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有机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有机化学理论:
掌握有机化学的根本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和立体效应;立体化学的根底知识和根底理论。
掌握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掌握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反响、自由基取代等反响机理,碳正离子、碳自由基、碳负离子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响中的作用。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规律,掌握常见官能团特征化学鉴别方法,掌握特性官能团转换的常用方法,了解逆向合成分析的根本要点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根本原理,进行谱图解析。
根本实验技术:
掌握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萃取、枯燥、重结晶等根本技术及应用;能够解答常见的实验问题
二、试题类型及比例
1.命名与写结构式,约20分;
2.完成反响式〔包括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试剂和重要反响条件〕,约30分;
3.综合题〔填空、选择或排序,涉及根本概念、理论、性质等〕,约30分;4.鉴别或别离,约10分;
5.合成题,约20分
6.机理题,约10分;
7.结构推导,约20分
8.实验题〔包括作图、答复下列问题等〕,约10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
1. 《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有机化学实验》王莉贤主编 XX大学出版社。
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二、考试内容及复习范围物质结构基础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了解波函数的空间图象,掌握四个量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分子结构掌握共价键的本质、原理和特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间力的特征及类型,理解共轭大п键。
三、晶体结构了解晶胞的概念及14种布拉维点阵,理解离子的特征、离子键、晶格能、离子晶体基本类型,掌握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了解原子晶体及分子晶体。
四、配合物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几何异构和对映异构的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及晶体场理论。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初步一、化学热力学基础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状态函数,掌握热力学相关计算。
二、化学平衡常数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Kθ与△r G mθ的关系,多重平衡规则,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与化学平衡相关的计算。
三、化学动力学基础理解过渡态理论,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相关计算,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相关计算,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水溶液化学原理一、水溶液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的变化规律和计算。
二、酸碱平衡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掌握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氢(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掌握同离子效应及缓冲溶液相关计算。
三、沉淀平衡理解沉淀溶解平衡中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及相关计算。
四、电化学基础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及其符号书写,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及应用,能斯特方程及元素电势图相关计算。
了解电解,化学电池。
五、配位平衡了解中心原子和配体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掌握与配位平衡相关的计算。
元素化学之一:非金属一、卤素了解卤素通性,掌握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一般了解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卤素氧化物。
《有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查总目标《有机化学》考试内容要求考生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有机化学:15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题完成方程式简答题合成题结构推断题三、《有机化学》考查范围(一)考查目标1、掌握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科学新成就。
2、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运用有机化学原理、方法解决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
(二)考核要求第一章烷烃1、了解烷烃的氧化、热裂、异构化反应及其用途,理解原子轨道杂化理论;2、掌握烷烃的命名原则,σ键的结构特点及特性,构象式(纽曼式或透视式)的写法;3、烷烃卤化反应的自由基反应机理以及各类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单烯烃1、了解烯烃的来源及其重要用途;2、理解SP2杂化的特点,形成π键的条件以及π键的特性;3、掌握烯烃的命名法、次序规则的要点及Z / E命名法;4、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及应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第三章炔烃和二烯烃1、了解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的制法及应用;2、理解SP杂化的特点,共轭效应及其相对强弱;3、掌握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第四章脂环烃1、了解脂环烃的制法,理解环烷烃的结构稳定性及张力学说;2、掌握脂环烃的命名方法,小环烷烃的性质,环己烷及一取代、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第五章对映异构1、理解对映异构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Fischer投影式的书写方法,掌握构型的R、S标记法,掌握判断分子手性的方法。
第六章芳烃1、掌握芳香烃的命名;2、理解苯的结构,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3、掌握取代基的定位规律及其应用;4、掌握休克尔规则及芳香性的判断。
考研《有机化学(III)》(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专业类别:
□学术型√专业学位
适用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学位
一、基本内容(其中实验约占20%)
1.绪论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价键理论,碳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原子轨道的杂化;σ键、π键的电子结构及反应性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书写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分类;Bronsted酸碱理论与Lewis酸碱理论。
3.《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单尚,强根荣,金红卫,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4.炔烃和二烯烃
炔烃的结构与命名。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加氢、亲电加成(加卤素、加卤化素,加水);②氧化反应;③活泼氢反应;④炔烃的制备与鉴别。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1,4及1,2加成);②Diels-Alder反应。
5.脂环烃
脂环烃的分类、命名。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
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
考试时间:3小时
总分:150分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题型、分数比例:填空题40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60分(包括有机合成、反应机理解释)、推测化合物结构30分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基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化学》(第三版)邢其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芳香烃
芳烃的结构与命名。化学性质:①亲电取代反应;②氧化反应(侧链氧化);③侧链取代;④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规则及活化作用,理论解释(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双取代基定位规则及理论解释,定位规则的应用。
