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吸收
红外吸收光谱
(1)红外辐射光量子具有的能量等于分子振动能级的 能量差;
(2)分子振动时,偶极距的大小和方向必须有一定的 变化。
(一)振动能级
hc
E分子 E振动 E转动 h(v振动 v转动 ) 振动 转动
ΔE振动 0.05~ 1ev,
λ振动 25 ~ 1.25m
特征峰:在特征区中凡能鉴定官能团是否存在的吸收峰
官能团区 4000~1300cm-1
x-H伸缩振动区 4000~2500cm-1 三键和积累双键区 2500~2000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2000~1300cm -1
指纹区 红外光谱图中的波数区在1333cm-1称为指纹区,其间出
现的谱带主要是C-C,C-N,C-O等单键伸缩振动及各种 弯曲振动。
CH2的反对称伸缩和对称伸缩振动分别出现在2926cm-1和 2853cm-1处。脂肪族以及无扭曲的脂环族化合物的这两个吸收带的 位置变化在10cm-1以内。一部分扭曲的脂环族化合物其CH2吸收频率 增大。
中红外区(4000~400cm-1)分成两部分: 官能团区(3700~1333 cm-1); 指纹区(1333~650 cm-1) 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大多出现在官能团区。 而有关的分子精细结构特征,如取代类型、几何异构、 同分异构在指纹区可以观察到。
2. 红外吸收峰强度的影响因素 振动能级的跃迁几率
称性越差,伸缩振动时偶极矩的变化越大,吸收峰也越强。
吸收峰强度: 反对称伸缩振动 > 对称伸缩振动 > 变形振 动
vC=O> vC=C
红外吸收光谱仪
一、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的基本组成 1.组成结构框图
硅碳棒 光源
吸收池参 比 样品单源自器切光器(斩波器) 检 测 器
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及应用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红外吸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是一种常见的光谱分析技术,它利用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红外光谱的原理基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引起的能量变化。
在红外辐射的作用下,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或频率的光,从而发生能级跃迁并产生吸收峰。
根据不同的吸收峰位置和强度,可以推断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化学环境等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分子在吸收红外辐射时,会发生振动和转动。
振动包括拉伸、弯曲和扭转等不同形式,每个分子都有特定的振动模式和频率,使其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
2. 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分子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收红外辐射,产生吸收峰。
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确定分子的化学键、官能团和分子结构等信息。
3. 光谱图的解读:通过测量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情况,可以得到红外光谱图。
光谱图通常以波数为横轴,吸收峰强度为纵轴,常用峰位和峰形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红外吸收光谱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在化学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鉴定和分析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通过测量样品的红外光谱,可以获得化学键和官能团的信息,从而判断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红外光谱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2. 药物研发红外光谱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药物的结构和成分,可以判断药物的稳定性、纯度和相态等性质。
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检验,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3. 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红外光谱可以用于材料的表征和分析。
不同材料的红外光谱具有独特的特征,可以用于识别和鉴别材料,评估材料的结构、质量和性能。
红外光谱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材料、无机材料、涂层材料等领域。
4. 生物医学研究红外光谱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02
红外吸收光谱仪器
红外光谱仪的构造
01
02
03
04
光源
发射一定波长的红外光,常用 光源有碘、溴钨灯等。
单色器
将光源发出的红外光分成单色 光,常用单色器有棱镜和光栅
。
样品室
放置待测样品,样品可以是气 体、液体或固体。
检测器
检测透过样品的红外光,常用 检测器有热电偶、光电导和光
电二极管等。
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确定物质成分
结构分析
通过比较标准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可以 确定未知物质的成分。
红外吸收光谱的峰位置和峰强度可以提供 物质分子的振动和转动信息,有助于分析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类型。
定量分析
反应动力学研究
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透射率或反 射率,可以计算样品中目标成分的浓度。
红外吸收光谱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 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特点
