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之人之初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三字经完整版本
第九课 自羲农
•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第十课 周辙东
•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第十二课 炎宋兴
• 炎 宋 兴 , 受 周 禅。 • 十 八 传 , 南 北 混。 • 辽 与 金 , 帝 号 纷。 • 迨 灭 辽 , 宋 犹 存。 • 至 元 兴 , 金 绪 歇。 • 有 宋 世 , 一 同 灭。 • 并 中 国 , 兼 戎 狄。 • 九 十 年, 国 祚 废
第十三课 明太祖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 □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第五课 高曾祖
•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 此十义,人所同,
•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第十一课 魏蜀吴
•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 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第六课 凡训蒙
•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 •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正雅国学解读《三字经》全文
正雅国学解读《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三字经》____人之初,性本善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能咏吟。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
,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国学三字经 全文
国学三字经全文《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全都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散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我国采纳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三字经解释: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三字经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rénzhīchū人之初xìngběnshàn性本善xìngxiāngjìn性相近xíxiāngyuǎn习相远【注释】人:泛指众人。
初:初生,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来。
相近:相去不远。
习:后天的习惯。
远:相差太远。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话。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再是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赏析】善良是有颜色的,白如鸽、纯如诗。
善良是有温度的,暖若春光,温如^衾被;善良是有重量的,如棉絮堆积,似浮云拥叠。
善良是有形状的,如蝶舞花经飞,似仙子摇步;善良是阳光,是雨露,拥有善良,就拥有了人间的美好。
美好^是善良的特征,一个人因善良而美好。
善良是人生的追求。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 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称为“四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仁、义、礼、智、信叫做“五常”,这五种不变的法则是处事做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 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 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 称为三王。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 直到纣的灭亡。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持续的历史最长。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 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 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三字经故事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三字经》故事(1----1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苟:假如、苟若。
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注释]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全文逐条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三字经的全文解释?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更多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人之初 三字经的含义解释
人之初三字经的含义解释
《人之初三字经》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指经典的《三字经》。
它的教导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给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哲理:人们生而具有的本性是善良的,虽然各个人的性格不同,但有相同的根源。
三字经有其它多种解释,比如“性本善”意味着,人性本质是善良的,有一种天性可以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善良。
“习相远”意味着,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经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习惯,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人们应该根据这句话来理解自己。
我们应该认识自己的本性,懂得怎样发挥本性的优点,而不要一味地模仿别人而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情;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应用适当的习惯和行为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此外,根据三字经的含义,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仍然存在于当今的社会空间中。
比如,每个人都有做一个正派人的义务,倡导信仰自然,记住恩威并行,让善恶有报,而这些都反映着中国古代传统礼教的思想,并被认为是行为良好的指南。
三字经也可以有助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累计,以及需要构建的框架,有了三字经的教导,可以促进人们更加坚持和行动起来,避免盲目追求,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和谐社会,营造美好未来。
总之,《三字经》以深厚的哲学思想,为人类智慧、伦理行为提
供了一种深刻的指导,对社会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宣扬三字经,将它作为习惯行为的共同准则,以更好、更公平的社会发展的目标,努力推动以和谐的共赢为核心的社会发展。
