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汉语思维与“个体性”英语思维对比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上。
在英语教学中,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中方思维方式偏向于整体性思维,注重整体把握,强调综合性分析。
而西方思维方式偏向于个体性思维,注重个体的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中方学生更容易被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吸引,而西方学生则更善于通过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中方学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西方学生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实践。
这也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方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首先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然后进行大量的记忆和模仿练习。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英语,以期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
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在学习英语时更倾向于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实际交流来掌握语言技能。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还表现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中方学生更愿意接受权威的观点和意见,并对权威人士的言论持尊重的态度。
他们比较看中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方法的规范性,更善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要求。
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自主性思维和创造性发挥,在学习英语时更乐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互动中。
针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针对中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和规范化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而在针对西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创造性发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通过实践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英语教学还可以结合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优势,引入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的概念和感知,注重上下文中的关联和联系,善于抓住事物的整体性,在语言交流中常常使用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在中文语言中,整体性思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比喻和象征中文中常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方式来描述事物,比如“红颜薄命”就是对女子美貌的象征,而“寒冰刺骨”则是对冷的形容。
这种用词方式往往不太直白,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力才能理解其意义。
2. 隐喻和暗示中文中的语言很多时候不是直白的表达,而是透过隐喻和暗示来表达,需要读者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中的意义。
比如“牡丹虽好,全凭水和肥”就是暗示事物并不是靠外表就能决定的。
3. 四字成语中文中流行着很多四字成语,这些成语往往可以表达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
比如“不怕慢,就怕站”,表达了积极主动的态度。
与中文不同,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分析性思维,注重讲事实、说实话,由于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倾向,也更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
因此,在西方语言中分析性思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前后关系表述在英语中,人们更强调时间先后的关系,因此语言中也往往首先说明前面的事情,然后再说明后面的事情。
这种表述方式往往比较直白,不需要太多的上下文情境。
2. 排序和分类在英语中,人们更强调将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排序和分类,这种排序和分类方式加上相应的限定词和转折词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表达出一件事情。
3. 笼统的描述在英语中,人们比较强调言简意赅,不需要太多修饰词语,往往可以用比较大的跨度来概括事物。
例如“all the people”,这个词汇基本上包括了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是有很大差异的。
需要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多加注意和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通过语言可以传递思想、交流信息,表达情感。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就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一、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基本概念中西整体性思维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将问题整体地看待,强调事物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中西整体性思维强调的是整体和谐的发展,强调维持事物的完整性和平衡性。
在语言表达上,中西整体性思维在强调语境的重要性,注重表达的含蓄和委婉,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而分析性思维则是西方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将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研究,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和分析的深入。
分析性思维强调的是逻辑的连贯和合理性,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语言表达上,分析性思维更注重概念的明晰和清晰,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解构,更加注重语言的精准和准确。
