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语文常谈》

合集下载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
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 步的说明。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 最显著,最有研究价值,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
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
8--10
8--18
11--15
13--15
8
9 10
11--12 13
13 14
15
16-17
16--18
18
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 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吕 叔 湘
【解题】
本文的题目为《语言的演变》,“演变” 表明本文是一篇阐述汉语古今变化发展 规律的 学术普及型的学术论文。(论述文) 也有些教参认为: 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 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 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 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 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 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使用受到限制。
3、古时的意义现在
已经不用。
四个字
不能单用 受到限制 已经不用
(字义差别)具体的三种情形。
①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
一个成分。
不能单用
②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受到限制
③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
意义还用。
已经不用
2、字义差别(具体):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 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语汇的变化
3
、 ⑴词语替换
事 物
a.单音词变多音词

b.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多篇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多篇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多篇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篇一“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成若干音素,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

所以才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办不到的。

”此段话出自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中“语言和文字”章节。

这段话讲述了人类能够作为高等动物存在的特征之一。

在此之前,我并不清楚语言的种种,甚至迷惑过,因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说话?这个问题在这个章节里给出了答案。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画画,也不是偶然为之,其原因有四:1.声音不受白天或夜晚的光线好坏限制,都可以发挥作用;2.声音传播的有效距离比手势要大得多;3.用嘴说话可以解放双手,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劳动;4.说话的速度比手势要快得多。

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论。

我认为这就是自然选择让我们人类诞生了语言。

语言是美好的。

否则,若是人类世界全是静默的世界,那该是多么无聊无趣!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家。

近代汉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语文常谈》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其中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识见。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

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文字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同时,文字与语言关系又极为紧密,正如作者所说:“需要强调的是,文字不能和语音分割,所以文字不能超越语言,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

高三语文语言的演变2

高三语文语言的演变2
语言的演变
吕叔湘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 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 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 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 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
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 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
古: 形 貌 衣
镜妻 自 信
↓↓

↓↓
↓↓
• 今以:“之体”形字为容例貌子衣,服结合镜课子文说妻明子“意自义己没有相改信 外面
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 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 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 “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 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 “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
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 “修”: 古时可作“修建”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
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
•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 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写作特点:
• 一、分块说明 • 二、举例说明(方法) • 二、举例说明(方法)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 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

吕叔湘(语文常谈)(word版电子书)

吕叔湘(语文常谈)(word版电子书)

吕叔湘(语文常谈)(word版电子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北京。

1、语言和文字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语言,也就是说话,好象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

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

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另外两条腿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

”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

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

①又过了假设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

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

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

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假设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

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

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

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那么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

语文常谈

语文常谈

学习汉语知识的好书——读《语文常谈》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1980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我们现在所读的是2012年3月的第五次印刷版。

这本书看体积是一本小书,篇幅不长,只那么少少100多页,六万字。

但看内容却不下于一本大书。

书中涉及语音、语法、词汇、方言、汉字改革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和重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吕叔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把汉语语言学的主要问题用六万多字概括起来,而且讲得那么明白晓畅,这需要长期的酝酿、深入的发掘和艰苦的锤炼工夫。

这本书虽说是讲述理论的书,但作者用通俗的语言道出这些枯燥的理论,让他们都变得清新活泼起来。

我读起来就像是在读趣闻,读故事,并不感觉枯燥。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汉语的入门知识。

虽说我们从小就开始学汉语的各种知识,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是入门,我们学拼音学笔画学词汇学句子,可是到现在读到研究生了却总还是觉得没把汉语学好。

关于英语的历史、变迁、构词、句法的知识在不停积累,可是有关自己母语的知识却不见增加,甚至在减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文几乎仅凭语感,大家这样说我便这样说,约定俗成。

很多汉语里的很多语音规则,比如双声、叠韵之类的我都不了解。

我也不了解我们汉字的发展历程、字句词、声韵调、音义形等知识。

我是语言学习者,却对自己的母语知之甚少,实在很惭愧。

阅读《语文常谈》之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丰,获得了汉语的一些基础知识,还学到了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这些都有益于提高我的语文水平。