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选 择性,能够提供物质分子的振动 和转动信息,广泛应用于化学、 物理、环境和生物等领域。
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
原理
当红外光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时,分 子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导致分子 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红外吸收 光谱。
影响因素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决定红外吸 收光谱的特征,不同物质具有独特的 红外吸收光谱。
敏度,适用于复杂样品分析。
微型化红外光谱仪
02
通过集成光学、微电子机械系统等技术,将红外光谱仪小型化,
方便携带和移动检测。
多光谱和超光谱红外光谱仪
03
结合多光谱技术和超光谱技术,可同时获取样品多个波段的红
外光谱信息,提高分析效率。
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的发展
Discovery of infrared Light
William Herschel
红外吸收光谱法
▪ 在未知物结构解析中有重要应用 ▪ “四大波谱”技术之一 ▪ 利用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0.78-40 μm)的特征吸收鉴别物质分子结构或定量分析
分子振动 分子转动
O=C=O
不对称伸缩振动
分子的振动类型
分子基团的振动频率(双原子分子)
1 k 2
虎克定律
伸缩振动频率的计算
▪ H-Cl为例
1 k 2
k 5.1N / cm
m1 m2 35.51.0 0.97
m1 m2 35.5 1.0
H Cl
1
2
k
2993 cm1
基频吸收峰
红外振动频率的分类
分子的振动类型
分子振动方式
伸缩振动 变形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 不对称伸缩振动 面内变形振动
面外变形振动
剪式振动 面内摇摆振动 面外摇摆振动 面外扭曲振动
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 Symmetric stretching
不对称伸缩振动 Asymmetric stretching
弯曲振动
剪式振动 Deformation
面外摇摆振动 Wagging
面内摇摆振动 Rocking
扭Hale Waihona Puke 振动 Twisting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3N个自由度 3N=平动自由度+转动自由度+振动自由度
由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平动自由度=3 由N个原子组成的线形分子:转动自由度=2 由N个原子组成的非线形分子:转动自由度=3
红外光谱1000左右的吸收峰
红外光谱1000左右的吸收峰
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通常与特定的化学键或者分子振动模式有关。
在1000 cm-1左右的区域,常见的吸收峰主要与以下几种化学键或分子振动有关:
C-O键的拉伸振动:在醇、醚或酯等含有C-O键的有机化合物中,C-O键的拉伸振动通常会在1050-1150 cm-1的区域产生吸收峰。
C-N键的拉伸振动:在胺或酰胺等含有C-N键的有机化合物中,C-N键的拉伸振动通常会在1080-1360 cm-1的区域产生吸收峰。
S=O键的拉伸振动:在磺酰或亚磺酰等含有S=O键的有机化合物中,S=O键的拉伸振动通常会在1000-1300 cm-1的区域产生吸收峰。
C-Cl键的拉伸振动:在含有C-Cl键的有机化合物中,C-Cl键的拉伸振动通常会在600-800 cm-1的区域产生吸收峰,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在1000 cm-1左右。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情况,实际上在1000 cm-1左右的吸收峰可能与其他类型的化学键或分子振动有关。
具体的判断需要结合化合物的结构和其他谱图信息。
红外光谱吸收
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要点:1.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2.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3.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4.红外光谱的应用;5.红外光谱仪.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节概述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也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一、红外光区的划分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0.75 ~ 1000µm,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 2.5µm),中红外光区(2.5 ~25µm ),远红外光区(25 ~ 1000µm)。
近红外光区(0.75 ~ 2.5µm)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低能电子跃迁、含氢原子团(如O—H、N—H、C—H)伸缩振动的倍频吸收等产生的。
该区的光谱可用来研究稀土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并适用于水、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氢原子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中红外光区(2.5 ~ 25µm)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带出现在该光区。
由于基频振动是红外光谱中吸收最强的振动,所以该区最适于进行红外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同时,由于中红外光谱仪最为成熟、简单,而且目前已积累了该区大量的数据资料,因此它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光谱区。
通常,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远红外光区(25 ~1000µm)该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气体分子中的纯转动跃迁、振动-转动跃迁、液体和固体中重原子的伸缩振动、某些变角振动、骨架振动以及晶体中的晶格振动所引起的。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一、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物质的红外光吸收能力来探测它们的物质组成的技术。
