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摘要稿

合集下载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

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报告:潜龙在渊? 蓄势待发????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

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与各地领导进行了交流。

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

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

落 实 国 家 钢 铁 、石 化 、有 色 金 属 序 建 设 山 西 、河 南 煤 化 工 基 地 。湖 北
产 业 调 整 振 兴 规 划 , 实 施 促 进 中 部 地 磷 化 丁 基 地 . 强 煤 炭 、铀 矿 、铁 矿 、 .加
《 划 》9年 1 0月 2 日 .国 务 院 印 发 施 粮 食 丰 产 科 技 T 程 。建 设 一 批 粮 食 层 气 开 发 利 用 示 范 工 程 和 淮 南 高 瓦 斯 6 了 《 于 促 进 中部 地 区 崛 起 规 划 的 批 储 备 和 中转 物 流 设 施 ,实 施 农 户 科 学 高 地 温 高 地 压 煤 层 群 瓦 斯 综 合 治 理 与 关
求 ,努 力 推 动 中 部 地 区 经 济 社 会 又 好
又 快 发 展
加 强 以 小 型 农 田 水 利 设 施 为 基 础 合 和 改 造 工 作 实 施 山 西 沁 水 盆 地 ,
的 田 间 工 程 及 农 技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 实 河 南 郑 州 、焦 作 、鹤 壁 ,安 徽 两 淮 煤
《 施意见》提 出了全面落实 《 实 规
划》的八大重点任 务 :


粮 食 生产 基 地 建 设
抓 紧 落 实 《 国新 增 1 0 全 0 0亿 斤 粮 食 生 产 能 力 规 划 》 编 制 省 级 实 施 方 , 案 。 认 真 落 实 对 中部 粮 食 主 产 区 的 各
项 补 贴 政 策 .继 续 实 施 对 粮 食 主 产 区
建 设 山 西 晋 北 、 晋 东 、晋 中 ,安
湖 北 、 湖 南 六 省 人 民 政 府 和 有 关 部 门 大 县 倾 斜 的 政 策 。 研 究 制 定 扶 持 中 部 徽 两 淮 ,河 南 大 型 和 特 大 型 煤 炭 基 地 。 积 极 落 实 这 份 文 件 提 出 的 各 项 任 务 要 地 区 粮 食 主 产 区 加 快 发 展 的政 策 措 施 。 做 好 江 西 、 湖 北 、 湖 南 中 、 小 矿 井 整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国交通部2005年12月21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中部发展潜力、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加快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这对于我国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部地区包括、、、、、6省,人口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超过全国的30%;人均GDP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4%,是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左右。

中部地区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高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陆,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是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桥梁和纽带,区位十分重要。

中部地区以11%的土地生产了全国31%的粮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对支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不仅是中部地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事关我国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大局。

交通运输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加快中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动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快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部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支撑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条件,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我国东西融合和南北对接十分迫切和重要,有利于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等综合资源优势,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有利于提高中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浅谈江西在中部崛起的若干举措(一)

浅谈江西在中部崛起的若干举措(一)

浅谈江西在中部崛起的若干举措(一)摘要]江西在中部崛起是江西未来发展的一项宏伟战略目标。

本文以客观的态度分析了江西经济的现状,同时提出了若干发展思路,以期为江西经济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抓住机遇;政策环境;城市化;工业化近几年来,江西省经济发展很快,提前1年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

然而,江西经济还比较落后,各方面矛盾也比较突出。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实现江西省在中部崛起呢?笔者以为: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解除制度和观念约束的重要途径,只有解放思想,使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计划模式转移到市场模式中来,不断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树立面向全球的观念,政府的行为才有理性,企业家才有信心,投资者才有良好的预期,群众才会理解和支持。

衡量思想解放的标准是形成“四种能力”。

即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各种文化的协调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显著标志是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面对着多元的全球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升自己各种文化的协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深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梯度转移速度越来越快,沿海为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了一些低附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步伐。

