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的语言和文字教案

吕叔湘的语言和文字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教学设想]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
[教学时数]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课文]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
语言的演变[作者及课文简介]本文作者为吕叔湘,,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
1983年5月,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
2003年9月,为纪念他,他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
《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
语言的演变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 最显著,最有研究价值,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
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
8--10
8--18
11--15
13--15
8
9 10
11--12 13
13 14
15
16-17
16--18
18
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 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吕 叔 湘
【解题】
本文的题目为《语言的演变》,“演变” 表明本文是一篇阐述汉语古今变化发展 规律的 学术普及型的学术论文。(论述文) 也有些教参认为: 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 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 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 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 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 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使用受到限制。
3、古时的意义现在
已经不用。
四个字
不能单用 受到限制 已经不用
(字义差别)具体的三种情形。
①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
一个成分。
不能单用
②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受到限制
③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
意义还用。
已经不用
2、字义差别(具体):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 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语汇的变化
3
、 ⑴词语替换
事 物
a.单音词变多音词
名
b.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不逮也。
”这里的“言”是话的意思,是总括的名称,不是一种单位。
(2)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左传》里赵简子说郑国的子太叔“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
这里的“言”是一句话的意思。
这个意义现在还保存在一些熟语里,如“一言为定”就是“一句话算数”,“三言两语”就是“三句两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
(3)《论语》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
”《战国策》里说齐国的田婴有一回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别人劝他。
有一个人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田婴就让他说。
他说:“海大鱼”,说完了转身就走。
(故事的下文从略。
)这里的“言”是一个字的意思。
后世的“五言诗、七言诗”里边的“言”也是字的意思。
(2)和(3)都是语言单位的名称,后来分别称为“句”和“字”,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xié]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这两个名称一直用到现在。
只是有过一点儿小小变化,那就是在量词和名词分家之后,“字”还是个名词,“句”却成了量词,人们只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说“一个句”。
直到最近,把“句”叫做“句子”,这才可以说“一个句子”。
三位一体的“字”“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
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
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
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
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
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
吕叔湘的语言和文字教案

吕叔湘的语言和文字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教学设想]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
[教学时数]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课文]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
语言的演变[作者及课文简介]本文作者为吕叔湘,,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
1983年5月,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
2003年9月,为纪念他,他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
《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
语文常谈

学习汉语知识的好书——读《语文常谈》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1980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我们现在所读的是2012年3月的第五次印刷版。
这本书看体积是一本小书,篇幅不长,只那么少少100多页,六万字。
但看内容却不下于一本大书。
书中涉及语音、语法、词汇、方言、汉字改革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和重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吕叔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把汉语语言学的主要问题用六万多字概括起来,而且讲得那么明白晓畅,这需要长期的酝酿、深入的发掘和艰苦的锤炼工夫。
这本书虽说是讲述理论的书,但作者用通俗的语言道出这些枯燥的理论,让他们都变得清新活泼起来。
我读起来就像是在读趣闻,读故事,并不感觉枯燥。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汉语的入门知识。
虽说我们从小就开始学汉语的各种知识,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是入门,我们学拼音学笔画学词汇学句子,可是到现在读到研究生了却总还是觉得没把汉语学好。
关于英语的历史、变迁、构词、句法的知识在不停积累,可是有关自己母语的知识却不见增加,甚至在减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文几乎仅凭语感,大家这样说我便这样说,约定俗成。
很多汉语里的很多语音规则,比如双声、叠韵之类的我都不了解。
我也不了解我们汉字的发展历程、字句词、声韵调、音义形等知识。
我是语言学习者,却对自己的母语知之甚少,实在很惭愧。
阅读《语文常谈》之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丰,获得了汉语的一些基础知识,还学到了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这些都有益于提高我的语文水平。
整本书分为8章:1、语言和文字;2、声、韵、掉;3、形、音、义;4、字、词、句;5、意内言外;6、古今言殊;7、四方异谈;8、文字改革;各个题目中又有细分。
语言与文字。
这一章主要讲语言与文字的由来。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语言。
可是文字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图画,可是这样表意往往不清楚,于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画被拆分成个别图形,按照线性排列,还得有些抽象的意思,再接着图形慢慢简化,便逐渐形成能够与语言挂钩的文字。
语文常谈__吕叔湘

