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辨析

合集下载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意义和条件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不属于它的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了新的意义,甚至改变了音调,这种用词的特殊现象,我们叫它词类活用。

如“鼓”,是一种乐器,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等,不受副词修饰。

可是在下面这个句子中却改变了用法和意义:公将鼓之。

(《左传·庄公十年》)“鼓”这个名词,在这个句子里没做主语或宾语,却副词“将”的修饰,做了它不该做的谓语,并且也有了“击鼓”的意义,因此,我们说“鼓”这个名词活用做动词了。

又如“乃使从者衣褐”(《史记·廉蔺列传》),“衣”是名词,却在这个句子中带了宾语,做了谓语,有了“穿”的意思声调也有一声变为四声,那么,这个“衣”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二、辨析词类活用的条件1、注意这个词的位置变化。

2、注意这个词的功能变化。

3、注意这个词的前后环境变化。

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名词后带宾语或补语。

名词不能带宾语或补语,只有动词才能带宾语或补语,如果这个名词后带了宾语或补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孙膑》)“烛”名词,带了“之”做宾语,就活用作动词了。

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目”名词,带了名词“项王”作宾语,“目”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2、名词前有副词、介宾短语或能愿动词状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名词不受状语修饰,动词才接受状语修饰,如果一个名词前有了状语修饰,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君”是名词,现在受副词“不”的修饰限制,用“不”作状语,那么这个“君”就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晋灵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名”原为名词,前有介宾短语“以钟”作状语,“名”就活用作动词了。

左右欲刃相如。

(《廉蔺列传》)“刃”是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欲”,这个“刃”就活用作动词了。

词类活用简介

词类活用简介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

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

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是名词,朝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是动词“朝拜”。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

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 《左传•哀公十六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全)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全)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独家】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俯身散马蹄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以荣汝身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的活用类型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1.名词的活用类型:
- 单数名词和复数名词:通过是否在词尾加上-s或-es来判断。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可以用数字修饰,不可数名词不能。

2.动词的活用类型:
-时态活用:根据所使用的时态形式来判断,如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

-语态活用:根据是否使用被动语态来判断。

3.形容词的活用类型:
- 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通过在词尾加上-er或-est,或者在前面加
上more或most来判断。

4.副词的活用类型:
- 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通过在词尾加上-er或-est,或者在前面加
上more或most来判断。

- 副词的构成:一些副词可以通过在形容词的基础上加上-ly来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词类的活用方法不太规则,需要具体查阅词典
或语法书来判断。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灵活性指的是某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词类属性。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运用语法知识辨析词类活用

运用语法知识辨析词类活用

运用语法知识辨析词类活用作者:王建华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3期摘 ;要:在全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明确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渗透语法教学,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识,以此帮助学生精准理解和把握课程教学中的语言难点。

但是,在现行《考纲》中,又淡化了语法知识的考查,使得语法与考试内容“无关”。

受此现状影响,导致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有些教师甚至为了契合考试需要,“放弃”了语法教学指导,这一教学导向误区,使得很多学生面对一些学习内容,尤其是文言文知识学习时,经常会因为语法知识欠缺而难以准确理解文段内容,出现认知偏差。

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切实转变“唯考试定教学”的偏激思想,学会应用语法知识指导学生辨析词类活用,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和认知中得到全方位、精准性指导,促使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得到切实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文言文语法是语言构成方式和规律的体现,有着很强的灵活性、科学性、多样性,其在词组构架、变化,短语组合、形成,句子组织、搭配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特点。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其更深刻、准确、到位地把握词组、短语的组合,句子、语序的组构,复句的形成、构架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精细且完善,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认知素养的塑造,都有着重要影响。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法知识的教学比较淡化,总认为这些知识与考试无关,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

殊不知,由于语法知识的欠缺,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现代文阅读中,总会出现诸多认知偏差,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加强中学语法知识教学,让学生在语法知识辅助下精准辨析词类活用,是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一、通过语法知识教学指导,精准把握语言要点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主要措施。

词类活用的判断

词类活用的判断

词类活用的判断词类活用的判断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词类活用的判断,一起来了解下。

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

主语 + [状语 ] + 谓语 +〈补语〉+宾语如上所示,名词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若它处在了谓语或状语的位置,则必活用。

要么名词活用为动词,要么活用为使动或意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其实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文言文中的意动,其实就是一种“主语以宾语怎么样”的句式。

(1)左右欲刃相如。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以上四个例句都是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它首先必须活用为动词。

例(1)、(4)分别活用为“用刀杀”、“把鼎当作”“把玉当作”“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

但(2)、(3)却不能直接翻译为“称王他”、“当作宾客他的父亲”,而必须翻译为“使他称王”、“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5)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6)(愚公等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上两例名词都处在了状语的位置,而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做状语的,所以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前面,它不是做主语,就是活用为状语。

