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野外观测记录表(A4)

GPS野外观测记录表(A4)

GPS野外观测记录表

GPS野外观测记录表

GPS野外观测记录表

GPS野外观测记录表

GPS测量操作步骤精编版

G P S测量操作步骤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G P S测量操作步骤 1、室外架设基准站。 选择视野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基站,基站附近不应有高楼或成片密林(卫星接收不好)、大面积水塘(多路径效应严重)、高压输电线50米,信号发射塔200米(有干扰)。基站一般架设在未知点上,后面的说明均针对这种情况。提示:基站位置第二天还要使用的话,做好标记点用来摆基站。第二天直接对中整平,量好天线高输入基站设置里面即可,切勿再重新平滑,不然前一天的参数会没用!!! 2、打开GPS基准站接收机,打开手簿,设置项目 ①双击打开Hi-RTK道路版 文件→项目→新建→输入项目名 参数→坐标系统,在椭球选项卡选择控制点的当地椭球(例如北京-54),投影选项卡输入中央子午线(例如117。),椭球转换、平面转换和高程拟合均选择无。 3、设置基准站 GPS→接收机信息→连接GPS→连接→选择仪器编号进行连接,如果编号不在列表中点击搜索,搜索到点击停止→连接→等待数据板信息出现后即认为连接成功。 菜单→基准站设置→位置(左下角)→等卫星锁定后,输入天线高,点击平滑进行10次平滑采集,打勾→数据链(左下角中间,如使用电台为“外部数据链”,手机卡则为“内置网络”)→内置网络、GPRS、CMNET、服务器IP(右边文件里面选择中海达1或中海达2)、

ZHD、分组号(前四位当地区号,后三位为小于255的三位数如008,163等)、小组号(分组号后面三位数如008,163等)→其他→差分模式(RTK)→差分电文(CMR)→等待弹出设置成功后点OK,观察基站差分灯和电台收发灯是否一秒闪烁一次。 菜单→断开GPS 4、设置移动台 同样方法使用手簿连接移动台。 菜单→移动站设置→内置网络(如使用电台为“内置电台”,频道为基站外挂电台的频道)→其他→差分电文格式(CMR),和基站的一模一样→点确定设置成功后点OK。点击右上角“X”退出。 5、求解转换参数(四参数+高程拟合) 到达欲参与求解参数的点位后,将对中杆放置水平,点击测量,进入测量界面。点击平滑采集按钮采集坐标,回车保存。同样采集其他欲求参数的实地坐标。 将控制点坐标添加进控制点库。在测量界面,菜单→控制点库 →→输入点名和x、y、h(类型选择xyh)→对勾保存。同样添加其他控制点坐标。 参数→坐标系统→参数计算→添加→源点右边的→记录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目标右边的→控制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对应的54或80已知控制点→保存。同样的方法将其他参与参数解算的坐标点对添加进来。至少应该有2个坐标点对。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实施细则

渝万铁路客运专线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实施细则 北京铁研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渝万铁路3标监理项目部

渝万铁路客运专线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实施细则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2013年01月18日 北京铁研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渝万铁路3标监理项目部

目录 一、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 (1) (一)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 (1) (二)控制及重点工程 (2) (三)主要技术标准 (3) (四)编制依据 (3) 二、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4) (一)监理工作的范围 (4) (二)监理工作的重点 (4) 三、监理工作流程 (4) 四、监理工作控制要点、目标及手段 (5) (一)监理监控要点 (5) (二)监控目标 (5) (三)监控手段 (5) 五、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 (5) (一)监控量测的项目 (6) (二)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6) (三)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6) (四)监控量测频率 (7) (五)监控量测方法 (8) (六)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 (10) (七)监控量测验收资料 (11)