语文常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北京。
1.语言和文字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语言,也就是说话,好象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
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
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另外两条腿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
”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
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
①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
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
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
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
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
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
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
《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
一起来看看《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大家参考!试题内容:阅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节选),回答下列四个小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
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很常见的是把文字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
这种意见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普通,因为我们用的是汉字,不是拼音字。
有人说,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当人们写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文字转化为语言。
这个话显然是不对的。
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
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
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
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至于写的时候和看的时候读出或者不读出声音来,那是不关乎文字的本质的。
事实上,教儿童认字总是要首先教给他读音;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
粗通史字的人看书的时候总是要“念念有词”,那怕声音很小,小到你听不见,你仍然可以看见他的嘴唇在那儿一动一动。
完全不念,只用眼睛看(所谓“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指导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指导设计《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指导导入:《语文常谈》是一本于1980年结集出版的普及语言文字知识的小书,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写作的一系列关于语言、文字常识问题的文章。
先生联系日常生活,通过有趣的例证、生动的比喻,甚至一些笑话、故事来说明一些语言现象,对提高读者的语文水平较有帮助。
先生在序言中说:给这些文章取这么个名字,无非是说,这些文章内容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叫做“常谈”比较恰当。
希望有些读者在看小说看电视看得腻味的时候,拿来换换口味,而不至于毫无所得就是了。
先生说得轻描淡写,这本书的分量可不轻,其实用价值和知识性都很强,全书八章,分别是:一、语言和文字;二、声、韵、调;三、形、音、义;四、字、词、句;五、意内言外;六、古今言殊;七、四方谈异;八、文字改革。
第一章语言和文字导读:吕叔湘先生在本章中形象地阐释了人类的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
文章先指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因为人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其它动物做不到。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们能不自觉地把语音分成若干音素,又把这些因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组成成千上万的词汇;另一方面,人们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接着形象描绘了文字从产生到与语言结合的过程。
最初的表意图画,经由图案、线条,再到笔画,慢慢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最后形成能代替声音的图形或笔划,于是成为真正的文字。
文字与语言的结合,构成一套独特的表意系统。
文字和语言虽然具有表意功能,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
因为日常说话(口语)伴随着声音高低、语调缓急、肢体动作、表情变化等,而写文章(书面语)则需要流利自然、生动活泼、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口语相对开放,书面语则偏于保守。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

吕叔湘论语⽂教学吕叔湘论语⽂教学吕叔湘,1904年出⽣于江苏省丹阳县。
毕业于前国⽴东南⼤学,早年留学英国。
其论语⽂教育的⽂章,⼀般写于20世纪的50⾄80年代,现⼤部分收编于《吕叔湘论语⽂教学》。
其中,1963年发表在《⽂字改⾰》上的《关于语⽂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最有代表性。
在这篇⽂章⾥,吕叔湘提出了从事语⽂教学⼯作要做到两个“必须认清”的重要主张。
这⾥,着重围绕这两个“必须认清”的问题,介绍他的语⽂教育思想和基本主张。
语⽂教学必须认识教的什么吕叔湘说:“我认为每⼀个做教学⼯作的⼈必须⾸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
从事语⽂教学就必须认清语⾔和⽂字的性质;从事汉语⽂教学就必须认清汉语各种形式——普通话和⽅⾔、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语⽂课就是“语⾔⽂字课”。
“语⽂教学”就是“⼝语和书⾯语教学”。
这种认识,应该成为语⽂教师的基本认识。
但是,实际上,“语⽂课现在没有把它当作语⽂课来教”,有的把语⽂课教成了⽂学课;有的“不恰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把语⽂本⾝的规律放在次要位置”,教成政治课。
语⽂课上成⽂学课或政治课,这都说明没有认清语⽂课“教的是什么”的问题。
语⽂课,教学的是语⾔(⼝头语⾔)和⽂字(书⾯语⾔),那么,谁为主呢?吕叔湘主张,学校⾥的语⽂教学,“应该语⾔和⽂字并举”。
但实际上,“学校语⽂教学由于重视书⾯语⾔(这是完全应该的)⼏乎完全忽视⼝语的教学(这是不应该的)。
”他认为,“撇开语⾔教学⽂字,这是⼀种半⾝不遂的语⽂教学。
”在处理“语⾔教学”与“⽂字教学”的关系上,他认为,语⾔是⽂字的根本,⼈类是先有语⾔,后有⽂字;作为⼉童,⼊学前⼝头语⾔已有很⼤的发展,⼊学后开始接触书⾯语⾔,⼉童的书⾯语⾔是在⼝头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吕叔湘说:“⼉童进学校,主要是要把语⾔书⾯化:能把⼝语写成⽂章,能把⽂字说成⼝语。
”“语⽂教学从⼝语训练⼊⼿,是顺乎⾃然,事倍⽽功半。
”因此,吕叔湘主张,学校的语⽂教学,“以⼝语为门径,以⽂字为重点,达到语⾔和⽂字都提⾼的⽬的”。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吕叔湘(1904―2019),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江苏丹阳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创论颇丰,在语言文字应用和语文知识普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语文常谈》是一部讨论汉语常识问题的文集。
全书分八章,分别阐述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汉字读音、文字三要素、语句的结构、词义与句义、古今语言变化、方言与普通话、汉字改革与拼音问题。
本书采用聊家常式的口吻与语言,叙述精要,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澄清了很多错误观点和认识,对提高语文水平甚有帮助。
目录序1.语言和文字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文字不能超脱语言语言和文字也不完全一致语言文字要两条腿走路2.声、韵、调从绕口令说起怎样给汉字注音字音的三要素:声、韵、调声、韵、调在文学上的应用不必“谈音色变”3.形、音、义形、音、义的纠葛异体字利少弊多异读字要尽量减少同音字数量繁多一字多义与数字同形汉字为汉语服务并不尽善尽美4.字、词、句语言的单位三位一体的“字”语音的“句”和语法的“句”“词”的今昔汉语语法的特点5.意内言外字义约定俗成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什么是“意义”?语言的地面上坎坷不平6.古今言殊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7.四方谈异汉语有多少方言?方言语汇的差别主要的语音分歧方言和方言之间的界限要推广普通话8.文字改革汉字能满足我们对文字的要求吗? 早就有人主张改革汉字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为拼音化积极准备条件简化汉字只是治标。
语言的演变

