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后感

合集下载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楚辞》,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到了楚国人民的激情和坚韧。

《楚辞》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楚国人民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离骚》这篇诗。

诗中作者屈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心声融入到诗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这种真情实感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诗歌表达方式独特而丰富,充满了音韵美和意境美。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每一首诗都像一幅画,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读完《楚辞》,我对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楚辞》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了爱情、忠诚、乡愁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楚国的文化和风貌。

读完《楚辞》,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楚辞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楚辞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楚辞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楚辞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楚辞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楚辞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2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是屈原的作品,下面小编整理了楚辞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篇一:楚辞读后感800字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篇二:楚辞读后感800字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4篇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4篇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4篇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4篇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方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似,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

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

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那么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

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

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

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

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那么与怀王商议国事,出那么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

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

人的遭遇,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

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

《楚辞》读后感(2篇)

《楚辞》读后感(2篇)

《楚辞》读后感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楚辞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楚辞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楚辞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楚辞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楚辞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1《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在我国诗歌中是一颗彪炳千古的闪亮的明星。

看屈原,诗人的形象深入读者心中。

屈原依照前贤坚持正道,可叹历尽磨难令人心寒,却遭怀王疏远,不为世人理解,他只有“长太息以掩涕”。

虽然遭受排挤,遭到冷落,虽然不被理解,回想初志他仍不后悔。

尽管路途坎坷艰辛,处境油皮孤独,但诗人愤世宁折不弯的意志不变,坚持正道的决心和忠信的崇高情操不变;拳拳的爱国之心不变。

虽然遭到流放,虽然明知楚国奸臣当权,虽让国将不国,屈原始终不愿意离开楚国,游宦他乡。

屈原遭到放逐时,曾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地行吟在湘江边上。

渔夫问他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他说,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屈原的一生是忧愁抑郁的,他忧虑的是国,忧虑是民,他可以为他的国家和人民而死,毫无悔恨地死。

《除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史的又一次顶峰之作,对于千多年后的我们,它的价值依然重大。

让我们永远铭记屈原这样一位伟人吧。

楚辞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2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

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

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

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

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

读了楚辞,大家懂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后感楚辞,欢迎大家来参阅。

读后感楚辞1一部《楚辞》,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一部《楚辞》,映现了一个忠臣的风雨沧桑;一部《楚辞》,成就了一个伟人的辉煌璀璨。

——题记为了人民,屈子奔走驱驰,孜孜以求,他践行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国家,屈原呕心沥血,汨罗江畔,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寄《九歌》以安国,歌《离骚》以明志,凝《九歌》以绝世。

昔日的楚国重臣,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人民死而后已。

国为重,家为轻,民为重,个人为轻,这是三闾大夫一生至死不悔的信则。

奈何“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是“乌虖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

阘茸尊显兮,谄谀得志”!坚守,誓言不灭,梦想不灭,人格不灭,这,就是屈原。

在世俗黑暗下,一腔热情终究被残酷现实浇灭,终究化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腔愤懑与无奈。

屈原就是屈原,有着一份不被庸人所理解的傲骨,一切的一切,都倾注在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惊天壮语之中。

他的赤诚之心,炼就了他的坚贞之节,而他的坚贞之节,正铸创了屈子的永世不朽!静静的汨罗江畔,晓风残月,江阔云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三闾大夫一人独行至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渔父之一番震世对答,虽非诗词绝唱,亦为旷世绝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响遏行云,震地动天,穿越时空,凡四方之士无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无不愤然以怀。

心,已经碎成了一地,又让屈原如何重新拾起?于是屈原没有妥协,愤然纵江,惊起一江浪潮,惊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为耀眼的最后一笔,不是败笔,而是绝笔。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2】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2】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2】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三)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

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

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

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

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

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

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

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

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

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楚辞》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楚辞》读后感篇1离骚,犹离忧也。

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

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

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

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

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

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

这是老子的境界。

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

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

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事啊,我偏好美洁已成自然。

)中国最早的唯美主义宣言。

骚体,浓醉之体。

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实为不然,屈原是浓醉之后说醉话,酣畅淋漓,反反复复,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说一是一,不肯多说。

愈是古代的人,与神的关系愈近。

抛去“生产力不先进”不说,我认为彼时的人,更有神性。

现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笔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诗经是穿着粗葛布,风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见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叶,间或提到桃花、杨梅。

离骚,九歌,熙熙攘攘地涨满蕙草、灵芝、椒树、莲花、荷花、兰草、木兰、秋菊、辟芷、江离的香气。

“芳芳菲兮袭予”“芳芳菲兮其弥章”。

时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写一本《屈原笔下的植物》。

“余处幽篁兮不见天,路险难兮后来。

最新楚辞读后感

最新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谢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
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
对命运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楚辞》中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豪情,表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
深沉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自己悲惨遭
遇的描写,表现了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一种坚韧
不拔的精神。

