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权威解析2019全国高考作文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作文解析及范文尊重劳动,从我做起作为一名XXX的学生,我深感身处一个追求卓越的时代,我们应该有追求卓越的心态,不仅在研究上,更应该在劳动上。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热爱劳动做起。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我们应该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小事做起。
比如,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参加志愿者服务,帮助老师打扫卫生,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在家里,我们可以帮助家人做家务,研究简单的家庭维修,体验劳动的快乐。
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积少成多,可以培养我们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他们认为研究已经够累了,劳动太占时间了。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劳动是我们成长的必要条件,是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一些人不尊重劳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中,也存在于社会中。
我们应该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尊严,是一种荣誉,是一种责任。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尊重每一份劳动成果,发扬劳动精神,让劳动成为一种美德。
因此,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做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让劳动成为我们成长的必要条件,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的一种美德。
同时,我也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让劳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成长。
亲爱的XXX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劳动的话题,题目是《劳以成己,动以兴国》。
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重视劳动,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些学校认为开设劳动课会耽误学生的研究,一些家长认为分数才是最重要的,而一些学生则对劳动抱有抵触情绪,视体力劳动为“洪水”“猛兽”。
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会变得懒惰,不勤奋,这对我们个人和国家都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积极肯定劳动的作用,继承和弘扬劳动者的劳动精神。
2019高考全国卷3作文解析和下水作文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作文1.内容限制。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的主要内容是在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一位老师背着手面对着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整个画面温馨动人,寄语感人至深,考生很容易把握漫画内容和情感。
脱离画面内容的构思和写作都是偏题甚至跑题的。
2.立意限制。
考生在立意时,需要抓住漫画内容、漫画中的说明性文字,以及漫画中人物间的关系,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确定立意。
漫画人物涉及老师、学生,漫画的说明性文字“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是考生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离别感言,而是富有温情,很有温度,更有高度的深情之语。
一方面道出无数老师离别之际对学生的依依不舍及祝福和期望,引导考生铭记教诲,继接奋斗,砥砺前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另一方面引导考生懂得感恩,感悟教育者的温度、情怀与智慧。
3.价值判断限制。
这则漫画材料贴近考生的生活,是考生熟悉的最后一课的情景,情境代入感很强。
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建立好的品格修行,培养学生感恩及尊师重教的思想品德。
考生不可质疑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
4.思维限制。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是立意限制,也是思维限制。
考生的构思必须立足于材料整体,坚持整体原则和全面原则。
考生应注意这里所强调的“寓意”二字,即要通过材料的表面现象,深刻思考材料背后隐含的社会、人生问题。
开放性1.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考生不可脱离材料,但又不能囿于材料。
不可停留在对漫画内容的图解上,而要联系现实展开联想和思考。
比如马云辞去阿里CEO 一职而回归教育,致力于振兴教育的情怀,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老师的教育情怀等。
也可联系社会上不尊师重教的现象从反面切入,但无论以何角度切入,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但重要的是要说得客观、深入,要能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出真情实感,不能停留在口号式的论点重复上。
2.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从学生的角度:漫画中陪伴考生是高高堆积的书和充满期待的老师,“你们再看看书”展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精心指导和辛勤培育。
教育部:2019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教育部:2019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目点评导读:本文教育部:2019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目点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讲稿、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