蛮话:系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原住民语言,属于古越语的一 种。与古瓯越语(现已发展为现代瓯语,即狭义的温州话)是 同源,后来受到多种汉语方言的影响,形成了如今的蛮话。 苍南蛮话与泰顺蛮讲本为一家(两县相接),前者随同瓯语 朝着吴语发展,后者继续存古仍为闽东语(苍南和泰顺皆与闽 东区接壤)。分道扬镳的原因主要是:一、行政与地理,蛮讲 在山区泰顺是主流而保持强势地位,而苍南是从平阳县析出 ,平阳主流系瓯语,浙江主流系吴语,蛮话随同瓯语朝着吴 语发展;二、闽南语隔断。 由此,蛮话同时带有闽语和吴语的特点。白读层为闽语闽 东语(福州话代表),文读层为吴语瓯语(温州话平阳音)。蛮话 在朝吴语演变的规律与瓯语一致,既部分存古又部分超前。 这一箩筐关系可以生动的理解为,大哥(瓯语)带着小弟( 蛮话)投奔吴语,小妹(蛮讲)遗留在山区老家,虽为本家,但 同邻居闽东区作伴,就近加入闽东阵脚。
选自《语文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 括“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 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 选入课本时,编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原题也改 成现在的题目。
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全文总观点: 语言变化总的特点: 举朱熹的例子来说明什么:
举方言的例子来说明什么:
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来说明什么: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 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 “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 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 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者而去。
语言的演变
吕叔湘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 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 熙合著)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