新版三字经 人之初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昔贤母,善教子,孟断机,岳刺字,养不教,亲之过,教不学,儿之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为人子,方少时,尊长辈,习礼仪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能让梨,小孔融,手足谊,记心中孝与悌,须继承,长与幼,骨肉亲,亲养儿,多苦辛,报春晖,寸草心亲有教,儿恭听,做错事,即改正,亲有过,谏其改,情意切,语和蔼家务事,乐担承,洗碗筷,扫门庭,家爱我,我爱家,推此心,爱中华晨早起,理容装,齐抖擞,上学堂,朝霞艳,国旗升,凝眸立,添豪情新时代,育新人,德智体,美与劳,首德育,倡四有,沁心田,新苗秀求知识,甘勤奋,昔苏秦,锥刺股,强体魄,闻鸡舞,矫如龙,健如虎诗书画,歌舞曲,辨美丑,分清浊,常劳动,多磨炼,经风雨,见世面惜校誉,敬师长,爱好友,守规章,知而行,可成器,全发展,莫偏废求学者,贵恒心,磨铁杵,可成针,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人渐长,入社会,我如粟,民如海遵法纪,讲公德,勤工作,尽职责,刘少奇,论修养,身作则,人敬仰周恩来,济世穷,甘尽瘁,矢为公,朱老总,先士卒,扁担情,世传颂乐助人,有雷锋,少索取,多献奉,焦裕禄,好公仆,一身死,万民哭人相处,贵诚谦,待人宽,律己严,笃友谊,管与鲍,重道义,择善交三人行,有我师,见人善,即思齐,已不欲,勿施人,已欲达,则达人见危难,勇相帮,救溺童,司马光,罪与恶,源于贪,种苦果,终自尝汉杨震,拒受金,廉洁者,世同钦,爱公物,重公益,胸坦荡,全大局阅古今,国与家,成由俭,败由奢,青少年,行莫差,纵私欲,等泥沙论人际,应知礼,态度好,语言美,重环保,草芊芊,绿世界,碧云天我中华,礼仪邦,讲文明,国运昌,华夏史,似长河,五千年,豪杰多炎黄德,尧舜继,禹治水,周制礼,秦始皇,四海一,汉武帝,拓疆域唐太宗,贞观治,清康熙,多建树,苏武节,骨铮铮,直谏镜,有魏征范仲淹,怀天下,宋包拯,锄横霸,岳家军,复河山,文天祥,寸心丹戚家军,倭胆寒,郑成功,复台湾,举先贤,难尽说,如薪火,传不绝近百年,列强欺,烧圆明,割我地,我志士,拍案起,反侵略,雪国耻林则徐,毁鸦片,三元里,民血战,冲敌舰,邓世昌,试维新,康与梁到近代,出伟人,垂史册,立功勋,先行者,孙中山,倡民主,帝制翻建共和,扶农工,怀博爱,望大同,毛泽东,闹革命,率工农,奋长缨驱日寇,掀三山,新中国,屹东方,总设施,邓小平,拨乱流,反于正倡改革,勇开放,龙腾飞,民安康,思往事,心潮涌,明国情,知任重我传统,最悠久,根基厚,枝叶茂,孔孟出,儒学立,重教育,说仁义老庄起,墨韩兴,曰百家,各争鸣,孙武子,兵法精,传中外,久弥新楚屈原,赋离骚,投汨水,品格高,司马迁,撰史记,不掩恶,不虚美李太白,诗之仙,一斗酒,诗百篇,杜少陵,诗之圣,民疾苦,寄深情苏辛词,关王曲,艺苑花,香馥郁,曰三国,曰西游,曰水浒,曰红楼四小说,誉神州,此瑰宝,流传久,鲁迅笔,力千钧,振聋聩,醒民魂郭沫若,沈雁冰,文坛上,各峥嵘,我先贤,聪且慧,发明多,功至伟造纸针,黑火药,华夏人,首创造,浑天仪,张衡制,圆周率,祖冲之精医道,汉华佗,传织机,黄道婆,李时珍,编本草,徐霞客,探险奥今科技,高尖精,裂原子,放卫星,研物种,探基因,计算机,妙通神加速器,转如电,游太空,光子箭,学术界,聚群英,如天河,闪银星华罗庚,孙冶方,钱学森,李四光,好榜样,在前头,勇攀登,上层楼文化高,虎添翼,求富强,争朝夕,我疆域,广无垠,黄土地,育斯民从昆仑,到海滨,山和水,皆可亲,有五岳,有五玲,或雄峻,或秀挺黄河阔,长江长,珠水秀,龙江壮,数宝岛,首台湾,连大陆,情相关古长城,气势雄,古运河,帆樯通,都江堰,水患息,丝绸路,联西域国境内,多民族,究其数,五十六,百千年,共一家,同携手,建中华龙传人,遍海外,赤子情,终不改,观风云,看世界,进则昌,退则败好儿女,细思量,读此经,当自强,乘长风,冲天起,振中华,齐努力。
三字经小故事: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小故事:人之初性本善【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苟:假如、苟若。
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不过,因为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点评】人生下来原本都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原文】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关注孩子,并认真教育孩子。
【点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致志,一刻也不能放松。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育他。
【点评】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教育,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原文】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点评】仅仅教育,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点评】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的必经之路。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分,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点评】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布置作业。生字练习或诵读。
教学后记
科目
校本课程
年级
六
班级
24-28
时间
2011年9月22日
课题
《三字经》之养不教,父之过
节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宜”“琢”“义”“方”“执”“融”“弟”等字。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法提示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2)两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本来接近,但是学习的效果却迥乎不同,为什么?
(3)这里所提供的弈秋的故事,只是辅助领悟《人之初》的文章精义,无需在这一典故上做过多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概,形成整体的生动认识即可。
4、指导朗读:
(1)听老师范读。
(2)播放音频,让学生跟读。
(3)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联系实际拓展。
1)结合[故事]《周处除三害》引导学生思考。读一读这篇故事,结合学过的
《三字经》你懂得了什么?
2)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说说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有什么感受。
3.了解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初步理解幼年学习知识和重视孝悌的道理。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初步理解幼年学习知识和重视孝悌的道理。
教法提示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的《三字经》大家还记得吗?下面请全班一起开火车背诵一遍,然后再齐背一遍。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
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
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 (有义方)
3.讲“弈秋教棋”的故事。
(1)这一故事以弈秋的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效果为正反教材,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科目
校本课程
年级
六
班级
24-28
时间
2011年9月9日
课题
《三字经》之人之初节次1Fra bibliotek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1、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2、解释重点词语:
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二、新授:(1)自读、合作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
(2)字句梳理:①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第一个“教”是指父之教,第二个是指师之教。过:过错。严:严格、严厉。
②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教学后记
科目
校本课程
年级
六
班级
24-28
时间
2011年9月15日
课题
《三字经》之昔孟母
节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教法提示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的《三字经》大家还记得吗?下面请开火车背诵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