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漫画材料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
三套试卷的作文试题对中学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强化信息处理的实用能力,对接社会发展要求。
信息处理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全国Ⅰ、Ⅱ、Ⅲ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
不管是面对文学审美还是实用求知,不管是对材料进行信息筛选还是逻辑推理,都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求密切相关。
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任务要求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
歌颂劳动价值,倡导热爱劳动。
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作文解析及范文全国III卷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专家评析: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
作文试题选取一则漫画,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
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考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范文:尊师重教时代大道一眼凝望,一句叮咛,一生守护,这是师者情怀,教育根脉!漫画里一位老师在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给学生们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让多少人唏嘘,多少人感慨!是的,是时候了,唤醒我们尊师重教的传统,走出一条时代的大道!尊师重教,是要懂得松软心土,迎接老师那份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的滋养,让脚步里才会蓄积爱,让生命的每一步行走都有温度。
“再看看书”,再触摸一下知识的心跳,再聆听一下奋进的脚步,汲取更多力量去拼,去搏,去跨过生命中这不平常的一道坎。
这是老师的殷殷希望。
“再看看你们”,再了多少天,多少次,还是不够,不舍!这个“再”字,有多辽阔?荡漾的都是老师的眷念之波!这个“再”字,有多绵长?一眼就看去了老师一生的时光!这“看”,是用眼,更是用心,用爱,用智慧对我们的滋养。
老师以爱唤醒爱,以情濡染情,以热血浇灌热血,让我们拥有一个热气腾腾的人生!我们脚步里也要蓄积爱,让每一步行走都有爱的温度。
尊师重教,是要懂得体味老师那份无私的呵护,那份责任的坚守,让我们拥有精神的母本,也要做一个能奉献敢担当的人!可以说,漫画中的这一位老师,是替天下老师表达心声,是天下老师站立和守护的姿态。
2019全国III卷高考作文及解析【备战高考】

2019年全国III卷高考作文:“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权威专家解析】作文试题选取一则漫画,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
漫画材料,画面主题清晰,中心指向尊师重教、师生情谊、责任与嘱托等。
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语言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考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
漫画中文字由教师说出,考生可以站在教师角度进行审题立意,也可以从考生自己的角度“有感而发”,更可以从第三方的角度冷静审视和谐的师生关系。
考生可以考虑采用记叙文文体,写出自己与老师感人至深的二三事,回忆恩师与同学的相处时光,体现老师的奉献精神、高尚人格,展现新时代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也可以采用议论文文体,从教师最后对学生的嘱托“你们再看看书”,分析出教师对学生未来的深切期盼,“我再看看你们”分析出教师对学生无私而真挚的关怀,论述尊师重教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分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等。
从师生关系,引申到尊师重教,由尊师重教联系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的举行,探讨发展教育、重视人才,是新时代发展的源动力。
这道作文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文章立意清晰明了,大部分考生审题不会审偏审错,但写作议论文需要深刻的思考、独特的切入角度及足够的论据来支撑,写作记叙文文体,如果没有新颖的构思、高超的文笔与技巧,会造成千篇一律的煽情。
所以本题题目普通,但想脱颖而出拿高分较难,是一道有难易适中、有较高区分度的好题。
2019高中作文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全国卷Ⅰ(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点评1】应该说今年的全国1卷多多少少出乎人们在考前的预料。
从横向来看:同全国2卷的宏大题材相比,它更接地气;同全国3卷的漫画作文相比,它有了更多的弹性写作空间;同地方卷“中国味”“韧性”“2019的色彩”“作家·作品·读者”“物各有性”等偏重于思辨理性相比,它有着更多生活的感性的东西,学生有话可说。
从纵向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它一如既往地继承了全国1卷稳中求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关注现实生活、体认社会价值、注重思辨色彩等方面;在作文体式上,继承了任务驱动的传统,从写信到写演说词。
总之,2019年全国1卷,立意不难,彰显思辨,注重任务驱动,是一次高水准的作文命题。
那么,这个命题该如何立意呢?从材料出发,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不难把握命题的意图:“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如果大谈“人工智能背景下对劳动的看法”“劳资关系”等都是背离写作要求的。
2019高考作文解析

2019高考作文解析2019年高考作文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作为一个关键性考试环节,高考作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对考生的分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2019年高考作文进行解析,分析其题材、观点以及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高考作文。
