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教师课堂管理的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职教师课堂管理的优化

[摘要]文章从心理契约理论出发,提出了优化中职教师课堂管理的措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优化师生关系;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心理契约中职教师课堂管理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教师和学生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但是,课堂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了优化中职教师课堂管理,本研究引入了心理契约理论,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课堂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引入了管理实践。它强调了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性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所谓心理契约就是指一系列相互的心理期望,这些期望是契约双方相互知觉但非明确表达的、不被其他单位所共享的。心理契约的核心是自觉性,即自觉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自觉的责任和义务营造了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平等、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这是员工潜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高凝聚力和优良氛围形成的无形手段。作为期望知觉的心理契约最敏感、最集中地反映了人群关系的核心本质,因为心理契约所体现的正是人的纯粹的、真实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人们发现,心理契约不仅能够合理解释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动因,而且也是提高个人和组织行为效率的最佳方式之一。心理契约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愿望、意向以及契约主体所受到的约束和激励,各方满意感是心理契约所达成的最佳耦合。在心理契约刚提出时,它仅被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如今,心理契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做是一种组织活动,在这一组织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大概体现在:教师能尊重自己,能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能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来施教,教学方法得当,具有亲切感,教学效果突出,能实现学习目标,等等。同样,教师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期望,大体概括为:学生能尊重自己,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强,学习热情高,能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愉快,教学目标达到等。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的一致性,可以极大地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利于优化课堂的管理。

二、寻求课堂心理契约,优化中职教师课堂管理的措施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1.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中职学生在学习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着诸如文化理论的学习困难、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等心理问题。尽管他们是一个学习成绩差的特殊群体,但是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私的教育关怀。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接纳学生,而且接纳是无条件的接纳。在教室中被教师接纳有安全感的学生会以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挫折,他们更具有克服困难的韧性和毅力,更容易取得学业方面的成功,他们会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活动而较少有课堂违纪行为的产生。不被教师接纳的和没有安全感的学生在课堂中很少积极参与课堂,他们表现得消极而被动。学生感到自己在课堂中被重视,被教师认为有能力,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许多课堂管理的困难正是由于教师未能满足学生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而造成的。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会与他们沟通的艺术,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二)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优化师生关系

中职教育需要教师的专业操作实务和能力,使用操作性的教材,上操作性的实训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快乐和满足,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1.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娴熟地运用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述;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乐于被学生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教育机智能力,即能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教学重点、要点,厚积薄发,驾驭教学,让学生产生信任、心理依赖、心理认同,师生间更容易达成心理上的契约,从而有利于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2.运用暗示教学艺术,通过语言暗示、人格暗示、权威暗示等充分调动高职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潜力。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受暗示者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有计划地塑造人的身心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暗示手段,充分利用暗示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暗示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情感在认识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动之以情,寓教于情,还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灵活调节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对教师的教学信息提供反馈,从而增强了教师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形成了教师乐于教、学生愿意学的教学循环系统,为教师的课堂管理提供了心理支持。

(三)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

心理契约是师生之间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期望与承诺,如果这种期望与承诺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参与意识也强,良好的心理契约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而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和教学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与个人目标的活动。因此,激励机制设计的优劣及其能否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是能否激发他们的积极贡献,兑现自己内心承诺的关键。反过来说,激励机制的设计,能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课堂教学中提倡的,什么是不提倡的。通过激励,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弱化学生课堂中的消极行为。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会遇到相对于其他学校学生更多的学习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不断激励学生克服障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困难向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