1.词汇的多样性在中西整体性思维中,语言中的词汇常常是多义的,一个词可以代表着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和表达方式。
“心”在中文中有“内心”、“心情”、“心思”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理解和表达。
而在分析性思维中,语言中的词汇更加注重精准和准确,一个词通常只有一个含义,需要通过语境和逻辑推理来理解其含义。
在英语中,一个词通常只有一个含义,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语境来确定其含义。
2.句法的灵活性在中西整体性思维中,语言中的句法结构通常是灵活的,一个句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序和词汇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很高兴看到你”和“看到你,我很高兴”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但语序有所不同。
3.说和写的差异在中西整体性思维中,说和写的差异通常很大,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很明显,语言表达往往更加灵活多变,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在中文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通常有很大的差异,口语表达更加灵活多变,强调情感的表达,而书面语则更加注重规范和准确。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中西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了语言中。
本文将探讨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概念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由心理学家尼斯贝特提出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整体性思维指的是将事物整体性地看待,并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性;而分析性思维则是将事物进行分解、分析,并强调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整体性思维更倾向于整体、综合、感性的思考方式,而分析性思维更倾向于分析、逻辑、理性的思考方式。
1. 隐喻的使用在中西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倾向于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差异源自于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不同。
整体性思维更偏向于表达情感和内在感受,因此更倾向于使用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分析性思维更偏向于直接、逻辑的表达方式。
2. 表达方式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表达方式更加直接、简洁,注重逻辑性和理性。
人们往往会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注重理性和逻辑性的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表达的委婉和含蓄,善于使用客套话和礼貌用语。
这体现了整体性思维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更善于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在语言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上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归纳,更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在语言中也更注重对事物的描述和解释,更注重事物的分类和逻辑性的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和综合分析,更善于用隐喻和比喻来描述事物,更注重情感和内在感受。
在语言交流中,了解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十分重要。
整体思维与汉英语言结构的对比分析
整体思维与汉英语言结构的对比分析
口陈 屏
摘 要 :思维方式与语言结构之 间存在着 同构关 系。 汉英语 言都有整体思维 ,但 其特征和 方式是不 同的 ,主
排次序”和英语 的 “ 搭框架”都是 以整体 思维 要表现在对整体 与部分 关系的认 识上 。从语法结构来看 ,汉语 的 “
我 们 可 以看 到 英 语 的 句 子 在 形 式 上 是 自足 的 , 句 子 成 分 完 备 , 形 态 变 化 清 晰 , 以连 接 词 作 为 标 记 , 形 成 一 种 严 密 的 、 相 对 较 封 闭 的 整 体 形 式 。这 种 层 次 分 明 、 环 环 相 扣 汉语 的整 体
庄 子说 “ 天地与我 并生,万物与我 为一 ” ( 《 子 ・齐物 庄
论 》 ) , 都 强 调 从 整 体 的 角 度 观 察 事物 , 并 且 有 意 识 地 把 “ ”纳 入 天 地 这 个 系 统 中 。 《 氏春 秋 》则 明 确 提 出 : 人 吕 “ 之 与 天 地 也 同 , 万 物 之 行 虽 异 , 其 情 一 体 也 ” 。到 了 人 汉 代 ,董仲 舒 一言 以蔽 之 日: “ 人 之 际 ,合 而为 一 ” 天 ( 《 秋 繁 露 ・五 行 相 生 》 ) , 从 而 , “ 人 合 一 ”成 为 春 天
(1 h t e a t a ki i d h r t a )T i i h c t h t S S 1 e t e at h t
at t e e h ma1 t l y n he t hat a i t ho e hat ac bui t us t J k l.
运 思方 式 ,并通 过 前人 的著 书立 说 固化在 中国人 的 意识 按照 自然 时间顺 序 ,或 者事 情发 生 、发 展 的先 后顺 序来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文化背景下,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整体性思维更注重整体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而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细节和逻辑的推演。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语言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表达上,中西文化下的人们展现出了不同的倾向。
整体性思维倾向于使用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概念,以此来体现整体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中文中的成语和谚语经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思想,如“一石二鸟”、“三思而后行”等。
而分析性思维则更倾向于使用明确、逻辑性强的语言来表达概念。
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强调逻辑推演和明确性,如“A is B”、“If...then...”等,遵循着严谨的逻辑结构。
在口语中,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体现出的差异也很明显。
整体性思维注重上下文的综合分析与理解,更偏向于使用间接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中文中常见的反问句和变调问话的方式,常常暗示说话人的意图,需要听者在整体语境中去理解。