在朗读中感受美,展示美——《夏夜多美》案例反思案例背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声地诵读,有感情地表演读,轻声地读,默默地读,边读边想,这都是读。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光要提倡“书声琅琅”,也要提倡“静思默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描述:我在《夏夜多美》教学中努力实践着这一理念,学习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按“读、说、问、想、读”的学习步骤学习。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你问一问。
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小动物的特点?接着师生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戴着头饰表演读,一边想象表演一边有感情地背诵。
这样,在感情朗读中,学生就“形象”而“直观”地表现了语言,调动了身心的每一个部位传情达意,表现自我,使得感情朗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学习个体化的过程。
因此,感情朗读“个体化”应成为感情朗读教学优化的基本策略之一。
师:还有那些小伙伴也想送小蚂蚁回家呢?生踊跃回答。
师根据回答板书:睡莲、蜻蜓、萤火虫并呈上图片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么多朋友,你喜欢谁?为什么?生非常愿意说喜欢的伙伴的名字。
师:你喜欢谁就读谁的话,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他读错了你一定要帮助他啊!生同桌互相合作,学习气氛很浓。
师指名读后小结:是啊!睡莲不仅帮助小蚂蚁爬上叶子,而且还邀请小蚂蚁住下,它多爱帮助别人啊!我也非常喜欢他,还有那些孩子愿意邀请小蚂蚁住下呢?出示: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啊!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纷纷举手读。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语文常谈》读书笔记篇1《语文常谈》读书笔记《语文常谈》这本书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语文知识教育书籍,它更多地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于生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中国语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结合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基础知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除此之外,作者还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讲述了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作者还探讨了语文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强调了语文知识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语文知识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作者认为语文知识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作者认为语文知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语文常谈》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好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之作。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篇2《语文常谈》读书笔记书名:《语文常谈》作者:秦牧阅读时间:202X年X月X日阅读地点:家中读书目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读书摘要:本书主要介绍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文学等方面。
作者以简洁易懂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语文知识的运用。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修辞手法的讲解,让我对修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了思考,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我意识到,修辞不仅可以增强*的表达效果,还可以使*更加生动有趣。
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记

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记
《语文常谈》是吕叔湘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语文理论著作之一。
该书由第一部和第二部组成,第一部讲解了文字的起源、记录历史的意义、文字演变的规律以及文字使用的注意事项,并着重论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部主要讲述了文字的构成和发音,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的关系。
该书的思想对于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被称为“吕氏语文学”
吕叔湘在书中认为,学习语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他还提出了一些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如:阅读和背诵是最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应该从小就开始进行;学习语文应该从通俗文转向文学文本;学习语文应该关注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常谈》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文常谈吕叔湘阅读理解

语文常谈吕叔湘阅读理解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是一部深入浅出地探讨语言文字运用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吕先生以其丰富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对语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
他不仅关注语言的规范性,更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美感,使得这本书成为了语文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
吕叔湘先生在书中首先指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他强调了语言的规范性,认为规范是语言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规范的基础上,吕先生进一步探讨了语言的表达力和表现力,他通过丰富的例证,展示了如何通过恰当的词汇选择和句式构造,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讨论语言的实用性时,吕叔湘先生特别提到了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他认为,简洁的语言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信息,而准确的语言则能够减少误解和沟通障碍。
他通过分析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指导读者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
此外,吕叔湘先生还对语言的美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语言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音韵和节奏上,更体现在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上。
他鼓励读者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语言的规范和实用,还要追求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
在《语文常谈》中,吕叔湘先生还涉及了语文教育的问题。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欣赏语言背后的文化。
总的来说,《语文常谈》是一部全面而深刻的语文研究著作。
吕叔湘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理解语文的新视角。
这本书不仅对语文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生活。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读吕叔湘先生的,就像是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又像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亲切交谈。
一开篇,我就被书中对语言和文字关系的阐述吸引住了。
咱们平时说话,那是多么自然的事儿,就像呼吸一样。
可是要把说的话变成文字,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我就想起我和小伙伴聊天的时候,那是天马行空,想说啥说啥,各种方言、俏皮话都往外冒。
可一到写作文,就像被什么东西给困住了似的。
吕叔湘先生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这就好比是画画,语言是那生动鲜活的景象,文字就是把这景象画在纸上的画笔。
我当时就想,为啥我用文字画画的时候就这么难呢?原来是我还没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啊。
书中讲到语音的时候,那也是特别有趣。
咱们的汉语语音,那可是丰富多彩得很呢。
我有个朋友是外地人,来我们这儿上学。
他老是抱怨说,你们这儿的方言语音太复杂了,有些音我怎么都发不出来。
我还笑话他呢,说你这是缺乏语言天赋。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汉语语音有那么多的声调、声母、韵母,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作用。
我就想啊,这语音不就像是音乐里的音符吗?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不同的语音组合在一起就能说出千变万化的话语。
那我们要是能把语音掌握好了,说话不就像唱歌一样好听吗?语法这部分可让我纠结了好久。
以前做语法题的时候,那些主谓宾定状补,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
我经常对着一个句子发呆,想这句子到底哪儿出问题了。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句子让我们分析语法,我稀里糊涂地说了一通,同学们都笑我。
我当时那个羞啊,脸都红到脖子根了。
看了,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语法就像是建筑的框架,要是框架搭得歪歪扭扭的,这房子能结实吗?句子也是一样,语法结构对了,句子才能稳稳当当的。
我就和同桌说:“哎呀,原来语法这么重要啊,以前我还觉得它是个麻烦事儿呢。
”同桌也深有感触地说:“是啊,就像我们走路要有正确的姿势一样,说话写句子也得遵循语法规则。
”再说说词汇吧。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常谈》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成若干音素,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
所以才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办不到的。
”此段话出自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中“语言和文字”章节。
这段话讲述了人类能够作为高等动物存在的特征之一。
在此之前,我并不清楚语言的种种,甚至迷惑过,因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说话?这个问题在这个章节里给出了答案。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画画,也不是偶然为之,其原因有四:1.声音不受白天或夜晚的光线好坏限制,都可以发挥作用;2.声音传播的有效距离比手势要大得多;3.用嘴说话可以解放双手,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劳动;4.说话的速度比手势要快得多。
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论。
我认为这就是自然选择让我们人类诞生了语言。
语言是美好的。
否则,若是人类世界全是静默的世界,那该是多么无聊无趣!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家。
近代汉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语文常谈》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其中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识见。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
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文字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吕叔湘: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贵在“习惯成自然”

