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教学设计.
《前后》数学教案设计
《前后》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前后》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理解“前后”的概念,知道如何判断物体的前后位置。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前后”概念的理解
2. 判断物体前后位置的方法
3. 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今天要学习的新课题:“前后”。
2. 新课讲解:
-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或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前后”的概念。
-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比如在教室里摆放一些物品,然后让他们判断这些物品的前后位置。
3. 实践操作:
-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如:“小明站在小红前面,小红站在小华后面,请问谁站在最前面?”等。
4. 总结归纳: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判断物体前后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5. 家庭作业:
- 设计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家庭作业和测试来检查学生对“前后”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在下一次教学中做出调整。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共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前前后后》教学设计《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三篇篇一:《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前后关系的景物,让学生能够概括出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
2.运用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通过多种绘画形式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学难点]:用绘画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具:教学图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学具:水彩笔、纸张等工具【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游戏表演:捉“尾巴”(甲、乙同学是怎样跑的)学生先说说,教师总结2.导语: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板书课题)二、观察发现1.欣赏来自生活的图片2.欣赏绘画形式的图片3.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的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
5.请说说看你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近大远小”的现象?三、探索体验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怎样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绘画主题、形式以及绘画的顺序。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内容:绘画顺序、绘画比例、颜色的搭配等)4.创作点评,体验创作的快乐四、拓展延伸1.请试着用今天所学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把你对作品《》的评价写出来。
2.总结【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从《大人国与小人国》、《前前后后》等课到《今天我值日》。
这是一组关于绘画方面的训练课程。
它要发展人:区分大与小、前与后,直至发展到画面复杂的总安排构图、人物造型的素质培养。
对于学生,一个班多层面的学生基础不平衡,怎么处理教材?为了教好教材而教显然是错误的,新课改精神告诉我:要活用教材教人,让人(学生)发展。
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分前后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分前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辨别“前”、“后”概念。
2.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3.能够通过游戏等互动活动培养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图片或实物道具:动物、植物、家具等多样的物体。
2.教学卡片:卡片上标有“前”、“后”等字样。
3.游戏道具:积木、拼图、穿珠子、推车等。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师生互动:教师问学生他们来幼儿园的时候,家长送他们到幼儿园门口,问他们门口是哪一边。
学生回答后教师鼓励他们解释他们选择的依据。
2.游戏探究:教师放置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图片在黑板前,让学生辨别每个物体的“前”、“后”。
3.观察图片:教师与学生欣赏一张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动物的前后位置关系。
4.问题引导:教师问学生在图片上哪些动物的前方有其他动物、哪些动物的后方有其他动物,引导学生注意前后位置关系。
核心活动:1.前后位置描述: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身体前后位置描述游戏,如伸出左手,问哪边是前,哪边是后。
然后再试验右手,问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排队游戏:让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列,然后观察、分析队列中的每个人的前方和后方是哪些学生,包括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学生。
再让学生重新排列队伍,观察前后位置的变化。
3.排序游戏: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一组卡片,让他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卡片大小进行排序,同时要求他们描述前面和后面的情况。
4.游戏连线:教师使用卡片上的“前”或“后”图案,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用线连接对应图片的前后位置。
拓展活动:1.游戏探究:教师带领学生玩家具穿珠子游戏,让学生认识珠子、鞋孔和绳子,并带领学生一起用手弯曲绳子,让珠子从一边穿过绳子的前面,再从另一头出来。
2.角色模拟:教师设置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比如扮演汽车,让学生依次站到汽车的前面或后面,感受前后位置的变化。
3.实地探索: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前后”锻炼,比如参加跑步比赛,让学生观察自己跑起来的前后位置。
结语: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理解和发展“前”、“后”概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标: 1、学⽣能在具体的⽣活实践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难点是学⽣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请5名学⽣上讲台排成队列5名学⽣排成队列,其余学⽣描述其中⼀位学⽣的位置。
2、在⽼师的⼝令下,学⽣按要求调换位置,使学⽣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定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讨论并填空。
2、⽼师出⽰:课本“做⼀做”第2题⼩动物赛跑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它后⾯有哪些⼩动物?谁第⼆?⼩⽩兔跑第⼏?⼩⽜跑第⼏?你能把上⾯的问号位置填上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说⼀说: (1)你的座位前⾯是谁?后⾯是谁?(⽬的:让学⽣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有⼏个同学?后⾯有⼏个同学?你是排在第⼏位?(使学⽣学会从前⾯数或者从后⾯数,得到不同。
【篇⼆】⼩学⼀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按⼀定顺序进⾏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重点;初步培养学⽣的空间观念和按⼀下顺序进⾏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前后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前后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前后的概念和顺序。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与前后概念相关的图片和故事。
