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全集

合集下载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之辨及“ 字的由来》 2、《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说明“底”和“地”的用法,在唐宋口语中 的用法,同时说明“的”与文言中的“之”、 “者”的联系。 这两篇文章是近代汉语研究的最高成就者。 这两篇文章是近代汉语研究的最高成就者。 另有几篇古汉语虚词方面的研究。 《论“毋”与“勿”》《“相”字偏指释例》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3、《文言虚字》 1944年开明出版社。讲了26个常用文言虚词。 “举例充分,分析详尽”,说明文言虚词的作用, 尽可能与现代汉语比较。中学文言教学必备的。科 学性比古人强。 4、《语文常谈》 吕为《文字改革》写的语言文字普及文章,共 八篇。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 5、《吕叔湘论文集》 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了吕1944-1982年 的32篇文章。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1)副词的范围小,与王力的接近,只限于表 程度、时间、判断、否定的,但比王力稍宽, 把趋向动词也归入限制词。 (2)、把数词、量词归入指称词。 (3)、关系词含今天的连词 、介词。 3 (4)、语气词不光包括句末的“吗”、“呢” 等,还包括叹词、象声词和句中的 “难道”、 “岂”等语气副词。
4、对《要略》及吕氏其他论著的评价 吕对自己采用“三品说”的评价,引严伯常 的话:“‘马逸’ 中‘马’和‘逸’似乎是地 丑德齐,你凭什么说‘马’是甲级,‘逸’是乙 级。在‘马之逸’中变成‘马’乙‘逸’甲了?” 朱德熙对吕和王力词品说的评价。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王力对吕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研究的评价:a、 《要略》的最大特色是提出了表达论,“这是从 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新的方 法”;b、 “吕根据唐宋之后的语录、笔记、词 曲、小说等研究近代汉语的修辞,重视白话,写 的文章很扎实、有分量、有确凿的证据。关于古 语法的研究也很细致。”“吕早年就注意研究历 史语法是一大进步。”c、吕和王、高名凯一样是 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研究语法。 王力还指出三个人的缺点:a、不能突破西洋 语言学方法的框子,有时用自己信奉的西方语言 学理论来套汉语,始终不能彻底地创立中国的风 格;b、过于重视书面语而忽视口头语言。

从两篇佚文看吕叔湘的语文教育观

从两篇佚文看吕叔湘的语文教育观

叔湘佚简八通释读》(《传记文学》2018 年第 11 期)、李秀芳的《两封佚简背后吕叔湘、沈
本文作者
文。学界在探讨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时, 援引的往往都是吕叔湘 1949 年后的论著,而
昌文的文坛佳话》(《中华读书报》2020 年 2 月 12 日第 14 版) 对上述两文知之甚少。本文通过研读这两篇文章,分析其中蕴
便披露了吕叔湘致友人的多通佚简。除了散失各处的书信外, 含的语文教育观,并联系吕叔湘后来的相关论述,考察其语文
《吕叔湘全集》未收的篇目还有不少。如《吕叔湘著作年表》《吕 教育思想的“变”与“不变”。
叔湘先生著作系年》皆认为吕叔湘发表的首篇文章是 1939 年

的《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其实早在 1917 年,即吕叔湘还
文章一开始,吕叔湘就为读者破除了一种幻觉。他提醒, 过去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现在受教育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 所以会识字会写字的国民远较三十年前要多,就全国民众而 言,国文程度并未降低,反而增高了。“所谓降低,是仅就已 受相当教育的国民的平均程度而论。”[3]随后文章从三个方面 分析了原因。首先,从心理方面来看,社会各界对国文的重视 不够。学生群体内有一种轻视国文的倾向,学校对延聘国文 教员随便应付,社会机构招人时不注重应征者的国文水平。 其次,从教学方面来看,大多数的国文教师对教学方法研究不 足。中学国文教师不明白自己“负有继续训练学生说和写国 语的责任”,误以为熟读文言文是提高国文水平的唯一途径。 许多国文教员们没有意识到,学习语文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 讲解和诵读。学生无时无地不在接触语文,无时无地不在进 行“内隐学习”。其他科的教科书、报纸、杂志、小说等,都是 学习本国语文的材料,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莫大的影响。 为了让这种影响发挥最佳效果,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的各项指导。可惜一般国文教师常常就忽略了这一点,于是多 数学生就只能“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最后,从学科本身来看, 国文科包括文言与语体两部分。吕叔湘认为,文言与语体的差 距很大,绝不仅仅是一种文章体式上的差别。然而,当时的课 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达到“自由运用语体文,并能用文言文叙事 说理表情达意,并渐渐能读解古书”的程度,如此高的标准, 无疑增添了国文科的负担。这里的课标指的是 1940 年颁布的 《修正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其中规定高中国文的教学目 标有四条:“一,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 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二,培养学生读 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三,陶冶学生文学创作之 能力。四,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 并增强其民族意识。”[4]由于要求中学生兼习语体和文言,且 列为一科,混合教授,于是便出现了教师只教文言文,学生以 写语体文为主的“错位”现象。把语体和文言混为一谈的结果 是,学生写出来的常常是半文半白或不文不白的文字。再加上 汉字形体繁复,比起标音文字更容易写别字,也增加了学习的 困难。所以,学生国文程度的低下有一部分与学科本身的难度 亦有关系。针对以上诸因,吕叔湘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要纠正社会上对国文的轻视,转变固有的不良风气。针

深切怀念吕叔湘先生

深切怀念吕叔湘先生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2期深切怀念吕叔湘先生朱一之四月九日下午,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去世了。

噩耗传来,我心里无限悲痛。

先生的大名还在我读中学时就知道了,但实际接触却是70年代以后的事。

那时,我到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工作。

开始我负责编缉《语言教学与研究》,后来到图书馆当了几年馆长。

说来也巧,不管我做什么工作,有幸都与先生有联系,都得到了先生的关心与支持。

为了办好《语言教学与研究》,经陈章太先生引介,在一个春夏之交的傍晚,我与同事黄宝树第一次登门拜访了吕先生。

吕先生是语言大家,学界前辈,初次面对面的谈话我感到有些拘束。

可是吕先生一开口便说:“我对北京语言学院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不光是你们学院的顾问,而且50年代我也作过外国留学生的工作,和你们是同行。

”几句话把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谈话进行得自然、亲切。

当我问起先生对我们刊物的印象时,先生稍稍沉思了一下,说:“你们寄来的刊物我每期都收到了,有的文章看了,有的没看。

目录我是都看的。

我很关心你们是怎么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

”事前了解,吕先生在教外国人汉语方面,不仅有正确的理论,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曾多次指出,教外国学生汉语一定要开展对比研究。

记得1977年他在我校的一次讲演中说过:“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

北京语言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教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因此,就要在中外对比上,特别是汉语和英语比较上多做文章。

”当我们谈到作者队伍不少是一线教师时,吕先生非常高兴。

他说:“这样做就对了,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要鼓励他们大胆写,多写。

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论长短,内容一定要实在。

”我们遵从先生的教导,兢兢业业,认真工作。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吕先生挥毫为我刊题词“务实”二字。

