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挑战》有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7d61dd9f90f76c661371a28.png)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一)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着《教师的挑战》一书,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
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
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
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
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
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模板7篇)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模板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2531e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6.png)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模板7篇)《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第1篇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事”说师生关系》这一本书,书中对现在的“师生关系做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加明白、更加深刻的明白教育的道理。
其中文章中“教师是一面镜子”对我的教学有所启发。
1、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一面镜子,他们很希望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看到自己被尊重的影像。
在班级里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不要因为孩子有某些不好的行为而不尊重他们。
如经常能看到有些教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当着很多的人,大声的训斥孩子,这样的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没有尊重孩子,反而让孩子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如果教师尊重孩子,就应该单独和孩子谈谈,效果要比第一个有效多了。
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才能尊重教师。
教师要学着蹲下来了解孩子,蹲下来向孩子学习,这样孩子才能更多的向教师学习,以后孩子走入社会时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尊重别人了。
2、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深深的影响着学生。
学生常常把喜爱的教师当作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因此时常去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于不被注意到的小动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及平时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点滴做起,并且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长期的影响学生。
好的行为可能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而不好的行为也可能会对学生的今后产生长期不良的影响,祸害终生。
特别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需要做到这一点,因为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身上去时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弥补缺点。
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坦诚的面对学生,并及时加以改正,以自己面对错误时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错误、改正错误,从而给学生一面镜子让学生从中照到喜悦和通往成功的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多一点的微笑,多一点认真,多一点细心和周密,多一点的坦诚,多一点关爱。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精选7篇)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ace6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5.png)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精选7篇)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精选7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心得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1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佐藤学教授说道。
这让我想起了书中介绍的一个教学场景:这是以一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
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
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
如果我在课堂上碰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我肯定会说:下课后,老师再单独和你解释。
这样做,就是不想影响上课节奏。
可是,小林老师没有这样处理,因为他知道这会使健治后面的课堂学习效率为0,他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解释,直至他明白为止。
本应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钟。
有必要吗?这让我产生了疑问。
但再往下阅读,这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
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
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气氛。
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读了此书,才发现自己原本对关注每位学生,提高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非常狭隘的层面上,和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观点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时,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
其实不然。
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观点同样精彩,教师不应刻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b2d0e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5.png)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教师的挑战》读书篇1“高效课堂”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更是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其核心内容,以此实现师生教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通过学习《教师的挑战》一书,结合自身实际,就“高效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谈几点认识。
1、师生创建学习共同体,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而开展的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
完成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师生必须共同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使“高效课堂”实验站在教育改革理论的前沿,它要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观,摒弃教师站讲台我讲你听的讲授式教法,改之以教师走下讲台,以学生学习指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实现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相长,实现互助性学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创建学习共同体,开展互助性学习的前提。