六、见证具体部位和工序 (11)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实施细则 一、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 (一)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 新建重庆至万州铁路位于重庆市境内,自重庆铁路枢纽的重庆北站引出,沿正在建设中的渝利铁路向东北经江北、渝北并行至长寿,尔后经垫江、梁平至万州北。该铁路连接重庆主城区和渝东北中心城市万州,是成渝地区铁路网主骨架线路,也是郑州至重庆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万铁路正线全长247.257km。其中桥梁235座117.073km;隧道55座,58.157km;桥隧总长175.230km,占线路长度的70.87%。 全线设重庆北、复盛、长寿北、长寿湖、垫江、云龙(预留)、梁平南、三正北(预留)、万州北共9个车站。最小站间距为长寿北至长寿湖,为17.175km;最大站间距为长寿湖至垫江,为43.067km;平均站间距为30.907km。 新建重庆至万州铁路YWJL-3标段起乞里程DK166+178~DK249+861,全长83.68Km,全标段设梁平南、三正北(预留)、万州北共3个车站。 主要工程数量:全标段共计桥梁86座,合计长度32683.961m,占线路长度39.06%;隧道32座,合计长度34061m,占线路长度40.70%;框架涵63座合计201.5m,占线路长度0. 24%;路基长度16733.539m,占线路长度20.0%。 标段内双线特大桥24座,合计长度18073.29m,双线大桥45座,合计长度12380.852m,双线中桥7座,合计长度566.269m,四线特大桥1座, 633.40m,四线大桥2座,合计长度709m,七线大桥1

GPS测量规范2009

目次 1范围…………………………………………… 1 范围 (3)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2) 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2) 5.1级别划分 (2) 5.2测量精度 (2) 5.3用途 (3) 6布设的原则 (3) 6.1基本原则 (3) 6.2 GPS点命名 (4) 6.3技术设计 (4) 7选点 (4) 7.1选点准备 (4) 7.2点位基本要求 (4) 7.3辅助点与方位点..........................................................................4 7.4选点作业 (5) 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 (5) 8埋石 (5) 8.1标石 (5) 8.2埋石作业 (5) 8.3标石外部整饰 (6) 8.4关键工序的控制 (6) 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 (6) 9仪器 (6) 9.1接收机选用 (6) 9.2仪器检验 (6) 9.3仪器维护 (7) 10观测 (7) 10.1基本技术规定 (7) 10.2观测区的划分 (7) 10.3观测计划 (8) 10.4观测前的准备 (8) 10.5观测作业的要求 (8) 11外业成果记录 (9) 11.1 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1.2 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2数据处理 (9) 12.1基本要求 (9) 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9) 12.3基线向量解算 (10) 12.4 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1) 12.5重测和补测 (11) 12.6 GPS网平差 (12) 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 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 13.1成果验收 (13) 13.2上交资料 (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 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 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 (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23)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同步观测环检核……………………………………………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目 录一.编制依据 1 二.编制原则 1 1.高效、适用原则 1 2.安全原则 1 3.符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的原则 2三.适用范围 2 四.工程概况 2 1.隧道概况 2 2.施工存在的风险 2 3.监控量测目的 2 4.监控量测手段 3 五.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3 1.组织机构、人员及设备 3 2.监控量测程序和项目 4 3.监控量测点布置及方法 5 4.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 9六.无尺渐测现场应用 10 七.监控量测工作制度 11

八附件 12 表 施-CL-012 沉降观测记录表 13 表 施原-029 隧道工程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 14 表 施原-030 隧道工程周边位移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 15表 施原-031 隧道工程周边位移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 16

一.编制依据 1.承赤高速工程施工图; 2.承赤高速16标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3.交通部的规范、规程、标准: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二.编制原则 1.高效、适用原则 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内容,是监视围岩和支护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是判断设计、施工是否正确合理的主要依据,是监视施工是否安全可靠的眼睛。为了更精确更迅速的了解围岩的动态变化,判定其稳定性,从而保证施工安全。 本方案的高效运行,能确保预报质量并有效的指导施工,适合本工程所有隧道。 2.安全原则 隧道施工中开挖形成后,必须立即喷射不小于4cm厚的混凝土及时封闭围岩作为初支初喷层,紧跟监控量测,监控量测应在开挖后2-4小时进行,否则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掌子面作业。 本方案的操作实施要安全,并能指导安全施工。 3.符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的原则 本方案拟投入的设备、实施人员均符合本单位现有水平,能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三.适用范围

