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三节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低层大气的3大组成:
干洁空气( N2 、O2 、CO2、O3等)
水汽
成云致雨
固体杂质
• 大气垂直分3层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
80-500km高空存在电 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500 电离层
80
27 22
臭氧层
1.气温随高度而增加
(22-27km高空臭氧层)
2.平流运动 3.大气稳定,天气晴
白天多云,对太阳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 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作用(保温作用)强。
6
4.下列各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B
C
D
7
5. 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A. 沙漠地区距离海洋远 • B. 沙漠地区反射率大
√• C. 沙漠地区水汽少、云量少,大气的保 温作用和削弱作用都小 • D. 沙漠地区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含量多
8
朗,高能处见不度胜高,寒适
合高空飞行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 大气的直接热源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递减 -0.6℃/100米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复杂多变
2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3种削弱 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大气增温 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
宇 宙 空
直接 间
地面辐射
热源
影响因素
纬度 下垫面 气象
4
1.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 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 大气的反射作用强的缘故)
2.为什么在月球上白天看太阳只是一个 明亮的圆盘,而四周背景却是黑暗的?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读图训练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答题。 1. 最可能出现图示等温线分 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为 A.8月 22时 B.8月 13时 C.1月 22时 D.1月 13时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 例也不同 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深度思考
有人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
地”,结合右图说明该过程的合理性。
深度思考 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 洋流
冬季,南北温差大, 越往北温度越低 夏季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 冬季风
太阳辐射
10℃
3km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m 气温下降 0.6℃, 但在不同地点及不同时间,可能会小于 0.6℃或 大于0.6℃,如图中①曲线。 在曲线②情况下,大 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大气比较稳定;在① 情况下,大气对流运 动更加强烈
原因
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作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代号名称温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 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低再升高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深度思考1】为什么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垂直分布和大气运动不同?提示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因下部热上部冷,所以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因所含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其增温,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因下部冷上部热,所以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为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图中字母性质意义地面辐射 B 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大气辐射 C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e)使地面增温(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③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①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作用②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无选择性反射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天空呈蔚蓝或白色(可对比月球) 【深度思考2】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提示晴天的早晨,天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故较阴天的早晨气温低。
4.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差值变化差异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日较差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年变化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年较差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气增温
大气逆辐射
射向地面
?
大 气 吸 收
地面增温
地
面
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逆辐射是整个大气保温作用最关键 的一个环节。其特点是在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 或者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从而使地 面增温,加强了地面辐射。
大气 上界
1
臭氧层
20
0
对流层
-100 -50 0 50
100 温度(°C)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气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辐太 射阳
100%
大气上界
地 面 吸
47%
吸收
大气
反射 散射
O3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CO2和 H2O吸收波长较长 的红外光 水汽、云吸收部分可见光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易被散射
(二)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
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 获得能量 ⑵地面向外辐射能量 称为地面辐射 ⑶地面辐射是红外线 属于长波辐射 ⑷方向: 向上将热量 传给大气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上界 水汽 二氧化碳
(二)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
⑴对流层大气强烈吸 收地面辐射并保持热量 ⑵地面是对流层大气 的主要直接热源
参与的成分: 空气分子 特点: 波长越短越容 易被散射
夜间,地面辐 射绝大部分热 白天,大气削弱了到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 量又被大气逆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效应,月球表面辐射强烈,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 辐射还给地面, 气温不会太高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 使气温不致降 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温度升得很高,气温很高 得过低 月球 地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
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传播方向改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 特点: 具有选择性
作用 参与作用的 形式 大气成分 吸收
臭氧(平流层) 臭氧(平流层)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吸收强烈,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 择性,大部分可