首先,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材多样,而以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话题为主要切入点。
其中一篇典型的作文题目如下:"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未来"这个题目聚焦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具有广泛讨论余地的话题。
考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出发,回答这个问题。
解析这个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引言首先,考生可以通过引用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的观点来引入文章。
可以提及人工智能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 正文在文章的正文部分,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关系。
a) 积极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可以提及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质量改善。
此外,人工智能还为人类解放了大量重复性劳动,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b) 消极方面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可以提及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失去一些就业机会,以及对隐私和安全的威胁等。
同时,考生也可以探讨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完全取代人类的智能,以及在决策和道德问题上的局限性。
3. 总结与观点最后,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考生需要总结文章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可以指出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需要人类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持对自我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视。
同时,还可以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应遵循伦理原则,为人类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和福祉。
这是一种常见的解析思路,当然,不同的考生可能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关键是要通过论述和举例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使文章有说服力,并展现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题为《戏剧,是我们的语文课》。
本文将从题目所给的角度进行解析,并按照作文的格式展开论述。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启发。
而在高考语文作文中,也不时出现与戏剧相关的内容。
那么,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解析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题。
第一,戏剧是对现实的提炼和夸张。
戏剧的创作往往以现实生活为蓝本,通过剧情的塑造和角色的表演,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和提炼。
例如,在《红高粱》中,小鬼子的角色被夸大为冷血无情的化身,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而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借鉴戏剧手法,用夸张和提炼来突出作文的主题和观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戏剧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的设置、音效的运用等来呈现出具体的情感和思想。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戏剧的表达方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比如,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可以运用戏剧化的手法来展现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第三,戏剧是一种社会意义的呈现。
戏剧往往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来直接面对观众,以此来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戏剧的方式,写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写“公平”这一社会话题时,可以通过创造一个戏剧化的场景,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不公平的存在,并引发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综上所述,戏剧在语文教育和高考作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故事,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同时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人们对社会的关注。
因此,在学习语文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戏剧的学习和应用,让戏剧成为我们的语文课。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也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眼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全国卷Ⅰ(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不过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能够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很多于800字。
解读【点评1】应该说今年的全国1卷多多少少出乎人们在考前的预料。
从横向来看:同全国2卷的宏大题材相比,它更接地气;同全国3卷的漫画作文相比,它有了更多的弹性写作空间;同地方卷“中国味”“韧性”“2019的色彩”“作家·作品·读者”“物各有性”等偏重于思辨理性相比,它有着更多生活的感性的东西,学生有话可说。