GPS测量操作步骤

2016年本人实习总结GPS测量操作步骤 1、室外架设基准站。 选择视野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基站,基站附近不应有高楼或成片密林(卫星接收不好)、大面积水塘(多路径效应严重)、高压输电线50米,信号发射塔200米(有干扰)。基站一般架设在未知点上,后面的说明均针对这种情况。提示:基站位置第二天还要使用的话,做好标记点用来摆基站。第二天直接对中整平,量好天线高输入基站设置里面即可,切勿再重新平滑,不然前一天的参数会没用!!! 2、打开GPS基准站接收机,打开手簿,设置项目 ①双击打开Hi-RTK道路版 ②文件→项目→新建→输入项目名 ③参数→坐标系统,在椭球选项卡选择控制点的当地椭球(例如北京-54),投影选项卡输入中央子午线(例如117。),椭球转换、平面转换和高程拟合均选择无。 3、设置基准站 ①GPS→接收机信息→连接GPS→连接→选择仪器编号进行连接,如果编号不在列表中点击搜索,搜索到点击停止→连接→等待数据板信息出现后即认为连接成功。 ②菜单→基准站设置→位置(左下角)→等卫星锁定后,输入天线高,点击平滑进行10次平滑采集,打勾→数据链(左下角中间,如使用电台为“外部数据链”,手机卡则为“内置网络”)→内置网络、GPRS、CMNET、服务器IP(右边文件里面选择中海达1或中海达2)、

ZHD、分组号(前四位当地区号,后三位为小于255的三位数如008,163等)、小组号(分组号后面三位数如008,163等)→其他→差分模式(RTK)→差分电文(CMR)→等待弹出设置成功后点OK,观察基站差分灯和电台收发灯是否一秒闪烁一次。 ③菜单→断开GPS 4、设置移动台 同样方法使用手簿连接移动台。 菜单→移动站设置→内置网络(如使用电台为“内置电台”,频道为基站外挂电台的频道)→其他→差分电文格式(CMR),和基站的一模一样→点确定设置成功后点OK。点击右上角“X”退出。 5、求解转换参数(四参数+高程拟合) ①到达欲参与求解参数的点位后,将对中杆放置水平,点击测量,进入测量界面。点击平滑采集按钮采集坐标,回车保存。同样采集其他欲求参数的实地坐标。 ②将控制点坐标添加进控制点库。在测量界面,菜单→控制点库→→输入点名和x、y、h(类型选择xyh)→对勾保存。同样添加其他控制点坐标。 ③参数→坐标系统→参数计算→添加→源点右边的→记录点 库中选择记录点1→目标右边的→控制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对应的54或80已知控制点→保存。同样的方法将其他参与参数解算的坐标点对添加进来。至少应该有2个坐标点对。 ④点击解算。观察比例缩放因子K是否接近于1(至少0.9999……

隧道监控量测(标准)(运用实操)

技术交底记录 单位工程***隧道施工里程DK8****~DK**** 交底内容***隧道出口监控量测技 术交底 接底部门 (架子队) 架子队施工人员***隧道出口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一、工程地质特性 隧道位于陇西系内旋带,构造相对简单。隧道洞身通过第四系上更新统砂质黄土与上第三系泥岩及华力西期花岗岩;泥岩与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未发现有大的构造形迹。隧道通过地区属黄土高原,地表覆盖有厚度较大的第四系砂质黄土,基岩仅在冲沟陡坎处出露。下浮基岩为第三系泥岩,根据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构造等条件,隧道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黄土孔隙裂隙和基岩裂隙水。黄土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上更新统砂质黄土中,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 ***隧道围岩分级表 序号段落长度 (m) 围岩分 级 土石名称及特征 1 DK**8+040~+150 110 Ⅴ砂质黄土、土体较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2 DK**8+150~+300 150 Ⅳ砂质黄土、土体较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3 DK**8+300~DK**9+376 1006 Ⅳ砂质黄土、土体较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4 DK**9+376~+531 15 5 Ⅴ砂质黄土、土体较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5 DK**9+531~+632 101 Ⅴ砂质黄土、土体较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6 DK**9+632~+662 30 Ⅴ砂质黄土、土体较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7 DK**9+662~+670 8 Ⅴ砂质黄土、土体较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8 DK**9+670~+687 17 Ⅴ砂质黄土、土体较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二、监控量测项目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监控量测项 目 常用量测仪器测试精 度 适用情况 1 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初期支护完成后观察喷层表面裂隙及其发展、渗水、变形等 2 拱顶下沉水准仪、钢挂尺或全 站仪 0.1mm 隧道洞身 3 净空变化收敛计、全站仪0.1mm 4 地表沉降水准仪、全站仪0.1mm 隧道浅埋段 监控量测项目表 序号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适用情况 1 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软弱变形段 2 隧道隆起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 仪膨胀性岩段 3 爆破震动震动传感器、记录仪滑坡、下穿段或临近建筑物