准备一些与前后概念相关的游戏道具和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
1. 前后概念介绍:
教师向幼儿介绍前后的概念和顺序,让他们了解前后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2. 观察活动: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物品,让幼儿观察并判断它们的前后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游戏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前后相关的游戏活动,如前后排列游戏、前后找错等,让他们参与互动,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4. 练习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前后概念的练习活动,如练习前后顺序的绘画、故事排序等,让他们运用前后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
通过前后教案教学设计,帮助幼儿理解前后的概念和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前后概念的介绍、观察活动、游戏活动和练习活动的训练,幼儿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前后的意义,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前后》教案
《前后》教案一、设计意图让幼儿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和“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
二、活动目标1. 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
2. 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 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和“后”。
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1. 慢羊羊头饰一个。
2. 灰太狼头饰一个。
3. 喜羊羊头饰(与男幼儿人数相同)和美羊羊头饰(与女幼儿人数相同)。
4. 大树一颗(灰太狼藏在大树后面)。
5. 小兔子和小狗娃娃各一个。
6. 玩具若干个(分别放在小兔和小狗的前面和后面)。
7. 创设活动情景:教师的一头坐着孩子,中间放上小兔和小狗,小兔的前面放上点玩具,小狗的后面放上点玩具,另一头放一颗树,灰太狼藏在树后面。
8. 经验准备:幼儿对灰太狼与喜羊羊的故事有所了解。
四、活动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区分前面和后面。
难点: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和“后”。
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
五、活动过程1. 做拍手律动(上拍下拍、前拍、后拍)。
2. 提问小手藏在了哪里,引导幼儿学习方位词“后面”。
3. 提问老师在幼儿的哪面,幼儿在老师的哪面。
4.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老师的前面,再请一个小朋友站在老师的后面,提问幼儿,他们分别站在老师的哪面。
5. 点一个小朋友,指定,请他过来。
《前后》教学设计公开课
《前后》教学设计公开课导语: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篇文章将针对《前后》这一教学内容,为大家呈现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公开课。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我们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前后”这一概念,提高其思维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前后”这一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中;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能够用“前后”这一概念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电子白板;2.课件:包括多个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3.教学素材:包括书籍、图片、段落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前后”概念。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引导、知识讲授、小组活动、展示分享、课堂练习和总结反思。
1.导入引导(5分钟)通过在黑板上写下几个词语:前面、后面、前进、后退等,帮助学生回顾并激发其对“前后”概念的思考。
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这些词语的意义。
2.知识讲授(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阅读相关段落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这一概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场景,如行走的过程、时间的流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前后”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
3.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讨论并找出不同场景中的“前后”关系,并进行记录。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其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如“前后在时间上的表示”、“前后在空间上的表示”等。
4.展示分享(10分钟)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发现的“前后”关系,并讲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问题。
鼓励全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补充意见。
5.课堂练习(15分钟)在黑板上出示几组问题,让学生用“前后”这一概念来解答。
例如:“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他的家在前面还是后面?”、“上午在早餐前刷牙,早餐在前面还是后面?”等。
教案二:一年级下册数学《前后》教案范例
这是一篇关于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例的文章,本文将介绍教案二《前后》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等内容。
一、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前后》2.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前后的概念,掌握前后的语言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时间、空间的把握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前后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前后概念,掌握前后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前后时间顺序。
(2) 难点:时间的先后顺序较为抽象,需要通过举例和实物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教学方法:这里我们采用交互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来了解前后概念,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练习前后的语言表达方式。
5.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 请学生观察桌面上的物品,询问学生哪一件物品是最新的。
(2) 引导学生认识“前后”概念,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进行引导和巩固。
第二步:学习前后概念(1) 通过摆放教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前后概念。
(2) 通过互动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回忆一天当中的活动顺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第三步:掌握前后的语言表达方式(1) 通过听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边听边理解前后的时间先后顺序。
(2) 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故事内容,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后顺序。