它特别适用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
通过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可以检测物质中的有机键、C-H键、C-O键或N-H 键的存在和位置,从而鉴定出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红外光吸收法的原理是,物质中的分子、晶体或其他结构会在不同的波长处吸收光,产生光谱,这些吸收光谱是物质的独特特征,反映出物质的特性。
根据这种特性,分析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样品,并从所得到的光谱中提取出电子激发、分子振动等信息,从而得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原理是,当物质受到红外幅射的照射时,它的分子会产生振动和旋转,这些振动和旋转的能量会转化为更高能量的电子跃迁。
这些电子跃迁会引起物质材料吸收一些具有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从而产生在不同波长的吸收光谱,通过分析这些吸收光谱,就可以求取物质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基团吸收带数据
O-H
3630
基团吸收
活 泼 氢
N-H P-H
3350 2400
伸 缩
带数据
能级跃迁类型
近红外 0.76~2.5
1358~400 0
OH、NH、CH及SH倍频 吸收区
中红外
2.5~25
4000~400
分子振动-转动 (基本振动区)
远红外 25~1000 400~10 纯转动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 论
一、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1) 辐射能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 需的能量;
3、炔烃
炔烃的特征吸收主要是C≡C伸缩振 动(2250~2100cm-1) 和炔烃 C-H伸缩振动(3300cm-1附近)
4、芳烃
芳烃的特征吸收分散在3个小频区:
(1600~1450cm-1)为C=C骨架振动, (2000~1667cm-1) 区域出现C-H 面外弯曲振动的泛频峰,虽然强度很弱, 但吸收峰形状和数目与芳环的取代类型 有关。利用该区的吸收峰与900~ 650cm-1区域苯环的C-H面外弯曲振动, 可确定苯环的取代类型。
(3)1900 120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4)1200 670 cm-1 X—Y伸缩, X—H变形振动区
1. X—H伸缩振动区(4000 2500 cm-1 )
(1)—O—H 3650 3200 cm-1 确定 醇、酚、酸 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较小(稀溶液)时,峰形尖锐,强
吸收;当浓度较大时,发生缔合作用,峰形较宽。
红外吸收光谱法
图4.3 聚苯乙烯红外光谱图
四、紫外吸收光谱与红外吸收光谱的区别
1. 光谱产生的机制不同 紫外:电子光谱; 红外:振-转光谱
2. 研究对象和使用范围不同 紫外:研究不饱和化合物,具有共轭体系; 红外:凡是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
物都是红外光谱研究的对象。可研究几乎所有的有 机物。
04:04:06
04:04:06
二、红外光区的划分
表4.1 红外光谱区划分
区
域
/m
/cm-1
能级跃迁类型
近红外(泛频区)
0.78~2.5
12820~4000
O-H、N-H和C-H键的 倍频吸收区
中红外(基本振动区) 2.5~50 4000~00~10
04:04:06
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红外光谱图:纵坐标为透光率(或吸光度),横坐标为波长 λ( m )和波数1/λ ,单位:cm-1。 / cm1 104
/ m
04:04:06
图4.1 苯酚的IR吸收光谱
04:04:06
图4.2乌桕油的IR光谱
04:04:06
04:04:06
分子的转动,骨架振 动
最常用的
2.5~15 4000~650
04:04:06
3. 红外光谱特点 1)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 2)应用范围广: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几乎所有有
机物均有红外吸收; 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通过IR谱的波数位置、波峰
数目及强度确定分子基团、分子结构; 4)定量分析; 5)固、液、气态样均可用,且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6)分析速度快。
五、红外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比较 (1) 除了单原子分子和同核双原子分子等少数 分子外,几乎所有化合物均可用红外吸收光谱法 进行研究。适用范围广。 (2)红外光谱可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提供 十分丰富的信息。其最重要和最广泛的用途是对 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
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讲解
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讲解在红外光谱中,红外光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使得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发生振动,从而吸收特定的红外辐射能量。
这些振动涉及键的拉伸、弯曲、扭转等运动,其振动频率和强度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有关。
因此,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可以提供分子结构和化学键信息。
红外光谱的横坐标是波数(cm-1),波数是光的频率的倒数,与光的能量成反比。
而纵坐标则是吸光度,表示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