而江西省也具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比较优势(资源丰富、市场大、投资成本低),有“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科学定位,再加上近些年来,我们在营造开明开放政策方向作了大量文章,只要我们尽快转变机制,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加快企业现代化管理步伐,大胆吸纳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江西在中部崛起将指日可待。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通道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发展,江西省的政务环境大有改观,但依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优化。

华东交通大学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当地政府已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认同度只有27.3%,而“政府行政不作为使企业经营难”、“企业过多精力放在与政府协调关系上,影响了经营管理能力的发挥”的认同率分别为86.2%和63.8%。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地区之一,在实现自身崛起的同时,也承担了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中部地区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

一、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中部地区指的是我国位于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之间的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省份。

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其崛起对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有效缩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这对于消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提高全国经济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崛起可以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优化我国的产业布局,提高全国的产业竞争力。

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部地区崛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中部地区的发展还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二、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挑战虽然中部地区具备崛起的潜力与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体制机制不完善:中部地区在经济体制、产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制造业发展滞后。

2.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这使得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其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中央政府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4.15•【文号】中发〔2006〕10号•【施行日期】2006.04.1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五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一)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人口众多,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明显优势,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条件总体较好,承载能力较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中部地区的发展面临一些突出困难。

主要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农”问题突出;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性障碍较多;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等。

促进中部崛起协调区域发展

促进中部崛起协调区域发展

个, 而中部一个没有。 中部塌陷 已成为 不争的事实。认清 了巾部的实际情 况,我 们的主观认识符合 了客观实际 ,才能为中 部的崛起建言献 策。
去了 .但粮食下来 了 另一个矛盾是 .中 部地区的多数产粮大县还是碓以走出产粮
越 多,农民收入越低 ,地方财政越 匮乏的 困局。 因此 ,中部的崛起和 中部地区农业 和农村的现代化是密不可 分的 。中郎要建 经济强 省,同时也应 当是农业 强省 。中部 崛起的 牛 鼻子 ”就 是三农问题.三农问
维普资讯
进 中部 崛 起
协调 区域 发展
吕艳 华 新 l江 省 永康一 中
侄 2] ( 的提法 .首次 出现在 ,“ 反映在 人均 GD P水平上 ,l 8 年 巾部地 90 区 凡均 GDP相当干全 国平均数的 8 ‰. 8 食 的地 方 丁,这 是 一个 很严 重的 问题 。 现在沿海的发展 已经是牺牲农业了 ,杭嘉
中部崛起重点在于解决 ” 三农问题 ”
党的十六大提出 r耍 ̄ 2 2 年垒而实 10 0 现 小康社 会的宏伟蓝图.实现小康社会的
题 解决 了.整个中部蛔起问题 就能垭刃而 解
重点和 难点侄农村.而农村卫在以中部为 主的农村,只有破解了中部的 二农 问 略 下中部地 匠沦 为 山间盆地 “ , 塌陷” 一 题 ,促进各个地区齐头井进的发展, 才有 词 也 广为 流传 。 可能在预定的 时阃内实 现垒面小康社 会。
次年经济工作的 六项 任务中 2 0 年的政 03 府工作报告也明确 提出了 1 进中部地 区 足 崛起 的概念。“ 『 中鲁I 崛起 更是去年 两会

19 90年下降到 8 %, 3 而到 r2 0 0 3年.中部 地区只相当 于全国水平的 7 %,中部与东 5 郭的 G P差额比 已增加 了6 。反映在固 D 倍

中部崛起实施方案

中部崛起实施方案

中部崛起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而中部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因此,制定中部崛起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总体目标中部崛起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撑。

三、战略重点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2.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对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 加强人才培养。

中部地区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5. 深化改革开放。

中部地区需要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政策措施1. 加大财政支持。

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中部地区的专项资金投入。

2. 减轻税收负担。

对中部地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

3. 加大金融支持。

加大对中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中部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为中部地区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4. 加强项目扶持。