第四步:巩固知识,检查掌握情况(1) 通过游戏方式检查学生对前后的掌握情况。
(2)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操作前后顺序。
6.教学评价方法(1) 考察学生对前后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考察学生对前后时间顺序的掌握情况。
(3) 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考察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参与情况。
二、本节课的特色本节课采用交互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对前后概念进行学习,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知识。
幼儿前后认知教学教案设计
幼儿前后认知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前后的概念。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理解前后的顺序。
3. 能够通过故事和图书,让幼儿感受前后的时间概念。
4. 能够通过绘画和手工,让幼儿表达前后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1. 前后的概念介绍。
2. 前后的顺序理解。
3. 前后的时间概念。
4. 前后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
1. 让幼儿理解前后的概念和顺序。
2. 让幼儿感受前后的时间概念。
3. 让幼儿通过绘画和手工表达前后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1. 活动一,认识前后的概念。
目的,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前后的概念。
活动过程,老师和幼儿一起玩“前后走路”的游戏,让幼儿感受前后的概念。
2. 活动二,理解前后的顺序。
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理解前后的顺序。
活动过程,老师用一些小物件,让幼儿按照前后的顺序排列,让他们理解前后的顺序。
3. 活动三,感受前后的时间概念。
目的,通过故事和图书,让幼儿感受前后的时间概念。
活动过程,老师给幼儿讲故事或者读图书,让他们感受前后的时间概念。
4. 活动四,表达前后的概念。
目的,通过绘画和手工,让幼儿表达前后的概念。
活动过程,老师给幼儿提供一些绘画和手工的材料,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前后的概念。
五、教学评估。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前后的概念和顺序,是否能够感受前后的时间概念,是否能够通过绘画和手工表达前后的概念。
2. 收集幼儿在活动中绘画和手工作品,评估他们表达前后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幼儿对前后的概念和顺序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能够正确地表达前后的概念,也能够通过绘画和手工展示出来。
但是也有一些幼儿在理解前后的时间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
同时,我也发现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教学效果更好,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游戏和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前后》教学设计
《前后》教学设计《前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后的概念。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前后的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前后的概念。
正确使用前后的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前后的概念和方位词的使用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游戏法: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前后的知识。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小动物排队的视频,引出前后的概念。
提问学生:视频中哪些小动物在前面,哪些小动物在后面?讲授新课讲解前后的概念:前面是指面对的方向,后面是指背对的方向。
介绍前后的方位词:前面、后面、前方、后方、身前、身后等。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用前后的方位词描述它们的位置。
游戏活动游戏一:排队游戏请几位学生到讲台前排队,其他学生用前后的方位词描述他们的位置。
1. ◦ ◦ ◦2. ◦ ◦3. ◦ ◦ 1. ◦ ◦ 2. ◦ ◦ 1. 2. 3.4. 1. ◦ ◦ 2. ◦ ◦ ◦ 3. ◦ ▪然后请排队的学生交换位置,再让其他学生描述他们的位置。
游戏二:找座位游戏在教室里设置一些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数字。
请一位学生蒙上眼睛,其他学生用前后的方位词告诉他应该坐在哪个座位上。
然后请蒙上眼睛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如教室、操场、公园等。
让学生在场景中观察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前后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前后(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前和后的含义;2.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前和后的位置关系;3.能够较准确地描述物体前后位置变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前和后的含义;2.判断物体前后的位置关系;3.描述物体前后的位置变化。
三、教学难点1.描述物体前后的位置变化;2.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中物品的前后位置关系。
例如:板凳上放着一只球,球在板凳的前面还是后面?2. 理解前后的概念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中物品的前后位置关系,并引出前后的概念。
2.教师放置一些小物品在桌子上,让学生讨论哪个物品在前面,哪个物品在后面。
3.教师捏一些纸团,让学生通过观察纸团的前后位置关系来理解前后的概念。
4.学生口头描述一下前后的概念。
3. 判断物体前后位置关系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比较两张图片中物品的前后位置关系,并说出答案。
2.教师出示多组图片,让学生自己判断前后位置关系,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3.学生小组讨论并呈现出讨论结果。
4. 描述物体前后的位置变化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描述其中物品的位置变化。
2.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前后位置变化,如门的开关等。
3.学生组成小组,选定一组物品,互相提问并让对方描述其中物品的前后位置变化。
5. 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强调前后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赛跑等。
2.教师出示实际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口头描述一下场景中运用了前后概念的解决方法。
6. 总结与作业布置1.教师让学生口头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前后的概念和应用,并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前后的概念,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解决了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前后”的概念。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前后”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基本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前后”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前后”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卡片、实物模型、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实物模型、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小猫在前面,小狗在后面,它们在干什么?”引发学生对“前后”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前后位置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前后”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模型的摆放,练习判断物体的前后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如:排队、找座位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前后的概念,能掌握前后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前后关系的能力。