学习小组建立应当保持总体水平的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以此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组内各成员也应当逐步培养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意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应有一种积极互帮的团队精神。
2、明确目标和责任,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关键。
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实现的主要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合作学习也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才能使合作有顺序、高效率。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a549d3b8f67c1cfad6b88f.png)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师的挑战》读后感宁静的课堂“不宁静”——读《教师的挑战》有感寒假里,学校给老师推荐了几本书,我从中挑出了这本《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慢慢品读完了这本书,在此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
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我以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一、小事情成就“大风景”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教育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孩子的一颦一笑总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学校里的点点滴滴都令他心驰神往,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
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
我们的课堂中不也有这样的孩子吗?从见他们第一次的恐惧眼神到对你自信的目光,无处不存在着小事情到大风景的过程吗?课堂中的宁静革命正是通过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来推进的。
二、尊重把课堂变润泽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安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自自然然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3篇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265f6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6.png)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3篇老师的挑战读后感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倾听是一项必不行少的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
日本佐藤学教授也在《老师的挑战——安静的课堂革命》中强调:“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喧闹的教室,而是互相倾听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老师在倾听中了解同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动;同学在倾听中品尝学问的琼浆、享受思想的火花、领悟问题的引导和点拨。
倾听也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一种达成“教学相长”的秀丽契机。
敬重——散发花开的气息佐藤学先生认为应当建立一个以“倾听”为基础的“润泽的教室”,他指出“老师要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
老师成为倾听者的前提是要敬重同学生命个体,从思想上真正树立师生公平的观念。
何为敬重?在小豆豆的巴学园里,小林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的时候听她讲了足足4个钟头,不打断。
直到她想停的时候才停,这就是敬重。
敬重孩子,还应熟悉其生长的环境,一如理解蒲公英那紧紧相连的根一样。
身为人师要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和敬重孩子,知道他们的所需、所喜。
只有在敬重、公平的气氛中,才能“把静默后面隐藏着的声音转化为语言”,同学才能放开心扉,表达“心声”。
我们也才能观赏到孩子心中“那片独特的风景”。
当老师用自己的真心赢得孩子的真心时,就能自然而然地到达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沟通。
在“润泽的教室”里,师生在轻松自然、公平和谐地构筑着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即使摇摇头、松松肩膀,大方表白自己的不会,也会得到大家自觉的敬重和承认。
“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柔软、自由,在这样的气氛里,师生、生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互相倾听的关系。
老师在带着全班同学共同倾听的过程中,要让发言者感觉被置于了一个光明、明媚的中心,身边的倾听者犹如“渔火”四周细润轻快的春雨,让他在被敬重的感受里心灵由于得到了滋润而散发出花开的气息。
所以,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公平、敬重,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悄悄的靠拢,是情与情静静的对流。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1da30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e.png)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上齐上好每门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篇1寒假里,学校给老师推荐了几本书,我从中挑出了这本《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慢慢品读完了这本书,在此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
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我以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一、小事情成就“大风景”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教育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孩子的一颦一笑总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学校里的点点滴滴都令他心驰神往,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
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
我们的课堂中不也有这样的孩子吗?从见他们第一次的恐惧眼神到对你自信的目光,无处不存在着小事情到大风景的过程吗?课堂中的宁静革命正是通过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来推进的。
二、尊重把课堂变润泽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安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自自然然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
《教师的挑战》有感8篇
![《教师的挑战》有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69d34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5.png)
(精)《教师的挑战》有感8篇《教师的挑战》有感篇1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一书系统地研究了教师专业化问题,对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运行模式,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教育基础和个人基础,以及如何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进而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初读书名以及书的内容介绍,感觉又捧起了一本深奥的理论书籍,要啃下它,非得花一番精力和时间不可,读来却让人出乎意料,其间的理论是通俗易懂的,又穿插着丰富的实践案例,使此书读来如故事一般生动。