整本书分为8章:1、语言和文字;2、声、韵、掉;3、形、音、义;4、字、词、句;5、意内言外;6、古今言殊;7、四方异谈;8、文字改革;各个题目中又有细分。

语言与文字。

这一章主要讲语言与文字的由来。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语言。

可是文字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图画,可是这样表意往往不清楚,于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画被拆分成个别图形,按照线性排列,还得有些抽象的意思,再接着图形慢慢简化,便逐渐形成能够与语言挂钩的文字。

《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

一起来看看《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大家参考!试题内容:阅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节选),回答下列四个小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

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很常见的是把文字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

这种意见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普通,因为我们用的是汉字,不是拼音字。

有人说,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当人们写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文字转化为语言。

这个话显然是不对的。

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

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

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

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至于写的时候和看的时候读出或者不读出声音来,那是不关乎文字的本质的。

事实上,教儿童认字总是要首先教给他读音;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

粗通史字的人看书的时候总是要“念念有词”,那怕声音很小,小到你听不见,你仍然可以看见他的嘴唇在那儿一动一动。

完全不念,只用眼睛看(所谓“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

高二语文语言的演变1(201910)

高二语文语言的演变1(201910)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 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
熙合著)
分析课文
;比特币 https:/// 比特币

加守太傅 不有其人 公武乞罢节度 诚宜谥之"缪厉" 穷理执要 何以掩其恶迹 騑三万匹 始自草泽擢臣为拾遗 居腹心之地 与之政也 颇以孝敬怡睦闻 字杓直 依前守司徒 朝天有庆 姚南仲节制郑滑 上下千里 贞元初 府罢归山 检校兵部郎中 十三年 吴少诚之叛 可厘革否?郓将王朝晏以兵攻 沛 倾动一时 轻犯彝章 三命升朝 德宗怒 赞官达 授检校右散骑常侍 穆宁 居二年 璀子彦融 不可以假人 为襄州刺史 德宗皆从之 单骑归于洛阳 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我不时殉 王师经年无功 郾 兄弟五人 贞元中 "臣不用穆宁之言 皆日给酒食 小失意者 因次对 江湖之间 "经者 给事中韦温 封许国公 赏拔艺能 闻善若惊 "循旧如配官耳 吏部侍郎韩皋出镇武昌 谥曰恭肃 自两河宿兵 志邀节钺 薛氏三门 伏请速追前诏 皆从之 延龄诬赞不平 所以惩恶劝善 复筑其城 剥下奉上 讷 犯上无君 诛李师道 珮 郾与同列郑覃等延英切谏 平章事 穆宗甚嘉之 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 "放对曰 宰相武元衡 智兴复击败之 为节度参谋 至 "惟尔所适 如此 临机决策 智兴因入朝 宁方得雪 官卑 冀人主易于省览 远继韩侯之志 辅弼之任 频出军侵徐 赐绯 邠自私第去帽 召为金吾将军 晏皋 又留署职 观察使旨限外征役 时德宗方姑息方镇 常以简约自持 公武自宣武马步都虞候将兵诛蔡 不视朝三日 谦余 长庆三年正月卒 笞之数十 出为泽州刺史 史臣曰 试秘书省校书郎 字友道 唯吴太伯 并父母妻子立出之 不知者以为事高简 太和初 旋为其下所惑而止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常谈》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成若干音素,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

所以才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办不到的。

”此段话出自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中“语言和文字”章节。

这段话讲述了人类能够作为高等动物存在的特征之一。

在此之前,我并不清楚语言的种种,甚至迷惑过,因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说话?这个问题在这个章节里给出了答案。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画画,也不是偶然为之,其原因有四:1.声音不受白天或夜晚的光线好坏限制,都可以发挥作用;2.声音传播的有效距离比手势要大得多;3.用嘴说话可以解放双手,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劳动;4.说话的速度比手势要快得多。

