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独特的特点。

一是个人重要性。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是由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长和老师常说“以因师道,以爱子学”,以家庭和尊重父母的思想指导学习,重视以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其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使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体验,促进他们素质的提高。

二是文化至上。

在中国古代,将文化视为学习的重点,特别是儒家文化教育在古代中占有特殊地位。

以文化为中心,着重文化和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道德价值、培养良好的行为准则,真正的学会学习。

三是注重实践性。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建立,并通过练习、试题等实践方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实践,累积经验,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

四是艺术性。

中国古代也要求学生掌握乐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使其具有艺术能力。

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灵感,提升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尊重个人;重视文化;注重实践;重视艺术教育。

这些特点民族性强,对今日的教育也不可或缺,可以做为后代学习的基础和指导,带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而全面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的是

古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的是

古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的是什么?在古代,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在家喻户晓的文化大国中国,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好的品德和各种技能。

那么,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 精英化古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精英化。

在古代,教育仅仅是少数人才能获得的特权,主要是面向有钱有势的人群,这些人群拥有更多的机会到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建立在一定条件下,比如说,政治权利、经济能力或社会地位。

因此,学校教育成功地培养了来自富裕家庭和高层官员家庭的精英。

2. 传统文化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二是传统文化。

在古代,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好的品德和社会伦理价值观。

学生不仅要学传统文化,还要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公正的品质。

3. 章程规范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三是章程规范。

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孩子们必须遵守规定,离校就意味着失去教育机会。

学校会对学生的言行、着装和行为等方面的规范进行监管,以便更好地培养起好的品德和伦理价值观。

4. 师生关系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四是师生关系。

在古代,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师生互动是教育的基石。

老师是学生的终身导师,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尊重师长的文化价值观。

同时,学生也要听取和遵从老师的要求和指示,认真学习和传承老师的知识与文化。

总之,古代学校教育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知识和品德。

虽然古代学校教育已经远去,但是它留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仍然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带你解析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带你解析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带你解析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常以单选题、多选题备考,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区分其中一些易混淆点。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阶级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处于一定阶级的人的思想意识所共同具有的阶级特点。

简单来说,阶级是对立的,其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比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无论中国古代还是外国古代,只有统治阶级才享有受教育的特权,而劳动人民没有这种特权和机会。

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有学在官府的说法。

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

等级性是在阶级内部又分为三六九等。

唐代时期的崇文馆、弘文馆只允许皇亲国戚子弟入学,国子学只允许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只允许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四门学只允许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等等,可谓等级森严。

考生在做题时,面对有等级性和阶级性的题目时,只需考虑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比较还是一个阶级内部的比较。

若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比较则是阶级性,若是同一个阶级内部的比较,又分为三六九等的自然是等级性。

比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体现阶级性。

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体现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

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二,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三,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四,象征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1)原始教育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第二,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三,第三,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的特征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 多年前的商代。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六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较强。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①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4)20 世纪后期教育的特征①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

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在古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

家长们将教育视为自己的责任,他们会亲自教育孩子,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道德价值观和职业技能。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传承家族的传统和文化价值观。

2.传统文化的强调:古代社会教育追求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学生被教导要尊重和遵循传统价值观,例如孝敬长辈、尊重师长、遵守礼仪等。

古代社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以便他们能够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3.行师传承的学习方式:古代社会教育中采用的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是行师传承(亦称为师徒制)。

学生会找到一位有经验和知识的老师,然后跟随他们学习技能或知识。

师徒关系一般持续数年,期间学生会亲眼见证和参与老师的工作,以便更好地吸取知识和技能。

4.社团教育的存在:在古代社会,社团教育也十分重要。

学生可以加入各种社团组织,如诗社、书法社、音乐社等,以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艺。

社团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相互交流和竞争,互相学习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5.文字教育的局限性:尽管古代社会有一定的文字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非常有限。

