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修身篇(第一节论自省)共24页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解析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和教导。
其中,修身养性是论语中重要的理念之一,本文将对其进行解析。
修身养性,是孔子所提倡的人生修养的基本原则。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修身养性的核心思想。
君子指的是高尚的人格,以文会友意味着通过修身养性,积累学问和道德品质,才能与其他人建立真挚的友谊。
而以友辅仁,则指的是通过与朋友相互影响和帮助,提升自己的仁德之行。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进一步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里的周指的是心胸开阔、宽容包容。
君子不会把自己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以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注重修身养性。
相反,小人则只顾自身私利,缺乏修身养性的追求。
修身养性不仅是孔子个人追求的目标,更是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实践的道德准则。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告诫弟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认为真正的仁者不是口若悬河、满嘴花言巧语,而是在言行中体现出真诚和仁爱。
这就要求人们注重修身养性,在言谈举止中展现出真诚和正直的品质。
修身养性的实践需要不断修炼和自省。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修己以敬”,他强调了修身养性需要注重自律和尊重。
修己即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守原则。
敬则意味着尊重他人,并从他人身上学习和反思。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也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除了个人修养外,修身养性还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息息相关。
在《论语·子张篇》中,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他强调了修身养性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君子怀德,意味着心怀道德之心,注重修身养性;而小人怀土,则只看重自身的利益,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和国家利益之上。
因此,修身养性不仅是个人修行,也是社会和国家和谐发展的基础。
读《论语》正心修身
三 要讲 话适时 。侍奉上级时 ,有三种做法是错误 的 :没到应讲话 时讲话 ,这叫急躁 ;该讲话时而不讲
效果 ,这是需要长期修养的。
象 ,亲近人民 。 《 论语 ・ 阳
中孔子说 : “ 君子学道
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意思是 ,管理 者学 了道
就关爱人民 ,劳动者学 了道就更服从管理 。关爱人民、
体 谅人 民 ,是管 理好 人民的前提 ,所以儒家强调为官
四要终 身修养 。 “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
话 ,这叫隐匿 ;不察言观 色就讲话 ,这叫盲 目。在什
么环境讲什么话 ,在什么时 间讲 、接谁的话讲 ,在座
学。 《 沦语 ・ 八f 写道: “ 子 入太庙 ,每事 问。 ”意
多毛 菱2 0 1 7 . 0 3
国 学 讲 座 { 5 9
诸位心 情 、气氛 如何 ,能根据种种具体 情况 ,恰 当得 体地讲 出自己的话 ,既表达了 自己的观 点 ,又有好的
畏 圣人之言 。 ”人 生天地 间 ,不能 无所顾 忌 、毫 无约
为为官者要具有 五种美德 ,即恭敬 、宽和 、诚信 、聪 敏 、慈惠 。恭敬别人就不会招 致耻 辱 ,宽和待人就容 易 得到 群众 拥护 ,诚信 为人 就容 易得 到上 下级 的信 任 ,聪敏智慧就容易有功效 ,常施 慈惠就容易调动别
张。 ( 一 )重 视 学 习 。
要注意交友 。有三种
教师 、国务院政 府特殊 津贴获 得者 ,辽宁省 孔子 学会名 誉副会 长。代 表作 有 沦语通 要》 《 孟子 译评> 等。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原文与解析修身养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孔子的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论语中相关的原文为出发点,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对修身养性的一种道德要求。
其中,“君子”和“小人”是孔子用来区分道德水平高低的两个概念。
“泰而不骄”表示修身的人要有平和的心态,不骄傲自满。
“骄而不泰”则暗示小人心态的危险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解析:这句原文深刻地反映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泰而不骄是指一个君子在取得成就时,应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因功绩膨胀而骄傲自满,而应时刻保持对自身不足的警觉,以便更好地进取和提高。
而小人则恰恰相反,他们骄傲自大,盲目自信,无法有所进步。
所以修身养性的核心是保持谦虚、进取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二、《论语》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同样出自《论语·学而篇》,以“温故而知新”来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不断修养自己的同时,才能够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解析:这句原文强调了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不断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温故”意味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从中发现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并通过新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进步并具备为他人传授知识的能力。
三、《论语》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养性的两个重要环节,即学习和思考的紧密结合。
孔子认为,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否则只是空洞的学习而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解析:这句原文体现了修身养性中思考和学习的重要关系。
单单学习而没有思考,只会形成死知识,没有活用的能力;而只有思考而不学习,也容易陷入一种主观臆断和误解的状态。
论修身_课件1(2)
“何 谓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 恕 而 已 “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尽心竭力、推己及人
矣。” 罢了。”
子贡问曰: “有 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子贡 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
恕 乎!己所不欲
,勿 施 于 人。”