吸收峰的位置可以通过测量吸收带的最大峰值处的波数来确定。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1. 羧酸吸收峰(1700-1715 cm-1):羧酸的OH键弯曲振动和C=O双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强吸收峰。
该吸收峰可以用来鉴别羧酸。
2. 羧酸盐吸收峰(1560-1640 cm-1):与羧酸吸收峰相比,羧酸盐的C=O双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峰位置左移。
3. 醛和酮吸收峰(1690-1750 cm-1):与羧酸吸收峰类似,它们也是由于C=O双键伸缩而引起的吸收峰。
但醛和酮的吸收峰位置通常比羧酸略高。
4. 羧酸和酮醇吸收峰(3200-3550 cm-1):由于羟基(OH)的振动引起的宽吸收峰。
在红外光谱中,羧酸和酮醇的羟基吸收峰位置和形状相似。
5. 烷基的C-H伸缩振动吸收峰(2850-3000 cm-1):烷基的C-H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峰。
短直链烷烃的C-H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2850-2960 cm-1的范围内,而长直链烷烃的C-H伸缩振动峰则出现在2960-3000 cm-16. 芳香族化合物的C-H伸缩振动吸收峰(3020-3100 cm-1):芳香环中C-H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峰的位置通常在3020-3100 cm-17. N-H伸缩振动吸收峰(3300-3500 cm-1):含氮化合物中的氮氢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峰。
在氮-氢键的存在下,吸收峰位置可能出现在3300-3500 cm-1之间。
这些是红外光谱中常见的一些特征吸收峰范围和其对应的化学结构或基团。
红外光谱标准吸收峰
红外光谱标准吸收峰1. 羰基吸收峰。
羰基是化合物中常见的功能团之一,其吸收峰通常出现在1650-1820 cm^-1的范围内。
酮和醛的羰基吸收峰位置略有不同,酮的羰基吸收峰通常出现在1715-1725 cm^-1,而醛的羰基吸收峰则出现在1680-1740 cm^-1。
通过观察羰基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存在酮或醛基团。
2. 羟基吸收峰。
羟基的吸收峰通常出现在3200-3600 cm^-1的范围内,其位置和形状可以提供关于羟基取代位置和数量的信息。
醇和酚的羟基吸收峰位置略有不同,醇的羟基吸收峰通常出现在3200-3500 cm^-1,而酚的羟基吸收峰则出现在3600 cm^-1附近。
通过分析羟基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存在醇或酚基团。
3. 烷基吸收峰。
烷基的吸收峰通常出现在2800-3000 cm^-1的范围内,其位置和形状可以提供关于烷基取代位置和数量的信息。
通过观察烷基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烷基取代基团。
4. 硫醚吸收峰。
硫醚的吸收峰通常出现在650-950 cm^-1的范围内,其位置和形状可以提供关于硫醚取代位置和数量的信息。
通过观察硫醚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硫醚基团。
5. 硫酸酯吸收峰。
硫酸酯的吸收峰通常出现在1200-1300 cm^-1的范围内,其位置和形状可以提供关于硫酸酯取代位置和数量的信息。
通过观察硫酸酯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硫酸酯基团。
总结,红外光谱标准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提供关于功能团的信息,帮助分析人员快速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
通过对红外光谱图谱中吸收峰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化合物的鉴定和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掌握红外光谱标准吸收峰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正确解读和分析红外光谱图谱具有重要意义。
红外吸收光谱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3.1 概述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光谱或分子振转光谱1、特点:特征性强,适应范围广。
有机、无机、高分子化合物;固态、液态、气态样品都可以进行测定红外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6μm~2.5μm,12820~4000cm-1)、中红外区(2.5μm~25μm, 4000~400cm-1)和远红外区(25μm~1000μm, 400~33cm-1)。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基团震动频率处于中红外区。
2、表示方法:红外光谱多用透光率T%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以波数ζ(cm-1)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
也有用吸光度A为纵坐标,出反峰。
波数是频率的一种表示方法(每厘米长的光波中的波的数目)ζ(cm-1)=波数(cm-1)=1/波长(λcm)=104/波长(μm)=1/λ(cm);ζ·λ=1cm 3、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1)E红外光=△E分子振动或υ红外光=υ分子振动2)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μ)必须发生变化,即△μ≠0,μ=δr3.2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2.1分子的振动形式*基频:分为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变型)振动。
用υs表示对称伸缩,用υas 表示不对称伸缩,δ表示面内弯曲振动,γ表示面外弯曲振动。
以亚甲基为例: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振动吸收峰存在:*倍频:由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第二,第三激发态时所产生的,不是整数倍。
*组合频:一种频率红外光,同时被两个振动所吸收。
倍频和组合频统称为泛频,在谱图中均显示为弱峰。
*振动偶合:当相同的两个基团相邻,且振动频率相近时,会发生振动偶合裂分,成为两个峰。
*费米共振:基频与泛频之间发生的振动偶合。
当泛频峰与某基峰相近时,发生相互作用,使原来很弱的泛频吸收峰增强。
图3-12费米共振和倍频。