并在发言中说:“我有一个总的印象,就是这个刊物很实在,很少空谈,总是实实在在的。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序文中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主体。 特点: 1、采用语法修辞结合讲解的体例。 2、写作的目的不是以讲理论为主,而是以解决写文章 的实际问题为主。 3、从此目的出发,列举大量病句加以修改,所以具有 匡谬正俗的性质。 缺点:《再版序》“有‘过’和‘不及’两个方面。 ‘过’是有些论断过于拘泥,要求太严,对读者施加 不必要的限制;‘不及’是只讲用词造句,未触及篇 章、段落,只讲消极,如何不好,没讲如何才好。但 它无疑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在当时起了普及语法修 辞知识的作用。”
“著”本在动词后,在语录中变为语气词, 元话本变为“则个”。例:你且听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2、《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说明“底”和“地”的用法,在唐宋口语中 的用法,同时说明“的”与文言中的“之”、 “者”的联系。 这两篇文章是近代汉语研究的最高成就者。 另有几篇古汉语虚词方面的研究。 《论“毋”与“勿”》《“相”字偏指释例》
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了吕1944-1982年 的32篇文章。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6、《近代汉语指代词》 7、《语文杂记》 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80篇短文章。涵 盖了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也有读书或 研究时的灵感闪念。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受事动词受事今儿偏偏来了个刘姥姥动词施事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总结词类问题讨论试论非谓形容词与饶长溶合写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论自由和粘着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忻州师院中文系制作三中国文法要略1写作出版情况19421944分为上中下三卷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一、吕叔湘简介
4、对《要略》及吕氏其他论著的评价 吕对自己采用“三品说”的评价,引严伯常 的话:“‘马逸’ 中‘马’和‘逸’似乎是地 丑德齐,你凭什么说‘马’是甲级,‘逸’是乙 级。在‘马之逸’中变成‘马’乙‘逸’甲了?” 朱德熙对吕和王力词品说的评价。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现代汉语八大家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吕叔湘选集_吕叔湘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朱德熙选集_朱德熙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王力选集_王力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胡裕树、张斌选集_胡裕树、张斌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邢福义选集_邢福义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陆俭明选集_陆俭明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黎锦熙选集_黎锦熙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范晓中国语法学史稿_龚千炎俗语小词典_董小玉修辞学发凡_陈望道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吕叔湘语文论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续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教学论著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散论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法修辞讲话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言和文字_吕叔湘实用现代汉语语法_刘月华新华字典(第10版)_商务方言与中国文化_周振鹤、游汝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_徐杰朱德熙文集(第1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2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3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4卷)_朱德熙李临定自选集_李临定汉字形义分析字典_曹先擢、苏培成汉语与中国文化_申小龙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张伯江、方梅汉语口语语法_赵元任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_陆俭明、沈阳汉语复句研究_邢福义汉语成语词典_宋永培汉语描写词汇学_刘叔新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_詹伯慧汉语方言学_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导论_游汝杰汉语方言概要_袁家骅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_邓思颖汉语比较变换语法_李临定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_马庆株汉语语法专题研究_邵敬敏汉语语法分析问题_吕叔湘汉语语法学史稿_邵敬敏汉语语法理论研究_杨成凯现代汉字学纲要_苏培成现代汉语(上)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_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_胡裕树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现代汉语千题解_刘小南现代汉语句法论_陆俭明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_沈阳现代汉语虚词散论_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词汇_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_葛本仪现代汉语词类研究_郭锐现代汉语语法十讲_张斌现代汉语语法教程_朱成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_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_丁声树现代汉语通论_邵敬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_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_袁毓林、郭锐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何元建、顾阳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_张敏词义的分析和描写_符淮青话题与焦点新论_徐烈炯、刘丹青语法丛稿_朱德熙语法研究入门_吕叔湘语法答问_朱德熙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_袁毓林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陆俭明自选集_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陆俭明音系学基础_王理嘉不对称和标记论_沈家煊词汇学简论_张永言词类辨难_邢福义词类问题考察_胡明扬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_戴浩一、薛凤生汉语词法句法论集_汤廷池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_贺国伟汉语的危机_朱竞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_冯胜利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_袁毓林汉语方言地理学_贺登崧汉语文化语用学_钱冠连汉语研究基本数据统计方法_张卫国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_鲁川汉语语法基础_吕冀平汉语语法散论_朱英贵汉语语法学_邢福义汉语语法学_张斌汉语韵律句法学_冯胜利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_邵敬敏林焘语言学论文集_林焘刘叔新自选集_刘叔新趋向补语通释_刘月华现代汉语短语_齐沪扬现代汉语方言概论_侯精一现代汉语句法分析_吴竞存、侯学超现代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子_陈昌来现代汉语名词的多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_ 视角研究_刘顺现代汉语实词_方绪军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_邵敬敏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_温锁林语法问题发掘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思索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探讨集_邢福义语法学探微_刘叔新语法研究和探索(二)_北大字本位与汉语研究_潘文国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习题集_林海权、王尔康、陈玄荣《红楼梦》称呼语研究_陈毅平上古汉语词汇史_徐朝华上古汉语语法研究_方有国两汉汉语研究_程湘清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_高本汉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_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_洪诚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_陈汉生中国语历史文法_太田辰夫中国语言学史_王力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_北大古今汉语词类通解_杨伯峻古代汉语(一)_王力古代汉语(二)_王力古代汉语(三)_王力古代汉语(四)_王力古代汉语(四)附录天文图古代汉语_郭锡良古代汉语虚词词典_社科院古代汉语题解辞典_伍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_商务古汉语词义论_张联荣古汉语词汇纲要_蒋绍愚古汉语语法学_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_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精讲_许威汉古汉语语法论集_郭锡良同源字典_王力同源字典补_刘钧杰吕叔湘全集:文言读本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笔记文选读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马氏文通读本_吕叔湘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_周祖谟汉字古音手册_郭锡良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_张赪汉语历史音韵学_潘悟云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_程湘清汉语史稿_王力汉语史论文集_宋绍年、张猛、邵永海、刘子渝汉语词汇学史_符淮青汉语语音史_王力汉语语音史讲话_邵荣芬汉语音韵_王力汉语音韵学常识_唐作藩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_富金壁、牟维珍简明汉语史(上)_向熹简明汉语史(下)_向熹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_吕叔湘音韵学教程_唐作藩马氏文通_马建忠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_侯精一、施关淦说文解字注_段玉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_祝敏申《说文解字》导读_张舜徽《说文解字》精读_殷寄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_高明中国文字学_唐兰中国文字学史_胡朴安古文字趣谈_陈炜湛文字学概要_裘锡圭朱德熙文集(第5卷)_朱德熙甲骨文_范毓周甲骨文字典_徐中舒许慎与《说文解字》_姚孝遂说文解字_许慎_中华书局版说文解字_许慎_九州版说文解字新订_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系传_徐锴说文解字通论_陆宗达比较文字学初探_周有光二十世纪甲骨语言学_张玉金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_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古文字类编_高明古文字论集_裘锡圭古文字通假释例_王辉古文字学导论_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_林澐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_黄德宽、常森汉字学概要_王宁汉字学十讲_吕浩汉字演变五百例_李乐毅汉字源流字典_谷衍奎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_蔡运章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台湾师大甲骨文通检_香港中文甲骨文字释林_于省吾甲骨文字学述要会论文集__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_郭沫若甲骨学一百年_王宇信、杨升南简明金文词典_王文耀金文编_容庚说文解字讲稿_蒋善国殷虚卜辞综述_陈梦家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_管燮初殷墟甲骨分期研究_李学勤、彭裕商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_阿马萨里中国汉字源流_董琨语言理论《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_申小龙《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_徐通锵、胡吉成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_陈保亚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_游汝杰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_束定芳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_乔姆斯基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_刘坚历史语言学_徐通锵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_梅耶句法理论概要_宋国明句法结构_乔姆斯基哲学中的语言学_万德勒基础语言学教程_徐通锵声学语音学纲要_Peter Ladefoged多角度研究语言_王德春对比语言学_许余龙应用语言学_刘涌泉、乔毅应用语言学_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_于根元当代国外语言学:学科综述_徐烈炯当代语言学探索_陈国华文化语言学_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发凡_张公瑾新编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普通语言学教程_索绪尔普通语音学纲要_罗常培、王均汉彝缅语比较研究_丁椿寿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_瞿霭堂、劲松汉语非线性音系学_王洪君王力语言学词典_冯春田、梁苑、杨淑敏现代修辞学_王德春、陈晨现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思考_余志鸿现代语言学教程_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流派_冯志伟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_戴庆厦现代语言学词典_克里斯特尔生成语法理论_徐烈炯社会语言学_陈原社会语言学概论_祝畹馑简明语义学辞典_王寅简明语言学史_R?H?罗宾斯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_裴文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_刘富华、孙维张结构语义学_A?J?格雷马斯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_胡明扬自然语言逻辑研究_邹崇理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_胡明扬认知语言学导论_Evans、Green认知语言学探索_王寅认知语言学概论_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_赵艳芳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_洪堡特语义学_利奇语义学_徐烈炯语义学导论_伍谦光语义研究_石安石语用学教程_索振羽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语言与心理_乔姆斯基语言与文化_罗常培语言与理智--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研究_Cooke语言变异研究_陈松岑语言哲学对话_于根元语言学史概要_岑麒祥语言学常识十五讲_沈阳语言学纲要_叶蜚声、徐通锵语言文字百科全书_大百科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_刘润清、韩宝成语言的战争_罗宾?洛克夫(拉考夫)语言的符号性_丁尔苏语言的结构:20世纪语言学的焦点_云桂彬语言论_布龙菲尔德语言论_萨丕尔语言论_高名凯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_徐通锵语言问题_赵元任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L?特拉斯克语音学探微_石锋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_赵元任隐喻--语言的家_R?园_王松鹤。

