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霖铃》,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掌握作品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南宋词人杨慎所作,词中描绘了作者在雨中听到铃声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2. 诗词结构分析:介绍诗词的起承转合,使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结构。
3. 词句品味: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重点:1. 作品背景的理解。
2. 诗词结构的分析。
3. 词句的品味。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雨霖铃》全文及相关文学评论文章。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词原文、图片、音乐等。
3. 教学课件:涵盖诗词背景、结构分析、词句品味等内容。
4. 参考资料:关于《雨霖铃》的资料书籍、网络资源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音乐形式引入《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简述杨慎的生平,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 诗词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起承转合,理解诗词的基本结构。
4. 词句品味: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句,解读作者的表达意图。
5.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新课程教学设计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新课程教学设计一等奖)《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三、设计思想“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即教学的过程呈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3、按要求方式诵读:(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4)、以戏曲方式: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教师提问并指导: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1)“留恋处,兰舟催发”:“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语言描述举例:(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2、“执手相看泪眼”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五)背诵检查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六)课堂总结可见当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板书设计雨霖铃柳永朗读方式: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4、以戏曲方式:品读情感:1、景:精致典雅2、情:离情感伤艺术手法:1、缘情于景2、虚实相生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七、教学反思有人说过:一篇文章不在于怎么上,而在于上什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上什么摆在首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把重点放在品析情感和欣赏名句上,情美和语美是此文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为让这两个环节顺利完成,我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也从一个侧面突显朗读的作用.教学过程留给了课堂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大致的教学框架设定后,里面的过程大多是预设,它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不会被预先的设计所限制.因此设计过程中没有详细的参考答案,却有较多的设计说明和教学方法的解说,这些就是为实际课堂的灵活操作服务的.此设计虽然没有特别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板块式”教学法是被实践证明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步步展开又层层深入,教学效果水到渠成.不足之处:因为诗歌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老师的分析较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学生思维可能会被限制,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掌握里面的全部内容.。
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大家喜欢唱歌吗?刚才这首歌大家会唱吗?它是台湾已故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根据柳永的词《雨霖铃》谱成的歌曲。
古人写词本就是配乐歌唱的。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柳永的《望海潮》,柳永在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画卷,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
然而,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的作品是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雨霖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词牌《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情感:1.找出这首词的词眼:“伤离别”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在诗人的笔下却化作了美丽的诗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基本内容,了解诗的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3 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2 学会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1.2.3 学会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学会珍惜生命。
1.3.3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
2.1.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1.3 诗歌表达方式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
2.2.2 诗歌的情感的深入理解。
2.2.3 诗歌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向学生介绍《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学习诗歌基本内容3.2.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
3.3 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3.3.1 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3.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3.4 写作训练3.4.1 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3.4.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学习和进步。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度进行评价。
4.1.2 对学生在讨论、思考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4.2 作业评价4.2.1 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024年精选雨霖铃教案一等奖
意象分析与情感表达
分析词中运用的意象,如“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体会其所营造的氛围和情感。
2024/2/28
探究词人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 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变化。
理解词中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复 杂性,如离愁别绪、思念之情 等。
9
写作技巧指导与训练
01
介绍词的基本写作技巧 和格律要求,如押韵、 平仄等。
13
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介绍与雨霖铃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 艺术形式,如诗词、歌曲、舞蹈等, 让学生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呈 现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如仿写、改 编、演唱等,以加深对雨霖铃的理解 和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艺术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雨霖铃所表达的情感和 主题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培 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朗读指导不够
尽管进行了朗读练习,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评价不够具体和深入 ,部分学生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准确。
课堂时间有限
由于课堂时间限制,部分教学内容和讨论未能充分展开,留有一定遗 憾。
2024/2/28
25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01
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储备
在课前可布置相关预习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背景和诗词基础知
识,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02
强化朗读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注重从语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024/2/28
03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可适当增加课堂时间或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讨论,
加深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可结合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
分析,拓展学生视野。
2024/2/28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篇一: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
.。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熟悉民间乐曲。
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
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
2024版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
01
02
03
04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 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词
作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 不同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
合作和交流能力。
邀请学生尝试朗诵词作,指导 学生掌握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布置相关拓展阅读任务,引导 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作品,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合作关系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共同协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建设