-有机化学考研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专业代码:070304、081701、081702、081703、081704、081705
专业名称: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考试科目代码:815 考试科目名称:有机化学
(一)考试内容
试题以徐寿昌编写的《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蓝本,内容涵盖该教材的第一至十七章。
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掌握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和理论,掌握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试题重点考查的内容:
一、烃类化合物
含烷烃、烯烃、炔烃、二稀烃、脂环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
二、立体化学
三、卤代烃
四、醇、醚
五、酚和醌
六、醛和酮
七、羧酸及其衍生物(含β—二羰基化合物)
八、硝基化合物和胺
九、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十、杂环化合物
十一、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是:
1.基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掌握好基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常见化合物的俗称,顺、反、Z、E、R、S等命名规则。
2.对知识要会综合运用:复习时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官能团的转化为主线,掌握各官能团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特点以及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方法,注意课本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练习,对知识点学会融会贯通,切忌死记硬背。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本《有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化学化工学院工科专业有机化学及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的其他相关专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枝,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的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及立体异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制备方法等内容;能完成反应、结构鉴定、合成等各类问题。
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命名及物性(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2)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各种表示方法(3)有机化合物的普通命名及国际IUPAC命名原则和中国化学会命名原则的关系(4)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结构关系2、有机化学反应(1)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芳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简单的杂环体系(2)主要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重排反应、自由基反应、周环反应。
3、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反应机理(1)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立体效应(2)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卡宾、苯炔等活性中间体(3)共振论简介、有机反应势能图及相关概念(4)有机反应机理的表达4、有机合成(1)官能团导入、转换、保护。
(2)碳碳键形成及断裂的基本方法(3)逆向合成分析的基本要点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5、有机立体化学(1)几何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等静态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2)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不对称合成简介(3)取代、加成、消除、重排、周环反应的立体化学6、有机化合物的常用的化学、物理鉴定方法(1)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化学鉴别方法(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HNMR), 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和质谱(MS)的谱学特征(3)运用化学方法及四谱对简单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7、杂环化合物及元素有机化学含N,S,O等的五、六元杂环化合物、及其他结构的有机硫、磷、硅化合物8、碳水化合物、油脂、氨基酸、蛋白质、萜类、甾族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一般的研究方法及分类掌握了解有机化合物特性1.1了解机化合物的涵义、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重要性1.2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1.2.1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物理特性、立体异构,官能团异构,同分异构现象,构型与构象1.2.2 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1.2.3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1.3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1.4了解有化合物的分类:按碳胳分类,按官能团分类第二章烷烃和脂环烷烃2.1 掌握烷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类型)、异构、构象及构象异构体、物理性质变化趋势2.2了解烷烃的重要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
《有机化学》入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入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有机化学属我校进行命题的考试。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考试对象为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指定参考书中所含盖的主要内容。
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有机化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正确掌握和理解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方法;2.熟练掌握和理解各基础有机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应用范围;3.熟练掌握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反应机理等,特别注意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问题;4.正确地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和理论来进行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反应现象和机理的的解释以及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
四、考生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试卷满分为150分。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约55%有机合成约20%机理题约10%推断结构(含波谱分析)约10%实验约5%(四)参考书目荣国斌主编,《大学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版)上、下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第一章绪论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2.共价键的基本性质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烷烃1.烷烃的异构与命名2.烷烃的构型与构象3.烷烃的物理性质4.烷烃的化学性质5.卤代反应的机理,自由基的稳定性第三章环烷烃1.环烷烃的命名与异构2.环烷烃的物理与化学性质3.环烷烃的构象及构象分析4.多环烃第四章对映异构1.旋光性2.手性3.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4.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含几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开链化合物6.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第五章卤代烷1.卤代烷的命名2.一卤代烷的结构和物理性质3.一卤代烷的化学性质4.亲核取代反应机理5.一卤代烷的制法6.有机金属化合物第六章烯烃1.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2.烯烃的制法3.消去反应机理4.烯烃的物理性质5.烯烃的化学性质6.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7.烯烃的来源和用途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1.