语言的演变(定稿)

语言的演变(定稿)

论证思路
文章首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也相 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 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 个前提,即我们得先确定“语言是变 化的”,然后依据这个思路来谋篇布 局的。
第一部分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 展,语言也是这样 。 (全文的基本观点,统摄全篇) 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 语言的变化 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 举例论证:(1)假设举例 :假设孔子与弟子谈话, 朱熹完全听不懂,就从语音具有时代特征的角度说 明了语言的演变,既明确又有趣味。 (2)典型举例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字 形、语汇、语法等方面加以论证,有代表性,说服 力强。 对比论证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和语绍) 语音:汉子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 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详细举例、 典型举例)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 种方法 。 2、语言通俗而准确。
小结 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代著 作不能以今律古,要掌握变化规 律,多积累一些语词变化了的意 义;对新出现的语汇和表达方法, 只要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就要 承认它们的合理性。在发展中学 习语言,领会语言之妙。
第二部分:古今语汇的发展变化。 观点: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 最显著。 要点和材料:
1、语汇的消长 ⑴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 ⑵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 ⑶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2、古今词义的变化(社会发展,生活改变,自身演变) ⑴词义的扩大:“江”“河”“菜” ⑵词义的缩小:“几”“床”“肉”“谷” ⑶词义的转移:“涕”“信” ⑷词义的弱化:“很”“普遍” 3、事物名称的改变 ⑴词语替换 单音词变多音词:耳、眉、鼻、发,变成耳朵、眉毛、鼻子、头发 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首、口、面、足 ⑵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大虫、长虫、耗子、解手、出恭

吕叔湘语法思想述评

吕叔湘语法思想述评

吕叔湘语法思想述评引言吕叔湘先生是语言学大师,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吕叔湘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的赞词充分说明了先生在现代语言学界的地位:“今日获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者,是一位语文结构与匡正文句通病之专家。

英语世界中,英文之用字造句法度遇有争议,常以佛勒之意见为准。

在中文领域中,我们则惯于以吕叔湘先生之意见为依归。

”(香港《普通话》1987年第三期转载)①吕叔湘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吕叔湘全集》共十九卷,说明了先生一生在语言学领地中的辛苦耕耘。

先生一生研究的重点是汉语语法,本文拟从研究方法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对先生的语法思想略作评述。

一、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及方法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中一贯重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对机械地模仿外语,他通常能在人们不大注意的地方看出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下面从五个方面对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及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重视继承传统,提倡借鉴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过程中,继承传统,重视借鉴。

他继承了前人务实和扎实的学风,发扬了中国语言学重视研究虚词的传统,不仅写过《文言虚字》这样的书专门讲述虚字的用法,而且在他的大著《中国文法要略》中以大量篇幅说明虚词的造句功能。

《中国文法要略》把词分为两大类,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实义词外,其余的词全部归入辅助词,不仅包括全部虚词,还有代词和数量词。

下卷“表达论”占全书篇幅的70%,分类说明文言和白话句子对各种意念的表达,从造句功能方面分析各种辅助词的用法。

中国的“小学”传统着眼于教育,以解释简洁、明晰、实用为宗旨,不重呆板、迂曲的理论,所以各种方法兼收并蓄,根据情况灵活运用,随宜诠释。

这种精神正是吕叔湘先生的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在《中国文法要略》修订本序中,吕叔湘先生说到《要略》继承了前人的这个传统。

除了对前人的继承,吕叔湘先生还积极引进和研究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用以解决汉语的语法问题。