对中部地区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扶持,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项目的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实施保障1. 健全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中部崛起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中部崛起明确“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

中部崛起明确“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

中部崛起明确“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6期编者按:12月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立峰出席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编制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和答问实录整理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和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要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改革创新和结构优化中实现崛起,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做出新贡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为重点任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发改委自2015年初以来委托第三方对2009年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行评估,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开展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深入中部六省开展调研,多次组织召开部门和专家座谈会,在发改委门户网站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会同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48个有关部门及单位编制形成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规划》在总结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十年来主要成就和分析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思路,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相衔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打造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

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

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与各地领导进行了交流。

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

设立中国大中部经济区 促进大中部崛起

设立中国大中部经济区 促进大中部崛起
东 的效 应 。
3对 形 成 新 的 国 民经 济 增 长 极 具 有
济发 展 长 期 处 于 不 平 衡 状 态 ,内地 特 别 和 9 9. , 66 3元 分别 是 当 年 全 国 人 均 国 内 引 力 和 聚 集 力 ,甚 至 会 产 生如 同开 发 浦 北 、 南 )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的 差 距继 续 趋 2 0 湖 与 0 4年 [ 国 人 均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与全
充 分 发 挥 大 中部 地 区 的 中 心 区 位 优 势 , 使 大 中部 地 区整 体 上形成 强大 的吸 引 力 、 聚力 , 而真正 实现承 东启西 、 凝 从 连 接 南 北 、 引 四面 、 射 八 方 的 带 动 和 示 吸 辐 范 作 用 ,进 而促 进 区 域 内 部 和 区 际 间 的
的沿 海 经 济 带 .成 为 我 国 第 一 大 国 民 经 区 九 省 一 市 的 面 积 为 1 64万 平 方 公 略 , 促 进 大 中部 地 区崛 起 的 重要 路 径 , 9. 是 济增 长 极 ,在 我 国 国 民经 济发 展 中 占据 里 。2 0 0 5年 末 人 口 为 5 9 26 5 1. 3万 人 , 占
海倾 斜 的 区 域 非 均 衡 发 展 战 略 ,区 域 经 是中部六省 ( 西 、 南、 徽 、 西 、 山 河 安 江 湖 均 人 均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分 别 为 88 . 38 7元 生 产 总 值 的 7 . % ̄ 11% ,0 5 较 93 H . 4 7 7 20 年
了主 导 地 位 。由 于 国 家长 期 实 行 重 点 沿 全 国人 口的 4%。 0 4 和 2 0 年 的平 措 。如 果设 立 大 中部 经 济 区 的 构 想 能 够 3 20 年 05 付诸实施 , 将会产 生巨大的感召力 、 必 吸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豫政办[2011]87号【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7.28【实施日期】2011.07.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1〕8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为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围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目标,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工作,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加快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现中原崛起。

二、基本原则(一)突出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突出“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突出载体建设,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四)突出改革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论中部崛起如何促进中部城市的发展

论中部崛起如何促进中部城市的发展

论中部崛起如何促进中部城市的发展引言中部崛起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部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部崛起对中部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提供机会中部崛起为中部城市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中部地区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受益的城市将得到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这为中部城市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建设基础设施中部崛起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投资。

这些投资不仅促进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中部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中部城市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便捷的交通网络使中部城市成为物流中心和产业转移的热点。

3. 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崛起战略旨在调整中国经济的产业布局,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部地区。

这对中部城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他们可以吸引这些产业的转移,并结合本地资源和优势产业进行升级和转型。

这不仅推动了中部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 创新驱动中部崛起战略强调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鼓励中部城市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部城市可以通过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等来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建设科技园区和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这将有助于中部城市打破传统产业的限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 优化人居环境中部崛起战略注重提升中部地区的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的质量。

中部城市可以借助这一机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创建宜居、宜业的环境。

优化的人居环境不仅吸引人才来中部城市发展,也有利于引进外部投资和吸引旅游资源。

结论中部崛起给中部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部城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中部崛起战略,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