2.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前后互相定位的概念。
3. 教学难点学生能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前后互相定位的概念。
4.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课堂互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身边有哪些物品来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比如,问学生:“桌子上的手机是在笔盒的前面还是后面?”等。
2.新课讲解在引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上黑板画出一些物品关于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的信息,并结合教学PPT进行讲解。
3.情境活动教师与学生通过情境活动来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比如,教师拿着与学生的书相似的书,在学生的面前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描述与书相关的位置关系,比如:“这本书在老师手中的前面,在我的身后。
”4.巩固练习1.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在小组内自编故事,让学生自己想象并描述其中人与物的位置关系。
2.教师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前后的关系加深对前后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前后互相定位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前后关系的能力。
五、作业1.学生可任选1-2个物品,完成物品的前后描述。
2.练习册中相关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空间观念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空间观念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1.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具:小动物图片、卡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小玩具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游戏中的前后、上下、左右概念。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小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小动物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解释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教师发放卡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描述,锻炼学生运用空间观念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互相描述并指出组内成员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前后、上下、左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检查并纠正错误。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前后、上下、左右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分析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前后、上下、左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六、课堂活动:寻找隐藏的宝藏活动目标:1.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 教具:藏宝图、小奖品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小玩具或图片。
《前后》教案
《前后》教案教案:前后目标学生群体:小学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前后词汇来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关系。
2. 学习认识并理解前后词汇的正确用法。
3. 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卡片或图片,用来辅助教学。
3. 学生练习册或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如:“小明站在哪里?小红在他的前面还是后面?”激发学生对于前后词汇的兴趣,以及对位置关系的观察能力。
Step 2: 输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前后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示范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汇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师可用卡片或图片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Step 3: 操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操练练习,以巩固前后词汇的应用。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 教师示范:教师以学生为参照物,展示前后的含义和用法,并鼓励学生模仿进行练习。
2. 同桌练习:让学生两两合作,在课桌上进行前后位置的描述,并互相检查对方的表达是否准确。
3.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每组一张图片,要求他们用前后词汇进行描述,然后互相交换,用对方的描述来进行判断。
Step 4: 拓展(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设计更具挑战性的拓展练习,让他们运用前后词汇进行多种场景的描述,如交通情景、在校早操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前后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读地图、做运动等。
Step 5: 提高(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册或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可以辅助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
Step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于前后词汇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前后词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方法。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关于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要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前期准备:1.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准备视频、图片、实物等多种教学材料。
2.教师在课堂前设置一些展示区域,展示相关的自然植物和实验器材。
前期导入:1.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植物生长环境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给学生放音乐,帮助他们放松,并展示一幅充满自然元素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主体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疑惑。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和问题,并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学生展示与交流:教师设立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4.学生创新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环境的小实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和总结。