从纵向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它一如既往地继承了全国1卷稳中求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注重现实生活、体认社会价值、注重思辨色彩等方面;在作文体式上,继承了任务驱动的传统,从写信到写演说词。
总来说之,2019年全国1卷,立意不难,彰显思辨,注重任务驱动,是一次高水准的作文命题。
那么,这个命题该如何立意呢?从材料出发,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不难把握命题的意图:“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如果大谈“人工智能背景下对劳动的看法”“劳资关系”等都是背离写作要求的。
2019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解析

2019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材料对劳动持正向评价,并且指出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但是材料的重点在“可是”部分,这部分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引导语“请结合材料内容”提醒考生必须以此为基础展开联想和思考,脱离材料基础即为偏题或跑题;若不结合材料只泛泛地谈“劳动”则会被视为落入话题作文的窠臼。
2.立意限制。
题目要求考生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自己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这是题目对立意的限制,考生不得脱离这个大方向。
考生行文时不但要体现对传统劳动思想、劳动文化的肯定,还要体现对不尊重劳动现象的批评。
3.价值取向限制。
对于劳动的意义,材料中连用两则名言给予肯定,并指出“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可是”后的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的否定,考生的价值取向不得与此相悖。
4.写作对象限制。
题目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演讲,即写作时要有平等交流意识。
演讲对象为“复兴中学”的在校学生,演讲内容可升华出“劳动”对民族、国家复兴的意义。
5.体式限制。
教育部:2019全国II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教育部:2019全国II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机制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系性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
厚植家国情怀,培育追梦赤子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四以来中国青年的百年奋斗史书写了无数爱国青年的青春风采。
2019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高考育人功能。
如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试题向考生展开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从中精心选择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2019年高考全国课标Ⅰ卷作文详细解读+高考改卷感悟

从整体着眼,可以谈对“三不”的看法及思考 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也可抓住材料中的某一种关系或多种关系做辩 证思考,如劳动并不妨碍学习反而能促进学习, 劳动促使科技的发明和创造,科技能帮助人劳动 但并不能取代人劳动等。
四、改卷中问题总结: (一)题目过大,很生硬,无文采可言:如《劳动》《说
劳动》《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请爱上劳动》等 题目大量出现,甚至出现像《劳动模范》《劳动是个动 词》《复兴中学》等让人啼笑皆非的题目。还有的就是 一个硬邦邦的《演讲稿》三个字,或者根本没有标题。
(四)对原材料中的“内容指令”视而不见,尤 其是对劳动的“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的现 象没有提及或者只是一笔带过,有提及的大多浮 于表面,或者干脆就是大段地抄袭原材料,然后 说他们这样不对,至于为什么不对就没有下文了。 这都属于典型的“叙而不议”的范例。其实,这 个问题解决并不难,只要稍微地思考一下,就不 难发现这“三不”的背后其实就是违背了劳动的 精神,可以从正反论证和假设论证来驳斥他们, 然后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对劳动的看法即可。
另外,很多考生也没有关注到材料中的“提出 希望和建议”这一任务指令,而是在结尾的时候 的用空洞无力的口号来代替。
(五)语言不成熟、思维很幼稚,甚至出现一些让人啼 笑皆非的话语:。如“非洲有个地方很贫困,土地荒芜, 他们宁愿将一把的蚊子抓起来煎成一个小饼也不愿意下 地耕作”,“一个人如果不劳动,那跟吃了睡、睡了吃 的猪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不让我干活,还不如让 我去死”用这些来证明“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的观点。 还有诸如“邓小平爷爷九十多岁还在研究杂交水 稻”“大庆油田工人焦裕禄”等基本常识错误的笑话也 时有出现。另外叙述的零碎化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全 篇写小时候和奶奶拔萝卜、和同学搞卫生或一起攻克几 道超难的数学题等几个小故事,之后抒发一下“劳动真 光荣,我们应该热爱劳动”之类的感慨就结束全文了。 这些虽是极少数,但也应引起我们注意。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专家精彩解析、附范文】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专家精彩解析、附范文】2019年全国III卷作文解析:铭记、感恩,再出发!2019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题一出炉,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文材料为一幅温情漫画,涉及老师与学生数年厮守一朝即别的情感,引导学生要学会铭记、感恩,思考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
这道题命制的水平蛮高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契合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方向。
这道作文题设置的情景利于学生真写作。
写作情境是毕业前最后一课,每个考生都刚刚经历,都有话可说而且有很多真心话想说,这有利于学生真正表达“我”,说真话,抒真情,避免了假大空,避免了宿构和套作。
