状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状结构由主语、谓语和状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谓语 + 状语”。

例如:人皆有不足,而自行者允。

(主语:“人皆有不足” 谓语:“允” 状语:“而自行者”)五、主系表结构文言文中的主系表结构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系动词 + 表语”。

例如:君臣之间,礼为纽也。

(主语:“君臣之间” 系动词:“为” 表语:“纽也”)六、倒装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

主谓倒装是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前置倒装是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1:明月几时有?(倒装句式:“有几时明月?”)例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倒装句式:“鸿鹄之志燕雀安知?”)七、省略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结构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

在句子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逻辑关系,省略部分词语,使句子更为简洁。

例:出使无名,忍辱负重。

(省略结构:“(他)出使无名,(他)忍辱负重。

”)总结:以上所列举的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主谓状结构、主系表结构、倒装结构和省略结构。

文言文句型归纳

文言文句型归纳

文言文句型归纳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具有一些独特的句型。

以下是对文言文句型的归纳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正副句式:1. 主谓式:主语+谓语,表示事物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宾语补语式:动宾结构+宾语补语,表示对主语的补充说明。

例如:往事不堪回首,凭栏惆怅。

3. 同主句式:以“因为”、“所以”等引导的主从句结构,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鱼跃此时海,君别意偏暗。

4. 比拟式:以“如”、“若”等引导的主从句结构,用来进行比较。

例如:人生如梦,一尽万年空。

二、连词句式:1. 并列并行式:使用“与”、“或”等词连接并列或并行的词、短语或句子。

例如:风绕院空,竹怜堂暖;阳光明媚,花朵绽放。

2. 递进式:使用“不但……而且”、“不仅……而且”等引导的结构,表示逐步加深或扩展的意义。

例如:不但贫苦,而且饥寒交迫。

3. 转折式:使用“然而”、“但是”等引导的结构,表示与前一句相反的意义。

例如:杯盘狼籍,然而心情依旧。

4. 让步式:使用“虽然”、“尽管”等引导的结构,表示让步或条件的关系。

例如:虽然困难重重,尽管勇往直前。

三、倒装句式:1. 全倒装: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以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或时间、地点等的信息。

例如:冲冠一怒为红颜,依依惜别离人间。

2. 部分倒装:将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以表示强调或疑问的语气。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四、省略句式:1. 动词省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省略动词,以达到简明的表达。

例如:天时人事皆有分。

2. 主语省略:在上下文明确的情况下,省略主语,使句子更加简洁。

例如:生活只有奋斗才能有意义。

以上是对文言文句型的简要归纳,仅供参考。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学习并灵活运用这些句型,进一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一、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

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

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

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

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

如“吾父死于是”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

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

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榖米是农民种的。

);(2)“……也。

”例如:“农,天下之本也。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3)“…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

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

“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

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 “环滁皆(都是)山也。

”二是用“为”(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文言文用“非”这个特殊否定副词,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此计非(不是)我谋也。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者,非(不是)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古汉语中,表示一般否定语气的否定句中常用的否定词还有:“不、弗、毋、勿、未、否、无、莫”等。

例如:“大勿(不要)侵小。

”// “己所不欲,勿(别)施于人。

”// “师道之不(没有,不曾)传也久矣。

”//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不)能用也。

”// “小学而大遗,吾未(没有)见其明也。

”// “今为君计,莫(不)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少(年轻),未知可否(不可)?”古汉语的陈述句中,还有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被动的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常用介词“被”字,构成“…被…”的句式表示被动,而古汉语中常用介词“于”、“为”、“见”、“为…所…”等虚词表示被动。

例如:“兵败于(被)陈渉,地夺于(被)刘氏。

”// “邑有成名者…为人迂纳,遂为(被)猾骨报充里正役。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被)欺。

”古汉语还可用“受”字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加介词“于”,“于”后面再加主动者,构成“…受(动词)于(主动者)”的句式表示被动。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挟制,动词)于(被)人(主动者)。

”(我不能让吴国的全部国土和十万民众被他人挟制。

)古汉语的陈述句,除上述用“者”、“也”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等句式外,还有常在句尾用“也”、“矣”、“耳”、焉”等语气词作为一般陈述句的句型标志。