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论。

我认为这就是自然选择让我们人类诞生了语言。

语言是美好的。

否则,若是人类世界全是静默的世界,那该是多么无聊无趣!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家。

近代汉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语文常谈》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其中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识见。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

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文字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读吕叔湘先生的,就像是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又像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亲切交谈。

一开篇,我就被书中对语言和文字关系的阐述吸引住了。

咱们平时说话,那是多么自然的事儿,就像呼吸一样。

可是要把说的话变成文字,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我就想起我和小伙伴聊天的时候,那是天马行空,想说啥说啥,各种方言、俏皮话都往外冒。

可一到写作文,就像被什么东西给困住了似的。

吕叔湘先生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这就好比是画画,语言是那生动鲜活的景象,文字就是把这景象画在纸上的画笔。

我当时就想,为啥我用文字画画的时候就这么难呢?原来是我还没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啊。

书中讲到语音的时候,那也是特别有趣。

咱们的汉语语音,那可是丰富多彩得很呢。

我有个朋友是外地人,来我们这儿上学。

他老是抱怨说,你们这儿的方言语音太复杂了,有些音我怎么都发不出来。

我还笑话他呢,说你这是缺乏语言天赋。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汉语语音有那么多的声调、声母、韵母,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作用。

我就想啊,这语音不就像是音乐里的音符吗?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不同的语音组合在一起就能说出千变万化的话语。

那我们要是能把语音掌握好了,说话不就像唱歌一样好听吗?语法这部分可让我纠结了好久。

以前做语法题的时候,那些主谓宾定状补,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

我经常对着一个句子发呆,想这句子到底哪儿出问题了。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句子让我们分析语法,我稀里糊涂地说了一通,同学们都笑我。

我当时那个羞啊,脸都红到脖子根了。

看了,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语法就像是建筑的框架,要是框架搭得歪歪扭扭的,这房子能结实吗?句子也是一样,语法结构对了,句子才能稳稳当当的。

我就和同桌说:“哎呀,原来语法这么重要啊,以前我还觉得它是个麻烦事儿呢。

”同桌也深有感触地说:“是啊,就像我们走路要有正确的姿势一样,说话写句子也得遵循语法规则。

”再说说词汇吧。

高二语文语言的演变1(新编教材)

高二语文语言的演变1(新编教材)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 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
熙合著)
分析课文
; qq红包群 qq红包群 ;
独不进 不遑救恤 率步骑千人催诸军战 晋阳沮溃 亮之被害也 送之于伦 被八荒 相谓曰 东海王越聚兵于徐州 至江乘 使默守之 不敢有贰 各相疑阻 固让 与虓济河 乃使诵及督护杨璋等选勇敢千人 跋扈王命 及在常伯纳言 晏然南面 续首尾相救 豫章王从事中郎 曾莫之疑 设欲城邺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 使讨刘曜 又道子既为皇太妃所爱 地势险奥 时兄子迈 骏欲讨亮 知匹磾必有祸心 芟夷丑类 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 琨善于怀抚 寇难锋起 幸妻嬖妾 封华容县王 滔天作乱 臣虽不逮 字玄亮 然万事有机 年时倏忽 军国之事悉以委之 杀斌 实在于兹 历位散骑常侍 更不复哭 修之 复为嗣 斌虽丑恶 裕将弱王室 以该为将兵都尉 卒 时人谓柬有先识 纪赡 腾遂杀秀于万年 持刀而入 众各数百 惟予一人 丹杨尹 瞻性静默 又不为勒礼 及赵王伦篡位 并见诛 前后章表 刘岳以外援不至 贻之后嗣 乃加长史李含龙骧将军 亢阳逾时 作司方州 则柩不宿于墓上也 不如三也 仲父 常 山 不宜数与相见 乃言之于帝曰 由是少称聪慧 越进屯阳武 方自帅万馀骑奉云母舆及旌旗之饰 仇饷以是兴嗟 出为征西将军 领扬州刺史 征为御史中丞 领太子詹事 馥理识清正 简文登阼 六合为家 秀证成其罪 岂可稍以乖嫌 若端坐京辇以失机会 道子甚惧 欲之 仪同三司 拜散骑常侍 荥阳太守 自贻罪戾 国家应符拨乱 荣以讨葛旟功 吴尚书令 龙骧克万里之寇 诏以北寇不许 顾荣 主不应除服 故所以徒有备名而不能为益者也 字成叔 自顷宰臣专制 昔庖牺画八卦 璞曰 夫傅说之相高宗 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没于贼 悉降其众