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报告:潜龙在渊蓄势待发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

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和各地领导进行了交流。

建设中原经济区 助推中部崛起

建设中原经济区 助推中部崛起

二 是要 突 出 经 济 区概 念 。经 济 区 是 在 劳 动 地 域 分工基 础 上形成 的不 同层 次和 各具 特色 的地 域经
济 单元 。一 般来 说 ,是 以中心城 市为 核心 ,以农业 为基础 ,以工业 为主 导 ,以交通 运输 和商 品流 通为
体 化新 格局 。 中原经济 区规 划应 当把促 进 区域协
— —
中华 民族 文化 发展 中有 着重要 的地位 。建 设中原经
济 区 ,有利 于传承 中原传 统文 化精髓 ,增加文 化影
响力 ,推 动社会 主义文 化大发 展大繁 荣 ;有利 于发
挥华 夏 民族根 文化 的优势 ,增 强华人华 侨归属感 ,
天 水经济 区 ,向西南有 成渝统 筹城 乡发展试验
区,向南则有 皖江经 济带承接 产业转 移示 范区 、武
汉两型 社会试 验区和长 珠潭两 型社会试 验 区,唯独
Hale Waihona Puke 提升 中华 民族 凝聚 力 ,促进 祖 国统一 ,实现 中华 民
族伟 大复兴 。 二 、建设 中原经 济 区必 须 明确 战略定位
中原地 区 尚无 国家层面 的战略 规划 。在 我 国东西部
本 刊 专稿 进 中原 城市 群与粮 食 生产核 心 区 、现 代城 镇体 系和
现 代产 业体 系建 设 ,在加快 工业 化 、城镇 化进 程 中
发展 的思 想 ,尊重 市场经 济规 律 ,加强 与 国家主体
功 能区规 划 、土地 利用 总体规 戈 、水 资源 综 合规划 0
提 高粮 食综 合生产 能 力和 比较 效益 ,走 出一条 “ 三 化 ”协 调发 展新 路 ,为 中西 部地 区科 学 发展探 索道
是有利 于保 障 国家粮 食安 全 ,实现 “ 三

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进 中部 地 区崛 起 ” 促 是党 中央 、 国务 院 在新 世 小平 在 听取关 于价 格 和工 资改革 初 步方 案 的汇报 时 纪 、 阶段从 我 国现 代 化 建设 全局 出发 作 出 的一 项 提 出 :沿 海地 区要 加 快 对 外 开放 , 这 个 拥 有 两 亿 新 “ 使 重大 战 略决 策 , 是 国家 “ 也 十一 五” 期 实 施 的 一项 人 口的广大 地 带较 快 地 先 发 展 起来 , 而 带 动 内地 时 从 重大 区域 发展 政 策 , 它涵 盖 山 西、 南 、 北 、 河 湖 湖南 、 更好 地 发展 , 是 一 个 事 关 大 局 的 问 题 。 内地 要 顾 这 江西 、 安徽 六 个 地处 内 陆 的 中部 省 份 。 促 进 中部 崛 全 这个 大局 。反 过来 , 展到 一定 的 时候 , 要求 沿 发 又 起 是 中 国走 向现代 化 的必然选 择 , 有 中部 的崛起 , 没 海 拿 出更 多 力 量 来 帮 助 内地 发 展 , 也 是 个 大 局 。 这
路, 形成 了中部塌陷的现 象。促进 中部崛起 体现 了中国现代化 由局部地 区向全 国整体 的扩展 . 也
体现 了中国现 代化 由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的 回溯 , 还体现 了中国现 代化所要 求的 国 内市场与 国际
市 场 的 对接 。
( 关键词) 中部崛起 , 现代化 , 区域协调发展 ( 中圈分类 号) 41 ( n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4 47( o)4 05 一 3 1 — 152 6o — 0o 0 o o
维普资讯 论探索》06 2o 年第 4 总第 1 期 ) 期( 6 o
促 进 中部 崛起 是 中 国
走 向现 代 化 的 必 然 选 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摘要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言中部地区包括、、、、、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88亿元,年末总人口3.6亿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第一节发展基础中部地区位于我国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北的区位优势。