例如:“吾尚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了)。

’”// “权曰:‘老賊欲废汉自立久矣(了),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罢了)。

”//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北面),无陇断焉(了)。

”(二)疑问句——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都要借助于疑问词来表示疑问。

有时用疑问代词“誰”、“孰”、“何”表示疑问;有时用疑问语气词“乎”、“欤(与)”、“邪(耶)”表示疑问;有时两者齐用。

例如“且行千里,其誰(哪一个)不知?”// “是(这件事)可忍(忍心),孰(什么)不可忍?”// “吾与徐公孰(誰,哪一个)美?”// “王曰:‘何(什么)为(做,干)者也?”// “何(哪里)可胜道者也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呢)?”// “王曰:‘齐无人邪(么)?”// “孰(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呢)?”//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吗)?”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可分为问句、测度句、设问句、反问句四种形式。

“问句”即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问题,是“疑而又问”;“测度句”即告诉对方一件事,表示一种猜度和怀疑的语气,具有迟疑不决的感情色彩,但不一定要求别人回答,是“疑而不问”;“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的“自问自答”,常用的语气词有“何”、“孰”等。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反问对方,表示断定的语气,是“不疑而问”。

古汉语“一般问句”常用的语气词有:“乎”、“哉”、“邪(耶)”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测度句”常在句首或句中用“其”、“盖”、“似”、“若”等语气词作为标志;“反问句”常用的语气助词是:“岂”、“宁”、“得无”、“无乃”、“不亦”等。

一般问句,如:“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吗)?”//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呀)?”// “王曰:’齐无人邪(吗)?”测度句,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可能)皆出于此乎?”// “盖(大概)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山有小口,仿佛若(好像)有光。

”// “若(好像)闻蔡(国)先卫(国),信乎?”// “叶徒相似(像),其实味不同。

”设问句,如:“所以然者何(什么)?水土异也。

”// “然则孰(怎么,怎样)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怎样)明之?由封建而明之。

”“反问句”,如:“赵王岂(难道)一璧之故欺秦耶?”// “王侯将相,宁(难道是)有种乎?”//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君返其国而有私也,无乃(不是)不可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不是)说(yue高兴)乎?”。

(三)祈使句——祈使句,即说话人请求或命令对方去做某一件事,或者劝阻、禁止对方不要做某一件事的一种句型。

古汉语中常用“唯”、“愿”、“其”、‘请”等虚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请求、命令或劝阻、禁止的语气。

例如:“唯(请)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阙秦以利晋,唯(希望)君图之。

”//“愿(希望)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吾其(还是)还也。

”// “其(应该)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 “寡人窃闻秦王好音,请(请您)奏瑟。

”// “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请允许)完璧归赵。

”// “璧有瑕,请(请让我)指示王。

”在古汉语中,“请”作为表示祈使的语气词,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叫听话人有所行动,如“请奏瑟”;一方面是说话人表示自己将要有所行动,希望能得到听话人的同意,含有“请让我”或“请允许我”的意思。

如“请指示王。

”(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四)感叹句——感叹句的目的在于抒发说话人的感情,要求听话人表示同情或使听话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感叹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惊喜和赞叹;另一类是表示悲伤和厌恶,包括愤怒和憎恨。

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有“嘻”、“嗟”、“嗟乎”、“也夫”、“哉”、“也哉”、“矣哉”、“呜呼”等。

这些叹词没有固定的用法,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视具体句子的意思而定。

例如:“嘻(咳),技亦灵怪矣哉(啊)!”// “嗟乎(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莫我知也(呀)!”// “九世之亲族,一举而灭亡,可哀也哉(呀)!”// “民言无嘉,憯(can 警戒)莫惩,嗟(哦)!”//“呜呼(啊哈)!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先生欺余哉(呀)!”// “有是哉(呀),子之迂也!”(你的迂腐竞是这样的呀!)古汉语的“哉”字表示感叹,一般用在句尾,而这个例句的“哉”却用于谓语,倒置在主语(“子”)的前面。

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感叹句的特殊句式。

由上述感叹句四种类型的例句可见,感叹句的特征不是表现在词句的形式上,而是表现在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上。

据此,便可确定有关叹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具体感情。

本讲所述的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就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和语调来划分的。

总之,在古汉语中哪种感叹句属于哪种类型,一般都是用语气词作为标志的。

不论它是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语气词的作用是贯穿全句,决定感叹句的性质的。

(第四讲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