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2.炔烃的化学反应3.炔烃的制法4.共轭作用,超共轭作用5.共轭二烯烃6.累积二烯烃第八章芳烃1.苯的结构、共振论2.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及物理性质3.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及机理4.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5.多环芳烃6.卤代芳烃7.休克尔规律第九章醇、酚、醚1.醇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醇的反应3.一元醇的制法4.二元醇5.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6.一元酚的反应7.二元酚和多元酚8.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9.醚的反应10.醚的制法11.环醚第十章醛、酮、醌1.一元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3.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4.醛酮的氧化和还原5.一元醛酮的制法6.醛酮的来源和用途7.α,β-不饱和醛酮8.醌第十一章羧酸1.一元羧酸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羧酸的反应3.一元羧酸的制法4.二元羧酸第十二章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3.酯水解反应机理4.羧酸衍生物的反应5.羧酸衍生物的用途6.烯酮7.不饱和羧酸8.取代羧酸9.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含氮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2.硝基化合物的性质3.硝基化合物的制备4.胺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5.胺的化学性质6.胺的制法7.芳香族重氮化反应8.芳香族重氮盐的性质9.分子重排第十四章含硫、磷和硅的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2.含磷化合物3.含硅化合物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五元杂环化合物3.六元杂环化合物4.生物碱第十六章周环反应1.周环反应理论2.电环化反应3.环加成反应4. -迁移反应第十七章碳水化合物1.单糖2.双糖3.多糖4.糖的衍生物第十八章有机合成1.逆合成分析2.有机合成设计第十九章有机波谱分析(UV、IR、1H NMR和MS等)第二十章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第二十一章有机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基本合成方法)。
苏州大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考研大纲
考试科目:《有机化学》教材:《有机化学》汪小兰主编最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有机化学》高鸿宾主编高教出版社《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任贵忠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朱立范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考试地方式与题型、考试方式:闭卷、题型:命名、选择题、完成反应式、分离鉴定题、合成题、结构式推导二、考试地目地和要求继无机分析化学之后地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有机物质地结构、命名、性质和其重要地化学反应及反应条件;重要反应历程;有机化合物地分离与鉴定;合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为日后继续深造、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地基础.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考试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理解有机化合物地结构、物理性质、分类.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掌握饱和烃(烷烃)地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 第三章、不饱和烃掌握不饱和烃地结构(异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化学反应(亲电加成). 第四章、环烃掌握脂环烃、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结构、构象、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稳定性,主要地化学反应,苯环上取代基地定位规律、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第五章、旋光异构掌握手性碳地概念、分子地对称性、手性与构型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旋光异构体地性质、外消旋体地拆分. 第六章、卤代烃掌握卤代烃地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主要化学反应(取代:,;消除:,)类型及反应历程;掌握卤代烯烃(-,-)地结构和性质;了解多卤代烃、氟里昂及其代用品. 第七章、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地应用了解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地应用. 第八章、醇、酚、醚掌握醇、酚、醚地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重要代表物. 第九章、醛、酮、醌掌握醛、酮、醌地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亲核加成地立体化学;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地亲核加成;重要代表物. 第十章、羧酸及其羧酸衍生物掌握羧酸及其羧酸衍生物地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羧酸地结构对酸性地影响;羧酸及其羧酸衍生物地红外光谱;重要代表物. 第十一章、取代酸掌握醇酸、酚酸、羰基酸地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自然界地醇酸、酚酸、羰基酸;乙酰乙酸及其酯、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地应用. 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掌握硝基化合物、胺、偶氮化合物地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重要代表物;胺地红外光谱;了解物质地颜色与结构地关系. 第十三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掌握硫醇、硫酚、硫醚、二硫化物、磺酸及含磷有机化合物地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了解离子交换树脂、磺胺类药物和常见有机磷农药. 第十四章、碳水化合物掌握单糖地构型、环形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半缩醛环地大小地测定;重要地单糖及其衍生物;还原性和非还原性双糖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认识和了解糖苷、淀粉等多糖地结构、作用. 第十五章、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掌握氨基酸地构型、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多肽结构地测定、合成;认识和了解蛋白质地结构、作用. 第十六章、类脂化合物掌握油脂地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肥皂地组成及乳化作用;合成表面活性剂;认识和了解蜡、磷脂、单萜、倍半萜、甾族化合物地结构、作用;萜类和甾族化合物地生物合成. 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掌握杂环化合物地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地化学反应;认识和了解与生物有关地杂环及其衍生物、生物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机化学》部分.烷烃()烷烃地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法()烷烃地构型和烷烃地构象()烷烃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烷烃卤代反应历程.单烯烃()烯烃地同分异构和命名()烯烃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诱导效应和烯烃地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炔烃和二烯烃()炔烃和二烯烃地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共轭效应,速率控制和平衡控制.脂环烃()脂环烃地命名()环烷烃地性质和结构()环己烷地构象.对映异构()物质地旋光性()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地关系()含一个和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地对映异构()构型地、命名规则()环状化合物地立体异构()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地对映异构()亲电加成反应地立体化学.芳烃()芳烃地异构现象和命名()单环芳烃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芳环地亲电取代定位效应.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地应用()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卤代烃()卤代烃地命名、同分异构现象()一卤代烷、一卤代烯烃、一卤代芳烃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亲核取代反应历程.