大多数人都不会读写,只有少数人才有接受文字教育的机会。

这使得口头传统成为主要的知识传播方式,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中的知识差距。

综上所述,古代社会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传统文化、行师传承、社团教育和文字教育的局限性组成。

这些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古代社会中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简答古代教育及其特征

简答古代教育及其特征

简答古代教育及其特征
古代教育是指在古代社会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古代教育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古代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古代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人的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注重人的道德、体魄、文艺等方面的培养。

古代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文、史传、兵法、礼乐、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古代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官学、私塾、家庭教育等。

官学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一般分为国子监、太学和府学等。

私塾是指由私人设立的教育机构。

家庭教育则是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

古代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师传”和“师徒制”,即由老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则要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认真学习。

三、教育的阶段和流程
古代教育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初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才能;中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史学和经学等方面的知识;高期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诗词、书画等方面的素质。

四、教育的对象和范围
古代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男子,女性教育较少。

范围则主要限于士族和贵族,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但是,一些富有的商人和工匠也会自费请教师授课,进行自我提升。

以上是古代教育的一些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教育的形态和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 (二)现代教育: • (1)现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 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 (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点):(1)全体 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 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 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 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育》、主要思想观点 和贡献: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现代教育 理论的首要代表。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 对。1.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 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2.在 教育目的上,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 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3.在 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与其教育基本观 点一致。4.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 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统一、 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 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 (三)、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关系: •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 教育目的的确立。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 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 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 【考点3】良好师生关系及其建立 •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 学相长、心理相容。 • 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师要求: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 立教师威信;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 •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课堂活动。这是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中 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补充;校外活 动。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 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 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一、培养孝道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讲究认识
人性的本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维。

孔子便是孝道教育的杰出代表,他强调:“有父母者,不孝者不得为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孝道成为东方文明的精神特征之一。

二、重视礼制教育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非常重视礼制教育,在家庭中和社会中强调尊重和
谦让。

借助于大量的典籍和经典文献,让学生了解礼节和人际关系,
从而提高其社交和交际能力。

日本的家庭教育就十分重视礼制教育,
日本孩子要在社区公开场合下能够做到恰如其份。

三、注重实践教育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育,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
行培养。

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快、更全面、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细节,有利于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四、尊重师傅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注重尊师重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形成稳重和要求高素质的社会环境。

尊重师傅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哲学,感受到教育的重要作用。

五、礼仪节俭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还注重礼仪节俭,使得学生养成了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更加严谨、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得到了弘扬和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教育学原理古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原理古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原理古代教育的特征
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3、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2、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思想: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

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3、道家思想: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古代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它包括教育的组织结构、招生规则、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选拔与考核等方面。

古代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家庭教育和官学教育。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而官学教育则是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教授孔子的儒家思想,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

二、古代师范教育古代师范教育是中国古代培养教师的一种教育形式。

师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

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教师,传承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水平。

古代师范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古代师范教育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教学为重点,培养应用型教师。

2.重视道德教育。

古代师范教育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倡教师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3.注重师范实训。

古代师范教育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师范生通过实习、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技能。

三、古代教学方法古代教学方法是古代教育中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古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辅导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古代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传统的言传身教为主,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的模仿和理解。

四、古代教育理论古代教育理论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称,包括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农家等不同学派的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培养人才的原则等方面。

古代教育理论对中国古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古代教师选拔与考核古代教师选拔与考核是指古代选拔优秀教师和对教师进行考核的程序和制度。

古代教师选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举荐制。

古代的举荐制是指在贵族家庭或官方学校进行推荐,由贵族或官方进行选拔优秀的人才。

2.科举制。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也应用于古代教师的选拔。

3.学校考核。

官学教育中,学校会对教师进行终期考核,以评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品德素质。

古代雅典教育的特征

古代雅典教育的特征

古代雅典教育的特征
古代雅典教育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雅典教育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强调学生应该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崇尚文雅:古代雅典教育注重文雅,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文化素养。