隧道的监控量测设计方案

监控量测 一、采用新奥法修建的隧道,应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中,并作为施工工序中不可缺少内容认真实施。监控量测不仅检测施工各阶段围岩和支护动态,确保施工安全,而且可为调整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确定二次衬砌的施工时机,了解隧道施工对附近既有构筑物的影响,提供反馈,并作为信息化设计的依据;同时积累资料,为以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二、监控量测计划与内容 1、监控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的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开挖方式及机械设备等因素制定,并根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进行,监控量测作业应根据下图(图1)所示进行: 监控量测计划的内容包括:两侧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等。 施工过程中,当地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修订监控量测计划。 2、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围岩和支护状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或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 (3)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

(4)将监控量测结构反馈与设计及施工中; (5)掌握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图1 监控量测反馈程序图框 3、监控量测项目 (1)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2)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1。 (3)选测项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量测

项目,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2。 表1 必测项目 表2 选测项目

《GPS定位测量》标准

《GPS定位测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GPS定位测量》是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C066-98等技术规范;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积极引领着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代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性,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如下:教会学生使用GPS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控制测量及数据处理、数字测图、施工测量与放样;本课程在《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测图》课程之后开设,与《工程勘测规划测量》、《工程施工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其后续课程为《土地调查与地籍测量》、《摄影测量外业》、《工程变形测量》。 2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GPS定位测量时,要依据测量工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 (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同时理解CORS (ContinuousOperationalReferenceSystem,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ORS技术进行施工测量与放样。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施工测量与放样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GPS定位测量这一工作领域的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测图、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知识的教学思路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合格的测绘成果。《GPS定位测量》课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GPS放线及测量操作步骤

GPS放线及测量操作步骤 GPS测量是利用两台GPS接收机接受空间轨道上4颗以上GPS卫星发射的载波信号, 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求出两台GPS接受机天线相位中心的距离。本节试介绍GPS全球 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包括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卫星定位控制点位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丁6条。 (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丁必要观测基线数的 1.5倍。 (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 (6)对丁采用GSP— RTK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 @建筑界一哥 二、卫星定位控制点位的选定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丁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 (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三、G PS外业观测 1 . GPS观测准备工作 (1) GPS接收仪的一般性检视

主要检查接收机各部件是否齐全、完好,紧固部件是否松动与脱落,设备的使用手册及资料是否齐全等。 (2)通电检验 通电检验的主要项目包括:设备通电后有关信号灯、按键、显示系统和仪表工作情况,以及自测试系统工作情况。当自测试正常后,按操作步骤进行卫星捕获与跟踪,以检验其工作情况。 (3)试测检验 试测检验主要是检验接收机精度及其稳定性。试测检验是在不同长度的基线上进行,两台GPS接收机所测的基线长与标准值比较,以确定接收机的精度和稳定性。通常至少应在每年使用接收机前进行一次检验。 (4)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及观测时段的选择 GPS定位精度与观测卫星的几何图形有密切关系,卫星几何图形的强度越好,定位精度越高,从观测站观测卫星的高度角越小,卫星分布范围越大,则几何精度因子GDOP值越小,定位精度越高,通常要求GDOP值小丁6。@建筑界一哥 通常GPS接收机的商用数据处理系统都带有卫星可见预报软件。使用软件时,需在当前子目录下存有前观测时卫星星历文件;调入预报软件后,输入预计观测站的概略坐标、预计观测日期和观测卫星的高度的截止角。软件首先读取前期卫星星历文件的卫星日程表,软件按预计观测日期计算卫星位置,再利用测站坐标计算卫星高度角,选取高度角大丁高度的截止角的所有卫星进行预报,按时间顺序列出所有可见卫星信息。 2.观测工作观测工作包括天线安置,GPS接收仪安置与操作,气象参数测定及测站记录等。

GPS动态测量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1 总则 1.1 为了GPS RTK技术在治黄测绘及其它相关领域内推广应用,统一RTK作业方法、仪器使用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特制定本规程。 1.2本标准参照与引用的标准 1.2.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1.2.2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1.2.3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 1.2.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8016-1995)。 1.3 本规程适用于四等平面以下、等外水准控制测量、放样测量、地形测量(包括水下地形测量)、断面测量,以及当采用RTK技术辅助水文测验、河道冲淤监测时亦可参照本规程。 2 术语 2.1全球定位系统(GPS )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是由美国研制的导航、授时和定位系统。它由空中卫星、地面跟踪监控站、和用户站三部分组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GPS系统的特点是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 2.2 实时动态测量(RTK) Real Time Kinematic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GPS测量操作步骤

