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定位研究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功能演变的回顾与战略规划定位的提出 (2)
(一)历史轨迹:从州府治所到安徽省会 (2)
(二)历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 (2)
(三)城市功能的演变与动因 (3)
(四)战略规划所提出的城市定位 (3)
二、对城市定位焦点问题的再认识 (4)
(一)关于区域关系 (4)
(二)关于省内关系 (9)
(三)关于交通枢纽 (12)
(四)关于科教基地 (13)
(五)关于制造业基地 (15)
(六)关于园林城市 (21)
三、城市发展定位 (21)
(一)城市发展目标 (21)
(二)城市性质职能 (23)
专题一:城市发展定位研究
一、城市功能演变的回顾与战略规划定位的提出
(一)历史轨迹:从州府治所到安徽省会
合肥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置合肥县、隶九江郡,东汉建安中,合肥曾为扬州治所,其后几易其名。由于合肥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航运终点,曾是江淮之间各种货物的转运集散之地,因此商业逐渐发展兴盛,《史记·货殖列传》称“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鱼)木输会也”,《汉书·地理志》将合肥与寿春并举,并称作商业都会,自西汉至东汉,经久不衰。自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合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城市再无大的发展。从隋至清一直属于庐州府,明清为庐州府治,下辖舒城、无为、六安、巢县、合肥五县,但是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更没有成为地区性的中心城市,一直处在寿春、芜湖、安庆等本地重镇的阴影之下。辛亥革命后庐州府被撤销,设合肥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确定为安徽省省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合肥市,为皖北行署驻地;19??年,皖南、皖北两行署合并后,为安徽省省会、省辖市,直至今日。
(二)历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
⏹1956年规划:合肥市安徽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是一座以纺织工业为主的生产城市。
⏹1959年规划:合肥市安徽省省会,是一个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将成为一个铁路枢纽。
⏹1963年规划:合肥市安徽省省会,将成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1977年规划:合肥市安徽省省会,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铁路枢纽之一;应充分利用科教基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电子仪表工业,相应发展轻纺工业。
⏹1994年规划: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三)城市功能的演变与动因
纵观合肥城市的发展历史,今天的合肥实际上是在县城规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起来的,历史基础较差。水运交通是合肥初步形成并兴起的主导因素,后来也正是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合肥在水运交通体系中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导致合肥的地位不断下降,其后由于其有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居皖之中”的重要区位条件而成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第二次的兴起是在成为安徽省会之后。虽然位于安徽省的几何中心,但是合肥本身的条件并不优越,既不是交通枢纽,也没有矿产资源,可以说,合肥城市的兴盛正是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建国以后,随着国家对工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大规模投资于工业企业,合肥迅速成长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而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继迁入合肥,合肥又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之一。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和表述也相应反映了这些合肥发展条件与特征的变化。随着国家对高等级公路的大量投入,合肥已经成为安徽的高速公路枢纽,各种交通方式齐全,而未来宁西铁路、沪汉蓉高铁的建设,合肥将成为我国长江流域连接东部和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是未来合肥城市地位与功能的重要变化。
(四)战略规划所提出的城市定位
1、三家设计单位的表述
⏹同济大学:
跨省域的综合服务基地和地带性创业中心;安徽省承上启下的经济中心城市;安徽全省产业沿长江协同发展的组织中心;以人为本,具有综合功能的人居环境。
⏹中规院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的次级中心城市。
⏹南京大学
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家电制造)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科技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
2、几个焦点问题
(1)区域关系
在区域关系上三家设计单位都着重分析了合肥与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的关系,认为地处中部的合肥在我国东部向中西部经济辐射的过程可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经济腹地受
到南京的强势挤压。三家单位都提出了要融入长江三角洲,接受长江三角洲的辐射。中规院提出合肥应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的次级中心城市。而同济大学提出合肥应是跨省域的综合服务基地和地带性创业中心,安徽全省产业沿长江协同发展的组织中心。
(2)省内地位
合肥是安徽省会城市,其发展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都提出合肥应该是安徽的经济中心。而中规院提出合肥与芜湖形成安徽省域经济的两个增长极,形成“双星闪耀”共同推动安徽经济发展。
(3)交通枢纽
合肥是安徽公路交通枢纽以及未来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的看法得到了共识,南京大学在城市定位中提出了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4)制造业基地
三家单位都着重提出了合肥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其中同济大学提出合肥成为国内甚至是国际制造业基地,中规院提出了“制造业之城”,而南京大学提出了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家电制造)生产基地。主要的分歧在于制造业的地位不同,是全国性的还是全球性的存在不同看法。
(5)科教基地
三家设计单位均注意到了合肥的科研教育实力是未来合肥发展重要优势条件,但在城市定位中只有南京大学明确提出了合肥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城市。
(6)园林城市
合肥作为园林城市得到了广泛认同,同济大学在城市定位中提出以人为本,具有综合功能的人居环境;南京大学则提出了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
二、对城市定位焦点问题的再认识
(一)关于区域关系
1、合肥优越的区位优势未能在以往的发展中得以体现
合肥自古便称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吴楚要冲”,尽管习惯上被称为中部城市,但实际上是长江三角洲的西部边缘城市,南部紧邻长江,也是长江经济带的二级中心城市之一。市域北部即为江淮分水岭,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是优越地理区位条件。但在以往的发展中,合肥如此优越的区位条件似乎并未给合肥经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