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单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检测题及答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单元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检测题及答案
1.哪个小朋友猜得对?
()号小朋友猜得对。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冰箱高约2()小明身高约120()魔方高约8()
教学楼高约10()旗杆高约8()茶杯高约12()3.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对的请在()里画“√”,不对的改正后写在()里。
(1)一支粉笔长10米。
()
(2)黑板长4米。
()
(3)小明一步可以走40米。
()
(4)爸爸身高180米。
()
(5)大树高8厘米。
()
(6)一把长4厘米。
()
4.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5.下面是小东写的一篇日记,长度单位对的请在()里画“√”,错的请改正。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用6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
吃完早饭,步行到离家500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0米()的王老师。
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参考答案
1.①
2.米厘米厘米米米厘米
3.(1)厘米(2)√(3)厘米(4)厘米(5)米(6)√
4.厘米米
5.米厘米√√厘米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1 长度单位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学校麻花市州山镇花岗岵中心学校教师刚需欧阳班级壹甲班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7例8,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和P9~10“练习一”中第8~11题。
▶教学目标1.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直观体验1.复习旧知识。
师: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同学们能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吗?【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经验,很容易说出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导入新课。
师:看来大家前几节课都学得不错,那你们的学习单完成得怎么样呢?【学情预设】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用到了“厘米”和“米”的地方,例如:尺子的长度约是15厘米,筷子的长度约是20厘米,门高约2米,跳绳长约2米……师: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物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7例8。
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读课件上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根据教科书编写的要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1 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依据估量的长度合理选取长度单位。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建立长度观念,会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指导】1.注意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
如只让学生用“拃”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
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
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4.注意让学生先估量物体的长度,再来选取合适的单位。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量较长物体长度和较短物体长度时所用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选取正确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够根据测量对象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课时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1课时第5课时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
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 【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确定长度单位

课题: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7页【课程标准】相关描述: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4课时《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例8。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
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
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估测方法的指导。
【学情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学习了测量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了线段。
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他们不仅仅是量化把握物体【学习目标】1、运用熟知的一定长度(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旗杆的长度,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判断方法。
2、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并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依据。
3、判断小明的日记里的长度单位使用是否合理,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评价设计】评价任务:1、正确判断旗杆的长度。
2、正确选择课桌的高、小鸟的脚印、篮球场的长度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判断依据。
3、解决小明的日记中长度单位的选择。
评价标准:1、根据已经建立的长度单位表象,能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准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为1米=100厘米或1m=100cm。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没有对准刻度,就用右端数字减去左端数字得到物体的长度。
3.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2.线段1.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和可测量出长度。
测量线段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
3.一些场景中的长度: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为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约为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加减法1.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2.笔算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要记得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集体备课 整体设计

一、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由此产生了长度单位。长度单位的建构,人类经过了曲折的探索过程,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呈现出用庹(tuo)量巨石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和用脚长量竹竿长度的情境,让学生知道庹、拃、脚长等也曾经是长度单位”。再让学生尝试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并交流测量结果。由于人的手有大小之分,即使都用拃作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不同的人量得的结果也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初步体会测量的基本思想。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学业要求:
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
学生通过对直尺的查看,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但离开直尺,在生活中估算时,往往与实际长度相差较大。这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对厘米的认知。
突破建议:
(1)直接用手在直尺上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
(2)给学生提供利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橡皮等常见物体的长度。
(3)教师拿一粉笔盒,学生猜测高大约几厘米,然后再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或教师说一长度,如:6厘米,让学生先用手比画,然后放在尺上验证。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
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平时多与孩子讨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会估测物体大概的长度或高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摆竖式计算)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重点是进位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用小1作标记),十位加的时候别忘加小1。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重点是退位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用小圆点作标记),十位减的时候别忘推掉1。
3、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注意:不能看“多”就加,看“少”就减,应先判断出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连续两问。
根据数学问题选取题目中相应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弄清两个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可直接用于第二个问题)。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精品优质公开课课件

(3)房间高3厘米。( 米 ) (4)字典厚6米。( 厘米)
(5)大树高8米。( √)
(6)教室长10厘米。( 米)
四、课堂小结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同学们,下课了!
新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1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一、复习导入 测量下面物品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房间的长
书本的长
二、探究新课
一根旗杆的高度 是13厘米还是13 米?
二、探究新课
排除法
1 厘米这么
长
。
13 厘米就这么 高 ,旗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 能这么矮。
二、探究新课
推算法
10 个小朋友的身 高加起来差不多和
旗杆一样高。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 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 是13 米高。
二、探究新课
类比法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 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 米。
三、练习拓展
(一)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宽60(厘米) 长1(厘米) 长28( 米 )
三、练习拓展
(二)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不对的请修改。
(1)数学书长26米。(厘米) (2)灯管长50厘米。(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共11张PPT)

长 60 ( 厘米 ) 长 1 ( 厘米)
长 28 ( 米 )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四 培优训练 用线把事物和他们的可能长度连起来。 60 厘米 1 厘米 25 厘米 125 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1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解答合理吗?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 是 13 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同学们说得真棒!今天,我 们就要学习“米”和“厘米”在 生活中该如何运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二 新课探究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13 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共11张PPT)
202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新人教版