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具体 ),具体 表现为( 表现为( 吸收)、(反射)、 ( 散射 ), A2更小的原因 更小的原因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 是(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 却吸收得很少
)。
3、C1表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 表示 表示( ),C1>A2说明了 说明了 (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 4 、B1称为( 大气逆辐射 )。 称为( 称为
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
大气上界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 二氧化碳、水汽、云、浮尘 吸收红外线
地面
反射作用: 反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参与的大气成分:
云层、尘埃 云层、
特点: 特点: 无选择性
水汽、二氧化碳 水汽、 对流层) (对流层)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蓝色光最 易被散射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短 波 辐 射
长 波 辐 射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大气中的空气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的过程。
它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其次,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的吸收,这是受热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大气层中的主要气体是氮气、氧气和水蒸气,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其中,氧气主要吸收较短波长的紫外线,而氮气主要吸收较短波长的紫外线和较长波长的红外线。
水蒸气则主要吸收红外线。
这些吸收过程会导致局部的温度升高。
第三,大气层中的吸收过程会使大气层变得热起来。
当空气分子吸收辐射能量后,会增加其内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提高其温度。
这使得大气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达到温度递减层。
因此,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第四,大气层中的吸收过程还会导致热辐射的释放。
被激发的气体分子会通过碰撞和辐射的方式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空气分子,从而扩散热量。
当空气分子被激发到一个更高的能级时,它会以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
释放的能量可以是光子(光能)或热能(红外线)。
这些热辐射在大气层内部传递,一部分向上辐射到太空,一部分向下辐射到地表,形成地球的长波辐射。
最后,地表接收到大气层中传递下来的热辐射,会导致地表温度的升高。
地表吸收的热辐射随着太阳辐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白天地表的温度会比夜间高。
地表受热后,再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层中,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大气层的能量平衡。
总结起来,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传递、大气层中气体分子的吸收和释放、热辐射的传递等。
这些过程是地球气候系统中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
深入理解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更好地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以及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流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圈中的最底层,从地球表面到大约15千米高度。
这一层的温度分布和受热过程是影响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流层大气主要是通过辐射和传导两种方式来受热。
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大气层,它以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形式到达地球。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大部分是可见光,占据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左右。
其中,紫外线被地球大气的臭氧层吸收,而可见光则主要是被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和云层吸收和散射。
辐射进一步分为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和地球辐射的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以短波辐射的形式穿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面,而地球辐射则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从地面向大气层传播。
对流层大气来说,地面的辐射是一个重要的热源,它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作为能量输入。
传导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式,它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来传导热量。
由于流层大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会导致温度的传导。
当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时,地表会升温,而空气分子也会受到热量的传导而升温。
此时,由于密度的差异,热空气会上升,而冷空气则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这种对流循环不仅影响地球大气的温度分布,还对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也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影响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例如,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它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
当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层时,释放的潜热会增加大气的温度。
而当云层通过降水或蒸发释放潜热时,则会对大气的温度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影响,又受到传导和水蒸气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地球自转和周围大陆和海洋的热导也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了影响。
了解这些受热过程对于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也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做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是大气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15km。
在这一层大气中,空气的温度通常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度递减。
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5℃/km。
这种温度递减的分布形式也被称为标准大气。
对流层中的空气主要靠地面受热而产生对流运动,也就是因为地面受热,将热量传递给空气,使得空气变热,密度减小,从而形成气块上升的气流。
这样,就形成了大气中被称为对流的运动。
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是大气环流系统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使得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能够有效地垂直输送。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有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第一,辐射是指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然后将热量辐射向大气。
太阳辐射热量经过大气层的透过、反射和散射后,最终达到地面。
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一部分会直接转化为感热,使地表温度升高;另一部分会转化为潜热,使水蒸气从地表蒸发转化为水蒸气。
地面升热后会向空气传递热量,使空气受到加热,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第二,传导是指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热量后,热量从地表向大气传导。
地面与大气之间通过热传导传递热量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即地面升热后会向空气传递热量,使空气受到加热,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第三,对流是指地面受热后,空气受到加热而产生上升运动。