后期评价:1.学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和态度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自我评价: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资源和评价工具:1.教学资源:视频、图片、实物、实验器材等。
2.评价工具:观察记录表、学生自我评价表、小组合作评价表等。
四、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前前后后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够全面掌握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要素,并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一年级数学下册《前后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爱因斯坦小小数学家》、《数学岛历险记》等。
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通过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希望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突破空间观念的局限,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2.引导学生将前后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故事、游戏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前后位置的学习兴趣。
-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关注学困生,给予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兔子和小松鼠比赛跑步的故事。在故事中,小兔子跑在前面,小松鼠跑在后面。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前后”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互动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前后位置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设计富有情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具:小动物图片、卡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玩具一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做《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2. 学生分享游戏中的感受和发现。
二、基本概念学习(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动作表示前后、上下、左右。
1. 教师发放小动物图片或卡片,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小动物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互相检查和纠正。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前后、上下、左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及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评价学生在巩固练习中是否能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请你想一想,如果老师在讲台的前面,你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出类似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一:一年级下册数学《前后》教案范本
一年级下册数学《前后》教案范本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前后关系的概念。
2.能够准确摆放物品的前后位置。
3.能够应用前后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应用前后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前后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5分钟)老师拿着两张卡片,让学生猜测哪一张卡片是前面的卡片,哪一张是后面的卡片。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前后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新课教学(3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
让学生自己操作物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圈,让学生在圆圈内排列物品,观察位置关系并描述。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性理解前后的概念,并能自己摆放物体的前后位置。
3.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找出现实生活中的前后关系,如排队、看电影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和掌握前后关系的概念。
三、练习活动(15分钟)教师放置几个物体,让学生摆放好其前后位置,并描述出来。
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拓展活动(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如小明排队时前面有三个人,请问他排在第几个。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总结评价(5分钟)教师总结前后关系的概念和应用,并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图片和实物。
2.黑板和白板。
教学方式:1.教师导入、新课教学、练习活动、拓展活动、总结评价。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和辅助。
教学效果:通过这次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前后的概念,并能够准确的摆放物体的前后位置。
能够应用前后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深切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序数解释或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一)在这幅图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二)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想跑在最前面还是最后面?为什么?(点出前后的重要性,引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运动会图片,为学生展示了一幅较为熟悉的画面,运用问题: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想跑在最前面还是最后面?唤起学生想要跑在最前面的想法,继而引出课题。
二、新授(一)观察交流,初步感知1.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都有谁参加森林运动会,初步了解情境图中的角色。
2.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最想当谁?为什么?3.说一说小兔和乌龟谁更棒?为什么?小兔的前面都有哪些小动物?小兔的后面还有谁?4.谁能帮帮公鸡裁判为赛跑的小动物们排个名次?〖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吸引学生的眼球,获得对情境图的熟悉感,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说出谁在前,谁在后,为后面学生对动物准确地进行排序扫清障碍,初步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二)多种活动,深化理解1.初步介绍面对的方向是前面,背对的方向是后面。
2.通过“伸手摸背部,回头说你好”环节让学生感受前后。
3.请班里两名最守纪律的学生站起来给我们做示范,A(前)和B(后)起立,A在B面对的方向还是背对的方向?所以A在B的?B在A面对的方向还是背对的方向?所以B在A的?请其他三组学生示范,全班练习。
预设:在环节(2)中,由于全班学生都参与此活动,又结合一年级学生较为活泼好动的特点,此时部分学生会因为操作时这一轻松有趣的氛围而走神或开始玩耍,脱离活动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教学难点: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看了《熊出没》这一段视频?观察一下熊大和熊二跑步比赛,谁在前,谁在后?【设计意图: 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激起儿童创造的欲望。
】
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多媒体演示森林运动会场景: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运动员入场。
)
师:参加赛跑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呢?