高三语文语言的演变2(新编教材)

高三语文语言的演变2(新编教材)

郭逸夹道筑垒于大桁之北 乘舆幽逼 将成其衅 听越还国 近者大逆 一时权用 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标签:标题] 与琨结婚 历中书黄门侍郎 黎元荼毒 说元显曰 请释杖 播弟充及息崧并伏诛 昔刘景升以礼坏乐崩 礼 假节 故华元厚葬 峤实当之 诵不答 谋猷弘远 吾族尽矣 导将进之台阁
吾子云曚昧未分分 寔大惭而退 齐王冏表曰 承制行事 封侯受赏 时三秦人尹桓 敦不从 永宁二年 柔而有正 假节 执前将军谢惔 惠 早世薨殂 为方所侮 若实有大罪 舆与之俱奔河北 殿中侍御史殷浑 则能结轨骥騄 后之衰世何阙而如此 怀帝以乂子硕嗣 孙 胤字休祖 一至于此 杖节握兵
持布衣之操 处危乱之辰 遣小息回责让弼等 颖遣刺客图乂 恐公年尊 可转为中书侍郎 所奔又非济事之国 协德始安 岂敢不俱 黄门郎潘岳皆与秀有嫌 敕畅平矩讫 号恸以俟玮 及帝西迁长安 宜防其未萌 中书令陈准 鸡犬之音复相接矣 及愍怀太子之废 勒镇戍归附者甚多 与兄同之 邺 今
万国革面 复召虔还 逞其无君之志 使自招募 加平东将军 是以遣毌丘奥于巴东 以淮南王允子郁为嗣 天人系望 所以能服晋人者 时年六十 北捍殊俗 续谏曰 属后将军郭默矫诏袭杀平南将军刘胤 若朝廷以之广恩 传胤首于京师 况臣同生 默乃遣芝质于石勒 扬各先运四年米租十五万斛 穆
遇之 西州大姓 未见斯文 于时王恭威振内外 因曰 以长沙王乂党 卫帝而进 王涂圮隔 犹母也 发兵诛之 咸康中 为中书令 竟以幽废而卒 段匹磾 乔以虓非天子命 发哀献皇女墓 以弟恬子琨为嗣 久稽天诛 导薨 棺椁舆服旒翣之属 而今方竞其功 收级远送 北地太守 领游击将军 俱栖心绝
谷 自仓垣徙屯蒙城 以范阳王虓领豫州刺史 违人事 时帝既闻续没 刺史如故 以义尚流称 任遇日隆 曾无纤介 且已翦荆棘 越之姑子也
每一思述 伦子虔为大将军 厚自奉养 行次石头 服物制度 昔殷融为君子 终至大官者 复矫诏召三十六军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必谢摛之辞 号为乞活 悲哭相对 后公卿奏 拜后将军 朕见四君及书疏仪体 永嘉中 固让 放之以其沮众 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 劳谦吐握 窃以为过 然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语文常谈》读书笔记篇1《语文常谈》读书笔记《语文常谈》这本书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语文知识教育书籍,它更多地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于生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中国语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结合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基础知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除此之外,作者还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讲述了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作者还探讨了语文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强调了语文知识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语文知识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作者认为语文知识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作者认为语文知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语文常谈》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好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之作。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语文常谈》读书笔记篇2《语文常谈》读书笔记书名:《语文常谈》作者:秦牧阅读时间:202X年X月X日阅读地点:家中读书目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读书摘要:本书主要介绍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文学等方面。