3.2.2 红外光谱的分区(1)基团结构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表3-1 基团振动频率与化学键力常数的关系(化学键种类)基团化学键力常数(K/N·cm-1) 键长(Â)振动频率(cm-1)C—C(三键)12~18 1.27 2262~2100C—C(双键)8~12 1.40 1600~1800C—C(单键)4~6 1.54 1000~1300(弱)表3—2基团振动频率与原子折合质量的关系(原子种类)基团折合质量键长(Â)振动频率cm-1C—H 0.9 1.12 2800~3100C—C 6 1.54 约1000C—Cl 7.3 1.77 约625C—I 8.9 2.31 约5000—H N—H 0.971.0336003300-3500(2)基团频率区的划分(表3-3)前三个区域(氢键区、叁键及累积双键区、双键区,即4000——1500 cm-1)称为特征频率区,小于1500 cm-1的区域称为指纹区(单键区,有些文献中以1350 cm-1作为二者的界限)。
第十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14-1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图
吸收带在光谱图中的位置可用波长(μ m)或波数(cm-1) 表示(横坐标)。光谱图的纵坐标,即吸收强度,可用百 分透光度或吸光度表示。
吸收峰出现的频率位置:由分子的振动能级差决定; 吸收峰的个数:由分子振动自由度的数目决定;
吸收峰的强度: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以及 能级的跃迁几率。
它们主要包括X-H、C≡X和C=X的伸缩振动。
2、指纹区
1300 cm-1以下的区域
主要属C-X的伸缩振动和H-C的弯曲振动频
率区。由于这些化学键的振动容易受附近化学键的
振动的影响,因此结构的微小改变可使这部分光谱
面貌发生差异。就如同每人指纹有差别一样,故 1300-700cm-1区间称指纹区。利用指纹区光谱 可识别一些特定分子。
3N=平动自由度+转动自由度+振动自由度
分子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
线型分子
非线型分子
平动自由度:3个 转动自由度:3个
平动自由度:3个 转动自由度:2个
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线型分子振动自由度的数目: 振动自由度=3N-平动自由度-转动自由度 =3N-5; 非线型分子振动自由度的数目: 振动自由度=3N-6 任何一个复杂分子的振动,都可视作由3N-6或 3N-5个简正振动叠加而成。
二、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影响频率位移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样品的状态、测定温度及溶剂极性等外部因素均会影响振 动频率: 1、状态:气态时因分子间作用力小,可观察到振动及转 动光谱的精细结构,且频率高。液态、固态分子间作用力大, 且当有极性基团存在时可能发生分子间缔合或氢键而使频率、 形状、强度都有变化,一般频率较低; 温度:在低温下,吸收带尖锐,随温度升高,带宽增加, 带数减小; 溶剂:由于溶质和溶剂间相互作用,频率有所变化。极性 溶剂使吸收带向低频方向移动;溶液浓度不同,分子间作用 力不同,频率也有变化。
常见的红外光谱的吸收峰
常见的红外光谱的吸收峰红外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成分。
在红外光谱中,不同的分子吸收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这些吸收峰通常对应着分子中特定的化学键或功能团。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红外光谱的吸收峰。
首先是羟基(-OH)的吸收峰,通常出现在3200-3600 cm^-1的高频区。
这是因为羟基中的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振动引起了这一吸收峰。
另外,在亚甲基(C-H)、甲基(CH3)和亚甲基(CH2)的振动也会产生吸收峰,分别出现在3000-2800 cm^-1和1470-1375 cm^-1的区域。
接下来是羰基(C=O)的吸收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团,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波数区域。
酮和醛中的羰基通常在1700-1725 cm^-1的区域产生吸收峰,而酸和酯中的羰基则出现在1725-1750 cm^-1的区域。
此外,有机硫化合物中的硫-碳(S-C)键通常在550-600 cm^-1产生吸收峰,而硫-氢(S-H)键则在2500-2600 cm^-1产生吸收峰。
另外,氨基(-NH2)和芳香胺(-NH)通常在3500-3300 cm^-1的区域产生吸收峰。
此外,烷基和脂肪酸的C-H键通常产生多个吸收峰,出现在3000-2800 cm^-1的区域。
而含有芳香环的化合物通常在1600-1500 cm^-1的区域产生吸收峰。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当然不同的化合物可能产生不同的吸收峰,因此在解读红外光谱时需要结合化合物的其他特征和谱图进行分析。
红外光谱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化学技术,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和理解红外光谱的吸收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 3、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基团的特征峰与相关峰 1、特征峰与相关峰 特征峰——具有能代表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 度的特征频率的吸收峰。可用以鉴定官能团。 相关峰——某基团的一组特征峰构成该基团的 相关峰。 2、红外光谱的分区 常见有机物基团在4000~670cm-1有特征基团频 率。红外光谱划分为6个区域:
有些因素使红外吸收峰增多 (1)倍频和组合频的出现 (2)振动耦合 (3)费米(Fermi)共振 振动耦合——当两个基团位置相邻,且振动频率相近,有一个 公用原子连接,相应的特征峰发生分裂形成两个峰。 费米共振——泛频峰与基频峰的耦合 影响吸收峰强弱的因素:分子在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概率和振 动过程中的偶极矩的变化。 A、分子由基态振动能级(0=0)向第一激发态(1=0)跃迁的 概率较大,因此基频峰较强,倍频峰较弱或很弱。 B、极性基团(O-H、C=O、N-H 等)振动时,偶极矩变化 较大,有较强的吸收峰; 非极性基团(C-C、C=C等)的吸收峰较弱;分子越对称, 吸收峰越弱。