3. 实施全面教育:古代雅典教育实施的是全面教育,不仅包括体育、音乐、数学等学科,还包括哲学、政治、文学等学科。

4. 重视实践:古代雅典教育注重实践,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 强调独立思考:古代雅典教育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6. 重视文化传承:古代雅典教育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生需要学习和传承希腊文化和其他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古代雅典教育是一种全面、注重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具有下列特点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机构是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社会分为两个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与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的状态相比,奴隶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阶级性。

奴隶主的子女不用再下地劳动,他们只用学习如何去统治奴隶,这就是所谓的“劳心者”;而被压迫的奴隶则承包了所有的生产的劳动,成为所谓的“劳力者”。

所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主要体现的是教育的阶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古代学校提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考取功名,才是功成名就。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古代社会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教育还具有很强的专制性。

一国之君控制着百姓的思想文化,要求百姓的思想与君王的思想相同,要忠君爱君,规定百姓可以学习的内容。

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都是教育思想专制的产物。

都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

教招必背90条教综口诀

教招必背90条教综口诀

招教必背90条教综口诀1、古代教育的特征(1)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教育内容形式单一(4)身份地位的象征性(5)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6)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记忆技巧:等升内地房租2、近现代教育的变化和表现(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记忆技巧:公历十一3、近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呈现哪些特征(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记忆技巧:多生扑克4、20世纪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记忆技巧:全民多献身5、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哪些方面(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教育的目的记忆技巧:零售木头6、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记忆技巧:人民私欲7、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记忆技巧:内人解手龟速8、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的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记忆技巧:唠嗑技术9、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记忆技巧:墨水传遍内环10、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记忆技巧:宣传融创1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记忆技巧:数值截留1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控制人口的数量(2)提高人口的质量(3)改善人口的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记忆技巧:数值截留1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2)环境(3)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记忆技巧:遗主学境1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记忆技巧:母鸡组团钻孔15、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记忆技巧:归家寄腌菜16、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古人的家庭教育

古人的家庭教育

古人的家庭教育
古人的家庭教育注重孝道、礼仪、忠诚、尊重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古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1. 孝道教育:古人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地为父母分担家务和照顾他们的生活。

2. 仪容仪表教育:古人注重培养子女的仪容仪表,要求他们穿戴整洁、举止得体,从小就教导他们遵守礼仪规范。

3. 忠诚教育:古人强调忠诚和忠实的品质,子女应该对家族和国家保持忠诚,并且要尽力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4. 尊师重道教育:古人重视尊敬老师和学习,鼓励子女虚心向老师学习,尊重师长的教导和指导。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古人注重培养子女的自律和自我修养,强调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起,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来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6.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古人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家庭教育传授子女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和睦相处、勤俭节约等。

古人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严格的教育和示范来引导子女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将家庭视为培养子女的最重要的场
所。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的口诀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的口诀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的口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口诀来记忆:读经讲义,强调德行;科举应试,功利观念;师傅传授,重视传统;知识精深,文学修养。

首先,古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读经讲义,注重德行教育。

在古代,对于学子来说,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视为未来的社会领袖和文化精英。

因此,德育一直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读经讲义也是学生学习基础,因为经典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其次,科举应试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色。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而且是唯一的选拔途径。

因此,学生们会被强制性地学习科举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这种学习也被称为功利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胜利,以便他们能够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赢得社会上的地位和财富。

这种功利教育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但也把教育从道德建设的轨道上偏离了。

其三,传统教育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因此,在古代教育中,师傅传授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们通过面对面地学习和交流来掌握传统文化。

这种教育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重视个性化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

最后,古代学校教育的最大特色是知识精深,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化精英的标志之一是一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

因此,在古代教育中,学生们需要学习丰富的学科知识,并注重文学修养。

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素质。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口诀,我们可以回顾和总结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古代学校教育虽然有其缺陷和局限性,但是它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古代学校教育是指在中国古代,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就注重教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特点。

在古代中国,学校教育起源于夏代和商代的天文、历法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那么,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下面就一同来了解一下。

