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化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

潮州的文化多姿多彩,想了解一下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潮州文化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

基本情况

潮剧俗称潮州戏,是荃国十大剧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汉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戏剧。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

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舞台上所有行当,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起源

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州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表演特色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几种:

⑴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⑵细腻说。

⑶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我认为:三小说只说对了三分之一。为什么?与其他剧种相比,潮丑有很多人无我有的东西,譬如扇子功(他人无我丰富),譬如项衫丑(以《闹钗》为代表)、踢鞋丑(以《刺梁冀》为代表),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称珍宝,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么风光了。

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的生旦向

其他剧种学习了不少表演艺术,有的还能予以溶化,但充其量也是人有我有,难言特色。

我本人是武生出身,然对于旦角身段也颇有一点研究,每到外地看戏学习,总能看到一些生旦的表演身段远在潮剧之上,难免叹服与惭愧并生。两年前到成都观摩川剧汇演,有幸看到川剧学校演出的传统剧目《碧波红莲》。书生与龙女幽会一场戏的生旦身段,便使我五体投地。

细腻说不少人认为潮剧的表演特色是细腻的。单就我们较易看到的越剧和梨园戏说,早以表演细腻、清雅而蜚声海内外。而川剧虽以辣味及特技著称,有不少剧目的表演也是细之又细的。至于那些我尚未看到的剧种,若论起细腻来,肯定也各有所长。所以我认为,细腻很难说是潮剧特色。

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的内涵与三小说基本相同,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才子佳人易于在生活

中找到素材,不因地域而异,但帝王将相对于山高皇帝远的潮州地区,特别是对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潮剧演员来说,势必是云遮雾障,隐约朦胧。因而他们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塑造,其结果最缺乏的就是气势和风度。若避硬就软说成立,正像对一个两腿不齐的人称赞其腿有特色一样。

潮剧在表演上有一不大为人注意的特色,这便是形体动作上的收敛。收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手的幅度小,无论是云手、山膀、顺风弦以至拉山踢腿等皆如是。二是上身前倾、扣肩、收腹,屁股必然后凸,有人嘲为长民仓。此种表演于生、净尤为突出。不信请看:目前常见于壁画、浮雕、屋顶塑像及用于迎神赛会或家庭摆设的翁仔屏,几乎无一不以长民仓现世。假设一万年后,潮剧已不存在,后代人用当代考敦煌舞的方法从壁画、浮雕上去考潮剧,势必以长民仓为第一特征。

此种体态,塑造诸如《芦林会》

中那个既贫穷、落魄、迂腐,又被家庭纠纷困扰着的姜诗是恰到好处的。但要塑造那些潇洒、得志或桀不驯的人物,显然大相径庭。就连《告亲夫》中的盖良才一类人物也难就其范。

由于交通日趋便利而使剧种的交流频繁,特别是电视的普及,致使自身特色并不多且又善于兼收并蓄的潮剧表演身段明显地被异化了。这对于潮剧的振兴是利是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演出形式

据说它是由当地皮影戏演变而成,故潮州人称纸影戏。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足,着戏装,并在背后和双手安硬铁线一根操纵表演,使之成为木偶。艺人们仿戏剧舞台,去窗挂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从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当地传统工艺花灯的形象,偶高1至尺,铁线长1尺,后加长到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纵、演唱、乐工各3人)。舞台一丈见方,

离地约尺,台中挂幕帘,操纵者在帘后表演,分头、二、三手。[2]

剧本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五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

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二、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