而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事实和逻辑的推理,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和明确的表达方式。
英语中的问句往往直接明确,例如“How are you?”、“Did you pass the exam?”等,直截了当,不需要听者再在上下文中加以理解。
在文化内涵上,中西思维模式也有着明显差异。
整体性思维注重整体的一致性和和谐性,倾向于以人为本,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思维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常常在表达中使用婉转、委婉和含糊的措辞方式,以避免冲突和矛盾。
而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个体的利益和自主性,强调独立思考和个人的权利。
这种思维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常常直接、明确地表达个人的意见和需求。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口语中的差异以及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跨文化交流与沟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英汉语言思维对比
英汉语言思维对比在英语学习中,当汉语与英语有差异时,前者总会干扰后者;而在汉语近似或与英语相同的地方,前者无形中会有利于后者的学习。
故英语学习者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由英汉差异引起的学习困难上。
由此英汉对比应运而生。
英汉对比既可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重点,又可避免中式英语。
那么通过对比,英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汉语重点在后,英语重点在前英语往往先说明要点,再谈及细节和添加信息;而汉语往往先铺垫,先谈背景信息,最后说明要点。
英语组织句子结构遵从的是“突显律”,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
与英语的排序原则不同,汉语一般遵循“时序律”,即按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2、汉语重整体性,英语重分析性整体性思维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追求浑然一体,关联性思维,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之间关联密切,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制约,平衡协调;不善于对事物做具体的分析,而是习惯于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研究对象,忽视微观分解,注重宏观判断,难以通过步步分析揭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难以得出可以验证的明确结论。
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
注重形式逻辑,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
注重于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或具体的细节,然后深入考察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的性质、地位、作用、联系,从而了解其规律。
为此,必须把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割裂开来、抽取出来、孤立起来,因而分析具有孤立,静止、片面的特征。
中国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西方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体现于中西文化的许多方面,例如中医与西医的差异。
中医采用有机整体观、宏观辩证的方法,研究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注重横向联系、定性把握、经验积累、师徒传授,但缺乏实验、解剖和定量分析等科学手段。
相比之下,西医注重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透视、B超等科学的、量化的验证。
西医注重纵向深入、对症治疗、微观辨证、实验测定,因而客观、可靠,说服力强,易于理解和接受。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与认知方式,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上。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对待概念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人们更倾向于以整体的方式来理解事物,重视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上下文的综合意义。
在语言中,常常使用类比、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观点或者交流信息。
而在英文中,人们更倾向于以分析的方式来理解事物,注重事物的细节和逻辑关系,强调语义的准确性。
在语言中,常常使用明确、扼要的表达方式来陈述观点或者交流信息。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人们倾向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渲染情感。
中文中的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常常运用暧昧、多义、寓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以此来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而在英文中,人们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注重语言的直观性和准确度。
英文中的文学作品通常注重逻辑和推理,更多地通过事实和证据来呈现情感。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还在语言风格上存在差异。
中文中的表达常常比较曲折、含蓄、委婉,善于运用词语的音、韵、蕴涵进行表达。
而英文中的表达则更加直接、简洁、连贯,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这种差异也使得中西方人在跨文化交流或者翻译中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对待概念的态度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语言风格有别。
了解和尊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
2.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英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心态和思维方式。一是社 会习俗上的差异,如称谓、问候、审美习惯等方面 的差异。 二是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如数字认知。 3. 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属于农业文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讲究集体的力量、团结和谐。 英民族属于商业文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是市场经 济,注重竞争和个性自由发展。
1.