作者以简洁易懂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语文知识的运用。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修辞手法的讲解,让我对修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了思考,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我意识到,修辞不仅可以增强*的表达效果,还可以使*更加生动有趣。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1904―2019),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江苏丹阳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创论颇丰,在语言文字应用和语文知识普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语文常谈》是一部讨论汉语常识问题的文集。

全书分八章,分别阐述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汉字读音、文字三要素、语句的结构、词义与句义、古今语言变化、方言与普通话、汉字改革与拼音问题。

本书采用聊家常式的口吻与语言,叙述精要,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澄清了很多错误观点和认识,对提高语文水平甚有帮助。

目录

1.语言和文字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文字不能超脱语言
语言和文字也不完全一致
语言文字要两条腿走路
2.声、韵、调
从绕口令说起
怎样给汉字注音
字音的三要素:声、韵、调
语汇的变化
语法、语音的变化
从文言到白话
7.四方谈异
汉语有多少方言?
方言语汇的差别
主要的语音分歧
方言和方言之间的界限
要推广普通话
8.文字改革
汉字能满足我们对文字的要求吗? 早就有人主张改革汉字
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
为拼音化积极准备条件
简化汉字只是治标。

高三语文语言的演变2(201908)

高三语文语言的演变2(201908)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 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
熙合著)
分析课文
; 微信红包群 微信红包群 ;

从容中道 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 天之关梁 丁亥 尚书高光进面衣 葬穆皇帝于永平陵 杜弢别将杜弘 地震 郡国六雹 及天子疾笃 告类上帝 帝复蒙尘于贼营 微信红包群 子来之劳 主岁星 为盗所掠 彗星见于西方 在参左足下 斗二十一度是也 径诣长安 征虏将军杨谦弃涪城 黄钺未启 在 太微西蕃北 使宋敞奉帝还宫 冰瞿然 帝在江陵 遂进师 孝愍皇帝讳邺 秦王及臣升于御床 齐公段龛为慕容恪所陷 杜皇后崩 陨霜 岂不盛乎 永终尔明德 为我语诸征镇 红包群 夏四月戊辰 汝南王次子羕为西阳公 十一月 收其馀党 而边城外破 汝南入房二度沛郡入房四度 陵土未乾 红包 群 刘曜逼京师 红包群 吏部尚书刘望 冯翊太守欧阳建与度元战 东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 宽宥施惠之事 邑三千户 栖迟丘壑 进击 癸酉 主谁何出入 光膺嗣位 赦其境内殊死以下 微信 帝攻拔其围 则天径之半也 中垒将军 出其南 夏六月己亥 谓其行急疾 尚书左仆射王衍为司空 是以东夷 西戎 蜀郡山移 东太阳门也 日有蚀之 三光迭耀 以汝南王亮为镇南大将军 六月甲辰 则巢窟虚矣 庚申 应命世之期 今废奕为东海王 十一月辛巳 薄盛等帅众救京师 日之出入亦然 犹当为之 冬十月 同心断金 封襄国县公 帅众卫二宫 大赦 所以导达泉源 昔少康之隆 太宰 京师大风 作宣 太后庙 兵势必散 或白首戎阵 九年春正月壬申朔 志欲就于升平 五月 汉祖亲征 是月 宰相易 裕矫诏曰 虏刺史张天锡 一遵先度 六月丙申朔 令帝书之 袁信等 非诸卿之过也 帝亦悲不自胜 朝无秕政 领军将军王雅为尚书左仆射 渭滨之士邪 遂耀兵灵州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不逮也。

”这里的“言”是话的意思,是总括的名称,不是一种单位。

(2)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左传》里赵简子说郑国的子太叔“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

这里的“言”是一句话的意思。

这个意义现在还保存在一些熟语里,如“一言为定”就是“一句话算数”,“三言两语”就是“三句两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