吕叔湘: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贵在“习惯成自然”中小学语文教学,其义既广大又精微。
上世纪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谈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
先生认为“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语文教学,是我们“长谈”的话题,我们来读读吕叔湘先生自谦为“老生常谈”的这篇半个世纪前的“旧文”,或许于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有所助益。
限于篇幅,这里节选的部分约占全篇文章的四分之一。
(任余)我要谈的有两点。
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
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从事汉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汉语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语言和文字不是一回事,可又不是两回事。
“语言”和“文字”这两个名词都不止一种意义,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
口语和书面语,一个用嘴说,用耳朵听;一个用手写,用眼睛看,当然不是一回事。
可是用嘴说的也可以记下来,用手写的也可以念出来,用的字眼基本上相同,词句的组织更没有多大差别,自然也不能说完全是两回事。
然而不完全是两回事不等于完全是一回事。
说话的时候有种种语调、种种表情,写文章的时候语调和表情是写不进去的(标点符号所能替代的极其有限),得在词句的安排上多用些工夫来弥补。
说话是现想现说,来不及仔细推敲,但是可以因为听者发问,或者不等听者发问,而重说一遍,补充几句,或者改正一些说法。
如果写文章也是这个样子,就变成啰嗦和杂乱。
写文章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可以放下笔来想想,可以抹掉几句,甚至抹掉整段、整篇,重新写过。
这样,写文章就应该比说话更加有条理,更加连贯,更加细致而又更加简洁。
所以语言和文字必然是既一致而又有一定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1904―2019),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江苏丹阳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创论颇丰,在语言文字应用和语文知识普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语文常谈》是一部讨论汉语常识问题的文集。
全书分八章,分别阐述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汉字读音、文字三要素、语句的结构、词义与句义、古今语言变化、方言与普通话、汉字改革与拼音问题。
本书采用聊家常式的口吻与语言,叙述精要,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澄清了很多错误观点和认识,对提高语文水平甚有帮助。
目录
序
1.语言和文字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文字不能超脱语言
语言和文字也不完全一致
语言文字要两条腿走路
2.声、韵、调
从绕口令说起
怎样给汉字注音
字音的三要素:声、韵、调
声、韵、调在文学上的应用不必“谈音色变”
3.形、音、义
形、音、义的纠葛
异体字利少弊多
异读字要尽量减少
同音字数量繁多
一字多义与数字同形
汉字为汉语服务并不尽善尽美4.字、词、句
语言的单位
三位一体的“字”
语音的“句”和语法的“句”“词”的今昔
汉语语法的特点
5.意内言外
字义约定俗成
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
什么是“意义”?
语言的地面上坎坷不平
6.古今言殊
语言也在变
语汇的变化
语法、语音的变化
从文言到白话
7.四方谈异
汉语有多少方言?
方言语汇的差别
主要的语音分歧
方言和方言之间的界限
要推广普通话
8.文字改革
汉字能满足我们对文字的要求吗?早就有人主张改革汉字
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
为拼音化积极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