迥异的学术人生,相同的编辑情怀——作为编辑家的吕叔湘和周振甫

迥异的学术人生,相同的编辑情怀——作为编辑家的吕叔湘和周振甫

迥异的学术人生,相同的编辑情怀作为编辑家的吕叔湘和周振甫李振荣㊀㊀ʌ摘要ɔ吕叔湘和周振甫的人生阅历,殊足成为中国近现代学人游走于出版与学术职业两端的一种典型表征㊂质而言之,两人悉以学术为人生追求的最高旨趣,求 立言 而至不朽;但他们的职业选择迥乎不同㊂周振甫毕生从事编辑工作,利用余暇进行学术研究,在编著两端皆成就斐然㊂吕叔湘长期任职于科研机构,却对编辑工作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㊂他著述之余,不时将眼光投向出版,并屡有真知灼见发表,为做编辑者开启无限法门㊂比较和研探两人在编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同工异曲之处,对当下的编辑出版从业者应不乏启沃与助益㊂ʌ关键词ɔ吕叔湘㊀周振甫㊀学术人生㊀编辑情怀观诸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可发现这样一种甚为显著的现象,即不少文人学者都和出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㊂譬如,鲁迅和北新书局,茅盾㊁郑振铎和商务印书馆,叶圣陶和开明书店,巴金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皆为此例㊂吕叔湘是语言学一代宗师,周振甫是卓有成就的古典文学学者,将二人置于一处相与比较,颇似拟于不伦㊂不过,倘我们从另一维度观之,则发现两人可相提并论之处,在他们与编辑出版均深植因缘㊂尤其是周振甫,更是志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终生须臾未曾离开过出版业㊂他们的人生阅历,殊足成为中国近现代学人游走于出版与学术职业两端的一种典型表征㊂质而言之,两人悉以学术为人生追求的最高旨趣,求 立言 而至不朽;但他们的职业选择却迥然不同㊂周振甫毕生从事编辑工作,利用余暇进行学术研究,在编著两端皆成就斐然㊂吕叔湘长期任职于科研机构,却对编辑工作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㊂他著述之余,不时将眼光投向出版,并屡有真知灼见发表,为做编辑者开启无限法门㊂比较和研探两人在编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同工异曲之处,对当下的编辑出版从业者应不乏启沃与助益㊂一吕叔湘在‘谈谈编辑工作“一文中,尝自述其编辑工作经历: 我的编辑经验是这样,一九四九年我在开明书店当编辑有一年时间,从一九七八年‘中国语文“复刊以来到现在,编了三年杂志㊂在开明书店实际上是在那儿编‘文言读本“,没有一般的编辑工作,所以经验不多㊂编‘中国语文“三年多,知道点儿编辑工作中的问题㊂ ①将其粲然可观的编辑生涯以闲闲数语道来,这当然属吕先生的自谦之辞㊂其实,吕叔湘的编辑履历远不止此㊂今据俪达夫㊁吕霞的‘吕叔湘生平事略“②和陈大庆的‘吕叔湘先生年表“③所载,他的编辑生涯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为界,大致为两个阶段㊂一㊁20世纪30 40年代,为吕叔湘编辑生涯的早期㊂历史学家胡绳是吕叔湘早年的学生,据他回忆,1931年到1933年胡绳在苏州中学读书,吕叔湘是他的老师㊂那时吕叔湘才30岁,但已经和几个同事合编了一部‘高中英文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㊂这部教科书在当时相当流行,胡绳在学校里学的就是这部教科书④㊂虽然吕叔湘当时所做的,尚不属我们现今意义上的书稿加工工作,却可视为他编辑工作之嚆矢㊂而且,他甫一上手就在鼎鼎大名的中华书局出书,起点不可谓不高㊂嗣后,吕叔湘于1948年短期担任‘和平日报“副刊主编,标志着他正式跨入编辑行业㊂1948年12月,吕叔湘加盟开明书店,主要职责是编纂中学语文教材,兼编辑‘中学生“‘国文学刊“两刊㊂此段经历对吕叔湘一生影响至巨,他后来追忆道: 我在开明书店工作了一年有余,认识了章锡琛㊁王伯祥㊁顾均正㊁徐调孚㊁贾祖璋㊁周振甫㊁唐锡光等 开明人 ,也多多少少感染上了那难于具体描写却确确实实存在的 开明作风 ㊂ ⑤也正在此时,吕叔湘和周振甫首次有了交集㊂他们不但成为开明书店的同事,还合著‘习作评改“一书,并交由开明书店出版㊂二㊁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吕叔湘编辑生涯的成熟期㊂其间,他所做的编辑工作可谓丰富多彩㊂其大要为三个方面:(一)任中科院语言所副所长的同时,他还兼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协助社长叶圣陶审订中小学语文教材;(二)从1956年起,吕叔湘任‘现代汉语词典“前期主编,后又任‘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于两部辞书的出版殚精竭虑,程功甚巨; 811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4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7页㊂俪达夫㊁吕霞:‘吕叔湘全集“(第19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2页㊂陈大庆:‘吕叔湘先生年谱“,‘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㊂胡绳:吕叔湘全集代序,‘吕叔湘全集“(第1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㊂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新文学史料“1988年第3期㊂(三)1978年,‘中国语文“杂志复刊,吕叔湘任主编㊂相较吕叔湘丰富多彩而略显驳杂的编辑履历,周振甫则单纯明晰得多㊂1933年,周振甫应聘开明书店为‘辞通“专设的校对职位,顺利通过考试得以录用㊂他先协助宋云彬校对‘辞通“,后又校对了王伯祥主编的‘二十五史补编“㊂他在开明书店的最大亮点,是编辑了钱锺书的‘谈艺录“,这也直接促成了他嗣后接手钱氏的另一部皇皇大著‘管锥编“㊂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振甫随开明书店的改造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㊂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周振甫在编著两方面的才华得以施展㊂1975年正式调入中华书局后,周振甫的编辑生涯进入辉煌期㊂在此他与钱钟书赓续前缘,责编了‘管锥编“,成就了一段编著情谊几十年不衰的士林佳话㊂细绎吕叔湘㊁周振甫的编辑履历,乃是近代以降,值中国出版由萌发转为勃兴之际,学人初涉并参与其中的两种典型形态㊂依据涂尔干的有机团结理论①,在现代分工制社会里,成员之间的差异日趋明显,但是通过社会分工,却可以将他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㊂编辑作为随近代出版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分工模式,恰好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㊂因这一职业,学人不仅无须为迫在眉睫的生计问题分虑,还可为厥后的高蹈暂作栖歇㊂吕叔湘便是如此㊂他总体从业时间不长,却涉足报纸㊁期刊㊁图书三大领域,其跨度之大之广,转换之快之勤,如放在今日殊难想象㊂相形之下,周振甫则 专情 得多,终其一生未离开过出版行业㊂不过,据周先生自述,他早年也想进入科研院所工作,终因无专著而未被接纳㊂这种学人与出版业之间的聚合分殊,洵为近代中国社会一道普遍而奇特的文化景观㊂吕㊁周二人在出版领域的不同轨迹,正好诠释了近代中国因科举制废止,导致传统阶层分崩离析,社会结构重塑重组,来自西方的现代出版业恰于此时萌发并勃兴,起了黏合缓冲作用㊂具体到吕㊁周二人,吕叔湘明显表现为缓冲,极富跳跃性;周振甫突出显示为黏合,颇具稳定性㊂推究两人职业选择㊁人生走向殊异歧互之原委,除却时代风习熏染外,更多地应还是他们知㊁情㊁意㊁行等多重内在因素截然不同所致㊂二就治学畛域而言,吕叔湘攻治现代汉语,周振甫寝馈中国古典文学,两人的路径取向殊为不同㊂不过,黑格尔说过: 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他物㊂ 他911迥异的学术人生,相同的编辑情怀 作为编辑家的吕叔湘和周振甫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64页㊂021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年第3期又说: 只要我们能承认惟有在现存的差别的前提下,比较才有意义;反之,也惟有在现存的相等的前提下,差别才有意义㊂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㊂ ①确实,以编辑出版之维度来透视吕叔湘与周振甫,适可见出两人的 异中之同 与 同中之异 来㊂揆诸两人的编辑理论和实践,其相契之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㊂第一,都极重视出版在开启民智方面的作用,做起文化普及工作来不遗余力㊂吕叔湘重视普及工作,据他说是受了叶圣陶的影响㊂翻检‘吕叔湘生平事略“和‘吕叔湘先生年表“可发现,除了本业现代汉语研究,吕叔湘将剩余精力基本都倾注到了教材编辑和辞书编纂上㊂如前所述,他在开明书店的主要工作,是编写中学语文教材和编辑刊物㊂新中国成立后他兼人教社副总编,也非虚应故事,而是事事亲力亲为㊂从大纲撰写㊁结构设计,到斟词酌句㊁把控质量,均真抓实干,一丝不苟㊂‘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两部辞书,更是耗费吕叔湘无数心力㊂这已是学界人所共知的事实,无须多述㊂周振甫亦是如此㊂他撰写和编辑的很多图书,都有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涵在内㊂他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时编撰的书籍,如‘毛主席诗词浅释“‘鲁迅诗歌注“‘诗词例话“‘文章例话“‘诗品释注“‘古代战纪选“‘谭嗣同文选注“‘文论漫笔“等,都不属高深专门的学术专著,而是通俗易懂㊁带有普及色彩的文史读物㊂此点从周振甫明白如话的文风上也可得到佐证㊂他的文章笔调平实㊁深入浅出,绝少摇曳多姿㊁故作高深之状㊂环顾学林,学问精深之学者所在皆有㊁不乏其人,但不惟自度兼能度人者则罕有鲜见㊁寥若晨星,此非他故,盖因这要别具一份情怀才能做到㊂第二,都将编辑视为终身以之的志业㊂吕叔湘虽未一直从事编辑职业,但他对编辑工作的热忱和熟稔,在专业学者中是颇罕见的㊂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陈原请他去做语言学讲座,他以‘谈谈编辑工作“一题应之,并以幽默笔调说道: 我也做过编辑工作,多少知道一点,因为只知道一点儿,所以胆子就比较大㊂正如有些书生喜欢谈兵,有些将军喜欢作诗,大概都是这样一种情况㊂ 周振甫更是职业与志业合二为一的典范㊂曾有媒体采访周先生,问他终生为人作嫁,是否感觉遗憾时,周先生淡然答曰:我是中华书局的编审㊂志业与职业,虽仅一字之别,差异却不啻霄壤㊂吴宓说过: 职业者,在社会中为他人或机关而作事,藉得薪俸或佣资,以为谋生糊口之计,仰事俯蓄之需,其事不必为吾之所愿为,亦非即用吾之所长㊂然为之者,则缘境遇之推移,机会之偶然㊂志业者,为自己而作事,毫无报酬,其事必为吾之所极乐为,能尽用吾之所长,他人为之未必及我㊂而所以为此者,则由一己坚决之志愿,百折不挠之热诚毅力,纵牺牲极巨,阻难至多,仍必为之无懈㊂ 职业与志业合,乃①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 255页㊂人生最幸之事㊂ ①吕叔湘㊁周振甫对编辑工作的态度,是均以志业视之㊂对他们而言,编辑工作不仅仅是 