(5)、(6)两例分别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用箕畚”。

(7)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所字结构,“所”的后面一般跟动词,起着改变词性的作用,如“说”是动词,而“所说”则指“所说的话”,变成了名词。

(7)中的“罾”本意是“渔网”,是名词。

所以此处应活用为动词“捕捉”。

二、动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动词一般处于谓语的位置,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及物动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宾语,文言文中如若带了宾语,则一般活用为使动或为动。

同时,现代汉语中动词不能处于宾语的位置,文言文中如若处于宾语的位置,则须活用为名词。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曹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之)也。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

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

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是名词,朝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是动词“朝拜”。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

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 《左传•哀公十六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词类活用巧辨析

词类活用巧辨析

词类活用巧辨析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语法功能就是搞主语、宾语和定语;它无法并作谓语,也就是说无法拎宾语和补语,它也受副词和能够愿意动词的润色。

如果名词一旦拎了宾语或补语,或者它的前面存有副词或能够愿意动词的润色,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名词就训读为动词了。

例如: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③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义学》例①中,“籍”本来是名词,义为“名册“,此处活用为动词,后面带了宾语“吏民”,可译为“登记名册”。

例②中,两个“军”字本来都是名词,义为“军队”,此处活用为动词,它们的后面分别带了补语“函陵”和“氾南”两个“军”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可译为“驻扎”。

例③中,“病”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副词“皆”的修饰限制,可译为“生病”。

例④中,“水”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可译为“游水”“游泳”。

2.名词并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来修饰动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

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并且该名词不是该动词的动作行为发出者即主语时,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①君为我呼出,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②闻舟中夜弹琵琶声,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琵琶行序》③又间而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启衅家》④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基准①中,动词“事”的动作收到者就是“吾”而不是“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兄”活用做动词“事”的状语,则表示“吾”的态度,可译为“像是兄长一样”。

基准②中,“弹头”琵琶的就是琵琶女,而不是“夜”,“夜”只是则表示“弹头”琵琶的时间,活用做动词“弹头”的状语,可译为“夜里”。

基准③中,“鹤”者就是“吴广”而不是“狐”,“狐”只则表示比喻,活用做动词“鹤”的状语,可译为“像是狐狸一样”。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形式。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音、形、义三个方面。

音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音韵环境下发生音变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名词,在读声为上声的字后读去声时,会引起声调的变化,例如“帝”读上声,“帝王”读去声(dì wáng)。

还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在读声为上声的字后读去声时会发生音变,例如“放”读上声,“放下”读去声(fàngxià)。

形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语法环境下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名词在表示复数时会加上“们”的后缀,表示尊称时会在名词前加上“云云”的前缀,表示小称时会在名词前加上“儿”的后缀。

动词在表示过去时和将来时时会发生词形变化,例如“去”在过去时变为“去了”,在将来时变为“要去”。

形容词在表示程度时会加上“甚”的前缀,表示否定时会加上“不”的前缀。

义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发生变化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某种状态或动作,例如“忧愁”可以表示“令人忧愁”或“变得忧愁”。

动词和名词之间也可以互转,例如“走”可以表示行走的动作,也可以表示行走的状态。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多样性较大。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依靠上下文语境加以辨析,而不是依靠固定的语法规则。

学习古汉语的词类活用需要注重语境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例如表示程度的副词“甚”和表示否定的前缀“不”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一些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形式也在现代汉语中被重新解释和引申,例如“行”在古汉语中是动词,表示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表示办事的意思。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辨析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辨析

为操

作 状语
,
,
就 活 用 为 动词 了
,




`

跑在 前 而

,

先 占领
,
(
荆州 )







是 结构 助 词
,
表 被动
,
无实 义
词 吵: 几
`
之 ” 前而 灼名 词
活 用 为 动词

’ : 在飞 代汉语 巾
指 代 人 或 事物 的 代 词
,
之”
,
在 句 子中
,
一 般作 宾 语

它 前 面 必 定要 求
加 以 分析



关于名 词 的活 用
,
关 于名 词的活 用 词 作 状语 等
1
、 。
《课本 》出 现 了三 种情 况
:
名 词 用作 一 般 动词
;
名 词 用 作使 动 词
;

名 词 用作 一 般 动 词
,
辨 别 名 词 用作 一 般 动词
词 或 者 介词 结 构
;