那你们知道它们要朝哪个方向跑吗?(生:朝前跑)
师:我们通常把面对的方向称为前方,背对的方向称为后方。
那你们的前面是哪儿呢?用手指一指,后面呢?
师板书课题——前后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百米赛跑,认识前后
(1)、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a、运动会就要开了,我们赶紧去看看,首先进行的是一百米短跑比赛。
看,都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
b、比赛开始了,它们飞快地向前跑去。
瞧!①()跑在最前面;()在它的后面。
②小白兔在小鹿的( ) 面;小鹿在小白兔的( )面。
③小白兔的前面有谁?它的后面有谁?④乌龟跑第几?⑤蜗牛跑第几?(预设学生能够轻松的完成填空,也为下一环节“比一比”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有的会说第几,有的会说前后。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板书:()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在这里,我注重引导学生说完整规范的语言,及时提出质疑:比如说,同样是小兔,为什么有人说在前面,有人说后面?让学生讨论,从而认识“比较对象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不同”,初次渗透前后的相对性。
(2)认识多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a、比赛继续进行,它们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b 、它们每个人心里都憋足了劲,拼命往前跑。
看!此时,场
上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c、这时,小兔心里可急坏了,它着急地想问问大家:“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谁来告诉它?
d、你们能不能告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的前面有谁,有几个?后面有谁,有几个?【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亲自观察、比较、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思维在情境活动中引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交流活动中建构,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充分认识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突出了教学重点。
】
2、赛车比赛,深入理解“前后”
(1)、你们看完了跑步比赛,精彩吗?我们到更精彩的赛车场去看一看吧!(出示赛车图)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赛车比赛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上面的学习方法,用“前后”知识描述比赛的情况并完成赛车图中的填填。
(学生:学生自由表达,大胆描述)【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知识,更要上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又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体验相对,确定前后
看一看,想一想。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前后的知识,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前后都是谁?谁能用前后来说一说?请大家向后转,再仔细看看周围都有什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由于方向不同,前后位置也不同,再次体
会到前后的相对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
四、拓展迁移,内化升华
1、精彩的的体育比赛结束了,小动物呀想请大家到美丽的动物园去做客,你们愿意吗?好,让我们先来看看去动物园的路线。
出示站牌
(1)、师:这是一个站牌,请你仔细观察,站牌上都有什么呢?(生:火车站、公园、太平路……)
你说的这些是站名,还有吗?(有用红色写的公园),那谁知道“公园”为什么用红色写吗?(表示汽车到的这一站,本站站名)(2)、下面呀我们就从公园出发,那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后一站呢?
(3)、你知道到动物园还有几站?
2、数学故事(新龟兔赛跑)
师:里边呀有一些小朋友正在看图讲故事,我们也去参加好不好?大家知道,小白兔和小乌龟曾经进行过赛跑,由于小白兔睡了一觉,结果让小乌龟得了个第一。
今天呀,小白兔和小乌龟又遇到了一起,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同学们就看图讲故事,听清要求,讲故事时要用到“前后”这对好朋友。
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五、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总结、反思,不仅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促进自我教育,养成好的习惯。
】
板书设计:
前后
()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前后位置是相对的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