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课程中的重要术语解释C1。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信息社会信息系统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障碍传播鸿沟精神传播C2信息社会媒体即信息C3可以指象征符号的符号化
显性意义、暗示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意义、区别意义、语境传播情境、符号行为、符号互动理论、符号社会互动、C4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体、反馈模式、5W模式、循环模式、C5个人内部传播模式
对人际交往的反思C6小组沟通小组意识小组规范小组压力信息压力信息压力趋同心理聚集行为小组暗示小组感染小组模仿谣言传播反应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水平沟通垂直沟通向上沟通
下行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外部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公共关系宣传广告企业识别系统C7大众传播信息环境模拟环境C8技术媒体技术数字大众媒体新闻价值新闻元素C9社会系统传播系统极权民主参与理论
C10大众受众分众调查IPP指数政治:两种选择性曝光受众,即市场传播权、认知权、媒体访问权、使用和满足C11效应、说服效应、子弹理论、传播流、意见领袖、中介因素、可信度效应、休眠、效应、单边提示、双边提示。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自己整理的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自己整理的完整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1专硕简答)(一)传播的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

(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3)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5)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2、国内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4)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5)李苓: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总称。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二)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课程中的重要术语解释C1。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信息社会信息系统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障碍传播鸿沟精神传播C2信息社会媒体即信息C3可以指象征符号的符号化
显性意义、暗示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意义、区别意义、语境传播情境、符号行为、符号互动理论、符号社会互动、C4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体、反馈模式、5W模式、循环模式、C5个人内部传播模式
对人际交往的反思C6小组沟通小组意识小组规范小组压力信息压力信息压力趋同心理聚集行为小组暗示小组感染小组模仿谣言传播反应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水平沟通垂直沟通向上沟通
下行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外部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公共关系宣传广告企业识别系统C7大众传播信息环境模拟环境C8技术媒体技术数字大众媒体新闻价值新闻元素C9社会系统传播系统极权民主参与理论
C10大众受众分众调查IPP指数政治:两种选择性曝光受众,即市场传播权、认知权、媒体访问权、使用和满足C11效应、说服效应、子弹理论、传播流、意见领袖、中介因素、可信度效应、休眠、效应、单边提示、双边提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_____读书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_____读书笔记

传播学教程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组织传播: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 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四功能说:指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由美国学者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
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媒介控制: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通常包括国 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的内容控制等。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
三功能说:由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理论整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理论整理

1、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2、第三人效果理论: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

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978年到1982年间进行四次实验,验证第三人效果的存在。

从此该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得到广泛重视。

P46_901.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过程理论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2.“自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传播学知识点整理(郭庆光 复旦版)

传播学知识点整理(郭庆光 复旦版)

传播学知识点整理(《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一、学科概念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3、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五种传播类型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⑴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⑵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库利1909年《社会组织》)3、群体传播:⑴群体意识:就是参与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⑵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地震后的群众骚乱。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群众暗示⑶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

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郭庆光 传播学 名词解释 精讲

郭庆光 传播学 名词解释 精讲

***传播名词精讲***传播名词精讲第一讲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2.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3.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4.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5.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6.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7.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

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着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

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

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

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

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霍夫兰着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

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

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着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2.3.“把传播(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此,通过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播障碍(41.2.(缺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发展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文字传播时代(使得文化得以保存和远距离传播)-印刷传播时代(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形成了人类的声音、影像以及信息处理的体外化系统)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其特点为:①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信用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④经济全球化。

第三章符号(sign):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1.(1(22.(1(2象征符。

意义(1.意义(符号学的角度)。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笔记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信息(2002名解):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最广义的信息概念。

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递行—地形)基本特点(2003简答):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是独有—多人共有的过程。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间进行的。

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传播学(2001、2003名解)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1_45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

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12、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

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另有歌手和电影的名字也是“符号”。

13、意义: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正向价值回馈。

14、符号意义: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15、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P46_901.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2.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3.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4.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5.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6.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7.模式:所谓模式,是指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8.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9.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10.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11.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12.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13.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14.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倒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15.基膜: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

16.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7.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18.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9.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0.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21.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22.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里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成员关于好坏的判断标准。

23.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2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25.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和行为在暗示机智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26.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27.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P91_1351、阿帕网(ARPANET),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

ARPANET是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ARPA网。

阿帕网的主要特点是:①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

②利用分散控制结构。

③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

④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机。

⑤采用分层的网络协议。

这些特点在美国和西欧后来组建的计算机网中(如欧洲信息网 EIN,法国的 CYCLADES ,美国的 TYMNET ,CYBERNET ,TELENET ,AUTODIN2 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

2、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

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

这种大众[2]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

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3、公众对个人而言,公众的基本含义有二: 1、从广义上说,公众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具有排己性。

2、从狭义上说,公众是除自己及与自己有相当关系或一定交往的人(或团体)外的人群,具有排他性。

而与自己有相当关系或一定交往的人就是自己的特殊群体。

如亲戚、朋友、同学、邻居、同事、员工、合作伙伴或单位等等。

就个人而言,法律意义上的公众必须是狭义上的公众。

如果法律意义上的公众是广义上的公众,则立法毫无意义、司法会出现严重的逻辑错误和法理混乱,从而造成冤、假、错案。

4、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有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

日本学者后藤和彦曾经为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实现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6、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7、技术:一,美国学者伊曼努尔·梅塞尼认为技术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二,中国学者高亮华认为所谓为技术,指的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只是在内的操作体系”。

8、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印象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9、网瘾症,也叫上网成瘾综合症,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甚至每天8小时以上)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实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等。

10、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工具或手段、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11、大众传媒,又称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而定义的。

P136—1801、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现在也有人译成威权主义。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利或权威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配与服从关系。

2、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3、大众传播:是英文“mass 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这里的限定词“mass”既可以翻译成“大众”,也可以翻译成“大量”。

就大众传播既具有信息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的特性,两种译法似乎都缺一不可。

4、IPP指数:即“政治先有倾向指数”,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即IPP指数。

5、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6、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7、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8、分众: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9、精英媒介阶段:指早期的报纸和政党报刊时代,在这个时代,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媒介资源昂贵,读书看报还是少数社会精英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而在内容上也是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