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
3. 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中国人重感性思维,擅长用具体形式表达概 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 英民族重理性思维,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 体事物,更重视抽象的思维。
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
(二)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 1. 文化形态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华民族属大陆民族,中国文化主要属大陆 型文化,这种文化形态的特征是封闭性和独 立性。汉语完全是中国人自创的文化符号。 英民族属海洋民族,英民族文化是一种海洋 型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自由化特征。 英语大量吸收了其它文字的词汇。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属于环式思维注重归纳和整体认识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 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
张青
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1. 是环式思维与线形思维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属于环式思维,注重归纳和整体 认识。 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属于线形思维,注重演绎推理。 2. 是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属于整体性思维,强调事物的整 体性、系统性。 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善于把复杂的 事物归结为简单的形式或部分加以认识。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1. 引言1.1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的重要性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人们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而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中的体现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于中西整体性思维来说,其重点在于整体性、关联性和综合性。
这种思维模式强调整体的把握和场景的理解,更注重环境和背景因素,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西整体性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方式往往会更加含蓄、委婉,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相对而言,分析性思维更加偏向于逻辑性、线性思维和个体主义。
这种思维方式更加强调逻辑推理和分析分解,以及事物的具体细节和因果关系。
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方式往往更加直接、明确,注重事实和逻辑推理。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及思维模式差异。
通过研究这种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对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中西整体性思维的特点1. 看重整体性:中西整体性思维注重整体性,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而不是将问题分解为局部或部分进行分析。
2. 强调综合性:中西整体性思维倾向于将多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考虑事物的多个方面和维度,而不是片面地看待问题。
3. 注重感知和直觉:中西整体性思维强调感知和直觉的重要性,重视个人的直觉和体验,并将其作为认知和思维的重要依据。
4. 偏向于综合而非细节:中西整体性思维偏向于综合把握问题的全貌,而不是过于关注细节和局部,注重整体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5. 重视整体性的逻辑:中西整体性思维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倾向于运用整体性的逻辑方式,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整体性”汉语思维与“个体性”英语思维对比分析
一
、
引言
法及篇章方面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
二、 词汇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及文化,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 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文化心
在词汇方面, 种语言的整 两 体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理特征的主要 因素, 起着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作用。同 词性运用、 词的意 义以 及词的形象程度等方面。 受整体性汉 汉语表达重意义 , 轻形式。汉语词性运用区 时, 思维方式又制约着语言的风格、 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 语思维的影响,
是群体取向, 注重维护群体利益, 保障群体团 将集体主义 屈折语, 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因而, 结, 以
视为价值取向 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汉 相对英语而言, 词性在汉语 中显得并不举足轻重。例如,
语注重由大到小, 从强到弱, 由国到家的表达方式 , 强调语言 “ 这个词既可以作形容词, 美” 也可看作是抽象名词, 无论理
的 排比、 对仗等修辞手法。 而英民族思维方式以个体性为 解如何, 它不影响表达。 但英语中 必须将它放置特定语境, 主, 依赖抽象理性, 强调个人力量。英民族习 惯于从个体角 在名词前它就是形容词“e t l, b u u 作主语它就只能是抽象 ai ” f 度出发, 把事物分解为 各个组成部分, 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 名词形式“ ay 。 b u ” 词性的运用还体现在词语搭配方面。 et 汉 西方文化 在价 值观上是个体取向, 重个体的天人两分, 语中只要个体词汇在整体意思表达中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 强调 维护个人利益, 发挥个人潜力, 实现个人目 以个人主义、 我 标, 们就选用同样的词汇, 不去考虑词汇的语法搭配。英语却 人本主 义为价值取向。 在这 种价 值观的 影响之下, 英语里常 有明显的规定性。 s h O 如: c 和S意思上都是“ u 如此”但语法 , 常是由 小到大, 个人上升到群体的 由 表达方式, 英语中“” I 在 意 义却有不同。 英语中, c 用来修饰名词, S用来修饰 sh u 而 O 句中 总是大写,di as 和 e i i id lm g s nvui om非贬义词。 ( j 唧’ 汉语注重内 在意念, 整体印象, 不受形式的约束, 用词造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文化中,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两个重要的思维模式。