派发神圣价值和神启的通灵者或神灵送来的神赐之物 ,而且是 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 ②㊂第三,都极重视编辑内功的修炼㊂吕叔湘写有‘谈谈编辑工作“‘编辑的任务是把关“‘编辑的修养“等系列文章,无不涉及编辑内功问题㊂他以为,编辑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修养:一是要有精通业务知识;二是要有很好的文字修养;三是需要具备校对㊁设计㊁出版等方面的良好的技术能力㊂中华书局点校出版‘资治通鉴“,荟萃周一良㊁聂崇岐㊁何兹全等一流历史学者㊂书出版后,吕叔湘从中发现不少问题,撰成‘ 资治通鉴⓪标点斠例“一文㊂该文影响甚广,成为指导古书点校的范本㊂这自然体现了吕叔湘的深湛学养和功力,不过多年编辑生涯浸润而成的眼光和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㊂周振甫亦是如此㊂他主张编辑要通过编书来提升水平,说: 现在看来,由年轻的编辑参加编书,是给予锻炼提高的一个好方法㊂假如编辑只顾审稿,不参加自己编书,对编书的甘苦缺少体会,审稿水平也不容易提高㊂ ③这确是切己之谈㊂周振甫先后编辑钱锺书的‘谈艺录“‘管锥编“,就是其编辑内功深厚的显证㊂钱锺书在‘谈艺录㊃序“中这样赞誉周振甫所做工作: 周振甫㊁华元龙二君于失字破体,悉心雠正;周君并为标立目次,以便翻检,底下短书,重劳心力,尤所感愧㊂ 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若功夫不到家,结果就是佛头着粪,而非锦上添花㊂当然,毋庸讳言,作为两位人生阅历㊁治学领域迥异的学者,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㊂第一,吕叔湘多从编辑本位角度看问题,周振甫更像一位学界前辈对后学耳提面命㊂这是一个饶具意味的职业 围城 现象㊂吕叔湘在‘编辑的任务是把关“中详细谈了编辑的职责问题;在‘谈谈编辑工作“一文中,又提及编辑职业的定位问题㊂他说: 可是实际上当好一个编辑不见得比当好一个教授容易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更困难些㊂编辑工作没有得到社会上应有的承认,这是一个问题㊂ 这都表明他是从编辑本位而非他位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并且对现代分工制社会下编辑工作的各种流程㊁各类环节了然于胸,对这项工作的甘苦冷暖也体认甚深㊂这些观点对当今编辑从业者依然颇具实际指导价值,有很强的可操作性㊂周振甫谈论编辑工作多从治学角度着眼,视学术研究为编辑工作的基础㊂他指出: 章121迥异的学术人生,相同的编辑情怀 作为编辑家的吕叔湘和周振甫①②③④吴宓:‘我之人生观“,‘学衡“1923年第16期㊂马克斯㊃韦伯:‘学术与政治“,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5页㊂周振甫:‘对编辑工作的老生常谈“,‘编创之友“1981年第1期㊂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㊂学诚的‘校雠通义“,即编辑学,认为编辑所要做的工作,从版本㊁校勘㊁审读加工㊁定本到学术评价㊁学术史的演变都包括在内,少了一项就无法完成编辑工作㊂因此,编辑工作相当于现在的编辑㊁学术研究工作,离开了学术研究工作,无法做好编辑工作㊂ ①是故,他在中华书局的同事熊国祯曾这样评价他:他私心向往的是做一个见识卓越集研究与著述于一身的第一流学者式的编辑,而不是一个凡庸陋劣的跑龙套者㊂此言可谓深解周振甫心曲㊂第二,吕叔湘的理念更切近现代编辑的实际情况,周振甫则秉承了中国古代编辑学的传统㊂从学术履历看,吕叔湘早年问学于东南大学外文系,后负笈英伦,是一位 学贯中西㊁博古通今 的学者,麇集了那一代学术精英的典型特征㊂他在学术上 很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对西方传统语法和现代语言学理论都有深入的研究,对国外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极为关注㊂同时,他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在二者的结合上认真思考,努力实践,是中西方结合的典范 ②㊂而他的编辑理念同他的学术思想如鸟之双翼㊁辂之双轮,是一脉相承的㊂周振甫早年问学于无锡国专,受教于古文家唐文治门下,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底㊂后自开明书店迄中华书局,他始终从事古籍编辑工作㊂故而,他的理念多从中国编辑学传统中汲取养料,主张 编著一体 编学一体 ㊂他认为,现在的审读加工工作,只能算是编辑工作的一部分,即在编录成书或采录注释以后的一步工作,若把这称为编辑,则属以偏概全㊂这种编辑理念陈义甚高,显得较为理想化,与现今编辑精细化分工的实际情况已相距甚远,显得扞格难通㊂第三,吕叔湘的编辑工作看似散而广㊁多而杂,却自始至终都将编辑工作与他的语言教学研究㊁语言学研究队伍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㊂他的编辑工作与他的学术研究,本质上是用与体的关系㊂如果说在1949年之前这种态势尚不明显,之后主编‘中国语文“杂志和编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大词典“则充分印证了这一点㊂他在开明书店时编撰的‘开明文言读本“,即有为语体与文言分野的深意,可谓首次将学术见解付诸编辑实践㊂他为该读本专门写了三万字的导言,举凡文言的性质㊁语音㊁词汇㊁文法诸问题,均做了研精覃奥的论述㊂叶圣陶评价说: 叔湘书来,试作文言教本之模式一篇,于文言无一字放过,以启初学,实为良法㊂ ③吕叔湘主编‘中国语文“时,以扶持中青年语言学人才为己任,通过审稿来发掘人才,也是基于同样理念㊂周振甫的情形则有所不同㊂他是把编辑工作和学术研究同等对待㊂编辑工作是连接他本人和学术研究的中项,并且与学术研究在他221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年第3期①②③周振甫:‘编辑㊃学者㊃专家“,‘出版工作“1984年第10期㊂江蓝生㊁方梅:‘吕叔湘学术思想研究“,‘吕叔湘全集“(第19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㊂叶圣陶:‘在上海的三年“,‘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4期㊂的精神层面形成一种二维同构关系㊂他说: 我国古代最大的编辑工作,都是极为被人看重的,是用当时的第一流学者和专家来做的㊂当时的编辑工作是同学术研究㊁学术著作结合的,有关的学术著作成为编辑工作的一部分㊂编辑工作同研究和学术著作不是截然分开的㊂ ①他在编辑‘管锥编“时和钱锺书的交相往还,既是在履行编辑职责,也是不同学术个体之间进行的智性交流活动㊂三美国学者贝雷迪在其名著‘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中,将比较研究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描述㊁解释㊁并列㊁对比,而对比也是吕叔湘始终倡导且反复实践的学术研究方法㊂他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一文中说: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㊂比如人类的特点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语言等等,都是跟别的动物比较才认出来的㊂语言也是这样㊂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㊂ ②比较研究吕叔湘和周振甫的编辑理念和实践,确乎是一项视角全新且颇具现实价值的课题㊂通过描述㊁解释㊁并列㊁对比诸阶段,综綮以上所论,我们基本可做如下概括㊂我们不妨将吕叔湘名之为编辑型学者㊂他在编辑理念和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对出版物编校质量的特别关注,甚而几近严苛的要求,固然包含了他作为语言学者的淑世情怀和学以致用的科学精神㊂但是自开明书店始,经人民教育出版社,迄‘中国语文“杂志数年编辑生涯的淬炼㊁淘洗㊁研磨㊁熏习,无疑使他的学术面相和品格带有较浓厚的编辑职业气息㊂这是研究吕叔湘者所不可不深入体察与关切的㊂而学者型编辑已成为周振甫的标签㊂不过,此处编辑是核心词,学者是限定词㊂这缘于周振甫所做的,究其根本还是一种立足于编辑本位的学问㊂正如俞晓群所言: 只是周先生把编辑工作做到了极致,并且分身成一个学者 因为他并不会越俎代庖,这是他职业精神的体现㊂结果,这样的职业约束,甚至改变了他全部的学术风格㊂ ③作者李振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编审321迥异的学术人生,相同的编辑情怀 作为编辑家的吕叔湘和周振甫①②③周振甫:‘编辑㊃学者㊃专家“,‘出版工作“1984年第10期㊂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4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2页㊂俞晓群:‘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㊂421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年第3期Different Academic Life,Same Dedication to EditingLv Shuxiang and Zhou Zhenfu as EditorsLi Zhenrong㊀㊀Abstract:The life experience of Lv Shuxiang and Zhou Zhenfu was starkly different,with one sitting on academic profession and another devoted to publishing.However,in the final anal-ysis,both of them regarded academic pursuit as the lofty goal of their life,and hoped to expound their ideas in writing for eternality.But they made quite different career choices.Zhou Zhenfu took editing as his lifework and engaged in academic research in his spare time.He was success-ful in both editing and writing.Lv Shuxiang worked at a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 long time,but he was always interested in editing.While writing books,he paid attention to publish-ing from time to time and proposed lots of insightful ideas which were thought-provoking for paring and studying their edit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will enlighten editors and pub-lishers and benefit the current editing and publishing work.Keywords:Lv Shuxiang,Zhou Zhenfu,academic life,dedication to editing。