这种故事是其中的案例和具体材料,更是作者在分析和论述时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感和针对性,我们能从他论述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种对现实教育改革和时代要求的敏感反映,也能够比较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本人的一种情感和真实,这种故事性对于教师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这种故事将关于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种宏观叙事与一种微观诠释比较好地结合了起来,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分析和抽象的规定,或者局限于单纯技术性的讨论与建构。
它使得人们在阅读时能时时感受到现实的要求和涌动。
第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首先要求的就是一种“事实”,一种充满了鲜活和生命的'人的故事。
这种故事作为一种基本和直接的“文本”,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它分析和解释的基本对象。
当然,这种故事的文本又不是缺乏生命的“对象性存在”,它是一种包含和体现人的活动的“文本”,是一种活的“文本”。
在这本书的论述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作者本人的个性和经历,感受到他自己的追求和风格。
有了这种故事性,本书也就具有并获得了非常坚实的现实基础。
读此书,让读者感觉,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和实践,决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也不是单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整个教师培养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和转型,它内在地包含了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体现了一种教师与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关系的变化和改革,隐含着一种教师地位的变化。
教师的挑战鲁道夫读书心得体会5篇范文
![教师的挑战鲁道夫读书心得体会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ceabd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9.png)
教师的挑战鲁道夫读书心得体会5篇范文从小到大直到现在工作为止可以说是在书的陪伴下渡过的,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
尤其是现在每天都做着与书有关的事情,更应该潜心研究书本知识教给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我成了孩子们心中无所不知的“大王”。
随着新世纪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高铁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不让自己落伍,更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书与我们一同而行。
书,我心中的“神”啊。
读书很甜。
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行或卧;或高唱,或低吟;或一杯清茗,或一烛月光;或一点清阴,或一抹夕阳;或数株芭蕉,或一带远山。
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一般热情,凝成一丝淡定。
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两心投契,是以身相许,是默然沉浸,是静静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
读书,让我与屈原为伴,共和《离骚》。
只是奈何不了汩罗江流水汤汤,混沌不清,淹没了岸边的绿地,冲走了汀洲上的萋萋芳草。
尽管“灵修浩荡,不察民心”,但是你奔跑在心中的那片绿地里,依旧追寻着那最圣洁的芳草。
读书让我与张岱邂逅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中,饮热酒,畅谈人生,痴人相对,两顾却无言。
虽是寒冬季节,可是如此唯美的景致足以装饰我心中的那片绿地。
因为雪的纯真,让心中的绿地变的如一张毫无杂质的地毯,温暖了我的心灵。
无奈那个时年已经过去,物非人亦非。
读书犹如让我听清风微拂,看柳絮纷飞……心里一片宁静,仿佛置身于梦中,不肯醒来,不敢醒来。
生怕汽车的鸣笛,烟尘的污染,纷纷扰扰,破坏这古朴宁静的分分秒秒。
读书让我悠然,幽然,忧忧然。
当时间的风吹过汩罗江岸的芳草,拂过苏轼游赤壁的水波,吹落了李清照的黄花,飘飞了湖心亭的那场雪;当现代文明将这原有的纯洁、诗意唯美渐渐腐蚀,如同一阵寒冷的秋风荒芜了原有的绿意,心灵枯萎凋零了,人亦比黄花瘦了,心中的那片绿地亦瘦了。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0ed6f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8.png)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教师的挑战读后感4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教师的挑战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近来闲时,打开《教师的挑战》,跟随着佐藤学教授的文字走进日本课堂的改革,佐藤学教授在文章提及教师的“发牢骚”——我班的学生一点儿也不想倾听……佐藤学教授说,这是无意间流露出了教师自己是如何不想听儿童的心声罢了。
看到这,我就充满了疑惑:为何学生的不想倾听是在暴露着教师的不会倾听?我带着疑惑,继续跟随着佐藤学教授走进山崎老师的课堂。
山崎老师率先在他们学校形成师生相互倾听关系。
他的课堂上,分三步进行:首先,让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阅读课文,每个孩子对文章都有不同的理解,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孩子。
等待大家阅读完毕,请几个读得不同的孩子分别站起来朗读。
其他孩子要认真倾听,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其次,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倾听者衍生出自己对于该文的想法。
他们可以自己充分交流讨论、产生共鸣,有点类似于头脑风暴,从而加深对该文的理解。
最后一步是引导。
当孩子的观点背离该文所表达文意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出现的场景,再阅读思考,慢慢地引导学生;如果整节课没有同学提出文章所表达的观点,那么老师即可在适当的时候点明,学生们也能恍然大悟,拓宽他们的思路,最终形成他们对文章最深刻的理解。
在山崎老师的课堂上,他们的关系就构成了学习共同体。
看到这,我有种顿悟的感觉。
教师的倾听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上。
“倾听”的行为最初是听觉感受到声音在空气中震动的活动,所以其自身也是触觉的。
在菅野老师的课堂上,他即使是在讲话的时候,也会集中精力去倾听,并在每位儿童之间建立触感的联系。
山崎老师观察学生朗读时的表情——这是他用眼睛“倾听”;他“言传身教”的力量影响着学生们。
山崎老师请其他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也能像老师一样,或用耳朵,或用眼睛“倾听”,关注正在朗读的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开始碰撞出“火花”。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8b28d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c.png)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1一、让我震撼的教育名言佐藤学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具有颠覆性的教育信条:“学校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时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教学的创造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尊重教材,尊重每一个儿童,以及教师对于自身教育工作的尊重。
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教育家的成长……唯有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与学习权利,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多样性并保障其个性化的成长,才能使得学校的改革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
”所有这些观点都让我受到震撼。
二、帮我解惑的教学谏言“在小组的‘合作学习’指导中,决不追求小组内的思考与见解的一致与统一。
不应当像‘班组学习’那样代表小组发言。
即便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同样思考和意见的场合,也应当作为个人的意见来发言。
应到尊重小组中思考和见解的多样性。
”“‘合作学习’中是无需领导者的。
‘合作学习’需要的是每一个人的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参与。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宜采用男女生混合的私人小组形式,也可以从三人小组开始。
习惯了‘合作学习’之后可以变更为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的组织最好是随意编组。