偶极矩() =分子所带电量(q)正负电荷中心距离(d) 非极性双原子分子(N2、O2、H2): 分子完全对称(d=0),无红外吸收。 极性分子( 0): 由于分子中的振动使d的瞬时值不断变化,从而不 断变化,有一个固定的变化频率。当照射的红外光 的频率与分子的偶极矩的变化频率相匹配时,分子 的振动(红外活性振动)与红外光发生振动偶合而 增加振动能,振幅加大,即分子由振动基态跃迁到 激发态。——吸收红外光
• (2).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简介 原理:检测器得到一个干涉强度对光程差和红外光频率的函 数图,经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复杂的傅立叶变换,得到普通的 吸光度或透光率随波数变化的红外光谱图。
(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红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反射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反射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反射光谱都是利用红外光进行光谱分析的技术,但它们在应用方向和检测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1. 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是利用红外光通过样品时,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作用进行的光谱分析技术。
其主要是研究分子振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只有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产生红外吸收。
红外吸收光谱主要用于结构分析、定性鉴别及定量分析。
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分子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从而推断出分子结构式。
例如,在1300cm-1附近的特征吸收峰对应于亚甲基和甲基的伸缩振动,而在1650cm-1附近出现的特征吸收峰对应于C=O的伸缩振动等。
2. 红外反射光谱:
红外反射光谱是一种利用红外反射光研究吸附薄层的光谱分析技术,其与吸附薄层和金属载体的光学常数、入射角及入射光的极化性质有关。
这种技术主要被用于研究表面的吸附特性,如催化剂表面吸附、生物薄膜的形成等。
虽然红外反射光谱不直接给出有关分子基团的信息,但它可以提供关于表面结构、化学组成以及物理性质(如粗糙度、吸附层厚度等)的信息。
总的来说,红外吸收光谱主要适用于分析样品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而红外反射光谱则主要用于研究表面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原理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其原理基于物质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当红外辐射通过样品时,与样品分子相互作用并导致红外辐射被吸收或散射。
进一步,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的红外辐射强度,可以得到关于样品内部分子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红外辐射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具有比可见光更长的波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这种波长特性,通过对样品在红外区域的吸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法可以用于有机物、无机物、聚合物以及生物分子等各种类型的样品分析。
在红外吸收光谱法中,仪器设备包括一个红外光源、分光器、样品室和检测器。
红外光源产生宽频谱的红外辐射,经过分光器将红外辐射按波长分成多个特定范围。
样品室是一个透明的容器,用于容纳样品。
样品与红外辐射相互作用后,部分辐射被吸收,其余的辐射经过样品,最后被检测器接收。
检测器将接收到的辐射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放大和处理,能够得到样品在各个波长下的吸收谱图。
红外吸收光谱图谱展示了样品在红外区域的吸收峰,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关于样品中的化学键、官能团以及分子结构的信息。
每个官能团和化学键都有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振动模式,当红外辐射与样品分子振动模式相吻合时,就会发生吸收。
因此,通过观察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推断出样品中存在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的类型。
总之,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红外辐射在样品中的吸收程度,可以获得关于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为研究和分析各种样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红外吸收光谱三要素
红外吸收光谱三要素
红外吸收光谱的三个要素为波数(wavenumber)、吸收强度(absorbance)和吸收频率(absorption frequency)。
1. 波数(wavenumber):波数是红外吸收光谱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表示单位长度上所测得的波数变化的幅度。
波数与红外光波长呈反比关系,即波数越大,波长越短。
波数常用来表示红外吸收峰的位置,不同的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红外吸收波数,可以用来标识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基团。
2. 吸收强度(absorbance):红外吸收强度是指样品在红外光照射下的吸收程度。
吸收强度通常用光谱上的吸收峰高度或面积来表示,它可以反映样品中吸收红外光的能力。
吸收强度与化学物质种类及浓度有关,可以用来确定化合物的含量和浓度。
3. 吸收频率(absorption frequency):吸收频率是指红外光谱中吸收峰所对应的频率。
吸收频率是红外光在化学物质中被特定键所吸收的频率,可以用来确定化合物中不同功能基团的存在。