吕叔湘 (1904- 1998

吕叔湘 (1904- 1998

吕叔湘 (1904- 1998.4 ),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江苏丹阳人。

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曾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修读。

1938年回国后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语文系教授、东欧交换生语文专修班主任。

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78年-1985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国语文》杂志主编。

1980年-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

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

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的研究,是近代汉语语法的开创人之一,所著《中国文法要略》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

主要著作有:《文言虚字》、《中国人学英文》、《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现代汉语八百词》、《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语文论集》等。

1998年4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夫人:程玉振。

儿子:吕敏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吕叔湘生平著作

吕叔湘生平著作

吕叔湘(1904-1998)
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江苏丹阳人。

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1936年赴英国留学。

1938年回国后曾任云南大学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和金陵大学研究员、开明书店编辑。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学术成就极为卓越的学者,是我国语言学界众望所归的学术泰斗和一代宗师,在语言研究、语文教学和语文知识普及工作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吕叔湘先生共出版专著和编译著作二十多种,学术论文和其他类文章六百多篇,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

这些论著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语法、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众多领域,丰富了我国语言学宝库。

吕淑湘先生主持《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工作四年多,确定了编写细则,完成了“试印本”,为《现代汉语词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叔湘

吕叔湘

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 学术讨论会上,决定要编一本 《现代汉语词典》,1956年开始 筹备,1958年开始编写,吕叔湘 负责主编,到1960年印出“试印 本”,向各方征求意见。这项工 作后来就由丁声树负责。
1915年,考人 丹阳县高等小学。 1918年暑假,吕 叔湘考入江苏省 立第五中学
1926年 从南京国立东 南大学毕业, 到家乡刚刚创 办了一年的丹 阳县立中学教 一个班英文。
1987年10月23日,在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庆 祝大会上,举行了吴玉章奖 金首次发奖仪式。吴玉章奖 金这次评选出特等奖三项, 一等奖五项,优秀奖四项。 获奖作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 优秀著作。吕叔湘的《汉语 语法论文集》(增订本)荣获 语言文字学特别奖。
1994年当 选为俄罗 斯科学院 外籍院士。
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语文教育的大胆尝试。随着时代的更进,白
话文这一语言形式成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这也是语文教育现代 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是,对于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吕叔湘也不是 全盘否定,他深知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书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


化精髓,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此外,在写作教学中,吕叔湘肯定具有
1937年,抗日战 争已开始,吕叔 湘没有等三年期 满.提前于1938 年初回国。
1946年,吕叔湘随金陵大学 由四川返回南京,仍旧任该 校中国文化研究员,同时兼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0年2月,吕叔湘 应聘任清华大学中文 系教授。1953年3月 至5月,吕叔湘参加 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 团,6月兼任语言研 究所副所长。
03
吕叔湘先生语文教 育思想产生背景
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产生背景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语文教育界 展开了“文道之争”以及后来的“怎 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使得语文 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局面。针对 这两个讨论,吕叔湘也进行了深刻的 研究和思考,他在1962年发表的《关 于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认识》也回了 这两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如 何教语文?”语文的基本内涵就是语 言和文字,这里的语文就是指口语, 文字就是指书面语;而人学好一种语 言的过程就是“正确模仿、反复实 践”。这些观点的论述,也为当时的 大讨论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吕叔湘简介_吕叔湘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吕叔湘简介_吕叔湘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吕叔湘吕叔湘:人民的语言学家纪念吕叔湘先生诞辰百年吕叔湘在题词吕叔湘全家合影在我的印象中,吕先生平时言谈中很少直接涉及政治,但凡是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对民族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总结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时曾说中国上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有个“志”,这是其人生的着落;“匹夫不可夺志”,其志就是、学术,学术的根子是爱国。

这些话真是说到了根上,可以作为对吕先生思想的最简约而深刻的诠释。

吕先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了古典文献和西学的功底。

在后来的学术实践中,又能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既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又立足于汉语的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所以能够始终站在学术潮流的前面,取得一系列既有理论建树又有方法创新的成果,成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20多年前,当代语言学开始在我国传布流行,有很多学者都惊奇地发现,吕先生早年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有不少跟当代语言学尤其是功能语法学说的要义不谋而合。

上个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在国内盛行,语法学借鉴于按意义划分词类容易导致词无定类的结局,因而主张用语法标准划分词类。

吕先生一方面积极推动按语法标准划分词类,仔细研究各类标准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他又在几乎人人强调语法标准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词类的语法差异背后的语义基础,并把是否符合语义作为判别词类划分好坏的标准。