小组的‘合作学习’,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可以实施的。
”看到这,我充满希望,因为在今年我所任教的启智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尝试过分3人小组通过分小棒探索10以内数的分成的教学,但碰到了不少困难,迫不及待能找到指路的“明灯”。
但接下来的“不过,在小学低年级却不宜实施。
”理由是:“小学低年纪教师同每一个学生的密切联系,互帮互学的经验是重要的。
其实,小学低年级儿童唯有在同教师产生一对一的亲密关系之后,才能建立同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首当其冲的.是,要充分体验教师和课堂共同体的亲密关系。
”怪不得,在这个班当时还是一年级时我尝试一次分组探索学习几乎收效甚微,还让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挫折,而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热情也受到不少打击。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7篇)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cd2f2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6f.png)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7篇)《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7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篇1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是教学的基点。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尊重和信赖这两个词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佐藤学教授说:“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尊重与信赖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概念。
”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是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够进行学习的选择,他们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学习的成功。
而对每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则体现在: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即便他的答案并不完美,并不完整,甚至只是只言片语,虽然他还是个猜不出问题的儿童,但是他们的观点都是精彩的,他们在学习中都可以获得乐趣,这种对儿童的成功的期待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的最集中的体现。
佐藤学教授在观摩了二十多年的课堂中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将近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
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由的思考和意向。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
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似乎总是想要听到那些你想要到答案,总是想要得到那些能够进口我们心弦的能够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回答。
然后真正的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就是要去倾听孩子的每一个心声,就是那些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篇2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
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通用17篇)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通用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0b442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9.png)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通用17篇)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篇1《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所提到的先进的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对我今后的教学将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1.课堂形式变化宁静的课堂革命发展方向是达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
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
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内容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2.倾听式学习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
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足地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
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运用反刍来解决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
师生间良好的倾听习惯会使整堂课紧凑连贯,生动有趣。
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
3.个体与个体的链接和谐交响的课堂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开始,从学生出发展开教学。
教学创造很大程度上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尊严息息相关。
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们的想法。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c7843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f.png)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提到的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让我印象深刻。
在佐藤教授观摩的大量生动课堂中,佐藤学先生发现这些教师都是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的。
这些教师之所以能找到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其秘密在于两个应对原理。
首先,教师的应对是以“倾听”为核心的,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
其次,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自己往往会经常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而忽视与课堂无关的发言。
而佐藤教授在观摩滨野老师的课中发现滨野老师的应对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
正因为如此地尊重每一个孩子,他在教学中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孩子们轻松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这种自由的交流又产生了许多丰富的串联。
此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将这一习惯传递给了学生,渐渐地孩子们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在倾听中解决困惑。
佐藤学先生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
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知识和生活实践串联起来。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许多的串联会被老师的纠正、提问等切断,发言与发言之间没有连贯。
而反刍的活动更容易被忽略。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等都存在差异。