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和关系,而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和分离。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语言中有明显的差异。
一、词汇和语法结构中文是属于整体性思维的语言,因此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呈现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例如,在中文中一个词可以包含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有时候是相互关联的。
而在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词语通常只有一种含义,且含义十分明确。
此外,中文中语法结构也呈现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例如,在中文中一个句子可以缺少主语或宾语,但仍然可以很清晰地表达意思。
这与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不同,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主语和宾语是不可或缺的语法成分。
二、比喻和象征中文是一个比较象征性的语言,比喻和象征经常被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例如,在中文中“花开富贵”这个比喻可以表示一个人的品德和事业的发展,而这个比喻的意义可能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
相比之下,分析性思维的语言通常更注重文字的字面意义。
三、逻辑和推理中文中的语言逻辑和推理往往是通过语言组块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来表达的。
例如,一个中文句子中的各个部分往往是通过语境中的关系来达到逻辑和文本上的连贯性的。
而在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逻辑和推理通常是通过形式逻辑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来实现的。
四、讲故事的方式中文讲故事的方式通常是以正被讲故事的事件为中心,然后通过迂回的方式展开,最后再回到故事的主题。
与此相比,分析性思维的语言通常注重逻辑和直线式的叙述。
总结中西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各具特色。
理解它们在语言中的体现对于跨文化交流以及区分不同语言的思维特点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在语言中有不同的体现。
在以下的 1000 字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
中西整体性思维注重整体和上下文的联系,而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事物之间的细节和差异。
在语言中,整体性思维者倾向于使用比喻、譬喻和象征来传达其意思。
他们常常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词来表达情感和感受。
一个中国人可能会用“大海”来形容一个美丽的风景,或者用“红色”来形容热情和热血。
而对于分析性思维者来说,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准确、具体和直接的词语来表达意思,他们更喜欢使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在语法和句子结构方面,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也表现出不同。
在中文中,句子的结构往往是松散的,意思往往依靠上下文来理解;而在英文中,句子结构通常更加严谨,意思可以直接从句子本身理解。
中西整体性思维更注重上下文和语义的连贯性,而分析性思维更注重逻辑和语法的准确性。
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在故事叙述和论述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整体性思维者通常倾向于讲述故事或者通过描述和对比来传达信息。
他们经常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来阐述他们的观点,通过叙述一个具体的故事或者案例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分析性思维者更偏向于分析和解构问题,他们注重逻辑和推理,喜欢以事实和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在表达时也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在中文中,人们更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经常使用委婉客气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常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无需太多的掩饰和客套。
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整体与细节的关注度、句子结构与语法、故事叙述与论述方式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和歧义。
中英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 枝连架构
中英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直观与逻辑:汉语倾向于直观,在描述一件事物时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事物的本质。
2. 主观与客观: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我觉得”等主观色彩浓厚的词汇,而英语则更注重客观事实的陈述,尽量避免主观臆断。
3. 整体与局部:在句子表述顺序上,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先整体后局部,先次要后主要;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先局部后整体,先主要后次要。
4. 松散与严谨: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句子结构相对比较松散。
这是因为英语需要通过各种语法手段来表达意思,而汉语则更加注重意合。
此外,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区别还体现在文字起源和语言结构上。
汉语属于自源型文字,以象形字为主,强调字形与物象的对应;英语属于他源型文字,以拉丁字母为主,强调音节和音素的对应。
这种差异使得中英文在表达方式、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总的来说,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主要源于语言和民族思维方式