这样的作文题才能真正考查学生“德”“才”和写作水平。
就写作本身而言,这道作文题,既是闭合的——只能就师生范畴来言说,但也是开放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
当然从学生的角度,这篇作文一定要牢记的要素有两个:感恩,继续努力新征途!总之,这道题目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如何铭记、感恩,再出发。
这是一道很好的作文题,也是一次很好的写作体验。
2、本文的材料为一幅漫画,其中一位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告诉学生:“我再看看你们,你们再看看书。
”这句话充满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也蕴含着老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考生应该结合这个寓意,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
3、作文要求考生从整体上解读材料,确定立意和文体,并自拟标题。
同时,不得抄袭或泄露个人信息。
二)交际意识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思考自己即将毕业离开高中课堂的身份和交际对象,以及如何向老师研究成为更好的自己。
考生需要思考如何铭记师恩、肩负使命再出发,以及如何与老师和同龄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二、审题立意简析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本文的材料为一幅漫画,描述了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和学生的情景。
老师告诉学生:“我再看看你们,你们再看看书。
”这句话充满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也蕴含着老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考生应该从自己即将毕业的情景出发,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019年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2019 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解析全国卷Ⅰ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一、如何审题立意?今年的高考作文,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平稳”。
而且是四平八稳,滴水不漏。
对广大考生来说,立意上基本就没什么取巧的空间了。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是唯一正确的立意方向,这一点应该没什么争议了。
倘若还有一线空间可以体现考生们的新锐思想,对“人工智能”“有效的社会分工”的辩证思考倒是一个突破口。
无论如何,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皆大欢喜的——起码保证了绝大部分考生立意正确。
把考核的重心往选材和语言表达上去靠,也挺好。
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广大高一高二考生提了一个醒,多关注时事,多关注主席的讲话,是大有裨益的。
“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一直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注:引自主席的讲话原文。
二、如何选材?从“劳动”的范畴上来说,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工人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作家笔耕不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交警在炎炎烈日下或暴风骤雨中执勤;武警官兵在抗洪抢险一线,连续几个日夜不曾合眼;消防战士在大火中完成“最美的逆行”;老师嗓子嘶哑了却仍站在三尺讲台上讲授知识;残疾人努力完成着力所能及的工作;环卫工人在天色微亮时清扫垃圾;高速公路上的收费员即使困倦却仍然保持微笑;大学生利用休息日在街边发放传单;白发苍苍的老人拎着蛇皮袋沿途拾捡矿泉水瓶;程序员面对着密密麻麻的代码通宵达旦⋯⋯这些都是劳动者的画像,平凡而真实。
深度解析2019全国卷II高考作文:你可能看几遍都不懂

深度解析2019全国卷II高考作文:你可能看几遍都不懂(适用地区:XX、XX、XX、XX、XX、XX、XX、XX、XX、XX、XX)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二战〞期间,为了增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增强哪里。
不过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时机返航,而这局部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准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很多于800字。
作文解析让人“凉凉〞的高考作文其实说的是“幸存者偏差〞觉XX高感考作文是所有高考作文中最让人心凉的……6月7日上午11时30分,高考语文科目完毕,又到了全民写作文的时候,但是今年XX高考作文,你可能看几遍都未必能懂。
看似简单其实“坑〞很深可结合XX的现状来写昨日语文科目完毕后,一位考生给华商报记者说:“看到材料想到第一个标题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最终的作文题目也就是它了。
写完都很蒙。
〞作文题目也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和我一样一脸朦胧吗?〞网友“卡卡玺〞说,“连题目都看不懂了。
〞网友“马建斌〞说:“感觉是几套考题中最cool的,让人心凉凉的。
〞网友“胖的很犀利〞说:“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坑很深啊,我估计很多考生会掉到‘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等论点的坑里,看似贴近,实那么与材料反映出的论点有本质上的不同。
个人认为这个题目的要旨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多数人分析问题时,只注重于眼睛看到的现象,往往没有考虑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而那些没看到、想到、隐藏于现象背后的问题,才是最要命的。
沃德看到的是幸存的飞机,但是想到的却是那些没有飞回来的飞机,这才是关键。
〞也有人说能够结合XX的现状来写——XX是一个文明且历史印记比拟深的城市,在XX的人才大战中,有好处有害处,人才的聚集代表了XX的开展,但后勤的缺失很难让人才留住。
2019年高考作文题汇总及评析

★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 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炼身体!”