可根 据 下面 的标 准去衡 量


,

,

打洞
,






军于霸 洞” 和


介 i d 结构
z

( 于 ) 霸上




的补 语

表处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名 词 意 动 的 结 构 方 式 ①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 掷迤逦, 秦人视之, 亦不甚惜。 上述①句中有这样两个短语 “ 鼎 铛 玉 石 , 金 块 珠 砾 ”, 许 多 资 料都把“铛”和“块”归为活用, 且定性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殊不
知, 这种定性忽略了名词意动的 条件和规律, 一般说来名词意动 的 语 境 为 : 名 词 1+ 名 词 2, 且 人 们主观上认为名词 2 具有名词 1 的性质、功能等。这时, 名词 1 活用为动, 意译为“以名词 2 为 名 词 1 或 把 名 词 2 当 作 名 词 1”。 回头看上例若定为名词的意动用 法。这时该短语就将译为“把铁 锅看作宝鼎, 把石块看作珠玉, 把土块看作黄金, 把石子看作珍 珠 ”。 这 恰 恰 表 明 了 秦 统 治 者 爱 财。这与后文“秦人视之, 亦不 甚惜”的主旨相矛盾, 故不宜把 “铛”定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相反 《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表, 老 聘”句中“师”的用法, 就符合 名词 意 动 , 可 译 为 “ 把××××当 作 老 师 ”。
2.名 词 做 状 语 与 名 词 做 动 词 ①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 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史记》) ②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①句中有一个“兄”字, ② 句 中 有 一 个 “ 宾 客 ”, 二 者 都 是 名 词, 然而在句中都发生了活用, 但在具体归类中许多人很容易把 它们归为一类, 即名词做状语, 译 为 “ 像 …… 一 样 ”。 殊 不 知 二 者 在句中的位置不同, 语法功能也 不同, 故用法也各不相同。①句 中“兄”字用在动词“事”之前, 要么做主语, 要么做状语, 分析 发现“事”的主语为吾, 故“兄”
①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 流而东也, ……? ( 苏轼《赤壁 赋 》)
②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①②两 个 句 子 中 都 有 一 个 “东”字, 并且在句中都发生了活
用, 因而许多人很容易把它们归 为一类, 名词做状语, 译为“向 东 ”。 然 而 细 察 发 现 , 二 者 虽 都 活 用, 却存在本质区别: ①句中 “ 东 ” 前 为 “ 而 ”, 表 修 饰 , “ 东 ” 后无动词出现, “东”具有了动 词的功能, 故属方位名词活用为 动 词 , 译 为 “ 东 下 ”; ② 句 中 “ 东 ” 后 有 动 词 “ 出 ”, “ 东 ” 只 表动词“出”的趋向, 故“东” 为方位名词做状语, 只译为“向 东 ”。 所 以 我 们 在 面 对 文 言 句 中 的 方位名词活用时一定要深思慎取, 一般说来, 方位名词做状语常用 在动词之前, 否则就可能为其他 活用。
4. 形 容 词 的 意 动 和 使 动 用 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 和我也; …… ( 《 战 国 策·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 ②其达土, 洁其居, 美其服, 饱 其 食 , 而 崇 厉 汗 义 。 ( 《 国 语· 勾 践 灭 吴 》) 上述①、②句中都有一个形 容 词 “ 美 ”, 且 后 面 分 别 跟 的 是 代 词和名词( 短语) , 故两个“美” 都活用为动词, 但很多人不认真 分析都把它们归为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 殊不知①、②两句中“美” 存在很大差异。①句中“美”是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的特征, 而②句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 所以形容词的意动和使动 用法, 既有相同点, 即形容词都 用在名或代之前且不构成定中关 系; 又有大的区别, 即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 有形容词的特点、功能, 而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指主语通过努力, 使宾语具有形容词的特点、性质。 前者教材中还有“以弱天下之民” ( 贾 谊 《 过 秦 论 》) 中 “ 弱 ” 字 , “以愚黔首”( 同上) 中“愚” 字 , 后 者 如 “ 君 子 正 其 衣 冠 ”。 ( 《论语·尧曰》) 中“正”字。
2008.03文 学 教 育
拾贝者
文言文中某些实词在一定语 境下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 从而 使意义也发生一定变化的语言现 象, 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词类 活用是我国古汉语中一种独特而 普遍的语言现象, 然而在具体的 语境中许多人都搞不清活用规律 或者把活用现象搞错。下面就几 种易混活用谈几点认识:
1.方 位 名 词 做 动 词 与 方 位 名 词 做状语


红类


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能做状语, 译为“你……兄弟 一 样 ”。 而②句 中 “ 宾 客 ” 用 在 名 词“其父”之前, 故活用为意动 词, 译为“像对待宾客一样对 待 ”, 这 与 上 述 结 构 存 在 明 显 区 别: 即前者为一个介词结构, 后 者为状中结构。类似的还有成语 “箪食壶浆”中“箪”和“壶”的 用法。许多资料把它们归为“名 词做状语”( 《高中文言文阅读解 题 精 典 》) , 其 实 这 种 说 法 也 是 错 误的。“箪”和“壶”在句中虽 用在动词之前, 但它们本身并不 直接修饰名词, 即不译为“用 吃 ”, 故 成 语 中 的 两 字 , 应 定 为 名 词活用做动词( 短语) , 即 “ 用××装 着 ”, 所 以 我 们 在 判 定 名 词活用为状语或动词时要看两个 方面: 一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不构 成主谓关系; 二是译为介词结构, 而非动词短语。
邹红, 教师, 现居湖北房县。
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