醇、酚、醚()醇酚醚地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醇酚醚地化学性质和制备()消除反应机理.醛和酮()醛、酮地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醛、酮地物理性质、光谱性质()醛、酮地化学性质和制备()亲核加成反应历程()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地主要化学性质.羧酸()羧酸地分类和命名()饱和一元羧酸地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羧酸地化学性质制备()羟基酸和羰基酸地化学性质()酸碱理论.羧酸衍生物()羧酸衍生物地命名和光谱性质()酰卤、酸酐、羧酸酯、酰胺地化学性质及制备()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地应用()羧酸衍生物地水解、氨解及醇解历程()有机合成路线.含氮有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地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胺地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氮和偶氮化合物地性质()分子重排机理.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含硫有机化合物地命名()硫醇、硫酚、硫醚地化学性质和制备()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地应用()磺酸酯和磺酰胺地性质()含磷有机化合物命名和化学性质.元素有机化合物()有机锂化合物地结构、化学性质()有机硼在合成中地应用.周环反应()电环化反应立体选择性规则()环加成反应规则()迁移反应()周环反应地理论.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地分类和命名()呋喃、噻吩和吡咯地物理性质、光谱特征、化学性质和制备()吲哚、吡啶和喹啉地性质()合成法.糖类化合物()单糖地构型和反应.蛋白质和核酸()氨基酸地结构、命名和性质.萜类和甾族化合物()异戊二烯规律和萜地分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物理化学》部分地内容范围第一章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方程,方程,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原理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系统与环境,系统地性质,热力学平衡态,状态函数,状态方程,过程和途径,热和功热力学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内能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焓,等压热容,等容热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地应用理想气体地热力学能和焓,理想气体地与之差,绝热过程和过程方程,卡诺循环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地△和△热化学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反应进度,标准摩尔焓变,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离子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反应焓变与温度地关系,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热容能量均分原理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自发变化,不可逆性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理熵地定义克劳修斯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熵变地计算热力学第二定律地本质和熵地统计意义,玻兹曼公式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地计算热力学函数间地关系基本公式,特性函数,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应用,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式,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压力地关系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第四章溶液溶液组成地表示法偏摩尔量,定义,加合公式,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化学势定义,在相平衡中地应用,化学势与温度、压力地关系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地化学势,逸度,逸度因子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一组分地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地通性,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地化学势稀溶液地依数性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渗透压活度和活度因子分配定律溶质在两互不相溶液相中地分配第五章相平衡多相体系平衡地一般条件相律,相,组分数,自由度,相律单组分体系地相平衡单组分体系地两相平衡,克拉贝龙方程式,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外压与蒸气压地关系,水地相图,超临界状态二组分体系地相图及其应用理想地完全互溶双液系,杠杆规则,蒸馏、精馏地基本原理,非理想地完全互溶双液系,部分互溶地双液系,不互溶地双液系,简单地低共熔二元相图,形成化合物地体系,液固相都完全互溶地相图,固态部分互溶地相图第六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地平衡条件与反应进度地关系化学反应地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气相反应地平衡常数,溶液中反应地平衡常数平衡常数表示式复相化学平衡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标准状态下反应地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地影响同时化学平衡反应地耦合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统计系统地分类,统计热力学地基本假定玻兹曼分布,定位系统地最概然分布,非定位系统地最概然分布,配分函数,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地关系,配分函数地分离.各配分函数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地贡献原子核配分函数,电子配分函数,平动配分函数,单原子理想气体地热力学函数,转动配分函数,振动配分函数,分子地全配分函数第八章电解质溶液法拉第定律离子电迁移率和迁移数电解质溶液地电导,摩尔电导率,浓度对摩尔电导率地影响,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离子淌度,电导地应用.离子强度,电解质地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第九章可逆电池地电动势及其应用可逆电池,可逆电极,电极反应,电动势地测定,电池地书写方法可逆电池地热力学,方程,标准电动势求电池反应地平衡常数界面电势,接触电势,液体接界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标准氢电极,参比电极,电池电动势地计算电动势测定地应用电解质地平均活度因子,难溶盐地活度积,溶液值地测定,电势图及应用第十章电解与极化分解电压极化作用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极化曲线,氢超电势,塔菲尔公式电解时电极上地竞争反应金属地析出与氢地超电势,金属离子地分离,电解过程地应用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基元反应,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反应机理,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常数具有简单级数地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三级反应,级反应,反应级数地测定方法几种典型地复杂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续反应,链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地影响阿累尼乌斯经验式,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地几种类型,活化能链反应,稳态近似,链反应历程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速率理论,基本假设,基本观点,活化能,表观活化能,概率因子过渡态理论基本观点,势能面,活化络合物光化学反应,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光化学基本定律,量子产率,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动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特征,酶催化反应,自催化反应第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表面张力及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与溶液浓度地关系弯曲表面下地附加压力和蒸汽压,公式,公式溶液地表面吸附吸附公式液液界面地铺展,单分子表面膜液固界面,粘湿过程,浸湿过程,铺展过程,接触角与润湿方程固体地表面吸附吸附理论,吸附公式,气固表面催化反应速率第十四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胶体及其基本特征溶胶地动力性质,布朗运动,扩散和渗透压溶胶地光学性质,丁铎尔现象溶胶地电学性质,电动现象,电泳、电渗大分子溶液,大分子化合物地平均分子量,唐南平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一、指导思想为了客观、准确、科学的反映我校化学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学生研究生有机化学学科的成绩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有机化学的考试质量和水平,特制的本考试大纲,以规范研究生有机化学考试过程。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内容按(一)基本知识、(二)基本反应、(三)基本理论三部分列出。