基于对大量语言事实的深入调查,吕先生看到类别之间经常存在难以判然划分的界限,他从不主张把那些边缘性的单位说一不二地归入某个类别,而且把界限模糊看作语言学中分类学的常态,认为界限模糊也不影响类别存在的客观性。

吕先生对词类背后的语义基础的认识,对类别边界模糊的认识,都是功能语法后来引为基本共识的观念。

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法要略》是吕先生的成名之作,书中分“词句论”和“表达论”两部分,首创以表达范畴为纲论述汉语语法系统的先例。

吕叔湘语法思想述评

吕叔湘语法思想述评

吕叔湘语法思想述评引言吕叔湘先生是语言学大师,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吕叔湘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的赞词充分说明了先生在现代语言学界的地位:“今日获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者,是一位语文结构与匡正文句通病之专家。

英语世界中,英文之用字造句法度遇有争议,常以佛勒之意见为准。

在中文领域中,我们则惯于以吕叔湘先生之意见为依归。

”(香港《普通话》1987年第三期转载)①吕叔湘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吕叔湘全集》共十九卷,说明了先生一生在语言学领地中的辛苦耕耘。

先生一生研究的重点是汉语语法,本文拟从研究方法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对先生的语法思想略作评述。

一、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及方法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中一贯重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对机械地模仿外语,他通常能在人们不大注意的地方看出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下面从五个方面对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及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重视继承传统,提倡借鉴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过程中,继承传统,重视借鉴。

他继承了前人务实和扎实的学风,发扬了中国语言学重视研究虚词的传统,不仅写过《文言虚字》这样的书专门讲述虚字的用法,而且在他的大著《中国文法要略》中以大量篇幅说明虚词的造句功能。

《中国文法要略》把词分为两大类,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实义词外,其余的词全部归入辅助词,不仅包括全部虚词,还有代词和数量词。

下卷“表达论”占全书篇幅的70%,分类说明文言和白话句子对各种意念的表达,从造句功能方面分析各种辅助词的用法。

中国的“小学”传统着眼于教育,以解释简洁、明晰、实用为宗旨,不重呆板、迂曲的理论,所以各种方法兼收并蓄,根据情况灵活运用,随宜诠释。

这种精神正是吕叔湘先生的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在《中国文法要略》修订本序中,吕叔湘先生说到《要略》继承了前人的这个传统。

除了对前人的继承,吕叔湘先生还积极引进和研究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用以解决汉语的语法问题。

语言的演变 吕叔湘(必修三) (修订版)

语言的演变 吕叔湘(必修三) (修订版)

根据文中所讲解的词义变化的现象,自行举例填表。
词义变化 词例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古代含义
现代含义
词义转移 词义弱化
五 、根据文中所了解的词义变化的现象,自己举例 填表.
词义变化 词例 古代含义
现代含义
词义扩大 中国 中原一带
指全中国
词义缩小 金 词义转移 牺牲 词义弱化 公
泛指金、银、铜等 专指黄金 金属
体会下面语句表达严密、用词准确的特点。
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 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一般来说,“尽管”一词所带的分句放在前面,作 者为什么要把它摆在后边?
体会下面语句表达严密、用词准确的特点。
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词法的变 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
(删去红字行不行?为什么?)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②“君美甚” (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 ③“忌不自信”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⑤不若君之美 (结构助词“之”的嵌用)
阅读第二部分,分成三层。
1、古今语汇的变化
⑴旧词消失 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失
⑵新词出现 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省略句不若君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失新词出现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阅读第二部分分成三层
20 14
新 浪 微 博 热 词
20
14 百 度 搜 索 热 词
语 言 的 演 变 吕
《祥林嫂》: 我问:“祥林嫂怎么了?” 短工:“老了。”
第三部分说明语音变化的举了哪些例子?

吕叔湘_1904_1998_

吕叔湘_1904_1998_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6097国内统一刊号:CN14-1017,G4国外代号SM612国内代号22-46定价:4.60元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

江苏丹阳人。

192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

曾在丹阳县中、苏州中学、安徽省立第五中学等校任教。

1936年赴英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系就读。

1938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成都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

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因看到朱自清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个说法不全面;考虑再三,便写了一篇题为《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发表在施蛰存编的《今日评论》周刊上。

这是吕叔湘写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并由此结识了朱自清,同时也开始了他一生从事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学术生涯。

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并兼任《中国语文》杂志编委、主编。

1980年起又兼任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吕氏在语言学方面的论著主要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语法学习》、《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文常谈》、《吕叔湘语文论集》、《语文近著》等。

40年代,吕氏曾与叶圣陶、朱自清合编高中用《开明文言读本》和《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

在60年代,吕氏借商务“语文学习讲座”这一阵地,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文章评改,对人们正确运用祖国语文来表情达意进行了具体切实的指导。

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吕氏在《人民日报》发表他的短论《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以此为起点,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给予极大的关注。

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与会者一致推举吕氏为第一任会长。

他亲自指导语文教学工作者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2、《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说明“底”和“地”的用法,在唐宋口语中 的用法,同时说明“的”与文言中的“之”、 “者”的联系。 这两篇文章是近代汉语研究的最高成就者。 另有几篇古汉语虚词方面的研究。 《论“毋”与“勿”》《“相”字偏指释例》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语法学习》是1951年给《开明少年》写的一组 文章,共十篇。195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最大的特点是,简易切实,对初学者有用,每一 篇后有一个练习题。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五、《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及其他著作
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吕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 讲演稿。供研究者看的。对《文通》后几十年间汉 语语法研究问题详细的讲解。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2、《现代汉语八百词》 1982年商务印书馆,吕主编。前言“目的是供外国 人学习汉语,方言区的人学汉语使用”。以现代汉 语虚词为主,收少数实词,对每一词的意义、用法 都有详细的介绍。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1)副词的范围小,与王力的接近,只限于表 程度、时间、判断、否定的,但比王力稍宽, 把趋向动词也归入限制词。 (2)、把数词、量词归入指称词。 (3)、关系词含今天的连词 、介词。 (4)、语气词不光包括句末的“吗”、“呢” 等,还包括叹词、象声词和句中的 “难道”、 “岂”等语气副词。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序文中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主体。 特点: 1、采用语法修辞结合讲解的体例。 2、写作的目的不是以讲理论为主,而是以解决写文章 的实际问题为主。 3、从此目的出发,列举大量病句加以修改,所以具有 匡谬正俗的性质。 缺点:《再版序》“有‘过’和‘不及’两个方面。 ‘过’是有些论断过于拘泥,要求太严,对读者施加 不必要的限制;‘不及’是只讲用词造句,未触及篇 章、段落,只讲消极,如何不好,没讲如何才好。但 它无疑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在当时起了普及语法修 辞知识的作用。”

《吕叔湘语文论集》 ; 旧文辑存

《吕叔湘语文论集》 ; 旧文辑存

《吕叔湘语文论集》 ; 旧文辑存
《吕叔湘语文论集》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家吕叔湘编写的语文专著,全书以论述语文教育学
问为主,探讨如何培养广大读者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
文学爱好者的一致赞扬。

《吕叔湘语文论集》可说是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著作,它的影响力时至今日仍被世人广泛
认可和传承。

在书中,吕叔湘着重强调语文教育的价值,他主张首先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学习文学的基础,其次,要珍惜读书的欢乐,多方面聆听和感悟书中所蕴藏的语文精华,从而培养出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章的文学敏锐性。

吕叔湘特别重视如何引
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文学之路,以达到增长文艺素养的目的。

在他的论述中,还提出要引
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开拓眼界,关注世界发展动态,强调要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积累,不要因为一时失利而放弃,要坚持不懈,使学生有理性的把握自己,长期深入的思考
和独立思考等。