地面受热后,空气受到加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形成气块上升的气流。
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受到气温递减的影响,空气冷却,水蒸气凝结成云,随着云的不断增加,空气开始下沉,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动力过程和气候变化。
通过对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预测天气变化以及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第7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7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1.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活动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1)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不同。
3.热力环流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种方向、两个关系”。
①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②两种气流运动方向a.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b.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③两个关系a.温压关系:下垫面热低压、冷高压。
b.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判断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力及其对风的影响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B是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C是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
(2)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大小关系是甲>乙>丙,判断理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丙。
(3)图示地区位于北(填“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风向向右偏转。
图中的风是近地面(填“高空”或“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3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
臭氧层
平流层的22 km~27 km处存在臭氧层 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大气垂直分层
主要特点
原因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
大气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主要特点
存在若干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原因
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作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判断坡向
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 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图示内容
数值大小及变化
由南向北气温递减,说明位于北半球;从气温 高低可以判读上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等温线 等温线特征
可判断区域所在半球:向 北递减——北半球,向南 递减——南半球。可判断 不同区域温差大小
图示内容
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与海岸线平行 (受海陆位置影响);与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 势影响) 等温线特征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 结合前面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小农作物水分蒸腾,
选D。
解析答案
反思归纳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 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05
对流层大气的气候影响
气候变化与对流层的关系
气候变化对流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对流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的稳定性、风速和降水等气象要素。
气候变化对流层风场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对流层风场的改变,如风向、风速和风频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和气候系统的平衡。
对流层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温室气体和水汽等成分能 够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影响地表温 度的分布和变化。
对地表降水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云雾等能够形成降 水,影响地表的水分循环和降水分布 。
对流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污染物和有害气体等成分能够影响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如引起呼吸道疾病 和心血管疾病等。
湍流传
总结词
湍流传输是通过空气的随机不规则运动实现能量的传递。
详细描述
在对流层中,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会导致空气的密度和 压力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湍流运动。这种湍流运动能够将能 量从高温高湿区域传递到低温低湿区域,实现能量的水平输 送。
乱流传
总结词
乱流传输是指由于空气流动受到地形、 建筑物等障碍物的阻碍而产生的湍流运 动。
当大气的流速在垂直方向上变化 较大时,如果流速大的空气位于 流速小的空气上方,会产生湍流 运动,这种由于动力学作用导致 的不稳定状态称为动力学不稳定。
大气运动的尺度与复杂性
尺度
大气运动可以从微观尺度(如湍流)到宏观尺度(如季风、洋流)。不同尺度的运动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复杂性
大气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植被、水体、人类活动等。这些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大气的温度、 湿度、风速和风向等,使得大气运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必修Ⅰ 第三章 第8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 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 能丰富。 ②内陆干旱区(如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 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③四川盆地:气候较为湿润→晴天少、阴雨天气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 阳能贫乏。
√B.9时
C.12时 D.14时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日最高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由等温线平直 分布可知,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相同。 (2)破题: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由大气受热原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地球表面,海洋与陆 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陆地气温与海洋气温变化过程不同,海洋气温变化 滞后于陆地气温变化。
第8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纲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联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其原理,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温高低等地理事象的要素。
2.人地协调观: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简单辨识人们 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 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4)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散失热量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昼夜温差小。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 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流层大气是地球上最底层的大气层,它的位置从地球表面到约10-15公里的高度。