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组织,加强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与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 氛围。
个别辅导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与能力并重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 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通过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跨学科整合
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如历史、艺术等,拓宽学生 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需求
1 2 3
针对问题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 难度,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提高教学 效果。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采用个性化的 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
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
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
《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导入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导入新课】(3分钟)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讲授新课】(72分钟)一、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
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
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一)齐诵《雨霖铃》(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
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
”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宁化六中张茂香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
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
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5)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雨霖铃》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教案背景《雨霖铃》是一首中国民间传唱的古老歌曲,由南宋文学家柳永所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乐府词的代表之作。
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实力,深受人们喜爱,被广泛传唱并流传千古。
教授学生《雨霖铃》不仅是让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以及音乐特点。
2. 学会欣赏《雨霖铃》的音乐和文学价值。
3. 能够理解并运用适当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描述《雨霖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柳永。
了解南宋的社会背景、文学特点和柳永的生平。
2. 分析《雨霖铃》的音乐和文学特点。
了解其曲调、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并探讨其在音乐和文学上的艺术价值。
3. 欣赏《雨霖铃》的音乐录音,并学习歌词的解读和理解。
4. 小组合作,根据《雨霖铃》的歌词创作一段小剧场表演,展示对《雨霖铃》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解读《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雨霖铃》有较全面的了解。
2. 听音乐法:通过播放《雨霖铃》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的美妙。
3. 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和创作《雨霖铃》的小剧场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使用多媒体资料和教科书,向学生讲解《雨霖铃》的音乐和文学特点。
3. 欣赏:播放《雨霖铃》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并体会其音乐美。
同时,对歌词进行解读和讨论。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雨霖铃》的歌词创作一段小剧场表演,表达对《雨霖铃》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5. 展示:学生完成小剧场表演后,进行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表达。
六、教学评估1. 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关于《雨霖铃》的背景、作者和音乐特点的问题。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等,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感悟。
2. 诗歌艺术特色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雨霖铃》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分析其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评价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友谊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2)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培养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友谊的可贵。
7.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 学生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等,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
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023年雨霖铃教学设计中公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
2023年雨霖铃教学设计中公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雨霖铃教学设计中公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详细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消沉的负面影响。
1、重点:感受、体会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鉴赏。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争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或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识,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酷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动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方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地:(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晏殊:《蝶恋花》艰难探究(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索:1、这首词是按什么挨次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画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展)第1句:写景。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1000字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程是小学语文的课程之一,主要是教授唐代文学家黄巢的《雨霖铃》这篇诗歌的阅读技巧和表达能力提升。
二、教学目标1.了解重要的唐代文学家-黄巢,了解他的生平和名声。
2.了解这部名著-《雨霖铃》,通过详细阅读文字,掌握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中心思想,了解和掌握黄巢的思考和看法。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根据主题讨论来介绍黄巢和《雨霖铃》,并解释一些难懂的词汇和语言。
教师可以请一些学生来参与讨论,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当中获得一些知识。
2.小组活动两名学生一组,共同分析和讨论“雨霖铃”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其他人在思考问题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3.课堂演讲邀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首先可以引入“素质教育”这个主题,让学生知道这部著作是为了倡导某些重要问题的。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教师可以在这部分详细介绍《雨霖铃》的主题和内容,重点是介绍黄巢这位唐代文学家的生平以及手写,同时也会让学生领会到此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可以被学生提问。
三、小组活动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些其他的讨论。
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领会文库。
四、课堂演讲邀请学生到讲台上表达自己对这篇诗歌的看法和观点。
五、总结教师可以就整个课程的情况进行一次简短的总结,以加深或强化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宁化六中张茂香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
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
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
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标出不理解之处。
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
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
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4)、以戏曲方式: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
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
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
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
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
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
(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
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
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
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语言描述举例:(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
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
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
”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
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
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
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
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
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
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