不同的化学键和官能团通常在不同的频率范围内吸收红外光,吸收频率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要点:1.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2.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3.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4.红外光谱的应用;5.红外光谱仪.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节概述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也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一、红外光区的划分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0.75 ~ 1000µm,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 2.5µm),中红外光区(2.5 ~25µm ),远红外光区(25 ~ 1000µm)。
近红外光区(0.75 ~ 2.5µm)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低能电子跃迁、含氢原子团(如O—H、N—H、C—H)伸缩振动的倍频吸收等产生的。
该区的光谱可用来研究稀土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并适用于水、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氢原子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中红外光区(2.5 ~ 25µm)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带出现在该光区。
由于基频振动是红外光谱中吸收最强的振动,所以该区最适于进行红外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同时,由于中红外光谱仪最为成熟、简单,而且目前已积累了该区大量的数据资料,因此它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光谱区。
通常,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远红外光区(25 ~1000µm)该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气体分子中的纯转动跃迁、振动-转动跃迁、液体和固体中重原子的伸缩振动、某些变角振动、骨架振动以及晶体中的晶格振动所引起的。
由于低频骨架振动能很灵敏地反映出结构变化,所以对异构体的研究特别方便。
此外,还能用于金属有机化合物(包括络合物)、氢键、吸附现象的研究。
但由于该光区能量弱,除非其它波长区间内没有合适的分析谱带,一般不在此范围内进行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一般用T~λ曲线或T~ 波数曲线表示。
纵坐标为百分透射比T%,因而吸收峰向下,向上则为谷;横坐标是波长λ(单位为µm),或波数(单位为cm-1)。
波长λ与波数之间的关系为:波数/cm-1=104/(λ / µm)中红外区的波数范围是4000 ~ 400cm-1。
二、红外光谱法的特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于研究不饱和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而红外光谱法主要研究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在拉曼光谱中出现)。
因此,除了单原子和同核分子如N e、H e、O2、H2等之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
除光学异构体,某些高分子量的高聚物以及在分子量上只有微小差异的化合物外,凡是具有结构不同的两个化合物,一定不会有相同的红外光谱。
通常红外吸收带的波长位置与吸收谱带的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以用来鉴定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与分子组成或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可用以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
由于红外光谱分析特征性强,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测定,并具有用量少,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的特点。
因此,红外光谱法不仅与其它许多分析方法一样,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该法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最有用方法之一。
一、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1 . 辐射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跃迁能量相等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
因为分子振动能级差为0.05~1.0eV,比转动能级差(0.0001~0.05e V)大,因此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因而无法测得纯振动光谱,但为了讨论方便,以双原子分子振动光谱为例说明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若把双原子分子(A-B)的两个原子看作两个小球,把连结它们的化学键看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弹簧,则两个原子间的伸缩振动,可近似地看成沿键轴方向的间谐振动。
由量子力学可以证明,该分子的振动总能量(Eν)为:Eν= (ν+1/2)hν(ν=0,1,2,⋯)式中ν为振动量子数(ν =0,1,2,……);Eν是与振动量子数ν相应的体系能量;ν为分子振动的频率。
在室温时,分子处于基态(ν=0),Eν= 1/2∙hν,此时,伸缩振动的频率很小。
当有红外辐射照射到分子时,若红外辐射的光子(νL)所具有的能量(E L)恰好等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能量)时,则分子将吸收红外辐射而跃迁至激发态,导致差(△E振振幅增大。