具体考核内容以A 、B 、C 、D分别代表考试目标的四个层次,即(A)认识与记忆,是指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牢固记忆。
(B)理解与判断,是指对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和基本理论的准确理解和对相关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C)掌握与应用,是要求牢固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牢固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反应和基本规律,并熟练运用于有机制备、合成和有机物的分离与鉴定;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有机化学的一些结构和化学性质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D)分析与综合,是要求从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出发,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推论、分析、论证解决某些有机化学中的问题;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制备及相互间的衍生关系,能初步设计较合理的合成路线,进行有机合成。
具体考核内容包括:(一)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通式、各类化合物的分类、基本结构、异构现象、命名、名词术语、物理性质、重要化合物、波谱知识等。
(二)基本反应包括各类化合物化学反应中的通性反应、特性反应、制备反应。
(三)基本理论包括结构理论、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理论、反应历程、立体化学、重要反应规律。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知识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涵义 A2.有机物的特性 A B3.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A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A B C二、基本理论:1.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B C2.共价键的键参数。
B C3.共价键的断裂与有机反应类型 B C4.有机化合物中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 B C第二章烷烃一、基本知识1.通式、同系列、同系物、同系差 A B2.伯、仲、叔、季碳原子,伯、仲、叔氢原子 A B3.同分异构现象 A B C4.命名(普通命名和系统命名法) A B C5.碳原子的sp3杂化及其结构 A B C6.烷烃的分子结构(构型和构象) A B7.自由基的定义 A B8.分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A B9.烷烃的来源 A10.烷烃的制备和用途 A二、基本反应1.烷烃的卤代、氧化 A B C2.烷烃的稳定性 A B三、基本理论1.自由基的结构与稳定性 B C2.自由基取代反应的历程及特点 B C第三章单烯烃一、基本知识1.单烯烃的通式 A B2.同分异构现象 A B C3.系统命名和顺反异构体( Z/E,顺/反)的命名 A B C4.碳原子的sp2杂化及其构型 A B C5.π键的形成及与σ键的不同点 A B C6.单烯烃的分子结构 A B C7.单烯烃的物理性质 A二、基本反应1.烯烃的催化加氢 A B C2.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1)与卤素的加成反应 A B C D (2)与HX的加成反应 A B C D(3)与H2SO4的加成反应 A B C D(4)与H2O的加成反应 A B C D (5)与HOX的加成反应 A B C D (6)硼氢化氧化反应 A B C D 3.烯烃的氧化反应(1)烯烃与KMnO4、 OsO4的氧化反应 A B C D(2)烯烃与O3的反应 A B C D (3)过酸氧化、空气氧化、氨氧化法 A B C4.α-H的卤代反应 A B C D5.烯烃的制备(1)醇的脱水 B C(2)卤代烷脱HX B C三、基本理论1.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鎓离子历程和碳正离子历程) B C2.烯烃不对称加成规律(马氏规则) B C D3.过氧化物效应(自由基加成历程) B C D4.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B C5.诱导效应 B C D第四章炔烃与二烯烃一、基本知识1.炔烃的通式 A2.二烯烃的分类及同分异构 A B C3.命名 A B C4.碳原子的sp杂化及其构型 A B C5.共轭体系的分类、离域键、离域能 A B6.丁二烯的分子结构 A B C7.重要化合物(1)丁二烯 A B(2)异戊二烯 A B(3)乙炔 A B二、基本反应1.炔烃的加成反应(与H2,X2,HX,H2O及带活泼氢的HCN,RCOOH,ROH反应) A B C D2.炔烃的氧化反应 A B C3.乙炔的聚合反应 A B C4.端炔的活泼氢反应,炔化物的生成 A B C D5.共轭二烯烃的1,2和1,4加成 A B C6.双烯合成反应 A B C D三、基本理论1.共轭效应 B C2.烯和炔亲电加成反应活性的比较 B C3.速率控制与平衡控制 B第五章脂环烃一、基本知识1.脂环烃的命名 A B2.环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A B3.构象(1)环己烷的构象 A B C (2)环己烷衍生物的构象 A B C4.重要化合物,环己烷,环戊二烯 A B二、基本反应1.环烷烃的卤代反应 A B2.小环环烷烃的加成(与H2,X2,HX) A B C3.环烷烃的氧化 B C三、基本理论环烷烃的结构和稳定性(张力学说) B第六章对映异构一、基本知识1.平面偏振光,偏振面 A2.旋光性物质 A B3.旋光度比旋光度 A B4.旋光仪的构造及原理 A B5.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 A6.对映体、非对映体、左旋体、右旋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 A B C7.费歇尔投影式、透视式、纽曼投影式之间的转换 A B C D8.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A9.构型的表示方法(D,L法及R,S法) A B C10.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丙二烯型及联苯型化合物) A11.外消旋体的拆分 A二、基本理论1.手性和对称因素 A B C2.亲电加成反应历程中的立体化学 B C第七章芳香烃一、基本知识1.芳烃的分类 A B2.苯系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A B C3.苯系芳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A B4.苯的结构 A B C5.萘的结构 A B6.蒽、菲的结构 A7.共振论简介 A二、基本反应1.苯的亲电取代反应(1)卤代反应 A B C D (2)硝化反应 A B C D (3)磺化反应 A B C D (4)付—克氏反应 A B C D2.苯及其同系物的氧化反应 A B C3.苯的加成反应 A B4.萘的取代反应 A B5.萘的氧化反应 A B6.萘的加成反应 A B7.蒽、菲的性质 A三、基本理论1.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 B C2.苯环上亲电取代定位规律及解释 B C D3.休克尔规则及在非苯系芳烃中的应用 B C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一、基本知识1.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 A2. 紫外光谱(1)紫外光谱及其产生 A(2)Lambert-Beer定律和紫外光谱图 A B(3)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A B C(4)紫外光谱的应用 A B C3. 红外吸收光谱(1)基本原理 A(2)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A B(3)红外光谱图与有机分子的关系 A B C(4)各类官能团(或基团)的特征吸收 A B(5)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解释 A B C D4.核磁共振谱(1)基本原理 A(2)HNMR谱的表示法 A B(3)简单典型核磁共振谱图的解释 A B C D5. 质谱的原理和有机物的质谱图解析 A第九章卤代烃一、基本知识1.卤代烃的分类 A B2.卤代烃的命名 A B C3.卤代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A4.一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和光谱特征 A5.重要的卤代烃 A6.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B C二、基本反应1.一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1)一卤代烷的水解反应 A B C D(2)一卤代烷的醇解反应 A B C D(3)一卤代烷的氨解反应 A B C D(4)一卤代烷的氰解反应 A B C D(5)一卤代烷和AgNO3醇溶液的反应 A B C D2.一卤代烷的消除反应及消除规律(扎依采夫规则) A B C3.一卤代烷与金属Na、Mg、Li的反应 A B C4.卤代烃的制法(以烃、醇为原料和RX的互换) A B C三、基本理论1.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反应性能的解释 B C2.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 N1,S N2,邻近基团的参与历程) B C D3.SN 2和SN1反应的立体化学 C D4.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烃基结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溶剂) A B C D第十章醇、酚、醚一、基本知识1.醇的结构 A B2.醇的分类 A B3.醇的命名 A B C4.醇的光谱性质 A B5.醇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A B6.