G P S测量操作步骤 1、室外架设基准站。 选择视野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基站,基站附近不应有高楼或成片密林(卫星接收不好)、大面积水塘(多路径效应严重)、高压输电线50米,信号发射塔200米(有干扰)。基站一般架设在未知点上,后面的说明均针对这种情况。提示:基站位置第二天还要使用的话,做好标记点用来摆基站。第二天直接对中整平,量好天线高输入基站设置里面即可,切勿再重新平滑,不然前一天的参数会没用!!! 2、打开GPS基准站接收机,打开手簿,设置项目 ①双击打开Hi-RTK道路版 ?文件→项目→新建→输入项目名 ?参数→坐标系统,在椭球选项卡选择控制点的当地椭球(例如北京-54),投影选项卡输入中央子午线(例如117。),椭球转换、平面转换和高程拟合均选择无。 3、设置基准站 ?GPS→接收机信息→连接GPS→连接→选择仪器编号进行连接,如果编号不在列表中点击搜索,搜索到点击停止→连接→等待数据板信息出现后即认为连接成功。 ?菜单→基准站设置→位置(左下角)→等卫星锁定后,输入天线高,点击平滑进行10次平滑采集,打勾→数据链(左下角中间,如使用电台为“外部数据链”,手机卡则为“内置网络”)→内置网

络、GPRS、CMNET、服务器IP(右边文件里面选择中海达1或中海达2)、ZHD、分组号(前四位当地区号,后三位为小于255的三位数如008,163等)、小组号(分组号后面三位数如008,163等)→其他→差分模式(RTK)→差分电文(CMR)→等待弹出设置成功后点OK,观察基站差分灯和电台收发灯是否一秒闪烁一次。 ?菜单→断开GPS 4、设置移动台 同样方法使用手簿连接移动台。 菜单→移动站设置→内置网络(如使用电台为“内置电台”,频道为基站外挂电台的频道)→其他→差分电文格式(CMR),和基站的一模一样→点确定设置成功后点OK。点击右上角“X”退出。 5、求解转换参数(四参数+高程拟合) ?到达欲参与求解参数的点位后,将对中杆放置水平,点击测量,进入测量界面。点击平滑采集按钮采集坐标,回车保存。同样采集其他欲求参数的实地坐标。 ?将控制点坐标添加进控制点库。在测量界面,菜单→控制点库→→输入点名和x、y、h(类型选择xyh)→对勾保存。同样添加其他控制点坐标。 ?参数→坐标系统→参数计算→添加→源点右边的→记录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目标右边的→控制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对应的54或80已知控制点→保存。同样的方法将其他参与参数解算的坐标点对添加进来。至少应该有2个坐标点对。

信息系统监督检查制度及巡检记录表格.doc

某单位 信息系统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某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规定和信息系统安全有关管理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某单位所属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运维管理中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安全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督检查工作。人员管理、教育相关检查由主管人事部门具体执行,安全技术相关检查由某单位网络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具体执行。某单位网络信息中心安全审计员负责信息系统日常监督审计。 第二章实施细则 第四条检查内容包括各项信息系统技术措施有效性和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第五条计算机、网络和移动存储介质的专项检查应填写检查登记表,检查结果汇总后报某单位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六条每年至少两次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能检测,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七条系统安全性能检测由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

安全审计员共同完成。 第八条利用漏洞扫描等工具对整个系统进行安全检查,进行网络系统安全分析、应用系统安全分析、安全防护系统安全分析、用户终端安全分析,发现漏洞或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第九条安全检查情况和整改操作应及时登记和记录。 (一)网络设备和网络服务器安全性能检测由网络管理员负责,并根据检测情况填写《网络系统安全性能检测表》。 (二)应用系统安全性能检测由应用系统开发管理员负责,并根据检测情况填写《应用系统安全性能检测表》。 (三)安全防护系统安全性能检测由安全管理员负责,并根据检测情况填写《安全系统安全性能检测表》。 (四)用户终端安全检测由网络管理员负责,并根据检测情况填写《终端用户安全性能检测表》。 (五)漏洞扫描安全检测由系统管理员负责,并根据检测情况填写《系统漏洞扫描安全性能检测表》。 第十条安全管理员汇总各类安全性能检测表和整改情况后上报某单位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领导。 第三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规定由某单位网络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