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② 不得少于600字。 ③ 不得抄袭。 ④ 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 名等信息。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
3、创设情境,凸显应用,持续深化语文科
考试内容改革
2019年高考语文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与应用
导向,落实高考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 视实践,学以致用。命题将材料选取与教材内容、生活 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综合的探究情境,凸显语文 的应用性考查。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对鲁迅 《理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教材篇目《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创设鲁迅作品群探究情境;全国Ⅱ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 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引导考生将材料与现实 生活相结合,由此及彼,在开放的情境中获取新知。命 题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全国汉语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 来安中学举行“奥运我最爱”的主题班会。小华说:“我最 喜欢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大伟说:“我最 喜欢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世界冠军, 像他那样自豪地说‘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国造)! ”小齐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运动口号:‘奥运会最重要 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我没什么体育特长,但经常锻
教育部:2019全国III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教育部:2019全国III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导读:本文教育部:2019全国III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高考作文提倡尊师重教,优秀品德感染人。
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
作文试题选取一则漫画,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
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考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2019年高考全国3卷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
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漫画材料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
作文试题对中学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月7日,全国高考拉开序幕,首科语文试题引起热议。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机制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系性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
“试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接续奋斗,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试题以智育为基,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见识、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试题助力体美劳教育,精心撷取素材,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上述负责人表示,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及合理难度。
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高考语文命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通过科学设计命题,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品德修养,讲述奋斗故事,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接续时代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进之歌。
1.厚植家国情怀,培育追梦赤子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四以来中国青年的百年奋斗史书写了无数爱国青年的青春风采。
2019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高考育人功能。
如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试题向考生展开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从中精心选择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接续奋斗,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天津卷作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的三则材料,分别表达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献身人类历史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主题鲜明,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
北京卷作文试题“2019的色彩”引导考生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品德修养,铸就时代先锋立德树人,铸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先锋,必须准确传递核心价值观念,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汲取思想精华,优秀文化浸润人。
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全国Ⅲ卷默写题要求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
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诗歌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
浙江卷简答题材料《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孟子关爱社会、心忧天下;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临川汤先生传》中的汤显祖持身端洁、不慕权贵,上海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项经传》中的项经爱护百姓、敢于担当,都是当代青年品德修行的榜样。
命题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利用传统的优秀品格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提倡尊师重教,优秀品德感染人。
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
作文试题选取一则漫画,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
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考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3.讲述奋斗故事,激励接棒青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
试题通过讲述奋斗故事、弘扬奋斗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激励他们敢于担当,勇于拼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接棒跑者。
营造奋斗情境,激励奋斗精神。
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从五四青年奋起,到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再到民族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奋斗”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通过材料与任务驱动,营造真实的奋斗情境,让考生感知青年奋斗与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相互关系,体会青年奋斗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正面引导考生增强担当意识,激励奋斗精神。
上海卷积累应用题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鼓励青年要有长期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
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用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赞扬了坚定信念、全力以赴、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
这些题目的设置也是在营造奋斗情境,激发青年的奋斗热情。
讲述奋斗故事,砥砺奋斗品格。
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隐含的是传说中“五丁开山”的奋斗故事。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三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三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
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了鲁迅的《理水》,小说塑造的大禹及其随员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照。
命题设置还着意引导考生思考“中国的脊梁”,进一步强化奋斗者形象。
感受奋斗喜悦,增强奋斗意识。
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2018年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和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三则材料,无论新中国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还是新时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桥,都是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技术”,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国桥梁建设由技术落后、依靠外国援助到技术领先、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历史巨变,使考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悦,自觉增强奋斗意识。
二、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持续深化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增长考生知识见识,提高考生能力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
在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同时,引导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1.重视基础,增长知识见识下功夫新时代领路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教育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选取丰富素材,寓基础性考查要求于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引导考生增长知识见识。
顶层设计,追求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并不直接设置单独的知识考查试题。
全国卷统一遵循顶层设计原则,分别设置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模块,以对语文学科最为核心的阅读素养、表达素养及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为导向,将对语文必备知识的考查融会其中。
命题引导考生系统掌握扎实的必备知识,诸如词汇、语法、文化常识、标点符号用法,各种文体及相关的修辞、表现手法、论证手法等,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优秀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整体布局,萃聚古今中外,引导考生增长学识见识。
试题取材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领域,内涵丰富广博。
全国卷三道文言文阅读题均取材《史记》,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节选叶嘉莹论杜甫,全国Ⅰ卷、Ⅱ卷文学类文本分别选取鲁迅《理水》和莫泊桑的《小步舞》,经典荟萃,名家云集。
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要求考生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祖国重要发展节点展开细节想象,全国Ⅱ卷、Ⅲ卷材料分别展示港珠澳大桥建成、“嫦娥四号”飞抵月球背面等反映国家进步的标志事件,忆往思今,国强民新。
此外,命题材料还涵括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书画艺术等大量内容。
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试题素材的载体优势,使考生在应试答题的同时领略文化经典、铭记革命历史、感受当代伟绩,进而增长学识见识,增强四个自信。
2.凸显应用,提高关键能力强导向“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强化选材的实践应用导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试题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又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