1、重视经典,注重文化传承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承经典,让后人继承自己的文明。

因此,在古代学校教育中,经典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不同学校所使用的经典不尽相同,但无不强调传承文化。

除了经典之外,老师们还会讲授一些祖先的故事,以及历史的发展过程,希望将来的学生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

2、注重礼节、品德教育在古代,礼节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品德也是古代学校教育注重培养的方面。

学校会教授学生如何做人,让他们懂得尊重长辈和师长,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和道德观念。

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有德之人,在社会生活中受人尊重。

3、注重人文、道德修养古代学校教育注重人文修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需要互相帮助,保持团结和合作,这种精神会伴随他们一生。

此外,古代学校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便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4、注重提高思维能力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教育目的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们需要学习思辨、分析以及逻辑推理等方法,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非常有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如何辩证思考,以便解决问题。

总体来说,古代学校教育强调传承文化,注重品德修养、人文精神和提高思维能力等方面。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兼备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品德素养,成为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特征,拥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下面将从尊师重教、以儒为主、以教化人和注重实践等方面,详细探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尊师重教。

在古代中国,师德在教育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尊师重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对老师的敬重和对他人知识和智慧的崇拜。

孔子提出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师道尊严,主张把师长看作是上帝的代表,不仅从教育方法上进行借鉴,更是从师德上进行学习和追求。

尊重教师是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前提,也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儒为主。

儒家思想占据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德才兼备,提倡以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和“学而时习之”的教育原则,强调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培养。

他主张用礼法引导人的行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家庭宅档、国家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都提供了详细的教育内容,为后世的教育提供了基本思路。

第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教化人。

古代教育信仰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面貌。

在古代中国,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圣职和神圣的事业。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理解和学习道德、知识和智慧,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古代的教育注重将人的潜能发掘出来,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使人成为有道德素养、知识水平高和修养全面的人。

另外,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注重实践。

古代中国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孔子提倡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在古代,学生会通过实践活动,如参与家务劳动、农业劳动、手工艺制作等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

这种教育被称为原始的教育。

而且原始教育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有了学校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但那是极少数人的事情,绝大多数人仍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2、古代学校出现并得到发展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学校自从产生以后,便曲折地向前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规模和种类都在逐步扩大和增多。

3、教育阶级性出现并得到强化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到了奴隶社会,学校教育被奴隶主所独占,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的场所。

因此。

从学校产生之日起,教育便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4、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在奴隶社会,奴隶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而他们正是当时社会的直接生产者;能进学校的是
与直接生产无关的统治阶级的子女。

因而使得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长期脱离,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

奴隶社会是这一传统的起点,封建社会的学校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传统。

教育学原理古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原理古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原理古代教育的特征
古代教育的特征包括:
1. 以礼仪教育为主:古代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强调学生要遵守礼法、孝顺父母,以获得社会认可。

2. 强调知识储备:古代教育重视学生知识储备,认为学习知识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基础。

古代教育注重记忆,强调背诵经典,重视传统的文化知识。

3. 强调道德修养:古代教育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认为道德修养是培养学生品德的基础,强调学生要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爱护自然环境。

4. 强调实践能力:古代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认为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农耕、织布、烹饪等。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口诀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口诀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口诀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自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这套教育体系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那么,古代学校教育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一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口诀来概括:读史明理,背经诵典,用兵必智,礼仪严谨,荐贤育才。

读史明理古代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史明理。

为什么要读史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和成败。

读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读史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等等,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见识水平。

背经诵典背经诵典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经典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古代学校教育中,学生要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等,这些经典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用兵必智在古代,军事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古代学校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军事素质。

学校中的武术教育、阵法演习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用兵之法,锻炼他们的勇气和智慧。

学校中的这些练习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战斗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礼仪严谨古代中国重视礼仪。

在古代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

强调礼仪之道,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文明风尚。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因此,学校中对于礼仪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要。

