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
季羡林《幽径悲剧》课文内容(苏教版八上)
季羡林《幽径悲剧》课文内容(苏教版八上)幽径悲剧季羡林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足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
至因此什么联系,我差不多记忆不清、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特别少到这个地方来的。
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事实上是颇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不管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目。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依然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
然而在山上,尽管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然而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
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绝可不能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罗天涛《幽径悲剧》]幽径悲剧
[罗天涛《幽径悲剧》]幽径悲剧一:[幽径悲剧]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
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
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
幽径悲剧读后感幽径悲剧读书心得五篇
幽径悲剧读后感幽径悲剧读书心得五篇《幽径悲剧》是现代文学家季羡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这篇通过对曾经生长在幽径旁边的一棵紫藤不幸命运的描绘,提醒人们学会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大自然生命万象的尊重。
关于《幽径悲剧》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的《幽径悲剧》读后感范文,欢送大家来参阅。
家门前的这条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里的小径,“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门前的这条路是用红色的砖块铺成的,因为不断有鞋子和车轮的踏过、驶过,它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满脸皱纹。
但是,它却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如果说季老先生的那条幽径是悲剧的话,那这条路就是喜剧了。
这条路铺成的时候,我才学会走路。
听妈妈说,那时候,她总是领着我在这条路上练习走路。
妈妈让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几步,蹲下,我踉踉跄跄地扑到妈妈的怀中。
小时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爷爷拿着小板凳坐在小路边,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听爷爷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
这条小路和我一起认真倾听着爷爷动人的故事,嫦娥姐姐为不让坏人吃下仙药而自己吃下仙丹,飞向了寒冷的月宫而不能与家人团聚了。
无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家庭,从此天河两隔,难得团聚,我们听得好感动,好伤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边有一棵石榴树,一到秋天,树上就挂满了只有鸡蛋大小的红石榴,像一盏盏小灯笼,我们这群孩子看到这么美的石榴树,不忍心摘下这些红通通的“小灯笼”,只是轻轻地摸一摸它。
到了冬天,石榴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我们看了都觉得心疼,便把彩带系在树枝上,小石榴树又充满了生机。
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戏、打闹,好不热闹。
可是不久后,因为路太窄影响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们也不常来玩了,小路显得寂寞。
为了让小路恢复往日的生机,我在路旁种了些迎春花,现在的小路又和从前一样生机勃勃了。
踩着小路我一天天长大。
我也越来越懂得,美的事物绝不可消灭,世界上应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恶丑。
《幽径悲剧》教学 图文
幽径之美
平平常常却大有来头 四季湖、山景物之美
幽
径
形香色声具体描绘
之
藤萝之美
美
历经“浩劫”地位重要
藤萝悲剧——毁于愚氓 悲哀至极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 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 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1.层层铺垫突出中心。 本文在多处作了铺垫。写幽径,写众多古藤,都是为写那一棵古 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在“文革”中都未能幸免于难,而独有这 一棵躲过了劫难,为下边写它受到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 从全文看,前边的描述为后边的抒情作铺垫。这样就更好地突出 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十分关注和热爱这个中心。 2.描写细腻生动,感情深沉丰富。 文中心理描写细腻,作者写自己对古藤之死感到悲哀,引起别人 无法理解的痛苦。用拟人手法所写的一棵古藤的心理,也是作者 心理的反映。“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感到万分委屈,又 投诉无门”,这些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心声。
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来自《点拨》
北大开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
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
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
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
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
部分来自《点拨》
1. 课文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之美的? 【答案】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 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 在目”。
部分来自《点拨》
2.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 幽径之美?
【答案】突出幽径藤萝,显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 常地位,幽径够美了,但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 可以想见藤萝的美比幽径的美更给人以吸引力, 引起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为了更好的突出 古藤萝的美) (烘云托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生悲剧,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寓意解读。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2)教师点评,总结分析结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生悲剧。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推荐相关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四、课后作业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对他们的看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季羡林《幽径悲剧》课文内容(苏教版八上)
季羡林?幽径悲剧?课文内容〔苏教版八上〕幽径悲剧季羡林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
足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络的。
至于是什么联络,我已经记忆不清。
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很少到这里来的。
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目。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
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
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绝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欢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季羡林《幽径悲剧》课文内容(苏教版八上)
季羡林《幽径悲剧》课文内容(苏教版八上)幽径悲剧季羡林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确实是这一条路。
足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
至因此什么联系,我差不多经历不清。
留在我经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寂静的地点。
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专门少到那个地点来的。
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事实上是颇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曲折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不管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看起来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看起来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要紧是在夏天。
现在绿叶接天,红荷映目。
看起来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依旧在湖中,一到冬天,因此都有白雪覆盖。
在湖中,往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
然而在山上,尽管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但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补偿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
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绝可不能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奇异的幽径,情形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奇异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流连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许多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3篇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走近名人,成为名人我当评论家我当文学欣赏家我来寄语二、我当评论家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1、出示要求:(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__有感想处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1、观看短片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
《幽径悲剧》
超级链接
“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 也为你。” ——弥尔顿
超级链接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 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 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 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 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古藤生长在幽径中,使幽径更具神奇的 色彩。古藤的被毁,有损于幽径的神奇, 因而是幽径的悲剧。
文章除了写古藤萝的悲剧,还写 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悲剧。
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 了“美”,你怎样理解? 在行文中 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体味文章之中的语言魅力.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 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翁 翁的风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 丛. 问: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 的感觉?
.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 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季 羡 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 )山东清平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 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世人称其为 “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是国 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梵文、 巴利文专家。他精通英语、德语、梵 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 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 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 等方面卓有建树。他曾长期致力于梵 文的研究和翻译,还创作了许多散文 作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 《季羡林散文集》。
季羡林《幽径悲剧》课文内容(苏教版八上)
季羡林《幽径悲剧》课文内容(苏教版八上)幽径悲剧季羡林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
足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
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
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很少到这里来的。
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目。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
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
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绝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
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
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
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3.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
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季羡林散文《幽径悲剧》
季羡林散文精选《幽径悲剧》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很少到这里来的。
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目。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
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
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熟记《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及相关事件。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象征意义: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幽径的象征意义。
4.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熟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理解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和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谈话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幽径悲剧》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熟记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 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如幽径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故事中的体现。
5.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记《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3. 深入思考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分析、象征意义探讨和主题思想思考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环节,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涉及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如《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拓宽阅读视野。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导入: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最新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
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
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
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
而作者却众人皆醉而吾独醒,将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学生进行自由猜想)同学们都猜了很多,文章到底是写的什么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时间三分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你们能用笔圈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语句,读完后交流;并请你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以及阅读习惯,为待会儿的点评作准备。学生读完后交流,遇到学生难以解决的教师点拨。然后请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教师指导他们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片段。
2、如果你是作者的同事,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你也发现了幽径,你看到了和作者一样美的“新大陆”,你要回去告诉其他同事,想让他们和你一起去欣赏,你会怎么对他们描述?可以参考作者的描述。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课后练习四。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有一位“愚氓”看到作者的这篇文章,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写在家本上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主要学法:自读、感悟、品味、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由旧课导入新课。我们去年学过一篇北大学子怀念母校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既是北大学子,又在北大任教的北大人的关于北大的文章《幽径悲剧》板书《幽径悲剧》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幽径悲剧
教材分析: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计:
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教学设想: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课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揭示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三、检查预习,展示预习笔记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释题:师:我们不要看课文内容,你认为文章会写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