分子振动能级的能量差为△E振=△ν∙hν又光子能量为E L=hνL于是可得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第一条件为:E L=△E振即νL=△ν∙ν表明,只有当红外辐射频率等于振动量子数的差值与分子振动频率的乘积时,分子才能吸收红外辐射,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由基态振动能级(ν=0)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ν=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因为△ν=1时,νL=ν,所以基频峰的位置(νL)等于分子的振动频率。
在红外吸收光谱上除基频峰外,还有振动能级由基态(ν=0)跃迁至第二激发态(ν=2)、第三激发态(ν=3)⋯,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由ν=0跃迁至ν=2时,△ν=2,则νL=2ν,即吸收的红外线谱线(νL)是分子振动频率的二倍,产生的吸收峰称为二倍频峰。
由ν=0跃迁至ν=3时,△ν=3,则νL=3ν,即吸收的红外线谱线(νL)是分子振动频率的三倍,产生的吸收峰称为三倍频峰。
其它类推。
在倍频峰中,二倍频峰还比较强。
三倍频峰以上,因跃迁几率很小,一般都很弱,常常不能测到。
由于分子非谐振性质,各倍频峰并非正好是基频峰的整数倍,而是略小一些。
以HC l为例:)2885.9c m-1基频峰(ν0→1最强二倍频峰(ν0)5668.0c m-1→2较弱三倍频峰(ν0)8346.9c m-1→3很弱四倍频峰(ν0)10923.1 cm-1→4极弱)13396.5 cm-1五倍频峰(ν0→5极弱除此之外,还有合频峰(ν1+ν2,2ν1+ν2,⋯),差频峰(ν1-ν2,2ν1-ν2,⋯)等,这些峰多数很弱,一般不容易辨认。
倍频峰、合频峰和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2)辐射与物质之间有耦合作用为满足这个条件,分子振动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
红外跃迁是偶极矩诱导的,即能量转移的机制是通过振动过程所导致的偶极矩的变化和交变的电磁场(红外线)相互作用发生的。
分子由于构成它的各原子的电负性的不同,也显示不同的极性,称为偶极子。
通常用分子的偶极矩(μ)来描述分子极性的大小。
当偶极子处在电磁辐射的电场中时,该电场作周期性反转,偶极子将经受交替的作用力而使偶极矩增加或减少。
由于偶极子具有一定的原有振动频率,显然,只有当辐射频率与偶极子频率相匹时,分子才与辐射相互作用(振动耦合)而增加它的振动能,使振幅增大,即分子由原来的基态振动跃迁到较高振动能级。
因此,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μ≠0)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该分子称之为红外活性的;△μ=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称为非红外活性的。
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它一致,二者就会产生共振,此时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而传递给分子,这个基团就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跃迁。
如果用连续改变频率的红外光照射某样品,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的红外光吸收程度不同,使通过试样后的红外光在一些波数范围减弱,在另一些波数范围内仍然较强,用仪器记录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分子中的原子以平衡点为中心,以非常小的振幅(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相比)作周期性的振动,可近似的看作简谐振动。
这种分子振动的模型,以经典力学的方法可把两个质量为M1和M2的原子看成钢体小球,连接两原子的化学键设想成无质量的弹簧,弹簧的长度r就是分子化学键的长度。
由经典力学可导出该体系的基本振动频率计算公式ν=(1/2π)∙(k/μ)或波数=(1/2πc)∙(k/μ)式中k为化学键的力常数,其定义为将两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单位长度时的恢复力(单位为N∙cm-1)。
单键、双键和三键的力常数分别近似为5、10和15 N∙cm-1;c为光速(2.998⨯1010cm∙s-1),μ为折合质量,单位为g,且μ=m1∙m2/(m1+m2)根据小球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波数= 1302(k/A r')1/2A r'为折合相对原子质量影响基本振动频率的直接原因是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键的力常数。
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 r'越小,则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反之,则出现在低数区,例如≡C-C≡、=C=C=、-C≡C-三种碳碳键的质量相同,键力常数的顺序是三键>双键>单键。
因此在红外光谱中,-C≡C-的吸收峰出现在2222c m-1,而=C=C=约在1667 cm-1,≡C-C≡在1429c m-1对于相同化学键的基团,波数与相对原子相对质量平方根成反比。
例如C-C、C-O、C-N键的力常数相近,但相对折合质量不同,其大小顺序为C-C< C-N < C-O,因而这三种键的基频振动峰分别出现在1430 c m-1、1330cm-1、1280c m-1附近。
需要指出,上述用经典方法来处理分子的振动是宏观处理方法,或是近似处理的方法。
但一个真实分子的振动能量变化是量子化;另外,分子中基团与基团之间,基团中的化学键之间都相互有影响,除了化学键两端的原子质量、化学键的力常数影响基本振动频率外,还与内部因素(借光因素)和外部因素(化学环境)有关。
三、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多原子分子由于原子数目增多,组成分子的键或基团和空间结构不同,其振动光谱比双原子分子要复杂。
但是可以把它们的振动分解成许多简单的基本振动,即简正振动。
1 . 简正振动简正振动的振动状态是分子质心保持不变,整体不转动,每个原子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和相位都相同,即每个原子都在同一瞬间通过其平衡位置,而且同时达到其最大位移值。
分子中任何一个复杂振动都可以看成这些简正振动的线性组合。
2. 简正振动的基本形式一般将振动形式分成两类: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
(1)伸缩振动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键长发生变化而键角不变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用符号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