酚的结构 A B7.酚的命名 A B C8.酚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 A9.醚的分类 A10.醚的命名 A B11.醚的同分异构 A B12.醚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A13.重要醚(环氧乙烷,冠醚) A二、基本反应1.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A B C D2.醇与卤化磷的反应,与SOCl2的反应 A B C D3.醇与无机酸的反应 A B C D4.醇的氧化与脱氢 A B C D5.醇的脱水反应 A B C6.邻二醇的特性反应(与C u(O H)2、H IO4、片呐醇重排) A B C D7.酚羟基上的反应(弱酸性、显色反应、成醚反应) A B8.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A B C9.酚的氧化反应 A B10.醚羊盐的生成 A B11.醚与氢卤酸的反应 A B C12.醚过氧化物的生成与检验 A B13.环氧乙烷的开环反应 A B C14.醇的制法(烃烯水合,RX水解,醛酮的还原及与RMgX反应) A B C D15.苯酚的制法(磺酸盐碱熔法,氯苯水解法,异丙苯氧化法) A B C16.醚的制法(醇分子间脱水及威廉姆逊法) A B C17.α-消除反应 A三、基本理论1.消除反应历程(E1,E2历程) A B C2.消除反应规律及解释 B C3.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B C4.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B第十一章醛和酮一、基本知识1.醛酮的结构 A B2.命名 A B C3.物理性质 A4.光谱性质 A5.重要醛酮的制备、性质、用途 A B二、基本反应1.加成反应(1)加HCN A B C D(2)加Na2HSO3A B C D(3)加RMgX A B C D (4)加ROH A B C D (5)加H2O A B C D2.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 A B C D3.α—H原子的反应(1)卤代 B C D (2)羟醛缩合 B C D (3)其它的缩合反应(安息香缩合、柏琴反应等) B C D 4.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①托伦试剂 A B C②斐林试剂 A B C③强氧化剂 A B C (2)还原反应①还原成醇 A B C D②还原成烃 A B C D (3)歧化反应 A B C5.醛的显色反应 A B C6.α,β—不饱和醛酮特性、插烯规律 A B C7.醛酮制法(1)醇的氧化 A B C(2)烃的氧化 A B C(3)偕二卤代物的水解 A B(4)付—克氏酰基化反应 A B C(5)炔烃的水合 A B C(6)烯烃的羰基化 A B三、基本理论1.简单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C2.复杂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C3.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Cram规则) C4.影响羰基活性的因素 B C第十二章羧酸一、基本知识1.羧酸的分类 A2.羧酸的命名 A B C3.羧酸的结构 A B C4.羧酸的物理性质 A5.羧酸的光谱性质 A6.二元羧酸的物理性质 A二、基本反应1.羧基中氢原子的反应 A B C D2.羧基中羟基的反应(生成酰卤、酸酐、酯、酰胺) A B C D3.还原反应 A B C4.脱羧反应 A B C D5.α- H的卤代反应 A B C D6.一元羧酸的制法(1)烃、伯醇、醛等的氧化 A B C D(2)由卤代烃制备(和氰化物反应再水解,和有机金属反应) A B C D(3)烯烃与一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A B7.二元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受热分解反应) A B C D8.羟基酸、羰基酸等取代酸的特性和制备方法 A B C三、基本理论1.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 B C D2.酯化反应历程 C D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一、基本知识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酰卤、酸酐、酯、酰胺) A2.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A B C3.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A B C4.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A5.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 A二、基本反应1.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 A B C D2.与格氏试剂的反应 A B C D3.还原反应 A B C4.酯的缩合反应(Claisen酯缩合、Dieckmann缩合、混合酯缩合) A B C D5.酰胺的脱水和霍夫曼降解反应 A B C D6.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 A B C7.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 A B C8.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A B C D9.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 A B C10.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A B C D11.有机合成路线(1)增减碳-碳键反应 A B C D(2)形成碳环的反应 A B C D(3)转换官能团的反应 A B C D(4)对立体化学的要求 A B C D(5)合成路线的设计(逆合成法、导向基的引入、保护基的应用) B C D三、基本理论1.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加成-消去反应历程,羧酸衍生物结构的比较) B C D2.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原理 C D第十四章含氮有机化合物一、基本知识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 A2.硝基化合物的分类 A3.硝基化合物的命名 A4.胺的分类 A B C5.胺的结构 A B C6.胺的命名 A B C7.胺的物理性质 A8.重要的硝基化合物(1)硝基苯 A(2)苦味酸 A(3)TNT A9.季铵盐、季铵碱的制备和用途。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04科目名称:物理化学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式:笔试总分:150分考试范围:一、概述物理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胶体化学和统计热力学等六个部分。
其中前四部分为主要内容。
考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掌握物理化学一般方法,及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有关的物理量计算和表述中,注意采用国家标准单位制(SI制)及遵循有效数运算规则。
二、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下面按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初步、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六个部分列出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按深入程度分“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1、化学热力学(1)热力学基础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平衡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热力学标准态。
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热力学能、焓、熵、Helmholtz函数和Gibbs函数等热力学函数及标准燃烧焓、标准生成焓、标准摩尔熵、标准生成Gibbs函数等概念。
掌握在物质P、V、T变化、相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计算热、功和各种状态函数变化值的原理和方法。
在将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应用于特定系统的时候,会应用状态方程(主要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其次是Van der Waals方程)和物性数据(热容、相变热、蒸汽压等)。
掌握熵增原理和各种平衡判据。
理解热力学公式的适用条件。
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Maxwell关系式。
掌握用热力学基本方程和Maxwell关系式推导重要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
(2)溶液与相平衡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
掌握Raoult定律和Henry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
理解理想系统(理想溶液及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理解逸度和活度的概念。
了解逸度和活度的标准态。
会从相平衡条件推导 Clapeyron和Clapeyron—Clausius方程,并能应用这些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考研】2020考研江苏大学参考书目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一版),严蔚敏、吴伟明.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与《数据结构:C++实现》,缪淮扣.科学出版社,2004年
852
通信系统原理
《通信原理》(第五版),樊昌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
853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第三版),北京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18