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涉及到太阳辐射的吸收、传导和辐射、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等方面。
本文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太阳辐射进入流层大气后,一部分被云、气溶胶等遮蔽物反射回太空,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
其中,不同大气组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也不同。
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氧气、氮气等主要组成大气的气体对太阳辐射则有较低的吸收能力。
这些吸收后的能量将转化为大气分子的热运动,使流层大气不断地受热。
流层大气的受热还涉及到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地表与大气之间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进行能量交换。
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将转化为地表热量,这部分热量会通过传导向上传输到流层大气。
同时,地表也会通过对流的形式将热量传输到大气中。
大气中的热量会向周围空气传导,并通过空气的对流传输到不同高度的区域。
在流层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分子间的碰撞频率降低,从而减少了热传导的程度。
此外,不同高度的区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也不同。
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的强烈,流层大气的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斜射的较弱,流层大气的温度较低。
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杂的气候系统。
此外,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太阳辐射的净吸收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总结起来,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传导和辐射、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等方面。
这一过程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现象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的大气系统,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高二地理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②根据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季节或海陆位置。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北半球向 高纬、南半球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南(北半球向低纬、南半球向高纬)凸出,是北半球的夏季, 反之是北半球的冬季。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是陆地,向高纬凸出的是海洋,夏季则正好相 反。
● ③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温差小,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温差大。
● ⑥根据海洋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沿海海域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海域温 度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区,有暖流经过,反之则有寒流经过。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 (2)赤道地区不是地球表面最热地区的原因:地球表面的炎热中心不在赤道地区,而是在北纬 20°~30°的沙漠地区,主要是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原因是:北半球陆地最热月为7月, 这个月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附近地区,这些地区的地面充分吸收了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天气炎热; 这些地区又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天气晴朗、干旱且气温较高;
● 图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特别提醒
● (1)为什么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随海拔升高,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 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同纬度地区),气温越低。
● 说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指的是同纬度地区或某一地区随海拔增高,温度的 变化情况。
● 这些地区沙漠遍布,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增温迅速,而沙漠向深层导热的能力较差,所以当沙 漠表层的温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沙漠表层的热量就会不断地向大气中输送,使大气强烈增温; 另外,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亚、欧、非三大洲紧邻且陆地面积大,而非洲又少半岛和 海湾),广大内陆得不到海洋湿润空气的调节,这也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炎热。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至对流层顶,大约高度为12-15公里。
它是大气中最靠近地球表面的一层,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大气在对流层中通过热对流和湿对流等方式进行混合,形成云雾、降水、暖湿气流等现象。
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部至平流层顶,大约高度为50公里。
它是对流层和臭氧层之间的过渡区域。
平流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稳定或略有增加,基本上没有热对流和湿对流现象。
平流层中的风主要是水平风,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臭氧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顶部,大约高度为50-80公里。
臭氧层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特殊区域,它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紫外线辐射与臭氧之间的发生相互作用。
臭氧层具有过滤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系统的重要作用。
间歇层和热层:间歇层位于臭氧层上方,大约高度为80-400公里。
间歇层是大气中光学和电学现象最重要的区域,其中包括电离层、中性层和介质层等。
而热层是大气的最外层,其上层是外大气中的热层,包括热层I和热层II。
热层是电离层的一部分,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磁场的影响。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包括辐射传输、热传导和对流传输三种方式。
辐射传输:辐射传输是指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通过空气传播传递热量的过程。
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而地球辐射主要是远红外线。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被大气中的气体、云雾和气溶胶等物质吸收、散射和反射,一部分热量被大气吸收,一部分直接进入地球的大气中。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的分子或自由电子之间的互相碰撞传递的过程。
在对流层大气中,热传导主要通过固体和液体上层物质之间的接触传递热量。
热传导的速率与物质的热导率和温度梯度有关,当温度梯度较大时,热传导速率较快。
对流传输:对流传输是指大气中的热量通过对流运动传递的过程。
对流层大气中,热量主要通过热对流和湿对流进行传输。
热对流是指由于暖气体的浮力作用,使得气体上升,冷气体下沉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其主要的 直接热源(二氧化碳和 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以对流 运动为 主
天气 现象 复杂 多变
与人类关 系最为密 切
平 流 层
对流层顶至50~ 55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原因:在22~27千米高 度有臭氧强烈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增温
以平流 运动为 主
天气 晴朗
能见度好, 大气平稳, 利于高空 飞行
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太阳复短习波:1辐.太射阳、辐地射面根据长波波长辐共射分、为大哪几气个长波波段辐?射
2.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大气上界
讨论(1)为什么说大气直接 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提示: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哪 一波段的光?)