荐贤育才最后一个特征是荐贤育才。

古代中国注重选拔人才,因此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学校中安排了一系列选拔和评估机制,包括考试、推荐等等,希望能够在学生中发掘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可以用“读史明理,背经诵典,用兵必智,礼仪严谨,荐贤育才”这个口诀来概括。

这个口诀虽然简单,但却体现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重要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在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政治和伦理型传统文化等大背景下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即政教合一,教育内容重伦理轻技术,教育方法倾向于经院主义,教育权利不平等以及官学私学并存,书院林立。

关键词:我国古代教育;特征;政教合一我国古代教育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教育,大致包括夏商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教育。

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我国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各历史朝代的教育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

然而,正如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政治和伦理性文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一样,教育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便是本文所要寻找和揭示的区别于外国、区别于近现代的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1政教合一“政教合一”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种基本模式,指的是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即政治和教育在古代社会中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教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为政治服务;二是教育与选拔政治人才紧密结合,教育直接通往政治;三是官学中以吏为师、官师合一。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离不开与政治的直接关联。

早在奴隶社会的夏、商和西周,教育就作为国家的重要社会活动,由奴隶主贵族控制,并由政务官员主管。

国家在国都和地方设立学校传授“六艺”,为奴隶主贵族培养忠臣、武士和顺民,以为政治服务。

自秦汉以后,地主统治阶级更重视教化,通过制定文教政策,兴办官学,插手私学,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权利诱惑,从而牢牢巩固自己的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然而私学的出现并未真正改变政教的分离,私学组织发展的代表—稷下学宫,是一个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学术机构,“论国事、议政事、言治乱”是稷下先生们学术活动的主题。

此外,发轫于唐而盛于宋初的书院,其政治色彩也日益鲜明,一方面是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书院本身就是学者议政的场所。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官职俸禄,即“学也,禄在其中矣”。

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实行“察举制”,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为标准来选拔官吏,在此,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得以初步形成。

始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影响了之后的整个古代教育,将读书做官模式推向了极端。

据考察,夏朝就有了官学,所以,可以说官学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

有朝廷直接举办管辖的为中央官学,由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为地方官学。

官学中的教师叫学官,都属于朝廷的官员,即“以吏为师”“官师合一”。

《礼记》记载的学官有大司乐、大司徒、大乐正、小乐正等,汉代开始设五经博士、博士祭酒等,隋以祭酒、司业为国子监正副职总领,唐承隋制,宋设提举学事司,明设提督学校官,清设提督学政,他们都受朝廷俸禄[1]。

“政教合一”教育模式,使教从政出,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合一,赋予教育极强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使教育目的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已被政治化。

我们应该辩证看待这一教育模式:一方面,它引导学生参与政治,关心国事,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责任感,从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强盛;另一方面,它忽视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从而束缚了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重伦理轻技术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古代教育也可以说是伦理性教育,重视人的教的修养[1]。

通观我国古代教育的内容,多数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很少关乎生产技术。

起源于夏,发展于商,完善于西周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看似囊括了伦理道德、技能技巧、文化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不然。

在六艺中,“礼”居于核心地位,而“射”“御”也是体育、军事教育,无关生产技能。

孔子就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传授的知识局限于做人和从政,“君子谋道不谋食”,即君子不必参加物质生产劳动。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文献、品行、忠诚和守信教育学生。

文献主要指传统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

品行、忠诚和守信实际上是指道德教育。

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把道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道德教育没有专门的教科书,而是贯穿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文化知识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

“文”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书”是孔子亲手编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教科书,除《乐》散佚之外,其他儒家经典成为汉代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即“四书五经”。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墨家和名家是重视科学技术的。

墨家为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大力实行生产、军事等实用科学知识教育和数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取得了出色的成绩[2]。

但是,这类教育思想在当时以及整个古代时期都没有取得应有地位,被湮没在历史潮流中。

我国古代也有知识分子从事过科学探讨,如华佗、李时珍、祖冲之、张衡、徐霞客等,他们的科学实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却也只是极少数。