区域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部六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今后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大环境下,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

同时,中部地区也面临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体制改革尚需深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较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三节重大意义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城市群增长极,壮大县城和中心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

--坚持立足当前,筹划长远。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

--坚持机制创新,开放合作。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取得成效,"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

--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公有制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到2020年,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使中部地区成为彰显发展优势、充满发展活力、城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人口和产业承载地区。

第三章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第一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

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开发整理等现有专项资金投向,重点向产粮大县倾斜。

统筹实施骨干水利、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农业机械化、防灾减灾、农业环保、粮食仓储物流等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稳定棉花播种面积,继续支持长江中游"双低"油菜带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

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建设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第三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大型和特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农民饮用水质量,支持联村供水建设,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13年基本解决中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

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到2015年,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加快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建设,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 2015年前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用电问题。

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积极发展生物质能。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村庄规划和环境治理,加强村道路、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

第四章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强工业产能、布局、结构与资源开发的协调性,巩固和提升中部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

第一节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强晋北、晋东、晋中,两淮,大型和特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做好中、小矿井整合和改造。

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重点实施沁水盆地,、、,两淮煤层气开发利用示工程,实施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示工程。

支持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

有序推进煤化工产业化。

第二节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加快国家级和区域级大型火电基地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开发水能资源,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中部地区核电建设。

进一步加强三峡水电、煤电、煤电等电源基地西电东送能力。

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

第三节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优化发展钢铁工业,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推动武钢、马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跨区域联合重组。

支持铜业、有色等骨干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建设全国重要的铜精深加工生产基地。

发展铝镁深加工,配套整合氧化铝、电解铝生产能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铅锌、镁、钛等资源。

加强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加快大型氮肥生产基地及大型磷复肥、磷化工生产基地建设。

大力提升建材工业水平。

第四节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加大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开展、等硬岩型铀矿资源勘查,做好长江中下游和、等省铁矿勘查工作,加强南岭、长江中下游、湘西-鄂西、东岭等重要有色金属成矿区带的勘查,积极推进德兴、、大冶等大中型危机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

第五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第一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发挥重大技术装备、交通设备制造业的优势,增强自主创新、系统集成能力,提升国产零部件配套水平,发展替代进口产品,扩大国市场占有率。

提高重型机械工业的竞争力。

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业研发和制造水平,加快结构升级,完善产品系列,扩大产品市场占用率。

促进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发展,加快研发关键总成零部件,促进集群化发展。

扩大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国市场占有率。

支持重点汽车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研发自主品牌汽车。

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

壮大船舶工业实力。

第二节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建设在国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壮大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加快民用航空配套产业基地建设。

第三节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优质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

提升家用电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开发绿色智能家电产品,培育自主品牌。

改造升级传统纺织服装业。

发展现代造纸产业。

第六章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统筹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第一节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以、等省会城市为重点,抓紧编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安排。

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将、等省会城市建设成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第二节加快铁路网建设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区际通道、煤运系统和重要枢纽为建设重点,扩大铁路网总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到2020年基本建成连贯东西、沟通南北的铁路运输通道。

加强路网主通道建设。

突出"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区域干线建设和京沪、京广、京九线等电气化改造。

加快开发性新线建设。

强化煤运通道建设,实施大线、朔黄线等煤运通道扩能改造。

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市圈等地区规划建设城际客运系统。

有条件的大城市适度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第三节完善公路干线网络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积极推进省际高速公路和城市群城际高速公路建设。

到2015年,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高速公路通道。

注重路网改善,以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提高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加强国道改造和干线公路省际断头路建设。

第四节加快机场建设进一步提升、、机场在全国的地位,实施、、、等机场改扩建工程,机场迁建工程和吕梁、九华山、神农架、等机场新建工程。

研究论证武当山机场建设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