概就是‘宽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赏析: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 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 的,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赏析: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 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 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 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 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 薄的人。
论修身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汶。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
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 乐府诗。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
报德? 以直
报怨 ,以 德 报
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 德。”
恩德。”
子曰:“质 胜 文 则 野,文 胜 质 则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
论语论修养——精选推荐
论语卷·论修养一、自省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
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
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
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
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
第十章之“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一)子曰:“德之①不修②,学之不讲③,闻义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第七·三)章旨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注释①之句中助词,无意义。
下句的“之”同。
②修治也,修养之意。
③讲讲习、讲求。
④闻义不能徙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徙。
析论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
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
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
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
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
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不习乎④?”(《学而》第一·四)章旨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荀子》修身篇章的原文和对应译文
《荀子》修身篇章的原文和对应译文修身篇是《荀子》的第一篇,主要探讨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以下是《荀子》修身篇章的原文和对应译文:原文:人之所以能有正直之心、善良之性,是因为人天生具备了理性和道德感。
如果人能够用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且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惯,就能够修身养性,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修身养性的过程需要自我反省和不断努力。
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追求道德的完善。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才能逐渐成为一个具备道德修养的人。
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一个人要遵循道德准则,并且遵守社会的规范和法律。
一个人应该尽力遵循道义,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只有通过自律和自我约束,才能够真正实现修身养性的目标。
译文:The chapter on self-cultivation is the first chapter of "Xunzi" 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one's character and nurturing one's mind. Here are the original text 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of the chapter on self-cultivation in "Xunzi":Original Text:In the process of self-cultivation, one should follow moral principles and abide by social norms and laws. One should strive to follow righteousness and avoid doing illegal and disorderly things. Only through self-discipline and self-restraint can the goal of self-cultivation be truly achieved.。
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内省
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内省我读《论语》(109)公冶长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学而篇曾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里仁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卫灵公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内省内省是儒家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省,《说文》:“视也”,《尔雅》曰:“察也”。
所谓内省,就是自我反省。
内省有两大好处:一是发现问题,完善自我。
通过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自我检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二是正视自己,坦荡做人。
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不做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通过内省,检查自己的言行,行为端正做人做事问心无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也就没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
内省是从自觉自发行为,不是靠外在的力量强制。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把自己培养成为的道德的仁人,只有靠自己,而不能别人。
他又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像小人那样不去反思自己,却是找一些客观原因,想方设法撇清自己,推卸责任。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来检查自己,首先要反省自己做得是否到位,不要一味地埋怨别人。