高层 平流层顶至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
大气 2000~3000千米 用
一架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 到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
8~9KM
南极
平流层
17~18KM
赤道 地
对流层
面
平流层
8~9KM
北极
(实一验)得、知大:物气体对的太温阳度辐越射高的,辐削射弱中作最用强部分的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对太阳辐射
中能量最强的可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光 见光吸收得很少,
大部分能够透过
二氧化碳、水
大气到达地面
汽吸收红外光
地
面
特点:有选择性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参与 的大气成分: 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云层作用最明显,云层越厚云量 越大,反射作用越强。
讨论:夏季晴朗的白天 与多云的白天,哪个天 气更凉爽?为什么?
多云的白天更凉爽, 因为云层越厚,大气 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 越强。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
特点 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
讨论:(1)晴朗的 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 色?(2)为什么交 通信号灯把红灯作为 停的标志?(3)日 出前,日落后,天空 为什么是亮的?
E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C
2、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主要是因为城市 空气中有较多的
A、二氧化碳
√ B、固体杂质
C、水汽
D、臭氧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 层?依据什么?
2、随高度的上升,对 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 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 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
4、为什么平流层适 合于飞机飞行?
(三)气象因素:
降水少、多晴天和空气稀薄的地区,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强。
例如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并不是在纬度位 置最低的南方地区,而是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 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辐射强。东部 和南部地区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强。
(二)下垫面(地球表面,含陆面和洋面):
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 吸收就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 吸收就越强。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思考:为什么全球最寒冷的地方是南极大陆而不是北 冰洋?
南极大陆内部是全球最寒冷的地方,除与其高 纬度、高海拔等因素外,极冰的强反射也是形 成其低温的重要原因。
纬地区则适中。
量3/太4和阳几乎紫全外部线的水 而汽增、杂温质
40
平流层
20 0 -100 -50 0
对流层
50 100 温度(°C)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 ——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2.大气的垂直分布
大气 分层
高度范围
气温垂直变化
空气运 天气 与人类关
动特点 状况
系
对 流 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大气对地面有保 温作用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一)纬度位置:纬度位置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
高度角越大,地面得到能量就越多,地面辐射就越强。
1、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的能量在地面分 布的面积(受热面积)越小,表明太阳辐射 就越强。
太阳辐射强度 由低纬向高纬 递减的原因
2、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 越短,受到大气削弱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越多
高度(千米) 140 120 100 80 60
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不一样。这是
因为: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
活动旺盛,因高 此,对流层的高度高;
而高纬地区,层大 地热减面量率来为受自0.热地60面较C,/少气10温0,米垂对直递流活
动较弱,所以气 ,对因集流臭中层了氧大的吸气收质高量大度的低;中
无选择性
(1)因为波长较短的蓝紫 色光最容易被散射,(2) 波长较长的红光不容易被 散射。(3)日出前日落后 太阳离地平线很近,大气 把太阳光散射地平面上。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辐射
短波辐射,其余 均为长波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散射
地 面
大气吸收
吸
大
大
气
气
吸
辐
收
射
地面辐射
收
地面增温
大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大气成分
作用
人类活动的影 响
氧
生物呼吸
干氮 洁 空 二氧 气 化碳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 光合作用、保温效应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
水汽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雪等 天气,伴随热传递
增多
臭氧空洞(氟 氯烃化合物)
固体杂质 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干洁空气组成图
氧21% 氮78%
地地面面
大气逆辐射
将热量还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给从”地而面起,到
保温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物理过程
具体内容
热量来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
太阳暖大 地
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 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 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能
太阳辐射是地面 的直接热源
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
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大地暖大 气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 不断向外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
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近地面大 气的直接热量来
源
大气还大 地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 外线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 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 把热量还给大地,在一定程度上补
其他气体1% 氩、CO2、O3
1、将下面几种成分的代号填入表中,与 其作用进行正确的搭配:
A、二氧化碳 B、水汽 C、臭氧 D、氮 E、氧 F、尘埃
构成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D
水汽凝结时,可作凝结核
F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A
吸收长波辐射,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B
大部分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