生理学
《生理学》(第七版),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619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严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620
基础英语(含写作)
《高级英语》(1、2册)(第一版),张汉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6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625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黎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627
基础日语
《日语综合教程》(第5、6册),谭晶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628
药学综合三
《有机化学》(第三版),王积涛、王永梅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分析化学》(第七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848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赵喜仓、查奇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与《统计学》,贾俊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849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850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肖铁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bc4045b4-6ea5-11ec-9e1f-7cb59b590d7d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有机化学是林业、环境科学、生物、林业化学等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也是植物学和林业化学专业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的范围和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理工科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一)有机化学理论基础1.按照中国化学学会1980年推荐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命名各类有机化合物,注重系统命名,熟悉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常用名称或习惯命名。
2.应用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理解分子结构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机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立体有机化学:结构异构和立体异构(构象异构、顺反异构和光学异构)、手性原子表示(R/s表示)和立体化学顺序规则。
环己烷和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构象。
4.正确理解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空间效应并合理解释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规律:例如极性强弱、酸碱性强弱、化学活性次序、芳香族取代基的定位规律等。
5.应用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来解释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等物理性质的变化。
6.波谱分析(紫外、红外、核磁共振与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1.烷烃的卤代反应及自由基取代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
2.环烷烃的小环加成开环反应。
3.烯、炔烃中碳碳双键的加成、氧化还原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律。
共轭双键的1,4-加成、双烯合成反应。
4.取代反应、侧链氧化、亲电取代反应过程以及芳烃和多环芳烃的局部化效应。
非苯芳烃和哈克尔定律。
5.卤代烃的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及查依采夫规律,sn1与sn2、e1与e2反应历程,格氏试剂的制备,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中卤素的活泼性。
6.醇羟基的酸碱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脱水反应。
《有机化学》课程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共四页)
《有机化学》课程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共四页)考生对有机化学内容应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认识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牢固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反应及其应用。
二、基本要求:1. 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熟练掌握系统命名的命名原则——最低系列原则和次序规则,了解习惯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和常用的俗名。
系统命名法要熟练掌握脂肪烃、脂环烃、芳烃的母体名称,主要官能团及各种基的名称及其编号次序,多官能团化合物命名时母体名称的选择和基团编号次序。
立体化学的名称重点掌握顺-反、Z-E 及R-S标记法。
习惯命名法要理解正、异、新、伯、仲、叔、季的涵义。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深刻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具体要求如下:(1)碳原子成键时的杂化状态(sp3,sp2,sp)及碳原子各种杂化轨道在成键时对键长、键角、键能的影响,以及对与这些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或官能团的影响。
(2)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区别,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描述,定性说明定域键和离域键(共轭π键)。
(3)理解共轭结构和共振杂化体的概念及其在芳烃亲电取代反应中的应用,理解芳香性的概念,包括苯系芳烃及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芳香性。
(4)主要官能团(C C ,—C≡C— ,—X , —OH , —O—,—CHO , C O,—COOH ,—COOR ,—COCl ,—CONH2,—COOCO—,—C≡N ,—NO2 ,—NH2,—N=N—,—SO3H)的特征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5)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共振效应)、超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说明取代羧酸的酸性强弱、α-氢原子活泼性、1,3-丁二烯的亲电加成以及一元取代苯和萘的定位规则。
(6)空间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说明顺反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环己烷的两种一元取代物(a 键型和e键型)的相对稳定性。
江苏大学生物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生物化学(硕士生)考试大纲
I 考查目标
《生物化学》考试是为江苏大学招收生物学相关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基础学科。
考试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对生物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常用技术原理等掌握程度,以判断其是否具备攻读生物学相关学科硕士所必须的素质和培养潜能,用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生物科技事业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各类生物学科技专业人才。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不定项选择题: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4.问答题:3题,每小题15-20分,共55分。
III 考查内容
一、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1.生物化学研究范畴和当代特征。
2.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江苏大学高分子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掌握阴、阳离子聚合的单体与引发剂及其相互间的匹配,掌握几种典型的离子聚合反 应体系的组成与聚合条件,活性种的主要形式,离子型聚合反应机理及其特征,活性高分 子,溶剂、温度及反离子对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定性影响。掌握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基本特 征、反应动力学、平均聚合度的计算、活性阴离子聚合物应用。 第七章 配位聚合
掌握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配位聚合、定向聚合、等规度等基本概念,ZieglerNatta 催化体系的组成。了解丙烯配位阴离子聚合机理及定向的原因,极性单体的配位阴 离子聚合,二烯烃配位聚合的主要催化剂。 第八章 开环聚合反应