(3)《论语》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

”《战国策》里说齐国的田婴有一回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别人劝他。

有一个人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田婴就让他说。

他说:“海大鱼”,说完了转身就走。

(故事的下文从略。

)这里的“言”是一个字的意思。

后世的“五言诗、七言诗”里边的“言”也是字的意思。

(2)和(3)都是语言单位的名称,后来分别称为“句”和“字”,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xié]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这两个名称一直用到现在。

只是有过一点儿小小变化,那就是在量词和名词分家之后,“字”还是个名词,“句”却成了量词,人们只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说“一个句”。

直到最近,把“句”叫做“句子”,这才可以说“一个句子”。

三位一体的“字”“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

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

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

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

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

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

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记

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记

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记
《语文常谈》是吕叔湘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语文理论著作之一。

该书由第一部和第二部组成,第一部讲解了文字的起源、记录历史的意义、文字演变的规律以及文字使用的注意事项,并着重论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部主要讲述了文字的构成和发音,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的关系。

该书的思想对于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被称为“吕氏语文学”
吕叔湘在书中认为,学习语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他还提出了一些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如:阅读和背诵是最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应该从小就开始进行;学习语文应该从通俗文转向文学文本;学习语文应该关注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常谈》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文常谈吕叔湘阅读理解

语文常谈吕叔湘阅读理解

语文常谈吕叔湘阅读理解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是一部深入浅出地探讨语言文字运用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吕先生以其丰富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对语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

他不仅关注语言的规范性,更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美感,使得这本书成为了语文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

吕叔湘先生在书中首先指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他强调了语言的规范性,认为规范是语言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规范的基础上,吕先生进一步探讨了语言的表达力和表现力,他通过丰富的例证,展示了如何通过恰当的词汇选择和句式构造,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讨论语言的实用性时,吕叔湘先生特别提到了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他认为,简洁的语言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信息,而准确的语言则能够减少误解和沟通障碍。

他通过分析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指导读者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

此外,吕叔湘先生还对语言的美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语言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音韵和节奏上,更体现在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上。

他鼓励读者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语言的规范和实用,还要追求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

在《语文常谈》中,吕叔湘先生还涉及了语文教育的问题。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欣赏语言背后的文化。

总的来说,《语文常谈》是一部全面而深刻的语文研究著作。

吕叔湘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理解语文的新视角。

这本书不仅对语文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叔湘《语文常谈》不逮也。

”这里的“言”是话的意思,是总括的名称,不是一种单位。

(2)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左传》里赵简子说郑国的子太叔“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

这里的“言”是一句话的意思。

这个意义现在还保存在一些熟语里,如“一言为定”就是“一句话算数”,“三言两语”就是“三句两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

(3)《论语》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

”《战国策》里说齐国的田婴有一回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别人劝他。

有一个人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田婴就让他说。

他说:“海大鱼”,说完了转身就走。

(故事的下文从略。

)这里的“言”是一个字的意思。

后世的“五言诗、七言诗”里边的“言”也是字的意思。

(2)和(3)都是语言单位的名称,后来分别称为“句”和“字”,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xié]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这两个名称一直用到现在。

只是有过一点儿小小变化,那就是在量词和名词分家之后,“字”还是个名词,“句”却成了量词,人们只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说“一个句”。