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此,理解中英文思维方式差异对于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这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英语,并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英语。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存在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在中文中,强调集体,重视群体的利益和和谐。
而在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也会有影响。
在教学中,中西学生可能对于学习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中文学生更注重群体的利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合作学习,而英语学生更倾向于个人的学习,注重个体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中西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直言与间接中西文化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人们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意见,而在英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种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也会有影响。
中文学生可能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会比较含蓄和间接,而英语学生可能更加直接和直言。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学会用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
三、人际关系中西文化在人际关系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强调亲密和友好。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事务和效率,人际关系相对较弱。
这种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也会有影响。
中文学生可能在英语交流中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亲近,而英语学生可能更注重交流的目的和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并培养他们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授英语,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中西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中西民族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倾向之差异在汉英语言的表现
中西 民族整体 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倾 向之差异 在 汉英 语 言 中的表 现
施 栋 琴
( 海海运 学院 外语 系, 上 上海 2 0 3 ) 0 15
摘
要 :以中西 民族 整 体性 思雏和 个体 性思 维倾 向的差异 为前提 , 寻找 这种 差 异在 汉 、 英语 中在表
现法 、 段纽 织及 语序等 几 个方 面的体现 。汉 、 语 英语 在表现 法上 的差异表现 为汉语 偏重“ 意合 ” 而英 语则偏 重“ 合”在 语段 组 织方 面, 形 汉语 的语段 呈现 “ 流散 型” 的铺排 , 而英 语 则 呈现“ 集 型” 聚 的扩 展; 在语 序 方面, 汉语 中语 言成分 的排列按 照从 大概 念到 小概 念 、 先整体后 局部 的顺 序, 而英语 别反
l g i i ee e t r o a r n e n Ch n s h ta b g e n t fn t n tn st r c d ma lro e wh r a i us c l n t m n sa e s r a g d i i e t a i g ru i o o i e d o p e e e as l n ee s e o e t er v re i t e t n e c n En l h. h e e s s h e d n y i g i s Ke r s t e y t e i mo e f h n i g h a ay i y wo d : h s n h t c d o t i k n ;t e n l t mo e f h n i g c d o t i k n ;mo e o e p e in; tx d s f x rs o et
m。 e f x r s in,tx r a ia i n a d wo d o d r I d s o x r s in d so p e so e e to g n z t n r r e . n mo e fe p e s ,Ch n s e d o b a a a t o o i e e t n s t e p r t ei c wh l g ih t n s t e h p t ei . I e t o g n z t n c n r r o t e d fu i e o g n z t n o e t i i En l e d o b y o a t e s c n t x r a ia i , o t y t h if s r a i i f a t x n o a v a o ‘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表示方式:汉语注重于表达事物的整体概念和内涵,强调上下文和语境的联系,善于使用比喻、象征等语言修辞手法;而英语注重于表达事物的具体细节和外在特征,强调条理性和逻辑性,善于使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表达。
2. 空间和时间观念:汉语思维方式在空间观念上更倾向于抽象和模糊,注重于整体感知和主观想象;而英语思维方式在空间观念上更倾向于具体和精确,注重于细节和客观观察。
在时间观念上,汉语常使用基于事件顺序的词序和时态来表达时间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于精确的概念化时间表达。
3. 逻辑推理: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更注重整体理解和直觉思维,强调系统和整体的观点,注重于感性认识的综合;而英语思维方式更注重于逐步分析和逻辑推理,强调理性的思考和明确的论证。
4. 文化背景影响: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差异也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人情关系等价值观念,较注重于社会层面的亲密关系和情感认同;而英语思维方式更倾向于个体主义、法律和契约的观念,较注重于个人责任和权力平等。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了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全面的观察和理解,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事物的背景、
关系、内在本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感性、直观的特点。
而分析性思维则强调逐一分析、
归纳、推理,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规律性,具有较强的理性、抽象的特点。
1. 整体性思维注重事物的整体
在语言表述中,整体性思维者往往喜欢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事物和普遍意