掌握开环聚合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了解典型聚合物的开环聚合等。 第九章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掌握聚合物化学反应特点,聚合物化学反应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聚合物的相似转变、 接枝、扩链、交联反应原理,了解功能高分子,高分子的降解、老化及防老化原理。
3
I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解释专业术语)(每题 3 分,共计 24 分)
1、 热塑性和热固性 2、笼蔽效应 3、本体聚合 4、竞聚率
III 考查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命名原则;掌握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分子量
分布、大分子微结构等基本概念,了解聚合物的物理状态和主要性能,了解高分子科学及 其工业发展历史和前景。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反应
掌握逐步聚合反应的特点、官能度等活性,掌握反应程度、官能度、线型缩聚、体型 缩聚等基本概念,掌握线型缩聚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线型缩聚物聚合度的计算及控制, 线型缩聚中影响聚合度的因素,重要线型逐步聚合物的聚合反应方程,体型缩聚单体的官 能团与官能度、平均官能度的计算、体型缩聚的特点、凝胶点的试验测定,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分子重排。 第十五章 含硫有机化合物
1.含硫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和命名; 2.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咯、噻吩)的结构与性质; 3.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的结构与性质; 4.稠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5.生物碱的一般性质、提取方法。 第十七章 周环反应 1.周环反应的理论; 2.电环化反应; 3.环加成反应; 4.σ-键迁移反应。 第十八章 碳水化合物 1.单糖的结构、立体构型、环状结构; 2.单糖的性质; 3.双糖的结构和性质; 4.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第十九章 蛋白质及核酸 1.氨基酸的构型、命名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制备; 3.肽和肽键; 4.多肽结构测定、端基分析和合成; 5.蛋白质的分类、功能、组成; 6.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7.酶与核酸。 第二十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1.萜的含义、分类、命名; 2.异戊二烯规律; 3.甾族化合物的结构、命名。 第二十一章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命名; 2.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3.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1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I 考查目标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有机化学》考查目标为考查考生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 识、基本理论及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正确掌握和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方法; 2.熟练掌握和理解各类基础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应用范围等; 3.熟练掌握和理解重要有机反应的机理,特别注意理解和掌握反应中的立体化学问题; 4.正确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反应现象及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 5.正确进行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目录
I 考查目标.........................................................................................2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 III 考查内容 .....................................................................................2 IV. 题型示例.....................................................................................6
3
5.质谱; 6.四谱的应用。 第九章 卤代烃 1.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 2.卤代烷烃的理化性质; 3.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SN1 和 SN2)、立体化学及影响因素; 4.有机金属化合物: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锂化合物、铜锂试剂; 5.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6.卤代烃的制备; 7.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章 醇、酚、醚 1.醇的结构、分类、命名和制备; 2.醇的理化性质、消除反应历程:β-消除反应,α-消除反应; 3.酚的结构、命名、制备和理化性质; 4.醚的结构、分类与命名; 5.醚的理化性质及醚的制备(Williamson 醚合成法)。 第十一章 醛酮 1.醛、酮的结构、分类、同分异构及命名; 2.醛、酮的理化性质(含共性反应和特性反应); 3.醛、酮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和亲核加成的立体化学; 4.醛、酮的制备; 5.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性质及合成。 第十二章 羧酸 1.羧酸的结构、分类、命名; 2.一元羧酸的理化性质; 3.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与羧酸酸性的关系; 4.二元羧酸的理化性质; 5.取代羧酸:羟基酸和羰基酸的理化性质。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和理化性质; 2.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历程; 3.油脂和合成洗涤剂; 4.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与制备; 2.胺的分类、命名、立体化学、理化性质与制备; 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性质; 4.重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II 考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命名下列化合物 ( 10~12 小题,共 16~24 分 ) 2.完成下列反应式 (10~15 小题,共 26~35 分) 3.机理(2~4 题,共 15~20 分) 4.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2~3,10~16分) 5.推导结构(2~3 题,共 18~24 分) 6.合成(6~10 题,共 40~60 分)
III 考查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2. 共价键的基本性质; 3.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 烷烃 1.烷烃的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2.烷烃的构型与构象;
2
3.烷烃的物化性质; 4.烷烃卤代反应历程,自由基的稳定性; 5.烷烃的来源、制备及其主要用途。 第三章 单烯烃 1.烯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 2.烯烃的理化性质; 3.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4.烯烃的制备方法。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 2.炔烃的理化性质; 3.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及共轭效应; 5.共轭二烯烃的特性反应。 第五章 脂环烃 1.脂环烃的分类、命名; 2.脂环烃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脂环烃的构象及构象分析; 4.脂环的制法。 第六章 对映异构 1.物质的旋光性、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3.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构型的 R/S 命名规则; 5.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6.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和外消旋体的拆分; 7.立体化学在有机反应历程中的应用。 第七章 芳烃 1.苯的分子结构; 2.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3.单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4.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非苯芳烃芳香性的判断,Huckel 规则。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 1.电磁波的一般概念; 2.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3.红外光谱; 4.核磁共振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