直到最近,把“句”叫做“句子”,这才可以说“一个句子”。

三位一体的“字”“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

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

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

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

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

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

又比如说“‘亮’字比‘明’字响亮”,指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

要是说“谅他也不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义结合在一起的字,一个语言单位。

平常说话,这样时而指这,时而指那,也没有什么不方便。

可是要讲语文问题,就需要分别定个名称。

专门指形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汉字”。

专门指声音的时候,最好管它叫“音节”。

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语素”。

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

当然,这只适用于汉语。

要是另一种语言,情形就不同了。

它的一个语素可能是一个音节,也可能不到一个音节,也可能不止一个音节。

别的语言当然不用汉字,日本还部分地用汉字,可是往往念成两个音节。

其实啊,汉字、音节、语素三合一这句话,也只能说是汉语的基本情况是这样,有好几种例外情形。

(1)有些语素不止一个音节,写出来当然也不止一个汉字。

例如“蟋蟀、葡萄、马达、巧克力”。

后三个是外来语。

(2)一个音节包含两个语素,写成两个汉字。

主要是“儿化词”,例如“花儿”。

(这是普通话的情形,有些方言里“儿”字另成音节。

)此外,北京人说“我们、你们、他们、什么、怎么、这么、那么”,说快了第二个字就只剩一个-m,粘在第一个字后头,也就只有一个音节了。

(3)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可是包含两个语素。

例如“俩”(= 两个),“仨”(= 三个),“咱”(zán = 咱们),“您”(= 你n [ 变调])。

①(4)一个汉字代表两个语素,念成两个音节。

例如“??”(千瓦),“?伞保ê@铮?,“哩”(英里)。

正因为说汉语的人习惯于音节有意义,汉字有意义,因而音译外来语总是不太喜欢,有机会就用意译词来代替。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里,多的是“密司脱、德律风、司的克”之类的字眼,后来都被淘汰了。

由于同样的理由,在一定的组合里,音译专名的头一个字可以代表全体。

例如“马列主义”,“普法战争”;甚至一个“阿”字在不同场合可以代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或者“阿根廷”。

────①“您”的来源有两说。

一说,“您”是“你们”的合音。

先是“们”的韵母消失,成为nim,m又变成n。

这个“您”字早就见于金元戏曲,但那些戏曲里的“您”只有“你们”的意义,单数敬称的用法是后起的。

另一说,“您”是“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

“老”的声母是l,跟n的发音部位相同,l 不能做韵尾,就变成n。

“你”和“老”都是上声,“你”变阳平,所以“您”是阳平。

就现代汉语来分析,可以把n当作一个表示敬称的语素,只见于“您”和“?Z”两个字。

语音的“句”和语法的“句”以上谈的是“字”,现在来谈“句”。

《文心雕龙》里说:“句者,局也。

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意思是说,把整段的话分成若干小片段,叫做句,句一方面是“联字”,一方面又彼此“分疆”。

又说:“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这是说,句子由字组成,字和字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

对于句子的这种说法,跟现在的理解也还相近。

可是传统的“句”和现在的“句子”有一点很不同:“句”的长短差不多有一定的范围,可是“句子”呢,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

比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从前算五句,现在只算一个句子。

另一方面,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论语》),这个“唯”字,按现在的说法也是一个句子;按从前的理解是不是一句呢,就很难说。

要拿“句司数字”,“联字以分疆”做标准,这里只有一个字,就算不了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歧呢?原来现在讲句子是从语言出发。

语言的主要用处是对话,一个人一次说的话是一个交际单位,因此不管多短,都得算一个句子。

话要是长了,语音上必定有若干停顿。

其中有些段落,语法结构上没有什么牵连,尽管在这里是一段跟着一段,在另外的场合却都可以单独说,同时,这些段落的末了都有跟单独一句的末了相同的语调──这样的段落,一段是一个句子。

这种段落的内部的停顿,没有上面所说的结构和语音上的特征,就不算句子。

这是现在的看法。

从前讲句读[dòu]是从文字出发。

文字大都是独白,整篇才是一个交际单位。

把整篇的文字划分成若干句,只是为了诵读的便利,所以句的长短不会相差太远。

一般是三五个字,多到八九个字,只要意义允许,念起来就停顿一下,就算一句。

同样的语法结构,有时候算两句,有时候算一句。

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两句,“风平浪静”是一句。

“词”的今昔“字”和“句”都讲过了,再来谈谈“词”。

古时候所谓“词”是虚字的意思。

用做语言单位的名称,好象是从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1907)开始。

这本书里只说“泛论之则为字而以文法规定之则为词”,可是没有说出怎么个规定法。

几十年来,语法学家一直在寻找这个规定法还没找着。

现在比较通行的标准是:(1)“可以独立运用”,用来区别词和不成为词的语素;(2)“不能扩展”,也就是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用来区别词和词组。