义联系起来,强调意象和情感的表达,如“大海一片碧蓝,心情舒畅”,“阳光明媚,生
命无限美好”等。
分析性思维者则更注重事物的细节和差异,善于运用比较、排列、分类等手法进行分
析和归纳,如道理阐述、信息表达、概括等,如“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这个城市人口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划分:…”。
3. 不同思维方式表述同一事物会产生误解
由于整体性思维者强调整体的观察和理解,可能忽略了事物的各个部分的差异和细节,而分析性思维者则可能忽略了事物的关联和背景。
因此,同一事物的表述可能在整体性思
维和分析性思维中产生误解,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结论
在语言中,中西方的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表述方式和方法选择上有很大
的体现。
无论采用何种思维方式,都需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表达,避免误解和歧义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书面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分析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一个显著差异,即“整体性”与“个体性”差异。
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对了解两种文化、学习两种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汉语思维;整体性;英语思维;个体性一、引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及文化,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
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起着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作用。
同时,思维方式又制约着语言的风格、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
汉民族思维方式以整体性为主,直觉为先,忽视个体,强调天人合一。
汉民族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事理。
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传统中国文化是群体取向,注重维护群体利益,保障群体团结,将集体主义视为价值取向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注重由大到小,从强到弱,由国到家的表达方式,强调语言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而英民族思维方式以个体性为主,依赖抽象理性,强调个人力量。
英民族习惯于从个体角度出发,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是个体取向,重个体的天人两分,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目标,以个人主义、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英语里常常是由小到大,由个人上升到群体的表达方式,英语中“I”在句中总是大写, individualism 和egoism非贬义词。
[ 1 ] ( P37)汉语注重内在意念,整体印象,不受形式的约束,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从整体上将句与句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意义,汉语对语境依赖较多( high - context) 。
“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 2 ] ( P141) ,这个“弹性”,体现了从整体出发,依赖语境的人的悟性。
与汉语相比,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
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 hypotaxis) ,重形式结构协调,属于低语境文化( low - con2text) ,读者较少依赖语境就能分析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 2 ] ( P141) ,这个“硬性”,体现了从个体出发,不依赖整体语境的人的理性。
本文从词汇、语法及篇章方面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
二、词汇在词汇方面,两种语言的整体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性运用、词的意义以及词的形象程度等方面。
受整体性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表达重意义,轻形式。
汉语词性运用区别意义不是很大,英语则有严格要求。
从语言结构上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其词形不受语法影响而发生变化。
在汉语中,词没有严格的形态屈折变化,而英语强调个体变化,属于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因而,相对英语而言,词性在汉语中显得并不举足轻重。
例如,“美”这个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看作是抽象名词,无论理解如何,它不影响表达。
但英语中必须将它放置特定语境,在名词前它就是形容词“beautiful”,作主语它就只能是抽象名词形式“beauty”。
词性的运用还体现在词语搭配方面。
汉语中只要个体词汇在整体意思表达中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我们就选用同样的词汇,不去考虑词汇的语法搭配。
英语却有明显的规定性。
如: such和so意思上都是“如此”,但语法意义却有不同。
英语中, such用来修饰名词,而so用来修饰形容词。
这种模糊与具体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词义的表达方面。
如“赢”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 (1)余利(2)胜,作第二种意思讲时,在英语中,因为表达赢的逻辑关系不同,采用的词也不同。
如“他赢了我。
”表示他击败了我,英文表达为“He defea2ted me. ”;而在“他在比赛中赢了”中赢却表示获胜的意思。
英语表达为“He won the game. ”又如“怀疑”一词在汉英辞典的解释有“distrust, doubt, suspect”, [ 3 ] ( P376)而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里同样作为动词,“doubt”的汉语解释为:“thinkthat something may not be true”,汉语译为“怀疑”;“suspect”的汉语解释同样是“怀疑”,但英语解释却是“to think thatsomething is p robably true or likely,especially something bad”[ 4 ] 。
从这两个词的英语解释来看,这两个词几乎意思相反。
但汉语却区别不大,这正是有时我们在使用英语时常常对词汇的选用困惑的原因之一。
从词汇形象程度来看,汉语将天、地、人纳入整体范畴,多使用形象、可感知的词汇。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人们借助文字也可以获得联想。