语文教育是决定一个民族文化活力和智慧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吕叔湘语文论集》提出
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观点,有助于提高语文教育水平和促进现代化文明建设。

它为我们提供
了一份宝贵的教导,它指导我们立足现实把握时代,从全民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入手,以实
践加深理解,尽量把自己培养得更加出色,做一个精神智力丰富的人,以促进全民的文化
素质的提升。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不逮也。

”这里的“言”是话的意思,是总括的名称,不是一种单位。

(2)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左传》里赵简子说郑国的子太叔“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

这里的“言”是一句话的意思。

这个意义现在还保存在一些熟语里,如“一言为定”就是“一句话算数”,“三言两语”就是“三句两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

(3)《论语》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

”《战国策》里说齐国的田婴有一回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别人劝他。

有一个人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田婴就让他说。

他说:“海大鱼”,说完了转身就走。

(故事的下文从略。

)这里的“言”是一个字的意思。

后世的“五言诗、七言诗”里边的“言”也是字的意思。

(2)和(3)都是语言单位的名称,后来分别称为“句”和“字”,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xié]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这两个名称一直用到现在。

只是有过一点儿小小变化,那就是在量词和名词分家之后,“字”还是个名词,“句”却成了量词,人们只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说“一个句”。

直到最近,把“句”叫做“句子”,这才可以说“一个句子”。

三位一体的“字”“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

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

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

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

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

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马逊网站
479-3428387-20
B001195PT0
books glance 0
吕叔湘全集(19册) [精装]
~ 吕叔湘 (作者, 编者) 平均4.7 星 浏览全部评论 (3 条商品评论)
3条评论
5 星:
(2) 4 星:
(1) 3 星:
(0) 2 星:
(0) 1 星:
(0)
› 查看全部 3 条商品评论...
| 亚马逊正品保证
可以从这些卖家购买。

全新品 1 售价从 ¥ 634.50 起 收藏品 1 售价从 ¥ 1,080.00 起
图书描述
出版日期: 2002年12月1日
吕叔湘是杰出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他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既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又立足于汉语的实际,成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吕叔湘全集》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集中了先生一生的著作,其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以及研究方法将会启迪、影响更多的人。

既有研究吕叔湘的文献价值,又有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是文字学、语言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2月1日) • 精装: 10844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0开 •
ISBN: 7538259996
所有选择 2 售价从 ¥ 634.50 起
查看所有的购物选择
479-3428387-20
分享
查看大图(放大) 共享你的图片
•条形码: 9787538259995
•商品尺寸: 43.4 x 33 x 18.6 cm
•商品重量: 16 Kg
•ASIN: B001195PT0
•用户评分:平均4.7 星浏览全部评论(3 条商品评论)
3条评论
5 星: (2)
4 星: (1)
3 星: (0)
2 星: (0)
1 星: (0)
›查看全部 3 条商品评论...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图书商品里排第719,831名 (查看图书商品销售排行榜)
您想告诉我们您发现了更低的价格?
商品描述
媒体推荐
《吕叔湘全集》代序
吕老是语言学界的大师,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的学者。

他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受
到应有的敬仰。

吕老为学上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细致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才能,不仅在语言学界堪
为楷模,而且值得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学科做研究工作的同志们学习。

我对语言学基本上是外行,虽然地此也有兴趣,有时讯一些有关的书,但毕竟所知有限,对吕老在语言学
上的成就敢妄加评论。

我只想说一点,吕老在语言学研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和实际结合,和中
国的实际结合。

他非常注意,甚至可以说是随时随地地注意中国语言中的各种具体现象。

他在通常人们不
太注意的地方看出问题,由小见大,由好像很平常的现象中看出重要的问题。

他既注意古代汉语,又特别
注意现代汉语。

他从大量的历代的文献中间,发现语言方面的问题。

他又从现在的各种报章杂志,以及口
语中间发现问题。

我曾经读到吕老文章中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

他是在讲到语言学者,特别是在编词
典时注意生活中不断地出现新词、新义的时候讲这段话的。

他说,编词典的人往往不注意口语中的新词新义,因为编词典的人是读书人,对书本里的东西感兴趣,而对生活里的东西不感兴趣,对不是从书斋,而
是从市场、车间和田野来的词汇不那么敏感,因此就不大理会一般的报纸刊物,更不理会什么手册、传单、广告等等。

吕老的确是按照他所说的那样身体力行的。

吕老的著作有高度的科学性、学术性,但读起来很
有生活气息。

他还常写普及性物语言学著作,好像说很很浅显,但又非常有深度,也就是所谓深入浅出。

这是大学者所不大容易做到的。

我希望社会科学的学者们都能这样做。

这里还要说一下,我是吕老60年前的一个学生。

1931年到1933年我在苏州中学读书,叔湘先生是我的
老师。

那时候他30岁,但已经和他的几个同事合编了一部《高中英文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部教科书当时相当流行。

我在学校里学的就是这部教科书。

但我不是吕老的好学生。

那时,叔湘先生除了上课以外,还担任我们中学的图书馆馆长。

我记得他主持的图书馆很有物点,有一个开架的阅览室,提供许多新书,让学生随意去阅览,用意大概是让我们扩大眼界。

我的确从那个图书馆得到了很多益处。

当时我是十
几岁的孩子,和一些同学一起,有些幼稚的想法和幻想,叔湘先生知道了,表示同情和理解,并给以教导。

这些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吕老在旧中国一直支持以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革命事业;在新中国一直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
会主义事业,支持近十五年来进行的改革和开放。

吕老以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然不是偶然的。

我在此敬祝吕叔湘老师健康长寿,并且相信吕老将继续为学术界作出新贡献。

(摘自胡绳:《在庆祝吕叔汀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1993年10月)
目录
第一卷《中国文法要略》
第二卷《汉语语法论文集》
第三卷《汉语语法论文续集》
第四集《语法修辞讲话》
第五卷《现代汉语八百词》
第六卷《语言和文字》
《语法学习》
《语文常谈》
《未晚斋语文漫谈》
第七卷《吕叔湘语文论集》
旧文辑存
第八卷《文言读本》
《文言读本续编》
第九卷《笔记文选读》
《文言虚字》
《文言虚字例解》
《标点古书评议》
第十卷《马氏文能读本》
第十一卷语文教学论著
《习作评改》
第十二卷语文散论
第十三卷《未晚斋杂览》
讲话、序跋和随笔
生前未完成和发表的四篇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第十四卷• 《中国人学英语》
《中诗英译比录》
《英译唐人绝句百首》
第十五卷译文体(一)
《人类学》《初民社会》《沙漠革命记》
第十六卷译文集(二)
《文明与野蛮》《中级英语语法》
第十七卷译文集(三)
《我叫哥拉木》《南洋土人逛纽约》
《妈妈的银行存款》《母亲和她的房客们》《飞行人》《跟父亲一块儿过日子》
《莫特一家在法国》《伊坦·弗洛美》
五个短篇小说
七个独幕剧
六首五行诗
第十八卷译文集(四)
《汉语口语语法》《句法理论基础》
第十九卷书信选编
无尽的思念
吕叔湘生平事略
查看所有商品描述
看过此商品后顾客买的其它商品?
•语文杂记- 吕叔湘精装
平均4.3 星 (9)
¥ 21.00
•吕叔湘文集(第6卷) - 吕叔湘精装¥ 27.00
•语法分析讲稿- 朱德熙平装平均4.4 星 (9)
¥ 16.80
•吕叔湘文集(第1卷) - 吕叔湘精装平均5.0 星 (2)
¥ 32.00
›最近浏览过的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