此外,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彰显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先进和高超,但并没有被学校教育吸收推广,仅停留在民间传播和特定领域。

顾远明等教育专家在编纂《教育大辞典》时,收集了教材262本、教育读物252本,其中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占绝大多数,而关乎自然科学内容的只有寥寥10余本[5]。

我国古代教育重伦理轻技术的传统,使我国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也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近代的屈辱史埋下了伏笔,影响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3经院式教育按照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描述,经院式教育关心的是知识传统的“继承”,教师的职责只是照本宣科,并不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原始的科研工作中去。

所有的知识都已经被按部就班地加以系统化。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取的只是那些中规中矩、传而久之的东西。

说到古代人读书的场景,我们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众多学生手捧着书,在老师的带领下边晃头边背诵或一人在书屋拿着书,一圈又一圈地转动头部。

可见我国古代学习的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所谓“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熟读唐诗几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便是经院式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内容体现目的,目的和内容决定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内容[3]。

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圣人,实际上就是培养统治阶级的人才。

教育内容是伦理道德知识,所以教育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是传授和灌输。

所谓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

背诵记忆的方法有利于巩固基本知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教育传统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求学精神。

4教育权利不平等我国古代教育权利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不平等,二是民族不平等,三是男女不平等。

阶级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官办学校中。

从氏族公社末期开始,部落显贵世袭就引起了教育的变化,教育设施呈现出等级差别。

夏商周时期,受教育阶层主要是奴隶主阶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

又如汉朝的宫邸学以宫人为教育对象,西晋的国子学规定官品第五以上的子弟方能入学。

隋唐之国子学依旧有入学限制,专收贵族高官子弟。

宋朝时官学既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均有对入学者身份的要求,辽金等都重视对贵族的教育,贫民受教育困难。

明朝的国子监、宗学、武学,清朝的国子监、宗学、觉罗学都对入学资格进行了限制。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民族冲突和融合史,在教育领域,也不乏民族歧视。

元朝统治者将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四等人在科举考试中的考试题目、答题要求考试结果等方面的要求各不同,蒙古人和色目人占明显优势,歧视汉人和南人。

我国古代,对女性的歧视特别严重,整部古代教育史,找不到女子教育的影子。

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把女性拒之学校门外。

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男子便基本垄断了学校、私塾等各种官、私教育资源,女子一般只能接受家庭教育。

古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

教育内容则限定于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和家政技能教育。

其中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家政技能教育则包括烹饪纺织、采桑养蚕等持家技能训练。

当然,中国历代也不乏一些女性因家庭环境优越而有幸接受高深的文化知识教育,例如并称中国四大才女的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或班昭)[4]。

但是,她们出众的文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优越的家庭环境,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才女如凤毛麟角,不能代表广大女子。

5官私并存,书院林立官学和私学并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共同促进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官学自夏朝以来就一直存在,它由统治阶级操办,通过培养良民、忠臣和阶级统治人才,直接为政治服务。

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私学兴起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在秦朝时期被禁止,但汉以后得以恢复并一直保留下来。

私学相对于官学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学在四方”“有教无类”以及官师分离。

私学的教育内容并不局限,其培养目标多样化。

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

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在继承私学传统,吸取宗教特别是禅林精舍讲学形式和官学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

我国书院兴起于唐繁荣于宋,元朝以后日趋官学化,并最终沦为科举的附庸。

北宋有六大著名书院,即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和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闻名至今。

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学方面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书院组织机构简单,专职管理人员少,其负责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既是主讲人又兼管理工作,称为洞主、院长等;其次,书院利用学规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管理原则具有民主色彩,书院师生可来去自由,大师自由讲学,学生自由择师;再者,书院既是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其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此外,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往往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诚相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书院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 000多年,虽然后期官学化,甚至沦为科举的附庸。

但是书院的优点不可忽视,它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近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对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