而在《九歌》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楚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一种豪放不
羁的性格。

在《楚辞》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民族情感。

诗歌中对楚国的赞美和对楚国人民的歌颂,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民族
的深厚感情。

同时,诗歌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命
运的关注,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

总的来说,《楚辞》是一部充满了激情和豪情的诗歌集,它展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深沉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对命运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阅读《楚辞》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楚辞》,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

《楚辞》读后感(精选18篇)

《楚辞》读后感(精选18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楚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楚辞》读后感篇1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他有理想,有目标,有政治抱负,却也因此被敌对,被流放。

他殷切的盼望着君主睿智、国家强盛,盼望着自己才华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树,但他最终只剩无助和孤独,对他来说,人生都如浮萍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一个人经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他孤独、劳累,但自己却那么渺小,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无力改变,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体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只盼着灵魂能够飞回故乡去。

“纷吾即有此内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轻的屈原,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他有朝气,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希望岁月来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强盛矢志不渝的精神。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分,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苟余情其信婷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

”等等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忙着争名夺权,追逐利禄,猜忌着别人,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视了本该有的追求,抛弃了内心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善良,这些话也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保留内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意思是,趁你年轻还未衰老,施展才华还有大好的机会,没错,当下的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追寻、去奋斗,去实现理想,不应该在该努力拼搏的年纪而懈怠,更不应该向自己认输。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

读后感楚辞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篇一:楚辞读后感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

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

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

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

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

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

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

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

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

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

楚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楚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楚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楚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楚辞读后感1《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

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

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

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

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

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

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

《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

《楚辞》读后感5篇

《楚辞》读后感5篇

《楚辞》读后感5篇《楚辞》读后感1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

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

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

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

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

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大学的时候在湖边背《离骚》,重庆的空气很少流动,因此全身呼吸不是特别顺畅,湖水也不是活水,现在想来都有些气闷。

楚辞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楚辞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楚辞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楚辞瑰丽宏伟,音律绝佳,涵义深远,沉重又典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楚辞读后感800字,更多楚辞读后感800字请关注读后感栏目!篇一:楚辞读后感800字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篇二:楚辞读后感800字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

读后感楚辞范文五篇

读后感楚辞范文五篇

读后感楚辞范文五篇离骚浪漫主义色彩很浓。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吗?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后感楚辞,欢迎大家来参阅。

读后感楚辞1《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

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

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

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读后感楚辞2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

读楚辞有感_作文1300字_读后感作文_

读楚辞有感_作文1300字_读后感作文_

读楚辞有感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读楚辞有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读楚辞有感篇一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读楚辞有感篇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泽畔悲歌
徐晓蒙中文师范121 1201012027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小学时候班级里挂的名人名言。

以前只是觉得这句话是让我们去坚持追求真理,可是当你真正的走进楚辞这座华丽的城堡,你就不仅仅会为无可撼动的真理折服,更会被那华丽的词藻,作者的伟大情感深深吸引。

记得这学期,我们去高中见习,我们有一节课就是听的屈原的《离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一个问题“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写的那么美是不是有点自恋?”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

在这一学期的课上,纪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后代人对楚辞的理解。

我觉得楚辞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与屈原是分不开的。

六朝时的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

’屈原是杰出的诗人却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政治这个舞台上,屈原不是导演,但是一心想要挽救楚国的危局。

无奈奸臣当道,忠言难诉,屈原只能悲歌泽畔。

因为时间不可轮回,我们已无从在回到屈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替他悲歌,替他忧。

但是,屈原写下了他的所感所想,我们现在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感情,当然这其中有不同的人的解读。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妹妹。

对于楚辞,有的人读到了一位忠臣心中的抑郁,有的人读出了爱国的情愫,有的人看到了读书人的清高,还有的人看到了人才管理的规则······
我觉得屈原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我在读屈原之后的人的作品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屈原的身影。

如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

司马迁从“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

可以说,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曰:“《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哀郢二首》)“听兒诵《离骚》,可以散我愁。

”(《沙市阻风》)此外,如清人屈大均诗云:“一叶《离骚》酒一杯,滩声空助故城哀。

”(《吊雪庵和尚》)黄任诗云:“无端哀怨入秋多,读罢《离骚》唤奈何……千古灵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

”(《读(楚辞)作》)由此可见,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其实,在听纪老师上课时感觉就像是一位尊者在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没有你死我活,没有惊心动魄。

一步步走进屈子的世界,他的悲痛已随汨罗之水浩浩汤汤而去,而他的精神确如芝兰之香久久萦绕在我们身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