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内容及练习一第8、9题。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正确选取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1.使学生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选用合适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
【复习导入】前面几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了,那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用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你们觉得怎么样呢?【进行新课】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1)学生活动:将全班分成两组。
①一组用米尺测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可选取其它较小物体);另一组用厘米刻度尺测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可选取其它较长物体)。
同学们分别交流感受。
②两组同学互换米尺和厘米刻度尺,再分别测量各组物体的长。
(2)看一看,想一想:两次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哪种方法更简便呢?引导学生说出测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尺,测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刻度尺更好,并板书。
教师鼓励学生的发言,并总结。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先估量物体的长度,选取合适的单位,并用相应单位的尺子测量。
【课堂作业】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我的新家今天,我们搬新家了。
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高呢。
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旁边放了一张高80()的书桌,桌子上还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5()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
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课桌高75()床长2()橡皮长2()黑板长4(),宽1()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明高1()28()教室长9(),宽6(),高3()3.填一填。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实践的操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长度单位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系统。
他们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能够认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距离、面积等单位的换算尚未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生活动材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总结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判断物体:1.与身边的物体作比较
2.看清单位前的数字
3.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比较短的物体:厘米
比较长的物体:米
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能力还未形成,感性知识还不丰富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及较短的物体的学习活动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要把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因此,要在教学中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于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和学习。
4.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进行积极的思考,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总结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环节三: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目标确定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基本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数据和单位相结合的判断方法,并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环节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学生回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巩固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等方法来估测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2、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4课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里画
当堂练习
3.想一想,连一连。
20米
1米30厘米
10厘米
当堂练习
4. 测量下列事物该选用哪种长度单位?分一分。
①
②
②③ 用厘米作单位
③
④
①④ 用米作单位
课堂总结 源于“点拨”记知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 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 物体的实际长度。
课后作业
作 业 请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第9题。
利用米尺的长度与之对 比。旗杆的长度差不多 是13个米尺的长度,旗 杆高是13米。
我高1米多,10个我的 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 杆一样高。旗杆应该是 13米高。
探索新知
判断是否用米作单位,我们可以 选择身边熟悉的比较长的物体, 如身高等作为“标准”,再与之 进行对比、判断。
探索新知
解答合理吗
可以借助身边十几厘米的物品来 比较旗杆的高度。如铅笔、尺子、 书本的宽的长度。比如数学书的 长都不止于13厘米,旗杆的高度 更不可能是13厘米。
探索新知
源于“典中点”的基础导学练
1. 圈出正确的长度单位。
大树高约 10(厘米 米)
花瓶高约 48(厘米 米)
保温杯高约 25(厘米 米)
当堂练习 源于“典中点”的应用提升练 1.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米厘米厘米米 Nhomakorabea当堂练习 源于“典中点”的应用提升练
2. 这张桌子大约有多高?在正确答案旁边的 “√” √
13厘米差不多1拃长,旗 杆不可能这么矮。
1厘米这么长
探索新知
判断是否用厘米作 单位,我们可以选 择身边熟悉的比较 短的物体,如比划1 厘米,1拃长等作为 “标准”,再与之进 行对比、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答合理吗?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 高度应该是13 米。
知识提炼
判断物体的高度或长度,一要看清单位前 面的数,二要用正确的单位。量较短的物体一 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 作单位。
小试牛刀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选自教材P7做一做)
(6)
2.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米 )、(厘米 )。
例8: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要解决什么问题?
判断旗杆高13 厘 米还是13 米。
怎样解答? 1 厘米这么长。
13 厘米大约是一拃 的长度,旗杆不可 能这么矮。
一个小朋友差不多1 米多 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 旗杆应该是13 米高。
作业1:完成教材P8练习一。 作业2:完成对应的练习题。
宽60(厘米) 长1( 厘米 ) 长28(米)
1.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 号里。(选自教材P9练习一第8题)
(1)数学书长26米。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厘米) (√ ) (米 )
( 厘米)
(5)大树高8米。
(√ )
(6)教室长10厘米。 ( 米 )
30+7=37(米)
答:这条绳子原来长37米。
6.一只蜗牛爬到葡萄藤上去吃葡萄。上午爬了14厘 米,下午爬了5厘米。它一共爬了多少厘米?
14+5=19(厘米)
答:它一共爬了19厘米。
判断物体的高度或长度,一要看清单位前面的 数,二要用正确的单位。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 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第4课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正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能运用长度单 位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2.能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参照物的方法,解决简 单的估测物体长度的实际问题,会用合适的长度单 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
1.下图中是线段的有((1)(3)(5))
(1)
(2)
(3)
米 厘米 厘米 米 厘米
3.判断题。
(1)文具盒长 20米。
(×)
(2)小军比小明高 3米。
(×)
(3)1米长的绳子比 100厘米长的木条长。 (×)
(4)一张单人床长 2米。
(√)
(5)教室长 8米。
(√)
(6)一根电线杆高 12厘米。
(×)
4.
√
√
√
5.一条绳子用了30米以后还剩7米,这条绳子原来 长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