从正反两方面内省。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荀子说:“见善,修然必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葘然必以自恶也。
”(《荀子·修身篇》)两人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内省,看见贤能的人,便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齐;看到良好的行为,照着去做。
论语的修身思想PPT文档85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Hale Waihona Puke 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论语的修身思想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论语》修身思想的内涵、实现及其价值
《论语》修身思想的内涵、实现及其价值摘要:《论语》修身思想中认为,个体的修身要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知耻、行礼、施仁。
个体修身要在这三个方面突破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其中"耻";是道德基础,"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仁";是君子德行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论语》; 修身; 仁; 礼;《论语》中修身的目标是引导人们涵养君子人格,追求圣人的境界。
《论语》的修身思想肯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价值,以及人良好的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论语》修身的三个层面(一) 修身的道德基础知耻耻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主观体会,也是社会对一个人行为的外在评价。
知耻指的是个人内心要有羞耻心,通过内心感知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进而做到弃耻扬荣。
个体具有羞耻心是个体修身的开始。
《论语》中提到,个人修身要"行己有耻";。
知耻是个人修身的道德基础是获得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论语-里仁》) 【2】在学习上,孔子以不实事求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强调,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自以为是,真正智慧的人既能认识到自己掌握的方面,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只有真正学习到知识,才既能获得自我的满足,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每个人都在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中来完善自己。
孔子认为,不要害怕犯错误,只要能够及时改正错误,依然可以成就君子品德。
(二) 修身的行为规范行礼"礼";是社会关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和礼节。
礼在最初是用于分亲疏、明是非的。
经孔子的阐释,礼变成了社会的道德规范。
仁在一定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就是礼。
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内在的"仁";是怎样实现的。
论语中的修身思想
《論語》中的修身思想按:《论语》中的修身言论,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显得异常平实;与《中庸》相比,很少有高深玄远之论;与《孟子》相比,则很少关于心灵的直接反省,而多论及品格德行。
如果说《大学》、《中庸》都是综论性质的修身之作,那么《论语》则是随感而发式的人生箴言。
由于该内容多接近日常生活,对初学者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将《论语》放在最前面。
下面摘录《论语》有关修身的部分言论并按原书顺序排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学而第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学而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学而第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学而第一》)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学而第一》)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为政第二》)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第二》)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第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为政第二》)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为政第二》)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荀子:《修身》全文阅读
【导语】见善,修然必以⾃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省也。
善在⾝,介然必以⾃好也;不善在⾝,菑然必以⾃恶也。
故⾮我⽽当者,吾师也;是我⽽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隆师⽽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厌,受谏⽽能诫,虽欲⽆进,得乎哉!⼩⼈反是:致乱⽽恶⼈之⾮⼰也;致不肖⽽欲⼈之贤⼰也;⼼如虎狼,⾏如禽兽,⽽⼜恶⼈之贼⼰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忠为贼,虽欲⽆灭亡,得乎哉!诗⽈:“嗡嗡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以治⽓养⽣,则后彭祖;以修⾝⾃名,则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凡⽤⾎⽓、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饮,⾐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疾;容貌、态度、进退、趋⾏,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野。
故⼈⽆礼则不⽣,事⽆礼则不成,国家⽆礼则不宁。
诗⽈:“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此之谓也。
以善先⼈者谓之教,以善和⼈者谓之顺;以不善先⼈者谓之谄,以不善和⼈者谓之谀。
是是⾮⾮谓之知,⾮是是⾮谓之愚。
伤良⽈谗,害良⽈贼。
是谓是,⾮谓⾮⽈直。
窃货⽈盗,匿⾏⽈诈,易⾔⽈诞。
趣舍⽆定谓之⽆常。
保利弃义谓之⾄贼。
多闻⽈博,少闻⽈浅。
多见⽈闲,少见⽈陋。
难进⽈偍,易忘⽈漏。
少⽽理⽈治,多⽽乱⽈秏。
治⽓养⼼之术:⾎⽓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狭隘褊⼩,则廓之以⼴⼤;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凡治⽓养⼼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好。
夫是之谓治⽓养⼼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外物轻矣。
传⽈:“君⼦役物,⼩⼈役于物。
”此之谓矣。
⾝劳⽽⼼安,为之;利少⽽义多,为之;事乱君⽽通,不如事穷君⽽顺焉。
故良农不为⽔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君⼦不为贫穷怠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