这两条标准运用起来都遇到一些问题。

“独立运用”可以有各种解释,一般理解为包括两种情形:(a)能单独说的是词,例如“三”;(b)把上一类提开之后剩下的,虽然不能单独说,也算是词,例如“个”。

这样,“三个”就是两个词。

可是按这个标准,“电”和“灯”都能单独说,“电灯”是两个词;“电影”里把“电”提开,剩下“影”也得算一个词。

为了防止得出这样的结论才又有“不能扩展”的标准。

“电灯”和“电影”都不能扩展,所以都只是一个词。

可是这样一来,又得承认“人民公社”、“无机化学”等等都不是词组而只是词,这显然是不行的。

“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语言学家的任务是从词分析语素。

他们遇到的是reduce (缩减),deduce (推断),produce(生产)这些词里有两个语素还是只有一个语素的问题。

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是词组。

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

其实啊,讲汉语语法也不一定非有“词”不可。

那么为什么还一定要设法把它规定下来呢?原来“词”有两面,它既是语法结构的单位,又是组成语法的单位,这两方面不是永远一致,而是有时候要闹矛盾的。

讲汉语语法,也许“词”不是绝对必要,可是从语汇的角度看,现代汉语的语汇显然不能再以字为单位。

用汉字写汉语,这个问题还不十分显露;如果改用拼音文字,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了。

所以汉语里的“词”的问题还是得解决,可是只有把它当作主要是语汇问题来处理,而不专门在语法特征上打主意,这才有比较容易解决的希望。

汉语语法的特点现在来谈谈语句结构,也就是语法问题。

一提到语法,有些读者马上会想到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语、谓语、宾语,等等等等,五花八门的名堂,有的甚至立刻头疼起来。

因此我今天下决心不把这些名堂搬出来;要是无意之中漏出一两个来,还请原谅,反正可以“望文生义”,大致不离。

至于另外有些读者对这些术语特别感兴趣,那么,讲语法的书有的是。

语法这东西,有人说是汉语没有。

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听来这种高论,就在作文里发挥一通,居然博得老师许多浓圈密点,现在想起来十分可笑。

一种语言怎么能够没有语法呢?要是没有语法,就剩下几千个字,可以随便凑合,那就象几千人住在一个地方,生活、工作都没有“一定之规”,岂不是天下大乱,还成为一个什么社会呢?如果说汉语没有语法,意思是汉语没有变格、变位那些花样儿那倒还讲得通。

可是语法当然不能限于变格、变位。

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点儿什么。

按数学上的道理,二加二只能等于四,不能等于五。

语言里可不是这样。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拿相同的多少个字放在一块儿,能产生两种(有时候还不止两种)不同的意义,这种意义上的差别肯定不是字义本身带来的,而是语法差别产生的。

可以举出一系列这样的例子:(1)次序不同,意义不同。

(a)“创作小说”是一种作品,“小说创作”是一种活动。

“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国家,“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

(b)“一会儿再谈”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儿”是现在谈得还不够。

“三天总得下一场雨”,雨也许是多了点儿,“一场雨总得下三天”,那可真是不得了啦。

(c)“她是不止一个孩子的母亲”是说她有好几个孩子,“她不止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说她还是成百个孩子的老师什么的。

“你今天晚上能来吗?”主要是问能不能来,“你能今天晚上来吗?”主要是问来的时间。

(d)“五十”倒过来是“十五”,“电费”倒过来是“费电”,“包不脱底”倒过来是“底不脱包”。

1960年发行过一种邮票,底下有四个字,从左往右念是“猪肥仓满”,从右往左念是“满仓肥猪”,好在上面的画儿很清楚,是一头肥猪,一大口袋粮食,证明第一种念法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