在构词上汉语较英语更多使用暗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人产生联想,给人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和谐统一的整体印象。
汉语中往往用形象可感的成语等来寓理,如“依山傍水”、“破釜成舟”、“望梅止渴”、“举棋不定”、“刻舟求剑”,也用由具体并列的词组成的词语指称概括意义。
如“锅碗瓢盆”泛指一切厨具;“吹拉弹唱”指所有戏曲音乐活动;“红男绿女”指那些身着盛装的人们。
[ 5 ]这种高频使用形象词汇现象在英语中却不常见。
难怪乎有人将“拖某人的后腿”接译为“pull one’s leg”。
三、句法中国人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概念,也使语句的意义高度依靠上下文关系,突出句子在篇章中与上下文或语境的联系,从而施事主体(即主语)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而不被视为句子构造的主要成分, 以致常被省略。
[ 6 ] ( P454)在句法层面,整体性与个体性汉英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结构、语序、语态、时态等方面。
(一)句子结构整体性与个体性思维体现在句子结构上主要是汉语句子成分的不完整性与英语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差别。
汉语的高语境特征决定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较少用联接词,依赖上下文可得出整体语意。
英语却是低语境,主要依赖联接词将各种关系联接起来。
汉语中“你来,我走”依赖语境可以有几种解释,而英语中要么写为“If you come, I’ll go. ”或者是“When you come, I’ll go. ”汉语注重主题,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题+述题。
主题总是位于句首,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述题紧接主题,是对主题的具体阐述。
而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语+谓语。
西方文化中“天人分离”、“人为大”的宇宙观致使英语句子中不能没有主语。
[ 7 ]汉语中“音乐(你)听不听?”以主题为开端,主语“你”可以省略;而在英语中就必须首先想到主语“你”。
(Do you listen to the music?)(二)句式汉语重意义,而英语重形式。
所以,英语的句式较汉语多样。
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常会出现句式单一的问题。
根据对南京师范大学一期中考试英语作文作的一项调查报告,发现简单句约占57. 2% ,复合句约占29. 1% ,两者相差28. 1个百分点,而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文章中这个比例两者的差仅为8. 7个百分点。
[ 8 ] ( P62)(三)语序英语的顺序一般为先有主题再有阐述,或先有主题再有语境,而汉语的顺序是先有语境,最后才是主题。
汉语的此种结构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整体关联的思维形态。
[ 9 ] ( P39) 从文化属性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时间的,西方文化的特点是空间的。
汉语句子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
汉语的句式结构折射出“天—地—人”三才的单一农耕社会的缩影,天即时,为大;地即空,次之;人乃天生地养,置后。
我国古人认为,人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部分,天地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
状语语序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动词(如“我们每天早上在教室里读书。
”) ,这种语序受“整体性”影响是不能随便调换的;而英语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语序呈句尾开放式,比较灵活。
英语的句式结构则表现出“人—地—天”,“人”为大,“地”次之,“天”置后,人征服自然的混合制经济社会的特征。
英语状语的语序一般是: 动词—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7 ] (如“We do read in the classroom everymorning. ”) 。
复合句中汉语按时间、事理、因果先后顺序表达,往往会将从句前置,体现了汉民族辩证思维、综合分析的特点。
而英语句序遵循一定的句法规则,侧重空间维度。
从语法角度讲,英语复合句中主句与从句的顺序安排较为灵活,无论主句还是从句在先都不失为语法正确的句子。
但从英语行文的逻辑事理上看,常常是果在前,因在后,将主要信息置于句首,体现了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的特点,开门见山,主次分明。
如果用修辞来分析的话,英语句式多为掉尾句,而汉语句式则为圆周句。
圆周句的特点就是直到句子结束,听话人或读者才明白句子的意思;而掉尾句则是主要信息在先,这恰恰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与英语思维的个体性特征。
(四)时态与语态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抗争”、“征服自然”,英语句子的句式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词的形态变化。
在英语中,时态、语态、强调、虚拟等都需要动词变化。
汉语没有屈折变化,靠读者或听者领悟其中之意。
汉语不如英语有明显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种时态的划分。
《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
”以我为中心来把握时空的中国古人对未来似乎缺乏兴趣。
[ 7 ]在基督教的线形时间观念影响下,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充分地意识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并将重点放在将来”。
[ 10 ] ( P136) 英语中从句是一般现在时,主句就一定要用一般将来时。
汉语的语态也常采用主动的方式。
如“饭做好了”“我要去理发”等主动表达被动的句子,而英语中除了习惯,如“This book sells good recently. ”一般都有确定的主被动规定用法。
(五)关联词使用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意念,注重语流的整体感;喜欢整体匀称,词语和句式往往成双成对,富于均衡美与节奏美,追求音节对称整齐、词语对仗工整、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性,有助于整体领悟。
[ 11 ]这种注重语言和谐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英语使用中得益不少,有相当多是语言的正迁移。
但在关联词语使用上,英汉却存在显著差别。
英语关联词往往都是单个出现表达一个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在英语中只需要说一个则已,两个同时出现则属于错误。
四、语篇语篇层面最能反映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的思维模式差异,在语篇组织上表现为汉语语篇通常呈“螺旋型”思维逻辑,重“意合”,汉语语篇的结构通常有起、承、转、合;而英语语篇通常呈“直线式”思维逻辑,重“形合”。
英语语篇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导入、主题、支撑、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