在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一直教授新的知识,只关注一些优等生,而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串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在自己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课前的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进行对话练习,内容就是前一阶段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操练,每次保证三分之一的孩子能轮到,这样降低了难度、保证了操练面,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自信地发言。
教师的挑战的心得体会5篇
![教师的挑战的心得体会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e283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11.png)
教师的挑战的心得体会5篇通过学习,自己有什么收获?可以试着写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的挑战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的挑战的心得体会篇1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
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
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
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一、读、思、记增强读书效果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
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二、读书让我与孩子的心更贴近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
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
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10篇)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b3956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1.png)
老师的挑战读书心得(10篇)老师的挑战读书心得(10篇)老师的挑战读书心得1 走上三尺讲台已有五年有余,回忆往昔总觉得教学上自己风格有棱角,没有和风细雨般的课堂,也曾执着追求喧闹课堂,却忘却教学的根本是对话,心平气和的对话,一个愿意讲,一个乐意听。
读着《老师的挑战》,一个个的课例,看似平凡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过,这不就是以往我所追求和谐的课堂吗?和谐一境界〔倾听〕倾听是佐藤老师的观点,在《老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利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互相倾听的才能,这首先取决于老师是否可以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倾听包含很多的耐心和技巧。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老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
但假如细细品味佐藤老师在最后的评价中不难发现:这些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
老师需要细致地注意每一个人的态度,耐心的等,等待学生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
我看到这些语言的时候,反复看了几遍。
例如:一个人初看都明白“倾听”的意义,但施行却有些迷茫,而后边的“互相倾听关系”的三条建议,告诉了我平时在我的教学中有哪些已经做到了对孩子的倾听,往哪些方向努力是正确的。
特别是课堂中孩子的发言,擅长倾听的老师会通过发言理解学生内在品性和发言的关联,这个发言是由那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这就是佐藤学所说的“串联”,那么师生,生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师生之间的信赖随机产生,此时老师也要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合作学习和倾听相辅相成。
“反刍”=”我不懂”这段文字有些不懂,还没有真正的领悟这里面的含义。
如水二境界〔尊重与信赖〕“水“能滋润万物,润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让学生润性泽心。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气氛,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434af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3.png)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受益较多,里面的很多案例和思考,给了我指导和启发。
其中,我对介绍一个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的案例印象较深。
案例讲的是新泻县长冈市黑条小学的小林教子老师的一节算术课,题目是“比例”(六年级)。
小林老师凝练的话语培育了侧耳倾听的儿童。
尽管是在六年级,但很多学生还是害怕学习分数。
“有一瓶840毫升稀释的橙汁。
水和橙汁的比例是5:2,水和橙汁各占多少毫升?”在前节课上学生们把自己的解法写在了海报纸上。
学生们用了四种方法求解。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交流了这四种方法之后,理解“比”的量的意涵与运算的意涵。
小林老师询问道:“请谁解释一下。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静静地举起了手。
一开始,教师点名让凌子回答,她在海报上用了最简单的运算方法。
被叫到之后,她就急急地撤了手,小声地说“能解出来,但是解释不了。
”小林老师表态说,可以稍微等一等。
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
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
小林老师鼓励她说:“在海报纸上写着呢。
去拿来看看。
”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与鼓励下,绫子同学站在黑板前开始慢条斯理地解释起来,声音小得像说给自己听一样,但却解释得无可挑剔,为此,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赏。
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景,这些学生胆小怯于表达,缺乏锻炼,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一样,在这种时候我总是很恼火,因为她的回答不能让其他学生都听见,觉得是在浪费我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总是生硬地要求她把声音放大再说一遍,但实际并没什么效果,要么她是再说了一遍,但声音并没放大多少,要么她就干脆闭起嘴巴不敢说了。
而更糟糕的是,这个时候其他的学生并不是在安静的等待和专注的倾听,他们这时往往是迫不及待的举手,并发出“嗯嗯”的迫切希望老师叫他们回答的声音,在这种时候我的反应往往是请那个声音小的学生坐下并叫另一个声音大点的举手同学来回答,这样做看似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场面,推进了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
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
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一、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
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
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
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
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
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
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
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
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
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
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
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
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三、倾听与合作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
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
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
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教师要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